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特尔·希尔达《山林女神》中意象的原型视角阐释

2012-04-13 03:34黄艳芳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庞德希尔原型

黄艳芳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意象是通过语言所传达的感官体验。本文选择希尔达的典型的意象诗Oread,并试图从原型角度分析,以便深入了解其中的意象及其内部机制。

一、理论背景

(一)庞德和希尔达杜利特尔的Oread。在西方诗歌的历史长河中,庞德,虽然不是最伟大的,在美国现代文学中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作为美国现代主义之父,他主导二十世纪文学的主流,而他所创立的意象派对现代主义诗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庞德的意象理论主要是基于W.B.叶芝,福特马多福特和T.E.休姆所提出的美学理论。庞德是意象派最杰出的领导人。他给意象的定义为:智力和情感相结合的瞬间。他还提出了意象派诗歌的三项原则(彼德布鲁克,1979:82):

(1)用准确的语言“直接处理”诗歌主题。

(2)取消修饰的“多余的”词语。

(3)按照流畅的音乐节奏,而不是节拍器的节奏来安排诗的韵律。

这些原则提供为意象派作家提供了基本的写作规则。而其意境创作的主要的写作是隐喻。它鼓励读者寻找两个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希尔达杜利特尔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她与庞德,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友谊始于大学阶段。但后来由于健康状况不佳,于大二时离开了她的大学。1911年,她到达欧洲,重新拾起与当时在英格兰的庞德的友谊并在他鼓励下开始写诗。她的诗歌被庞德送到Monroe(诗歌杂志编辑)那,并为她署名为“H.D.,Imagiste”。 1933年,她又遇到弗洛伊德,而这无疑对她以后的创作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希尔杜丽特尔的诗大都赞叹即时即在的事实。诗人在诗中往往如女祭司般地表达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她赞颂那热,那海,那所有实际或想象的生活——而这些激情就如风暴一般将她压倒,征服。她的早期诗作往往相信神奇的魔法。 Oread 作为早期诗歌的杰作,倍受庞德的推崇“客观——没有滑行;直接——没有过度使用形容词;没有不值得考究的比喻”。而这一评论竟与庞德所推崇的三原则惊人的吻合。

(二)原型理论。该理论的依据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对“原型”的定义是集体无意识的精神形象。“集体无意识”则是指在同一时期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非个人的特定的精神内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集体无意识能够反映这一时期人民的普遍的期盼和道德意识。普遍认为,神话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其观照自然,为生存而和自然搏斗时的审美取向和思维方式。神话中的人物和现象就是神话原型,它们体现人的精神本质,生活本质,也因此诞生了神话原型批评文学。据芭芭拉Miliaras' Pillar of Flame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解释文学作品:对比作品中人物和神话人物的名字,在词源学的帮助下阐释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通过对作品中重大的事件情节和某一神话故事中内容的比较,深入了解的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和诗学价,从而发现小说的主题。同样地,该论文将借鉴以下两种方式来分析典型的希尔达·杜丽特尔的Oread 。

二、神话原型意象

(一)Oread。从上述理论,本文将首先使用第一个方法来分析Oread 中的神话原型意象:利用作品中神话人物的名字来阐释诗中的意象。这首诗的标题出自希腊神话中的山林女神。在希腊神话中的山林女神始终生活在一起唱歌和跳舞。所以一开始,这个标题就给我们一个欢乐意象。

(二)Dyonisus。在这首简短的诗当中根本就没有提及Dyonisus。但是,有一个形象却与Dyonisus 紧密相联——松树。在希腊神话中,Dyonisus 出现时始终手握一根松果神杖。作为酒神,他是“最后出生在奥林匹斯山的神”(汉密尔顿,2005:259)。作为最后的神,他所代表的完全不同于其他众神。他们代表集体荣誉,智慧,和卓越永恒的理性;他所代表的则是更为原始的冲动,因此不太被提倡。精神上说,狄俄尼索斯出生的使命,是平衡代表人类精神世界的绝对理性和压抑阿波罗。正如太阳规律而理性的运动,阿波罗代表人的文明与理性。在西方的文化中,他们不仅仅是希腊神话中的两大神,他们也代表了两种互相抵制的精神冲动。随着历史的发展,二者分别拥有不同的原型意义。阿波罗强调压抑脆弱的个人欲望,明确边界,并传达一种对个人压抑的等级制度和禁欲主义;而酒神的信徒则看到脆弱的生活本身的美好。因此,在物质和精神上他都是狂欢的神。在希腊故事中他的出生和成长最后复活的过程中面对危险时所表现出的勇气,毅力和聪明,是赐予他的信徒的礼物。是以西方人对酒神的崇拜诞生了他们的嘉年华情节。

(三)Oread 和Dyonisus 共同的母题。无论Oread 或Dyonisus,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母题,即希腊文化中的嘉年华母题。不同于中国艰苦的内陆环境,古希腊和英国是如此幸运,生活在一片更容易生存的四面环海的土地上。这样的地理条件赋予他们如大海般强大而自由的灵魂。这也在某一程度上导致他们在其文学创作中的母题——嘉年华母题。

三、自然中的原型意象

(一)海。集体无意识是则是指在同一时期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非个人的特定的精神内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集体无意识能够反映这一时期人民的普遍的期盼和道德意识。一个民族的自然观集中体现了其观照自然时的审美取向和思维方式,特定的自然观一般总是与其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有机联系着。英美民族作为海洋民族,与海休戚相关相依为命,一方面享受海上航运和海上贸易带来的实惠,另一方面承受海上波浪的威胁,承载着船毁人亡的苦难。自然人们对大海有着特殊的亲密感情。海意象展示出英美民族在同海打交道时生发强化的对生命人生及人世间美好事物的感情,折映出其自然观中亲近大海的情感,对大海的驾驭征服感。同时,这个意象也象征着这一民族对自由的追求。

(二)树意象。在《山林女神》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意象,树意象。最早的树原型出现在《圣经》的《创世纪》中: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这表明树木和人类在鸿蒙原初时代就有密切的联系,树木应是自然界中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圣经》里充塞着各种树的意象。在圣经的结尾,树具有转化原罪的能力。书中写道:在时光的尽头,新的天国之城降临凡尘,城中央的生命之树上,每月都结满十二种果子,能使万民的灵魂得到救赎。荣格说:大炼金术中,树象征着对立面的统一。在一些民族的古代神话中,整个世界被描绘成一棵巨大的树支撑着,称为“宇宙之树”,它植根于世界之底,伸展至天堂之上。

在早期文学创作的喜剧作品里,树木的生长、茂盛、生生不息和坚韧挺拔,是永不枯竭的生命力量、不朽和永恒的象征。有时悲剧作品中还出现荒野之地的树木或死亡之树。同样,在这首诗中,这些茂密而挺立的松树象征着生命力量的永恒。

(三)复合意象。在一些诗歌中,我们可以找到不止一个比喻。这些隐喻,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的意象经组合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意境表达诗意及其主题。组合的方式有四种:叠加,并置,辐射和飞跃。第一中方法,通过梳理隐喻中的意象来刺激读者的丰富的想象力。第二种方法则是将相关并列的意象进行排比或对照。通过准确的描述和详细说明有效地抒发诗人的意志,并产生一个独特意境。如果一首诗有多个意象,诗人会利用第三种方法将其中一部分的意象设置为如辐射中心意象。第四种方法在诗歌中也是极为常见。有三种飞跃:时间跨越,空间跨越和时空跨越。在下面的内容中,该论文将探讨《山林女神》中的意象复合体。

Oread

Whirl up,sea——

whirl your pointed pines,

Splash your great pines,

on our rocks,

hurl your green over us,

cover us with your pools of fir.

这首诗可视作意象诗的佳构。希尔达以一意象与另一意象叠加,形成一个新的意象复合体,从而引发出无尽的、抽象的内涵。开始时这首诗的标题希尔达给我们一个宏大的山意象,并将该意象“山林”与“海(sea)”“海浪”叠加,使意象的相互关系“交感式”地演出。然后又以“whirl,splash,hurl”等词展示一个波澜壮阔的动态意象,以及其后出现的充满力量感的pointed pines,pools of fir,这些意像叠加在一起让人不知是海的博大、宏阔表现了山的苍茫与雄浑,还是山的苍茫与雄浑再现了海的博大与宏阔?总之,读者可以尽情地驰骋想象,尽情地回味。

四、结语

该论文利用原型理论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杜丽特尔《山里女神》这一诗中的意象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些意象群可分两大类:希腊神话意象和自然意象。该论文的特殊的意义在于,对这两个意象群中各个意象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前者是基于原型理论,后者从复合意象出发,这也正是不同于传统观点的地方。

该论文在对该诗的欣赏和翻译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词,主要强调了构建和重构不同的意象。为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原型角度分析不同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其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对意境的研究也将对诗歌的翻译有很大帮助。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意境的重现,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传达了复杂中国美学观点和文化背景。为避免误解,认识到其原型意象是非常必要的。

[1]Abrams,M.H.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Six Edition).London:W.W.Norton &Company,1993.

[2]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迟宝明,郭中壮.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木原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邓迪斯,朝戈金,等,译.西方神话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陶洁.古希腊罗马神话.香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80.

[6]张保红,刘士聪.意象、诗情、翻译*——希尔达·杜利特尔诗《山神》与毛泽东诗《十六字令三首》(其二)之比较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猜你喜欢
庞德希尔原型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包裹的一切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一棵活了200 岁的树(二)
一颗活了200岁的树(一)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阁楼上的光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