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场的兽医工作

2012-04-13 04:14:00王泽岩高发辉高小鹏任少敏
兽医导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鸡场兽医疾病

王泽岩,高发辉,高小鹏,任少敏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视频兽医网,吉林长春 130062)

随着养鸡业的发展,大规模养鸡场,设置了专职兽医服务,但大量的中、小规模养鸡场,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设置专职兽医。虽然各处都建立了兽药经营点和兽医门诊部,但并不能真正地发挥兽医工作基本职能,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疫病防控,不能及时掌握鸡病的发病规律、诊断方法和合理选择用药。因此,有人认为“养鸡容易,治病难”,实际上,养、防、治是一个整体,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兽医技术工作结合养鸡者积累的丰富饲养管理经验,充分开展好、发挥好兽医工作的作用,才会使养鸡业健康发展,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本人结合多年来临床兽医工作实践,谈谈对鸡场兽医工作的认识。

一、鸡场兽医的基本职能

1.负责鸡群体健康的评估、鸡场的计划免疫、疾病预防、疾病诊治和合理用药。

2.协助鸡场建立良好生物安全和饲养规范,监督指导鸡场的日常饲养卫生管理。

3.认真做好兽医每日工作记录,监督检查饲养日志,阶段性禽病疫情宣传和普及。

4.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异常情况,通报疫情。

5.督促质检部门完成疫病和药残检测样品的采集及其它与兽医专业有关的工作。

6.严格审批各种报表。

7.严肃认真地监督鸡场人员,产品或物品进出以及废弃物出场的消毒。

二、养鸡场或养鸡小区的现状及兽医工作存在问题

(一)缺乏市场分析,养鸡场区域性和阶段性规划不实 养殖户在养鸡前缺乏详细的市场调查和科学规划,盲目饲养,养鸡业零散、规模和结构不一,饲养管理水平和防疫技术弱,防疫水平参差不齐,区域性养殖结构和观念不一致。大多数畜牧养殖小区重于建设疏于统一管理和统一规范,导致疾病防控难度增大,生产性能普遍较低,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的初衷很好,但往往建设好之后其发展就事与愿违。

(二)疾病防控条件薄弱,诊治水平较低,科学养殖观念淡薄

缺失系统性畜牧兽医技术的理论培训,即使鸡场的人员接受了技术培训也仅仅局限场长或技术员,而90%的前沿饲养人员缺乏必要的基础训练,往往是出了问题找兽医,而不是将兽医的常规工作落实到实际养殖生产的整个过程。

多数养殖场(户)或基层兽医工作者在饲养管理、疾病诊断与防控、品种选育、饲料配制、疫苗和兽药应用等方面缺乏先进的技术和高水平的技能或基本常识。对不断发生的新病缺乏创新性诊断与防控措施,从而导致这类疫病的蔓延和流行。

(三)养殖结构面广、点散,兽医工作落实不到位

养鸡场(户)或防控人员的观念落后,缺乏基本技术和技能,对区域性流行病认识不足,防控创新能力弱,缺乏“检疫-捕杀-生物安全”的科学路线,自然形成了某些疫病的新疫源地,造成了难以根除的痼疾。

很多养鸡场(户)或养殖小区缺乏兽医工作的具体指导,对疫病传染的三大环节认识空白,没有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等防疫制度,缺乏必要的消毒设施,再加上养殖环境的不良,人畜的无序流动,养殖场或养殖户各扫门前雪,引进畜禽虽然注意消毒隔离,而往外输出时不顾及群体的状态和场外的生物安全,无一进行消毒处理的行为,未实施检疫消毒流动的畜禽和蛋产品致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疫病的发生和传播,这一点是一些常发疫病滋孽的根本原因。

(四)种鸡选育、疫病净化观念或防控意识等工作滞后

一些种鸡场在注重高产性能选育的同时,忽略了抗病性能的培育和筛选,使鸡的抗病性能呈下降趋势.另外,一些经种蛋传播的疾病,如鸡白痢、鸡支原体病、鸡腺病毒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等在很多养殖场(户)均有发生,这与种鸡场净化不力,非SPF胚疫苗和粗制卵黄抗体的应用也有很大关系,比如鸡痘疫苗接种之后而诱发肿瘤性疾病的现象屡见不鲜。

(五)饲养环境缺失生物安全导致脏、乱、差

很多中小鸡场建设初期就违背生物安全措施的基本要求。养殖环境差、生物安全差、饲养管理能力差饲料品质不理想、疫苗质量差、防疫思想差等等。

饲养环境包括卫生隔离条件、场区环境控制水平、舍内环境控制水平、养殖密度、粪便污水处理情况等方面。在养殖环境落后的鸡场,即使选用最优良的品种,最全价的饲料,最合理的防疫措施等,也无法达到鸡只应有的生产水平,反而为疾病的频发创造了条件。

(六)饲养管理水平低 鸡场的直接饲养管理人员90%未进行过专业养殖培训,饲养管理水平低下不仅直接影响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而且也影响鸡群日常福利的调控和抵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75%的鸡场疏于精细化管理或管理水平低下导致了疫病的不断发生。

1.鸡群免疫不确切。免疫时机和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质量差、疫苗选择不当、应激反应强等原因引起免疫失败,致使传染性疾病的频繁发生。

2.选择和使用药物不合理。兽药产品质量不稳定、复方制剂的主要成分不确定等增加了临床兽医处置难度和养殖场(户)乱投药。90%的制药公司的70%产品的用法用量的指导方式不科学,药量投用模糊不清,如每100克拌料N公斤或兑水N公斤,缺乏针对性的用量标准,滥用抗生素、药物使用不对症、给药方法不恰当、不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原因,最后致使疾病得不到及时控制,人为造成耐药菌群的形成,终极肉食品药物蓄积残留,最终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不断引发一些药物中毒性疾病。

3.饲料问题较突出。很多饲料场(户)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认识短浅、过分讲成本、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出现了饲料营养含量不平衡、饲料营养浓度低、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不仅造成了鸡群生产性能差、蛋重低、生产成本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了鸡只对疾病的抵抗力,引发各种营养代谢病、各种营养缺乏症和传染病等的不断流行。尤其霉变饲料的使用和劣质脂肪油导致鸡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引起群体疾病的发生,增加了养殖成本,经济效益降低。

4.鸡群应激反应严重。有些养鸡场(户)在养鸡生产中,由于管理不当(如换气不良、缺水、免疫接种、光照不合理等)、环境改变(如高温、噪音、气候突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严重的应激反应,使之抵抗力差,影响了鸡只正常代谢和免疫应答,缺乏动物福利的认识,从而也易引起各种疾病的流行。

5.实验室诊断和疫病监测缺乏。目前90%以上的中小规模养鸡场和100%养鸡户的疾病实验室检测趋于空白,甚至于某些区域当地的兽医工作职能部门的实验室设备也束之高阁,无一发挥应有的作用,业内没有一个兽医工作部门具有疫病监测资质或行之常态疫病监测,兽医工作单位即使具备了检测手段也是有名无实。因此,缺乏必要的实验室诊断条件和技术水平,不能及时准确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诊断,导致检测和临床诊断结果失误或延误最佳诊疗时间,造成防控措施不当或错失防控最佳时机,增加了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会。

三、当前流行鸡病的诊断与防治

1.疾病种类繁多复杂,传染病危害严重。

新城疫、禽霍乱、鸡白痢等老病常年不断发生和流行,低致病性禽流感、鸡传贫、减蛋综合征等新病又不断出现。鸡白痢过去认为只发生于雏鸡,现在中鸡也感染甚至于产蛋鸡也时有发生;大肠杆菌病现在还出现了脑型、肿头型、眼型等新类型;过去禽流感呈现急性发作,目前多是呈现隐性潜伏。多原因的混合感染增多,尤其因为饲养管理水平低下,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因素的发生如应激因素往往引起诱发或继发传染病的蔓延。集约化养鸡的特点决定了禽病发生的复杂性,往往呈现多发性、并发性感染,很少单独发病。如坏死性肠炎,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常与球虫病有关;大肠杆菌所致的肠道感染与病毒(如轮状病毒、冠状病毒)有关;支气管炎病毒或喉气管炎病毒、支原体混合感染,引起呼吸道病;法氏囊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混合感染;禽流感经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等并发或相继感染。混合感染后会产生混合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会随各种病原体之间的比例改变而改变,而很少产生典型的临床症状,给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或根除造成了困难。

随着从国内外频繁地引进鸡的新品种,新的鸡病也随之带了进来;同时随着养鸡场年限的增长,某些“畜牧小区缺乏实质性的管”,疫病的种类也不断增多。如近几年来相继出现的鸡禽流感(其中最危险的血清型有H5、H7型和H9型)、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产蛋下降综合征,以肾和腺胃病变为主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病毒性关节炎、鸡传染性贫血、禽脑脊髓炎等。

2.疾病非典型化发展迅速。某些疫病在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发生了新特点:如以前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典型临床症状发生的鸡新城疫,现在逐渐被非典型性新城疫所代替,表现为发病率不高、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理剖解变化不典型,死亡率低,尤其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参与更为复杂,这给本病的诊断、防疫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又如鸡白痢已由雏鸡逐渐发展到成年鸡慢性经过,可造成产蛋率下降。兽医实践中常常发现不少疾病不像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即非典型化或温和化。如禽流感、鸡新城疫、鸡白痢、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等都出现非典型病例,而且流行非常广泛,发病率也较高,给诊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混合感染危害加剧。临诊中常有混合感染病例。病毒性混合感染,如禽流感与新城疫和/或大肠杆菌病、鸡法氏囊病与新城疫、新城疫与传支、寄生虫病与大肠杆菌病或坏死性肠炎等;病毒性与细菌性混合感染,如低致病性禽流感与大肠杆菌、新城疫与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等;细菌性混合感染,如鸡大肠杆菌病与沙门氏杆菌病等。

4.机会性病原变为非机会性病原频繁发生。主要病毒性疾病得到基本控制下,细菌性疾病越来越严重。如大肠杆菌病、鸡白痢沙门氏菌病、鸡慢性呼吸道病、鸡传染性鼻炎等。据初步统计,鸡细菌性疾病大约占30%~40%,且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大肠杆菌病由于污染严重,血清型多,易变异,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多,表现的类型多,已成了当今养鸡业很棘手的病。由于某些鸡场药物品种少,长时间使用单一抗生素,致使抗药菌株不断出现,治疗效果普遍较差,给集约化鸡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众所周知,大肠杆菌属机会性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大量繁殖时,才使动物发病,而现在发现它也是一种原发性致病菌,它不仅通过消化道而且由于鸡场卫生环境差导致空气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高,多数通过呼吸道感染。机会性病原引起的疫病增多(如鸡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肉鸡矮小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以前人们不曾重视,但由于集约化鸡场饲养密度大,禽舍潮湿,通风不良等因素,引起疾病的暴发,特别是在一些环境卫生条件差、防疫水平低等生物安全措施薄弱的鸡场易发生。

5.饲养管理水平对疾病影响突出。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鸡场的饲养管理程序的改变、饲料营养成分不全会造成营养物质缺乏症,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症;长期投用抗生素或药物使用不当导致动物消化道菌群失衡影响饲料营养的利用率以及产生抗药性或中毒,如磺胺类、痢菌净中毒;饲料加工、管理不当也可引起中毒;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管理程序改变所致应急性疾病的发生,甚至诱发相关疾病。

6.营养代谢和中毒性疾病引起关注。营养代谢和中毒性疾病种类繁多、发病机理复杂,具有发病慢(一般要经过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发病率高(往往呈现出地方性流行)、病程长等特点且多伴有酸中毒和神经症状、体温偏低,病鸡多有生长发育受阻、营养状况不良、消化机能紊乱和生产性能降低等各种各样的表现,没有传染性,比如饲料的营养不均衡、某些药业公司或放雏公司以鸡病早期预防为噱头的用药程序累计添加导致药物慢性中毒。该类疾病早期诊断困难,一旦发生往往造成重大损失。一般情况下以下因素会导致营养代谢病的发生:日粮中营养物质不全、不足或比例不当;患了慢性胃肠道疾病(尤其腺胃炎)、肝病等造成消化不良;特定时期的营养需要量增加(如在应激、发热、疫苗注射时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饲料中抗营养物质的作用(如豆科植物里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导致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利用机能障碍等);污染因素(如工业三废中的劣质脂肪油、农药化肥、霉菌毒素等);长时间、大剂量的应用磺胺类及抗生素,造成肠胃微生物区系的紊乱而影响消化吸收等。

四、鸡场实验室的建设与诊断

(一)实验室工作规程

1.建立鸡病诊断的实验室,应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2.在实验室内不得进食,饮水和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3.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有关操作程序操作,降低剪除和气溶胶的产生。用移液器吸取液体,严禁口吸。

4.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是经受过专业培训技术人员。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所有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

5.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6.应设相对独立的业务接待室和制样室,专门负责外来病例、样品的登记、处理、保存与管理等。对于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并按规定逐级报告给有关部门。

(二)实验室必备设备 兽医临床诊断检测涉及多学科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根据不同检测目的,需要进行细菌学、病毒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方面的检测工作。包括病理学检测室、血清学检测室、病原学检测室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室。病原学实验室还可分为细菌学检测室、病毒学检测室、寄生虫学检测室等。

1.病理学检测室。应配备的主要仪器设备有石蜡切片机、冷冻切片机、磨刀机、显微镜等。

2.血清学检测室。应配备的主要仪器设备有酶标仪、酸度计、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培养箱、微量振荡器、旋涡混合器等。

3.病原学检测室。应配备的主要仪器设备有恒温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普通生物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超净工作台、酸度计、离心机、旋涡混合器、超声裂解仪、高压灭菌锅等。有条件的可配备生物安全柜。

4.分子生物学检测室。应配备的主要仪器设备有PCR扩增仪、电泳仪、离心机,紫外投射仪、照相设备。

(三)血清学检查

1.血清学检测。通常是指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抗原可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利用已知的抗原来检查血清中是否含有相应的抗体,或者利用已知的抗体来捕捉相应抗原的血清学方法。

2.血清学检测的意义关键在正确的选择检测方法、检测试剂并且结合临床诊断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应用比较成功的检测试剂大多是针对病原的抗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也就是说并没有非常成功的针对病原进行检测的检测试剂,因此检测试剂的应用结果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不能靠单纯的阴阳性来简单地判定结果,而是要提供尽可能详细的背景资料,比如鸡群健康状况、免疫程序、检测样本鸡的日龄,同时请专业人员或实验人员综合地分析后,对检测结果给出一个评价性的报告。

3.血清学检测的意义。一是用于鸡群的免疫评估,监测疫苗接种方案的效果:应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来评估鸡群免疫后的抗体水平,从而判定选用的疫苗是否质量可靠、免疫方式是否确凿有效、免疫程序是否合理。二是用于疾病诊断:将血清学检测方法用于疾病的诊断,通过进行血清学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免疫、发病和用药情况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4.血清学检测注意事项。

(1)首先要明确检测的目的。应根据鸡群体内的整体免疫方案、疾病流行情况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测项目。

(2)采集血清样品后应及时送检,并要注意保持样品的新鲜并进行低温冷冻保存。

(3)采集的血清样品要具有代表性,应该随机均匀采集,样品份数要有一定的数量,采集样品与鸡群总量的比例大小将不能如实的反映群体状况。对于大型鸡场应按不少于1%的比例抽取血清样品,每个鸡场不少于10份,每个样品采血量1.5 ml。

(4)免疫效果检测时,应于免疫前、免疫后20天采血清同时送检,才能检测免疫后抗体升高多少,准确判断本次的免疫是否成功有效。

(四)微生物学检查

兽医微生物学主要包括各类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诊断和防治措施等内容。

各种常见的致病菌及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基本性状。内容包括各种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培养性状观察、细菌抹片的制备与保存、细菌制片染色、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细菌基本形态观察、细菌特殊构造观察、细菌生化试验、细菌药敏试验、真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病毒性病料的采集与保存、病毒性病料的处理、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免疫学测定等。

(五)寄生虫检查 寄生虫检查包括体外寄生虫或肠道寄生虫和血液寄生虫(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检查

1.肠道寄生虫即粪便寄生虫检查。粪便检查方法简单,结果直观,一般在驱虫治疗排便中检出。肠道寄生虫病的诊断多依靠在粪便中找到虫卵、原虫滋养体和包囊,找到这些直接证据就可以明确诊断为相应的寄生虫病和寄生虫感染。检查时要多制备几张涂片进行检查,寄生虫卵检查应涂厚片。

检查寄生虫虫卵包括:球虫卵囊、蛔虫卵、等。

检查虫体和节片包括:球虫、蛔虫、绦虫、等。

2.血液寄生虫检查。凡寄生于血液和血细胞内的寄生虫均可在血液中查到,鸡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血液中白细胞和红细胞内,需通过血液检查来进行确诊。常用的方法为血液涂片法。

(六)营养成分及毒物分析 对于鸡群中营养成分及毒物分析的快速诊断试剂盒较少,现有的快速诊断方法结果不准确,操作不简便,价格偏贵。

五、鸡场兽医工作制度的建设

1.兽医室管理。

2.废弃物处理。

3.疫情报告。

4.无害化处理。

5.场区卫生管理。

6.合理用药。

7.防疫。

8.检测工作。

9.消毒制度。

10.重要传染病的应急预案。

11.解剖室的管理。

12.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观念是指预防临床或亚临床疾病发生的一种养鸡生产体系。核心是预防(防止)病原体进入鸡群体形成危害,是疾病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环节。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指生命的安全,包括鸡体的舒适、安宁、福利。因此,也可以说生物安全就是养鸡生产处于最佳状态的生产体系。

生物安全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流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实践证明,鸡场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要比因不建立或建立不完善而发生疫情所造成鸡的生产性能下降,用药、消毒、扑杀、死亡等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小得多。养鸡业更要提高鸡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保障人类食用蛋肉的优质,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生产体系迫在眉睫。

鸡场生物安全体系包括环境及设施控制、严格人员控制、严格鸡群控制、加强消毒及废弃物与污物的处理。

略)

猜你喜欢
鸡场兽医疾病
我是兽医志愿者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猪业科学(2021年3期)2021-05-21 02:05:54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11-17 06:59:17
规模鸡场设施配置优化与创新
北方牧业(2019年11期)2019-07-19 10:08:24
兽医改行搞发明
如何搞好鸡场消毒和病毒病免疫接种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16
兽医
鸡场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5年5期)2016-01-04 11: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