李金水
(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山东滨州251700)
1999~2010年,笔者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128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196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符合1979年广州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期标准,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28例,男74例,女54例;年龄45~71岁,平均58岁;病程2~18年。对照组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42~72岁,平均57岁;病程1~1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及喘息,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及少量干湿啰音,胸部X线摄片检查示或有两肺透亮度增加或肺纹理增粗或片状阴影。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临床分型属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分期属慢性迁延期。
治疗组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甘草各6g,杏仁、射干、地龙各10g,石膏15g,夏枯草30g。痰热壅肺型加蒲公英30g,葶苈子15g;脾肺气虚型加白术15g,白芥子10g;肺肾阴虚型加北沙参15g,蛤蚧20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250mL,分2次服。
对照组用阿奇霉素0.5g静脉注射,日1次;舒喘灵2.4mg,日3次口服;强的松10mg,日1次口服。1个月为一疗程。
临床控制:咳、痰、喘及哮鸣音均消失。显效:咳、痰、喘及哮鸣音中有3项基本消失、l项较前减轻,或2项消失、2项较前减轻。好转:未达“显效”标准。无效:咳、痰、喘及哮鸣音均无改善。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控制69例,显效36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09%。对照组临床控制11例,显效16例,好转2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0.88%。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方某,男,60岁。反复咳嗽5年,气喘痰多,近2个月咳喘胸闷,痰多易咯,动则尤甚,口唇紫绀,发热咽痛,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数。两肺听诊有哮鸣音及少量干啰音,呼吸音低。X线胸片示肺气肿,肺纹理增粗增多、呈片状絮状模糊阴影、以右下肺为主。肺功能测定提示肺中度混合性通气功能损害。WBC16.5 ×109/L,N 0.63、L 0.37。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方加蒲公英30g,葶苈子10g。服10天后咳嗽喘促明显好转。原方加减续服20天,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血常规、胸片复查均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
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喘证”、“哮证”等范畴,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基本病机为伏痰瘀血阻于肺络,风热或风寒来于肌表而发。肺为娇脏,易感外邪,邪人肺络,引动伏痰瘀血,肺失宣降,上逆而为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方中麻黄、射干宣肺平喘,杏仁化痰利气,地龙活血化瘀,化痰平喘,夏枯草化痰散结,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平喘利气之功,故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