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安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国家的兴盛离不开文化的建设,中国的文化、艺术有着几千年的积淀,身为国人无不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中国近几十年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异常频繁,由国家文化部、美协、民间机构、团体牵头的中国文化艺术展遍布全球,对中国文化传播起到关键作用。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近年来成强劲发展趋势,与中国经济的繁荣,对外交流的频繁是分不开的,国内现代陶艺的发展,首先面临一个非常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稳定的社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现代陶艺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的经济在全球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体,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在西方文化涌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外传播,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成为趋势,中国文化也成为西方热议的主题。
中国的陶瓷如果从新石器彩陶算起,已绵延数千年,“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彩陶是河姆渡文化的,距今6000~7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是新石器早期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1]明代郑和下西洋,建立的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尽管中国陶瓷有数千年的文明和历史,但是中国现代陶艺发展脚步却远远落后于西方,“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上创作之思想受到束缚和桎梏。无可讳言,佛教和儒家道家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对于各种艺术生命攸关的力量,有利也有弊。比如,墨守成规的教条象征主义及崇拜意识思维,沉迷于模仿古艺术的小天地中,缺乏怀疑、批判精神,陷入既成的思维框框的囿境,不能有所改造和创新。”[2]
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至今,主要是两条发展路线,一是实用型的陶瓷制作和加工,这条线路在中国延续、统治了数千年。另一类则撇开陶瓷实用功能的陶艺创作,这种真正的体现主体意识的创作性艺术作品的出现,要归功于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影响。中国现代陶艺的思想主要受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是传承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结果。中国历代陶瓷艺术品中,分为官窑和民窑的陶瓷作品,大多以实用器皿为主,但也出现一些佚名的、有别于一般实用功能的陶瓷艺术品,像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说唱俑,侍女陶俑,尽管这些作品还离不开实用性的特征,但在表现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性上有不少突破,尽管有的属于明器或陪葬品,有的则是民间作品,还谈不上是纯粹的艺术品,但其艺术创造的独特性和非实用功能还是明显区别于一般的实用器皿,在民间艺术中这种自由的陶艺作品更多,尽管精品很少,但对中国的现代陶艺影响很大。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把陶艺纳入了其美学范畴,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参与到陶艺制作,并成为现代陶艺的肇始。像毕加索,米罗等著名艺术家的参与,使原本仅限于复制生产的商品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毕加索的创造能力和点石成金的能力让人吃惊,“1947年,他在法国普罗旺斯省的瓦洛利开始了陶艺制作,不到十年,这个原本萧条的小镇就恢复了生机和繁荣,成了一个制陶中心”[3]陶瓷艺术从实用产品中摆脱出来,成为艺术家表现情感的艺术媒介,比如毕加索就利用其高超的绘画才能,画了一大批陶盘作品,成功的使频于倒闭的传统陶瓷起死回生。现代艺术使陶艺从此打破各种传统规范的束缚,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自由的空间。它可以残缺为美,可以用过去认为有瑕疵、低档的泥料来进行创作,可以综合其它材料,并发挥各种材料的特点,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机理来表现各种主题思想。
中国现代陶艺正在努力追赶世界艺术的潮流,并逐步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中老年陶艺家的努力,像祝大年、高庄、梅健鹰、周国帧、陈若菊、白明、姚勇康、吕品昌等。毕竟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能依托中国陶瓷文化数千年的积淀,这是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优势。但现代陶艺在中国起步较晚,现代陶艺教育在各类学校的普及并不广泛,引起的重视远远不够,这需要陶艺界人士的共同努力。2000年中国美协成立了独立的陶艺委员会,成为现代陶艺发展的一个标杆,近些年各大陶艺展也如火如荼的进行,青年陶艺家不断涌现,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现在除传统的陶瓷产区及各大名校外,陶艺在各大院校逐步普及和发展起来,陶艺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一门技艺,而是当代多元化艺术发展的一个代表,综合并涵盖多个艺术门类特征,因而被广泛关注。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老艺术家的努力,他们把国外的现代陶艺教学理念带入高校,引入民间,从而带动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可以说高校是中国现代陶艺的发源地。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人有机会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中国艺术由单一的现实主义向多元的艺术样式发展,如果没有当时的现代艺术的艺术实验,不可能有当代艺术多元化的格局,随着经济发展、文化兴盛,为现代陶艺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陶瓷大国,但数千年来,只关注与陶瓷科技和技艺的创新,却忽视了主体的重要地位。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到后来的晋代白瓷、唐五彩、元青花、清粉彩,以及大大小小的官窑和民间陶瓷作坊,中国的陶瓷在技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民间瓷工一代又一代的劳作,为历代官府提供了无数绝世精品,体现的是精美绝伦的造型,炉火纯青的技艺和秘不宣人的祖传技艺,而历代陶工的姓名却淹没于这些器物之中,甚至无法考究。像元青花的存世量及精品极其有限,大多精品存于古代的波斯,现在的伊朗,其独特的釉料只有伊朗才有。近代陶瓷的发展走入另一个误区,不停的复制,仿制,发掘、恢复过去失传的陶瓷技术,也导致了仿品盛行,陶瓷市场价格混乱的现象,一方面是一些稀有的古瓷被炒到天价,另一方面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现代陶艺缺乏关注,在国内古董市场火爆,对现代陶艺市场的艺术价值却不太认可,导致中国陶艺界以古为荣,拜古之风风行。
中国传统陶瓷的审美过度关注器型、材质、工艺而造成陶艺审美偏重于陶瓷本身的精美造型、装饰、工艺的复杂性和材料的稀有性,导致陶瓷艺术对主体即创作者本身的忽视,陶瓷艺术脱离了艺术情感的表达和创作主体的表现,沦为纯粹的材质和技艺的工具,这与西方陶艺审美注重个性表达,突出创作主体,对陶瓷材料随心所欲的运用,关注作品内容和情感表现的独特性大相径庭。
如果没有多元化的艺术环境,陶艺的观念变革也不会实现,当代陶艺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本。艺术的变革伴随着文化的变革,如果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固守封建落后的意识,君臣父子式的尊卑制度,奴性的文化顺从和单一的文化形态,则不可能有现代艺术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才能打破传统陶艺实用观念的束缚,恢复和发挥创作主体的个性。
中国艺术的发展与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曾经面临同样的困境,视觉艺术方面,写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曾经占据统治地位,鱼龙混杂的西方现代艺术被一概拒之门外,这种一元化的艺术样式,终于在改革开放后迅速被打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氛围营造了艺术界多元化的艺术语境,现代陶艺同样得益于艺术多元化的发展,创作主体的精神得到极大的自由和解放,作为陶艺,其对媒材的综合运用远远超出了传统陶艺的范畴,在观念上更是注重表现创造者的思想和情感,创作主体的价值和重要性超越任何一个时代,现代陶艺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跨越画种的限制和大众化的开放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的陶艺作品中,我们既看到绘画形式的平面作品如陶瓷绘画,也看到三维的作品如陶瓷雕塑,甚至出现了四维、五维的观念性作品,如以陶瓷媒材介入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作品,这表明现代陶艺可以作为现代艺术的综合景观而出现,现代陶艺的跨界性、综合性、开放性是其它艺术种类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果要说21世纪哪种艺术最具当代性,现代陶艺是理所当然的代表之一。
从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来看,高校陶艺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对现代陶艺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民间或各陶瓷产区由于实用性、功利性的目的,对现代陶艺的推广实际是不利的,但高校推广现代陶艺也有其不足处,即很难在技艺和观念上达到某种平衡,因此高校陶艺的发展,必须依托各陶瓷产区的技术力量,甚至是从民间技师那里获取传统制陶技艺和知识,那种完全忽视中国传统陶艺文化而一味强调观念表现是缺少民族文化精神支柱的,也不可能开拓现代陶艺的新境界,现代陶艺也并非阳春白雪,艺术即便不提倡商品化,或降低艺术的档次去迎合庸俗趣味,但在艺术多元化、审美大众化的现代社会,艺术离开艺术市场,也是很难发展的,现代陶艺尽管在创作上提倡非功利性,非实用性的目的,但艺术品创作,最终要为广大审美大众服务,不可能像现代艺术那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因为时代改变,艺术世俗化、大众化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提倡艺术走向市场的目的,是使现代陶艺能满足大众多元化的审美需要,并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进而体现艺术创造者的主体价值。
[1]朱裕平.中国陶瓷综述 [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10.
[2]广东美术馆编.感受泥性 [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2.
[3]广东美术馆编.毕加索的艺术世界 [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