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教学 强化人文素养——《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探讨

2012-04-13 05:05赵秋棉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学史外国人文

赵秋棉



依托文本教学 强化人文素养——《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探讨

赵秋棉

(衡水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本身在课改中有着重要意义。更新观念是实现《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依托文本,开展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有效路径;以“人”为核心的素质养成是《外国文学史》教学的重心所在。在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教学工作者需积极行动起来,做好《外国文学史》教学改革工作。

《外国文学史》;教学改革;文本;人文素养;专题教学;实践教学;有效教学

一门课程的改革在涉及教学管理、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宏观层面的同时,相对微观的课程教学本身在课改中也有着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外国文学史》的课程教学秉承了课堂灌输的既定模式,实施“文化背景+作家作品论”的教学内容。当下,内容灌输已经很难再提起本科生的接受兴趣,或多或少影响到了教学效果的取得。虽然我国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早就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但就当前而言,课程教学的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观念、途径、重心等几个层面来一个颠覆。

一、切实更新观念是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

教学观念对课程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体现了人们对于本学科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对于学科教学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就我国高校《外国文学史》的教学观念而言,多年来我们实施的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模式,要实现从教师“教”中心向学生“学”中心的转变虽然早就在提,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的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却又显得异常艰难。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学效果确实也在逐步改善,但和以往的教学情况相比,并未产生出明显的“质”的飞跃。近些年来课程学时数的大幅压缩,师生可以进行课堂交互的时间大大缩减,也迫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相应调整,教学改革的契机又凸显出来。然而“契机”同样也是“挑战”,要应付并且战胜这一“挑战”,就必须从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观念开始。

观念的转变应当从对课程教学终极目的的理性认识开始,外国文学作为西方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包孕着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思想硕果”,尤其是古往今来的文学经典们,在“真、善、美”的传承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而要使学生很好地传承下来,进而改进我们的生活,仅仅靠传统的方法是很难达到效果的。这时候,“有效教学”观念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

笔者认为应当把“有效”作为整个《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核心来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在这一层面上,有效教育和大学育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它要求教师把关注重点放到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以“现实人”的成长为目标展开教学。在此意义上,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外国文学史》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欣赏,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维产生潜移默化和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依据传统观念,《外国文学史》是以介绍外国文学发展主要历程为目标的人文普及性学科,所谓“史”,即发展的脉络和痕迹,《外国文学史》的内容包括外国文学的各个主要发展阶段,各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的评介,文学流派以及代表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等。在此层面上形成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环节,这些东西的接受和储备固然有其作用,但并未真正体现出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所应当具有的价值。该课程不能只追求知识传授,不能仅仅把它当成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专业课程,必须意识到它所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即对人的塑造和能力的提升。在这个层面上,“有效教学”观念变得尤为重要。

二、依托文本,开展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我们做出重新评估。一般而言,文学史教材对文学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梳理,就内容上看具有覆盖面广、知识点全面的特点。由于教材所讲述内容是已经形成共识的一般性结论,因此,我们可以把教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文学史的把握,教师只要做好检查和督促就可以。教学所要依托的更重要的是文本,即文学原典。文本资源是教学的基本,离开了文学文本,文学史的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学生不能近距离感受文本,文学内容空泛化,势必导致文学性的丧失,人文精神和人文蕴含就无从展现。

《外国文学史》的教学必须结合教学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学生的总体情况。依托文本的教学要求教学的专题性和实践性。《外国文学史》的专题教学,就是以教材内容为基本参考,精研名家名作,针对其中的重点、热点、难点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设计,将所要讲授的内容编成一个个独立的小专题,并在课上进行讲授。讲授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课上除接受好知识点外,还要对教师所做专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掌握,进而实现所得由“鱼”到“渔”的转变。就当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专题教学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着眼于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具有新颖性、启发性的问题式课程。实践教学是专题教学的补充和强化,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它要求学生遵循教师专题研究中所用到的思考方法、研究模式,在课下时间进行自主式学习和研究,教师做好相关辅导。

就教师而言,专题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用专题的形式保证此课程结构的合理和体系的完整。对文本内容深入阅读,并形成自己专题性的见解,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实现科研和教学的互相促动。就学生来说,专题教学所进行的新颖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自主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和老师沟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有效的教学过程本身应该就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只有真正实现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所谓学习的主动性,绝不只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挥下活动,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否主动积极地进行体验和建构”。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这才是真正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还能够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改善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以讲授“川端康成”一节为例,笔者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研究优势,拟定了两个小的专题:川端康成与生态文化、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前者和当下的研究热点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新颖度;后者是比较研究,更贴近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经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多角度思维和比较思维的研究方式,便于课下实践教学的开展。课后,学生以课件加文章的形式完成了自己的实践,有同学变换角度,论述川端康成作品中的颜色;有同学从比较思维角度出发,论述川端康成的“天人合一”思想。他们都积极和老师进行了沟通,实践课作业完成得颇有水平,有同学还进一步将思路拓展,进行了接续性研究,做出了高质量的本科生毕业论文。

长期以来,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和语言上的羁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史》教学相对不够重视文本。一定意义上,依托文本进行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对教学本真的回归,通过极具针对性的实践练习,不仅仅能够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陶冶。一种思维模式或思维习惯形成后,作为学生而言,无论是以后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还是从事其他的社会工作,其积极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三、以“人”为核心的素质养成是教学的重心所在

任何一门人文课程的教学,都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以人的发展来推进社会进步,这是人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对于《外国文学史》教学的重心,我们还是要回归到这个根本层面的问题上来思考。

韦勒克和沃伦指出:“某一个东西的价值,即它的惯常的或最专门的或恰当的价值,应当就是那由它的性质(或它的结构)所赋予的价值。”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技能的扩充和自身人文素养的进一步养成。强调知识介绍的系统性、完整性是必要的,但仅局限于表层的脉络展示只会形成“教材式”教学,缺乏深入拓展的痕迹式教学,必然导致学生认识的浅层化和表象化。

《外国文学史》不象纯粹的德育、思想教育课程,授课时也不一定直接切入思想教育的某个具体问题,或联系现实问题得出某个具体结论,而是要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主要从正面的角度,引导学生更全面地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进而在理解和体验中实现自我的提高。技能的扩充和人文素养的养成不可能是教师单方面传授或者说是单方面灌输给学生的,在课程教学明显过于注重教材知识,存在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交流不畅,缺乏合作等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必然缺乏身临其境、亲自参与的体味以及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深度体验。也形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空间的局限。基于有效教学观念下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要突破的恰恰是这一点,它吸引我们真正把教育的目光投放到“人”这一基本单元。

当我们把目光放到“人”这一基本单元的时候,“人文素养”就成为一个不可规避的主题。人文素养深入人的内在品质,关联到个人的人文科学认知水平、研究能力,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内在品质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恰恰契合了《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内容。

以“人”为核心的素质养成旨在促进学生人生境界提升,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进而塑造理想人格。在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分析作品内涵与时代社会思潮的关联,注意道德情操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优秀的经典总是以道德人性作为观照点,伴随着经典文本的流传,以“基本人性”中心的道德文化精神得以弘扬。要让学生关注到渗透与文本中的作家理想和道德力量,进而通过共鸣实现情操的陶冶,根除人性中卑劣的东西。

以“人”为核心的素质养成教育要把文学作品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体味蕴含在经典作品中的“不朽的人性”。以《红与黑》为例,可以设定专题来引导学生认识在历史的层面上,于连是资产阶级野心家;在人文的层面上,他对生活的真诚、他对爱的追求,无不向我们展示出了可贵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当代社会依然是必要的。

以“人”为核心的素质养成要求教学上要将更多的体验和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实现自我认知和自身素养的提升。北大教授孔庆东在谈到文学的教学时曾经说过,应该是以导读为主,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点,教师应是一个导游员,因为教师已经事先进去看过了,已经熟悉一些情况了,然后领着去,一路介绍,但是不要找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如果真是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说出来,但特别是不要背别人长篇大论的东西,不要背别人嚼碎的东西。

对于《外国文学史》的课程教学而言,配合文本教学来吸引学生兴趣,调动他们互动和交流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正确的人才培养导向下,遵循有效教学和人本教学的观念,根据现代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基本的特征进行教学引导,遵循平等互动原则、交流合作原则以及个性化原则,课程教学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2] 高志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我见[N].光明日报,2007-01-13(6).

[3] 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275.

Relying on the Text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of t

ZHAO Qiu-mi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The teaching of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eaching reform. Renewing ideas is the premis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relying on the text to carry out subject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effective way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human-centered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course.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educators should do well in the teaching reform by positive action.

; teaching reform; text; humanistic quality; subject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G642.0

A

1673-2065(2012)02-0117-03

2011-09-19

衡水学院教改项目(jg2010031)

赵秋棉(1954-),女,河北饶阳人,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文学史外国人文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外国公益广告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