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驻保定高校为例

2012-04-13 05:05杨桂梅a卢春艳b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保定市应用型人才

杨桂梅a,卢春艳b



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驻保定高校为例

杨桂梅,卢春艳

(河北大学 a.科学技术处;b.期刊社,河北 保定 071002)

在分析保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2+2”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等措施,对驻保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驻保高校对保定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保定;地方经济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积极参与,立足保定市经济发展主战场,充分利用驻保高校的高等教育优势,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探讨驻保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及时和必要,保定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类专业人才尤其是保定市经济类专业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同时也对各高校尤其是驻保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保定经济发展所需经济类人才的特点

保定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都南屏障”之称。这样的优势和战略地位决定了保定地方经济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大都市圈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保定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高等教育事业非常发达,据市政统计,截至目前,共拥有包括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在内的20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约20余万人;有各种科研机构160所,各类科技人才45万人,市区拥有科技人员比例居全省前列。

伴随着保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必然急剧增长。同时对于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必将更加全面。未来保定经济发展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技能

作为经济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素养和经济学敏锐性。这种素养和敏锐性的养成必须通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获得,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透过复杂多样的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的技能,同时,还要根据经济理论实践的与时俱进性,适时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即不但要达到广、博的要求,还要达到精、专的要求。

2. 具备实用型、应用型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基本能力

保定市经济的大发展需要大量经济类实用型、应用型、社会适应性的人才,这也是经济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与核心,具体而言,就是指在熟练掌握实用型、应用型经济类专业知识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拥有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备较高的分析经济问题、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基本素质,从而可以很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高质量、高水准经济类人才的需求。

再说我,眼见这么大雪,病症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再次加剧。老婆这回真坐不住了,翻出我的身份证说:广雨辰,你是不是想一病不起,扔下我们娘们不管了?我告诉你,你连想都别想。谁让你当初娶我的?谁让你当初要孩子的?你既然当初娶了我,你既然当初要了孩子,你就得对我们娘们负责到底,你就别想逃脱责任。我现在就去买票,买最近的那一趟,你同不同意都得跟我去。

3. 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人文素养的养成过程就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基础知识层面来说,就是要尽可能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对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知识有个基本了解。从学生的个人修养层面来看,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人文素养教育是当前地方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所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压力空前,对于日后要从事经济工作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现在,在校大学生普遍为90后独生子女,这些学生自小家庭生活条件优越,没吃过苦,没经历过什么挫折,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强化,养成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日后从事经济相关工作的心理素质要求。

二、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

1. 明确“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等的原则性规定,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在此基础上,结合驻保高校实际情况,根据保定市经济大发展的趋势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市场需求,我们需要对驻保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首先,要培养具有“宽口径”的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人才。以往只注重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人文素养缺乏,进而也从根本上影响其专业技能的形成和完善。因此,我们将人文精神培养引入人才培养目标,使之具体化,它在强调人的自主发展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沟通融合。其次,要培养具有“厚基础”的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型、实用型、社会适应性的人才。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有完整系统的领会和深刻透彻的理解,学生才能形成“举一反三”“迁移”等更高层次的技能;同时,地方高校的发展要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壮大更是离不开地方高校所给予的人才支持,因此,培养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型、应用型和社会适应性人才是地方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

2. 实行“2+2”的培养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将大学4年时间主要划分为两个培养阶段,即实行“2+2”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大学前两年主要按经济这个大类进行培养,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构建宽基础平台,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基础性知识既包括公共基础课,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传授上。这一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眼界,着力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方式方法及能力上的保障。大学三年级,学生需要在经济大类内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优势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利用后两年时间集中进行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形成个人职业技能。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有效整合,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实用型、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3.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毕业后能否主动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衡量一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而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保定市“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末,保定市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 8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全部财政收入达到42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60%。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根据保定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及保定市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我们不难预见保定市经济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中必将处于大发展时期。这就要求驻保高校在设置经济类具体专业方向时,要在坚持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和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不断适时调整专业方向,适时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方向,对于现有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专业方向及时进行改造。专业方向的调整始终坚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大原则,从而使驻保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能真正服务于保定市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

地方高校还要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素质教育,可以设置大量素质教育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并将素质教育学分要求明确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必须修够一定数量的素质教育学分方可毕业。驻保高校要充分利用保定市地处京津要塞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外请专家组织学术报告活动,营造校园学术氛围。丰富多彩的、题材多样的学术报告活动既能很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重视实践教学,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

由于经济类专业知识面宽,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广度的要求,同时也有深度的要求,这样的学习任务就决定了必须引入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引导式、研究式、讨论式等,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形成。现在学界已对实践教学在实用型、应用型以及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的关键性作用有了比较一致的观点。但在实践中,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仍然差强人意,因此,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践,加大实践课的比例。首先,在课程讲授方面,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尽可能从企事业单位中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授课;其次,要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建立起联系,在对方单位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学习完一门课程后就及时去实习基地进行成果检验和学习效果强化。同时,学生在实习基地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对自身的能力要求,从而更好地提前做准备;再次,要加强学校经济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开发实践教学软件,大量开设综合性实验及科研性实验,通过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环境和现场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与实践强化,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1. 为保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重新构建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保定市经济、增强保定市社会综合实力的客观要求。人才是最可宝贵的资源,人才的成长依赖于优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努力培养出适应保定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宽口径”“厚基础”、心理素质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应用型、社会适应性的经济类人才,才能为保定市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优质的人才保障,从而为保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推动驻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学生就业来实现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是保定市经济快速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有需有供,供需协调,从而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保定市场经济能为驻保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对驻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3. 激发学生潜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也为这些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平台和可能,从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始终把握经济前沿动态,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使自身各种能力始终处于最优化状态。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客观上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胜任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综上所述,驻保高校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行“2+2”的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实践等多种措施,对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构建,这既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又能有效缓解保定目前社会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拓宽驻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为保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1] 郭力.高等学校经济类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44-45.

[2] 吕子豪,高欣华.保定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2050亿财政收入206亿[EB/OL].[2011-02-5].http://hebei.hebnews.cn/2011-02/15/content_1623804.htm.

[3] 赵建红,汤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84-186.

The Training Model of Economic Professionals in Universities——Take Universities in Baoding as an Example

YANG Gui-mei, LU Chun-yan

(a.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Hebei Unive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status of Baoding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through defining clearly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at is, “wide caliber and thick foundation”, this paper suggests implementing the training model of “2+2”, regulating the directions of major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adopting many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l of economic professionals in Baiding’s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universities’ function to promot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majors; training model of professionals; universities; Baoding; local economy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G642.0

A

1673-2065(2012)02-0111-03

2011-12-28

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1103067)

杨桂梅(1978-),女,辽宁瓦房店人,河北大学科技处讲师;卢春艳(1979-),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期刊社编辑.

猜你喜欢
保定市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中心支行
保定市
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中心支行
保定市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