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至善编辑思想探析

2012-04-12 23:53梁凤鸣

梁凤鸣

(泰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泰安271021)

叶至善编辑思想探析

梁凤鸣

(泰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泰安271021)

文章通过对叶至善编辑生涯的研究,概括得出了他寓教于编、编校结合的主要编辑思想,同时论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大家所具有的基本技能、职业敏感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叶至善所具备的这些优良素质是我们青年编辑学习的榜样。

叶至善;编辑思想;专业精神;编辑精神

叶至善,1918年2月24日生于江苏苏州,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少儿科普作家、少儿读物编辑家。22岁开始跟着父亲——我国儿童文学开拓者叶圣陶先生学习写作和编辑,1945年在开明书店任编辑,编辑《开明少年》月刊和其他青少年读物,从1952年开始长时间主编由叶圣陶和夏丐尊先生创办的《中学生》杂志。1953年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他首任社长兼总编,曾主持编辑《旅行家》和《我们爱科学》杂志。他主持少儿刊物和图书的编辑工作50多年,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大量优秀科普文章和编辑了许多优秀图书。其中科学家传记小说《梦魇》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二等奖。《竖鸡蛋和别的故事》获上海优秀科普读物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科普作品荣誉奖。此外,他还曾参与策划编辑了《少儿百科全书》、责编了《叶圣陶集》二十五卷本。还著有《未必佳集》、《古诗词新增》、《诗人的心》、《我是编辑》、《科普杂拌儿》和《父亲的希望》等。[1]

基于叶至善对我国出版业和科普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1年叶至善荣获首批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宋庆龄开创的中国福利会向他颁发了妇幼事业的最高奖——“樟书奖”;1996年荣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首届“伯乐奖”;2004年荣获“中国韬奋出版荣誉奖”。[1]1998年叶至善编选了近二十年有关编写方面的文章一百篇,出版了《我是编辑》一书,这本书是他自己编辑人生的总结,也是其编辑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寓教于编、编教结合

在叶至善的编辑生涯中,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上,而这种长期编辑少年儿童读物的工作经历也为他寓教于编、编校结合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沃土。[2]书籍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工具,叶至善认为,编辑出版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编辑为手段、以期刊书籍为载体,达到教育青少年以及青年编辑工作者的目的。教育的内容不光是文化知识,还应该有学习方法和思想品德,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得到某种启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和情操上的升华。课外读物是少年儿童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少年儿童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少儿读物的编辑更应当以教育为目的,仔细研究小读者的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发现他们的阅读习惯及掌握知识的特点,用适合他们的形式和方法给他们奉献精神食粮。他曾经说过,他一向把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工作当做教育工作,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在组稿、审稿以及稿件的版面、装帧等形式上,每个细节都蕴含着他的教育思想。例如轰动一时的优秀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虽然它曾因“不像童话”的理由被退稿,但叶至善看到他的内容很好,有益于少年儿童的成长而决定采用。在决定采用之后,他也并没有对稿子不闻不问,不但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对文字进行修改加工,而且煞费苦心安排版面和设计装帧,以求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的完美统一。因为少年儿童和成年人的欣赏角度不一样,就以文中的插图来说,叶至善说,对少儿读物,插图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文字本身,因为形象的图画更能吸引和感染孩子,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他还为其写了别具匠心的“内容提要”。因为他认为,少儿读物的“内容提要”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他要求“除了让他们(小读者)知道本书的内容,还要尽可能有点吸引力,能够引起他们阅读这本书的愿望和兴趣”。几十年过去了,《小布头奇遇记》已经成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上的一本名著,这其中浸润着作为编辑的叶至善敬业的心血,也凝结着他非凡的编辑艺术匠心。

二、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编辑应该具有一丝不苟的求是作风,正如叶至善所说,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怎解眉间锁。因为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任何与编辑有关的事情都应该拒绝想当然,拒绝侥幸和浮躁。而且编辑要养成独立思考和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叶至善在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凭着高深的学识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他不但能够鉴赏和处理稿件,而且善于在审读稿件时发现问题,找出差错,对文中提到的数字、年代、地点及材料是否翔实,总要认真地算一算、查一查。例如,前些年,某报刊发表了一条考古新闻,说中亚某地发现了一座2万年前的回教寺院。这立刻引起了他的警觉,因为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形成的年代最早不过2000多年,怎么会发现2万年前的回教寺院呢?[3]而编辑也因缺乏必要的常识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没有把住关,出现了疏漏。[3]再如,他曾经为了“蝉有没有幼虫,如果有是什么样”这个问题花很多时间查阅了大量书籍,最后还让他的同事郑延慧女士到中国动植物科学研究所询问,其对科学知识的认真态度可见一斑。[3]特别是在人心如此浮躁的市场经济社会,他这种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尤显珍贵,非常值得青年编辑学习。

三、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的职业敏感

编辑的主体意识是编辑在工作中作为主体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可以让编辑主体拥有较高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够用清醒的头脑积极地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叶至善认为,一个好编辑应该是一个有见解、有眼力、有主见、有决断的编辑。就像《小布头奇遇记》,如果叶至善也从一般的角度去看这部“不像童话”的作品,恐怕我们就会少了这样一部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优秀童话作品。不仅如此,叶至善还有独特的、创造性的职业敏感。有了这种职业敏感,编辑工作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他还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大胆的突破性和预见性的科学设想写过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其中《失踪的哥哥》就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代表作。再如,叶至善虽非红学家,但他所写的札记《一个编辑读〈红楼梦〉》就非常别出心裁,广受好评。他反复强调,无论办报纸、办刊物、编专栏、编书籍,都要有“人有我弃”、“人无我有”的独创性。[4]这也正是他所编辑的刊物和书籍广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四、“乐在其中无处躲”的精神

自从有了“编辑”这一职业,也就有了“编辑学”和“编辑艺术”。有人认为编辑无非是“为人作嫁”而已,哪有艺术可谈?一本书的问世与传世,主要是依靠作者的水平和作品的质量。然而,从年轻时就跟着父亲当编辑,一直当了半个多世纪还“老觉着没做够”的叶至善,并不同意编辑是“为人作嫁”这一简单的、带有轻视性的说法,叶至善把编辑看作是一种人生乐趣,而非别人眼中的“为他人做嫁衣”,把编辑视作一项事业而非单纯的一份职业来对待。他曾总结自己50多年编辑生涯的甘苦与经验,坦言自己之所以喜欢编辑工作,仿佛永怀有巨大的“编辑瘾”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可以满足我的创造欲,跟当作家、科学家没有什么两样;二是可以满足我的求知欲,随时都能学到杂七杂八的知识。”[5]叶至善把当编辑看作跟当作家和当科学家没有什么两样,言下之意,编辑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一本书,从提出选题到印制成书,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发挥编辑的创造力,取得一种只有编辑才能完成的艺术效果。他还以自己的诗词明志:“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且不悔为他人做嫁”。[6]有人说,文章刊登出来后,作者又署名,又拿稿费,可谓名利双收;而编辑辛辛苦苦为人作嫁,却一无所得。[3]叶至善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们的编辑工作是为读者服务的,与作者打交道也是为了读者,即便帮助作者动点脑筋、出点主意、做点改动,也是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另外,我们国家的稿费标准并不算高,作者认认真真地写了稿子,得点稿费,也是应该的。如果一个作者的文章写得好,读者认可了,记住他的名字,这又有什么不好。我们编辑作了一些文字加工,完全是职责范围的事,用不着居功。[3]正是这种开阔的心胸和平和的心态,才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大师。编辑工作是有着为他人做嫁衣的性质,但是,它的劳动成果是不能用物质或金钱来衡量的,对比现在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负面思想,叶至善的这种一心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更值得青年编辑学习。

五、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叶至善认为,编书出书一定要认真,绝对不能误人子弟,特别是为少年儿童出的书,书里错一个字或搞错一个答案,就有可能耽误读者一辈子,而且他也不主张给少年儿童出武打类图书,他说,小孩子是一张白纸,小孩子需要学好的。现如今,各种各样的图书充斥图书市场,虽有精华但也有糟粕,使得少年儿童过早的接触到了一些对身心发展不利的东西,阻碍了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编辑期刊、书籍应该以教育为目的,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出版物与其他产品不一样,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抗。能产生利润的劣质出版物,虽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却不能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冲突时,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些人往往会放弃社会效益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如此恶性循环,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势必会受到污染,特别是对思想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儿童,危害更加严重。

叶至善的社会责任感还表现在他给自己的职业立下的两条规矩:一是对得起读者;二是对得起作者。所谓对得起读者,就是要设身处地的为读者着想,要了解自己的读者:了解读者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了解读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了解读者的年龄、兴趣、爱好;了解读者需要知道哪些东西,解决哪些问题,等等。他认为当一个少儿读物编辑,就应该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尽可能编出他们喜欢看的,看了对他们的成长有点好处的图书,例如帮助他们增加读书的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等等。[6]所谓“对得起作者”,他又以老开明为例,赞赏开明书店就是非常尊重和重视作者、对得起作者的一家书店。事实也是这样,解放前一般读书人都知道,茅盾、巴金的小说,朱自清、丰子恺的散文,夏衍、吴祖光的剧本,还有顾均正、刘薰宇、索非、贾祖璋、法布尔、伊林、别莱利曼等中外科普大师们的科普读物,应该上哪去买,当然是开明书店。开明书店紧紧地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著作家。这些作者相对固定地在一家出版社里出书,编辑与作者十分理解、关系融恰,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大有好处,作者也受到了应有的礼遇与尊重。比如编辑向作者约稿,叶至善认为,编辑就一定要事先对约稿对象(作者)的兴趣、写作领域、撰稿能力、文字风格等等有所了解,应该让作者们“有感而发”而不是“强加于人、强人所难”。[6]

六、编写结合

叶至善在《科普杂拌儿》的后记中说:“1945年,我开始当编辑,给孩子们编综合性期刊。刊物上什么内容都得有,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文学艺术等等,哪个方面都不能少。如果缺了什么,一时找不到作者,当编辑的就得自己凑上一篇。有时候想到了什么新点子,得自己写一两篇试一试,看是否行得通,孩子们读了有什么反应,以后约稿,心中就有了数,不至于瞎提要求,让作者为难。”编辑就应该自己能写,这样不仅能有助于提高编辑的文字基本功,还能知道这种题材的文章是否好写,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甘苦。他主持少儿刊物编辑工作的50多年中,为少年儿童写了大量优秀科普文章和图书。他根据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与阅读的兴趣仔细揣摩他们的口味,用文艺的笔调去写科普知识,希望孩子们能喜欢读、而且要读得懂,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一起思考。他同意“写作并非是编辑的基本工作,但这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人的基本功”的主张。编辑自己写作可以更好地促进编辑工作的进行。只有把编辑、作者、读者三种角色有机地融合在一体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

七、广又深,博且专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虽然编辑也有分工,但这种分工是那种大口袋的学科划分,一个学者可以专攻甲虫,撰写这方面的论著,但没有一家杂志社或出版社能为有关甲虫的论著配置一名编辑,作为编辑也不可能只编辑某一方面的文章。如果编辑没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就不会有识文、识人、识世的判断能力;如果没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底蕴,也无法对所编辑的文章点睛润色。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广又深、博且专”的知识结构,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并反复求证,这样才能使责编的文稿见神添毫画龙点睛,为书稿添光增彩。

乐在其中无处躲。订史删诗,元是圣人做。神见添毫添足叵,点睛龙起点腮破。

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怎解眉间锁。句酌字斟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

这是叶先生在《我是编辑》中的序言《蝶恋花》,精简地概括了作为编辑所应具备的编辑意识、专业精神、工作态度与作风,同时也是对自己编辑人生的总结。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蟠然,叶至善呕心沥血数十年,对出版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有口皆碑,他那崇高的编辑精神也使得所有年轻编辑受益匪浅。

[1] 百度网.叶至善[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6670.htm?func=retitle.

[2] 肖红.论叶至善的编辑思想与实践[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3).

[3] 邵盈午.编辑卮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 陈桃珍.叶至善的编辑出版思想[J].编辑之友,2008,(1).

[5] 叶至善.我是编辑[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6] 徐鲁.“我是编辑”——叶至善编辑艺术散记[J].出版科学,2000,(1).

G230

A

1672-0040(2012)03-0084-03

2011-12-29

梁凤鸣(1979—),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编辑史、算子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