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垚,席丛林
(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影响尚未消除,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在进一步加强,扩招将持续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又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增,心理冲突加剧,容易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形成就业心理危机。而应届毕业生的负面情绪又会给其他在校生带来严重影响,产生“多米诺”效应。为正确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维护校园稳定,避免自残、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辅导员应积极进行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帮助大学生转 “危”为 “安”,顺利择业。
不少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往往自信心不足,总拿短处与他人长处做比较,过分低估自己,不能发掘自己的潜力,忽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容易紧张和恐惧,表现失常,导致求职失败,进一步加深自卑心理,不敢竞争,[1]陷入恶性循环。
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异,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较强,或毕业于重点高校热门专业,心高气傲,好高骛远,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常高估自己,[2]择业时过于看重职位、工资及待遇。趋向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或外企这些稳定或高薪高福利的单位。当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时,又不愿降低门槛,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就业焦虑心理,他们渴望就业、急于就业,但由于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常常不知所措,内心不安,紧张恐惧,面对个人志向、专业发展、工作条件等诸多矛盾不知如何抉择,迷茫彷徨。部分学生在经历求职屡战屡败的挫折打击后,焦虑问题严重,坐卧不宁,心神不定,对择业过程感到深深的恐惧。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缺乏应有的准备,对自己没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和评价,容易受他人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 “随大流”,没有个人主见,不考虑自身能力和现实状况,盲目从众、跟风,甚至与人攀比,觉得大家做到的事情自己没做到或没去做会很丢人,一味与他人对比看齐,从而错过不少适合自己的工作或造成难以就业的后果,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一些毕业生遭遇挫折后,认为靠自己努力根本找不到工作,悲观消极,被动等待,听天由命,不积极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或将就业完全寄希望于父母亲友为自己 “托关系,找出路”,缺乏择业的主动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甚至出现毕业后也一直待业在家,安心 “啃老”的现象。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逆反心理,听不进家长、老师的意见建议和指导批评,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求职失败时不从自身找原因,不总结经验教训,或明知问题在哪就是不肯改正,拒绝他人善意的劝导和帮助。部分同学将求职失败完全归结于就业环境的不公平,对社会不满,[3]想法偏执,不能理智客观的认识问题调整好状态。
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下滑,各行各业减员增效的局面仍然存在,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差别较大,许多用人单位盲目提高录用标准,[4]增加了毕业生求职的难度。另外,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尚不深入,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机制,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及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现象,容易造成大学生心态失衡。此外,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社会舆论对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职业的看法和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高校扩招使得学生人数激增,但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却增长缓慢,教育质量难以保障,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结构不合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综合素质提高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此外,就业指导方式单一,专业人员不足,且提供的指导多侧重于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能力培养和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不够全面和深入,[5]导致毕业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适应性差,容易出现就业心理危机。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父母对孩子教育不得法,或简单粗暴或一味娇惯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脾气性格,[6]造成子女叛逆脆弱,虚荣心依赖心强等性格缺陷,且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心理辅导,与子女的交流沟通有所欠缺,而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收费制,让家庭承担了较高的教育费用,家长易产生 “高投入高回报”心理,对子女的职业期望值较高,独生子女父母更是望子成龙心愿迫切,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此外,很多家长极为关注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状况,倾向选择机关、事业单位,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和个性发展,也容易让学生等靠家长找工作。
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是导致其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少大学生对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对社会不够了解,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且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素养不高、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欠缺等缺点,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打击,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健康心理。此外,一些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缺失如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道德观念淡薄等,也增大了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必须构建长效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中心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必须组建好一支由各部门、机构协同配合的专业队伍,其中具备专业素养的心理咨询人员及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政工干部占据着核心地位,此外,就业指导人员、任课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学生骨干、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舍友、老乡以及家长和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开展好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迫切需要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建立起 “社会—高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高效联动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心理危机给予介入处理。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制度。针对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种类,制定相关防范、预警、监控及善后方案,以规章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予以贯彻执行,以开展珍爱生命、维护心理健康等预防教育为防范措施,以建立就业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就业心理危机评估体系及就业心理问题上报制度为预警手段,以建立紧急事件求助系统、不良刺激阻控系统、家长教师监护系统、心理障碍治疗系统为监控办法,以妥善安抚、责任追究、完整备案为善后方式。最后,要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普查和监测系统的应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在网上建立心理咨询平台提供心理辅导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兴趣和勇气,解决了学生不好意思当面诉说心理障碍的问题。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者,在高校就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中占有重要地位,辅导员的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对有效开展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工作理念。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学生印象最深的大学教师,他们自身的修养以及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必须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做到爱岗敬业、公平公正,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将管理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减小到最少,降低学生心理失衡留下心理疾病隐患的可能性。另外,要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树立学生的事无小事的思想观念,敏锐洞察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耐心陪伴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走过心理低谷期,让他们重新获得信心、勇气和力量去战胜挫折与困境。其次,要恪守职业道德,强化职业素质。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会不可避免的了解到学生的隐私,此时要做好保密工作,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单凭工作热情就能够胜任的。辅导员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巧的掌握,培养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心理危机的专业素质,还要提高培养学生骨干实施心理监护的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增强学生竞争力。最后,要加强交流合作,创新工作思路。注意加强与其他专业机构从业人员以及同事同行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创造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另外,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研究探索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才能保证各项学生工作的科学高效的开展。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开展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应将两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那些由思想认识引发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引起的思想偏颇应在思想上加以正确引导,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并运用心理康复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偏激观点、消除就业心理障碍。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追求,不要过于看重物质利益和眼前利益,也不要一味以稳定为标准,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创新。此外,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求职心态,[7]理智看待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正视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断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2、坚持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就业难、难就业,因此只有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早日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就业心理危机。辅导员应从新生入学后就开始对他们进行专业前景和就业形势教育,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引导他们做好就业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8]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依据自己的性格、爱好和能力制定合适的职业目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能力素质提升,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关注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3、坚持关注弱势群体和取得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轻生等极端事件屡见报端,其中以贫困生等弱势群体学生居多,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应将弱势群体视为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在日常工作中要对他们多加关爱,[9]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遇到的问题,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做好与家长的互动工作。同时还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甚至提供专设或增设的工作岗位,尽力打造出不歧视贫困生、残疾生、女生等就业弱势群体,给予他们公平竞争机会的就业环境,增强他们度过难关、走向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身体不适及异常行为的出现,如失眠多梦、头痛耳鸣、食欲不振;人际关系紧张,嫉妒或迁怒他人;自闭及自我放逐,逃课、抽烟喝酒、损坏东西、打架斗殴,终日睡觉娱乐;毕业后仍然留在学校周边生活成为 “校漂族”。[10]我们应对这些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深层次的心理危机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并将其纳入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范畴,避免其演化为自残自杀等恶性事件。
[1]李兰涛,严伟能,彭建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4):91-92.
[2]丁惠灵.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矫正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7(1):146-148.
[3]苏伟,杨红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 [J].理论探索,2012(2):11-13.
[4]程永生.就业困境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研究 [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13-115.
[5]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9(1):36-40.
[6]张鹏程.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教育策略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52-55.
[7]李亚红.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及心理辅导策略探讨 [J].现代交际,2012(1):5-6.
[8]王丽莉.石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与应对策略研究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2):124-125.
[9]宋熹.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240-241.
[10]郭少东,杨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探析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10,31(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