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微
(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出版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专业作家外还有学者、干部、普通百姓等,争相出书,题材包括文学创作、历史纪实、民间花絮、生活技艺等名目繁多的内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收藏价值的著述,是依靠自费出版并且没有或很少在市场上发行。
例如,反映哈尔滨电影发展历程的《哈尔滨电影志》。该书作者一生从事电影行业管理工作,积累和收藏了许多有价值的电影资料,退休后自费出书留作纪念。由于发行量很少,未在市场流通。在获知图书馆开展征集活动的信息后,作者主动捐赠此书,填补了我馆藏电影发展史方面地方文献的空白。
又如,反映黑龙江历史发展印迹的《关东宝地——从洛古河到山海关》,作者刘绍志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东北全境,文图并茂,细致入微地记载了东北人文历史和少数民族风情。这部作品是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部重要的地方文献。还有展现哈尔滨古典建筑的《老街余韵》、《哈尔滨掠影》、《老道外》等著述也是个人出资出版,很有收藏价值,如果不能进入图书馆,实属一大缺憾。
以上事例反映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人已不满足现有的物质生活,开始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一些原来从事本职工作的老者,在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把平常的业余爱好,例如书画、文学创作,加以提升、归纳、整理。一些具有其他专长的离退休职工,从事文化创作传播以及历史纪实的编撰,把自己的有关成果整理出版。特别是在地方从事某个行业时间较长的老者,他们保存着许多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方面的珍贵资料。还有一些教师、学者,继续进行理论研究、专业提升,从事写作。自筹出书,或印数有限,加上图书馆建设资金不足,对于这些书要完全依靠正常途径购买收藏是困难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社会征集,通过捐赠方式获得。从黑龙江省图书馆来看,几年来通过这种方式共征集书籍万余册,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地方文献繁荣的新亮点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价值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献,因为复杂的原因,现保留在个人手中。随着年代的流逝,收藏人的更迭,一些重要的文献面临损坏和丢失的可能。因此,图书馆急需在这方面开展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工作。
例如:在我馆征集工作中,征集到早期的《毛泽东选集》,是1948年由东北书店出版发行,第一次印刷20,000册。由原(哈尔滨)东北铁路印刷厂印刷,封面为布面烫金,卷内有毛泽东作报告的照片,扉页带有铁路印刷厂水印。选集共计六卷,收录毛泽东文章报告等50余篇。能保存到今天实属罕见。这对于研究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著作出版发行的历史沿革、变迁很有意义。
黑龙江省中医世家马龙侪老先生不仅将个人的著作《马骥临症经验辑萃》捐献给图书馆,而且还捐献了日本原版康德八年出版的《漢譯内科秘録》、昭和十三年出版的《和漢薬應用之實際》、康德三年出版的《仲景傷寒論評释》、昭和十五年出版的《臨床應用編》、昭和七年出版的《醫界之鐵椎》及“中华民国”时期的《上海中醫書局書目》、清光绪石印线装本《黴瘡秘録》、清康熙刊(刻)本《汤頭歌訣》等。特别是清光绪石印线装本《黴瘡秘録》,这些书对当今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研究仍具有参考价值。
上述事例也反映出,目前正处在时代更迭阶段,老一代人的宝贵经历需要我们认真挖掘、整理、保护、研究。
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地方文献为之服务;地方领导决策、制定长远规划,也需要参照大量的地方文献和历史资料。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服务,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共图书馆为地方政府服务的功能。
根据我省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任务特点,围绕主旋律,开展专题文献的收集。如针对我省要发展冰雪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我们从去年开展了“世界冰雪”专题文献收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工作,大体分为三大块:一是介绍国内外冰雪活动的《世界五千年冰雪文化大观》;二是反映哈尔滨冰雪活动的《哈尔滨冰雪文化发展史》;三是反映地方少数民族冰雪文化《冰雪文化与黑龙江少数民族》以及与该专题相关的大量外文资料等。根据这些地方文献资料,我们参加了2008年3月份召开的“发展冰雪文化战略研讨会”,并提出了《打造国际冰雪文化场馆》的建议。该建议全面论述了黑龙江省地域经济和冰雪文化方面的优势,引起了专家和媒体的关注和重视,并收录刊发在东北网上。与会学者还高度评价了地方文献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地方公共图书馆要为地域经济、文化服务,要围绕本省当前中心工作的主旋律开展文献收集工作。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将进一步努力。
图书不在于藏而在于用。多年来传统的“重藏轻用”
观念仍然存在,在地方文献工作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4.1 图书馆地方文献量虽丰,但不轻意为外人知晓,难以发挥其社会效能。因此,在加强地方文献建设中,要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地方文献的收藏,忽视地方文献的利用的倾向。树立立足于“用”的指导思想,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要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措施要跟上。首先是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地方文献工作队伍,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4.2 加快地方文献人才队伍建设。征集地方文献是一项繁琐艰辛见效慢的工作,又缺乏必要的资金,加上地方文献的特殊性,除少部分为正式出版物外,大量的地方文献为非正式出版物,甚至散页、手稿。这就要求采访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深挖细寻,善于与采访对象咨询、交谈,还要善于观察,留意一些值得收集的地方文献线索,从中得到更多的地方文献信息。若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难完成这一使命。
4.3 抓好宣传报道。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是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为社会及时提供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不少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宣传不够,整理乏力,以至于部分本应发挥作用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淹没于书海之中。如一些地方名人的手稿、笔记、日记中,均有许多珍贵的地方史料,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颇具价值。若加以整理、宣传,就能对指导现实有史鉴之效。
4.4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和积累地方文献资源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规划,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收集、整理、编辑、登记、保管、借阅、使用、维护等一系列制度,以保证长期有效地利用。
综上所述,做好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还应依靠省内各级图书出版单位共同协作,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真正起到重要作用。
[1]王效良.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J].津图学刊,2003(5).
[2]罗力可,刘雪莱.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J].图书馆,2000(3).
[3]邹华享.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