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海飞,王莉
(1.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呼和浩特 010050;2.内蒙古中蒙医院针灸科,呼和浩特 010020)
近3年来,笔者使用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症、便秘、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结肠炎等症,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380例患者均为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7月门诊患者,有回访统计共352例。采用一次性使用埋线针,直径0.7~0.9 mm,埋线为2-0号和3-0号经络疏通蛋白线(羊肠线)。埋线部位多是腹部和背腰部穴位,部分下肢穴,少数胸部头部穴位。患者年龄多为40岁左右成年女性,约占70%,年龄最小22岁,最大70岁。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12次,多数为6次。
一般埋线治疗当时有进针痛,多为能忍受的程度;线体埋入后当天只有轻度疼痛和不适感,第二天至第三天疼痛较重,多为可忍受程度,多数患者在 5~7 d疼痛消失。本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第一次在腰腹部埋线后次日晨起腰痛剧烈,行走坐卧困难,3 d后渐好转,后来又进行了5次埋线,疼痛都在可忍受范围内;2例患者因腰腹部疼痛较重放弃治疗;3例患者在埋线1星期内疼痛较重,但坚持治疗;1例患者足三里埋线后腿部疼痛影响行走1星期后好转。患者疼痛严重往往出现在初次治疗时,随治疗次数增加疼痛减轻。
埋线治疗要求操作时严格消毒。患者采用碘伏皮肤消毒,针具和线体均为一次性使用环氧乙胺消毒,持针器采用高温高压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换药盒。治疗中有1例三阴交处红肿瘙痒,10 d后消失;1例印堂穴埋线后出现小红结节,约黄豆大小,瘙痒,3 d后从局部挤出一段线体,2 d后红肿消失。
一般线体在治疗5~10 d后吸收,局部没有硬结。但有部分患者在个别穴位出现难吸收的硬结,而且可能出现硬结是在埋线治疗数次之后,有 3例患者在腹部、背腰部出现1~2个直径0.5~1 cm的硬结,超过2个月未消失,无疼痛,无不良影响;有1例患者在埋线1星期后出现疼痛并且在膻中、气海、肩井(双)、左膈俞处出现 2 cm×1 cm红肿硬结,该患者共埋线 14处,其他部位没有反应,5 d后疼痛明显减轻,但硬结没有消失,约2个月后,有三处硬结消失,但膻中、右肩井处硬结直至3个月以后才消失。
埋线操作时可能发生出血,经按压止血后多无不良反应,只有 3例患者在皮下脂肪较厚的腹部产生比较严重的皮下淤血,经10~20 d吸收。
有1例患者埋线当晚自觉发热,体温37.4℃,次日恢复正常。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疗法的延伸和发展,利用现代技术的空芯针头,将羊肠线等线体带入体内并留置在所需部位,对穴位产生更长时间、更大强度的刺激,对于需要长时间多次治疗的慢性疾病,比针灸更有优势。近年来由于埋线针具和线体的改良,埋线疗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可以适用于大多数针灸适应证。但是埋线治疗使用的针具较粗,创伤较大;线体是异体生物蛋白,通过蛋白酶分解吸收,人体可能会对线体产生排异反应,这就使埋线疗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针灸高。通过治疗中观察,我们认为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针具和线体一次性使用,持针器及操作环境消毒,皮肤消毒,注意无菌操作;②询问患者是否瘢痕体质,如果为瘢痕体质应谨慎使用埋线疗法;③埋线部位以肌肉丰厚、皮下脂肪较多处为主,尽量避开肌肉脂肪薄的部位以及血管神经丰富处;④埋线部位注意保持洁净,不要沾染污水;⑤埋线后注意休息,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收稿日期201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