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口译中的运用

2012-04-12 10:51李爱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口译员口译跨文化

李爱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口译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

口译是一种通过听取和解析来源语所表达的信息,随即将其转译为目的语的语言符号,进而达到传递信息之目的的言语交际活动。口译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言语行为,而是一种涉及诸多知识层面的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英语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它有双向的性质,即汉英和英汉口译;同时英语口译也起着桥梁作用,即其本身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个交际活动过程中,口译员会最直接地接触来自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而且必须能迅速准确地转述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

本文跨文化意识里所指的文化包括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对口译人员而言,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员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人员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

二、译者主体性与跨文化意识

译者主体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译者的主体性是译者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译者从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意识出发,积极调动已具备的知识体系、语言功底、人格素质、内在修养,甚至世界观、价值观等对原文本进行再创造;二是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可以任意发挥的,它是建立在原文本和原作者意图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即译者的主观理解和翻译输出要以译文的内容为客观依据,使译者的主观理解尽量接近原作者的意图和要表达的思想。由此可见,译者的主体性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切不可忽视任何一面。正因为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可以任意发挥的,因此要求译者具有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中能忠实再现说话者的内容和意图。如果缺乏这种跨文化意识,可能会导致口译的言语根本无法被不熟知该文化背景的交流一方所理解,从而导致交际双方都难以沟通,严重的会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交际的最终失败。

在英语口译活动中既然跨文化因素会影响交际的效果,那么进行口译时口译员就要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在过硬的语言能力和反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分析与综合,把跨文化交际与口译能力完美地结合起来。为此口译员要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于口译员来说,因为跨文化意识是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质量;同时,它也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是否适合从事口译工作,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员的重要准绳。掌握了语言技能的口译者如具备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就可以准确把握翻译尺度,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障碍,尽可能地在不同文化间取得文化对等,增强跨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口译员的社会文化能力(包括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两部分)。如果译员只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等而忽略了转达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会造成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在口译过程中,交际失利或受阻除了语言障碍(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的障碍)方面的问题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文化障碍造成的。在跨语言交际中,语言表达、风俗习惯、体态表情等是文化差异的外部表现形式,在这种形式的背后隐含着更深层的差异,包括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认知差异等。因此只有当译员具备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与技巧后,才可以使口译的词语内容平稳地连接在两种语言之间,通过生动的文化因素的衬托,高效、准确地把口头表达的内容翻译成目标语言。另外,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口译员还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交际的需要,主动去弥补说话者表达的失误与缺陷,特别是当其意识到交际双方冲突的根本所在时,就能在口译中起“修补”的作用,缓解冲突,并帮助交际双方圆满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三、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口译中的运用

翻译是一种涉及两种完全相异的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是语言、文化多元融合的过程,是一项难以完美的艰难艺术。特别是口译,在短暂的时间里要顾及翻译过程的方方面面实为一件难事。因此作为一名口译人员,必须对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差异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并时刻带着双语间文化差异的意识来完成口译任务。本文将重点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跨文化意识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

(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文化。历史背景对该国的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因此不同的文化体现不同的历史背景。中国领土广阔,人口众多,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因此中国文化带有强烈的封建主义色彩。而英国虽然历史悠久,但封建主义体系存在时间不长,在公元1640年后很快就进入了资本主义。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中西文化中的一些典故、习语来阐述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在中国古代,由于男女地位不平等,帝王经常会用“休妻”,“废后”等词来表达离异,而在西方国家,最常用的词就是“divorce”。“三顾茅庐”是我国一个著名典故,意思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目的是为了请他作自己的军事参谋,这个典故暗指刘备求才的决心。如果直译成“to visit the cottage three times in succession”,那么西方人会因为不了解这个典故而觉得莫名其妙。再如“济公”是一位深受中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人士,有一句中国谚语“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不熟悉“济公”的西方人会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如果译者将这句谚语用“类比”的手法翻译成“Jigong,Robin Hood in China,took from the rich and gave the poor.”就不难被西方人理解了。

(二)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价值体系,而这种价值体系将指导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等等,继而形成一种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价值体系的差异正是许多跨文化障碍的根源。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认为人应该独立于自然,并与自然抗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强调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喜欢称呼陌生人为叔叔、阿姨,也喜欢问一些私人问题来表达他们的关怀,而这在西方是忌讳的。举个典型的例子:在典礼仪式上致词,中国人喜欢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在口译时要考虑到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的这样一种价值体系,因此要译成“Mr.President,Mr.Chairman,Mr.Prime Minister,etc.”为宜。仪式上的结束语,中国人习惯说“祝大会圆满成功,大家身体健康,合家幸福”,如果直译过来,西方人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在他们看来,家人的健康与幸福与大会的圆满成功没有任何关联,所以我们可以译成 “May you have a good stay in…(the place where the meeting is held)”来避免这种文化冲击。

(三)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里生发出来的。人们所生存的环境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影响人们对客观外界的观察与思考。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文明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因此人民的生活与土壤息息相关,而英国是岛屿国家,它四面环海,航运和渔业是其经济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英语里有关航运和海产品方面的短语在汉语里很难找到相对等的词,如“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in full sail”(全力以赴)等。

再者,气候也是导致中西方地域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位于东半球亚热带区域,为大陆性气候,因此人民喜欢使用“东风”这个词,因为它意味着春意盎然,带给人民生机与活力;而“西风”这个词则意味着无望和忧伤。相反,英国位于西半球的温带区域,为海洋性气候,“西风”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能带来充足的雨水和使万物复苏,所以著名的英国诗人雪莱写了这样一首诗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

由于英国位于温带地区,所以他们的主食为小麦,不难发现英语中的许多比喻和习语都用到了 “bread”这个词。如“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少点总比没有强),“ earn one’ s bread(赚 钱 )” , “ 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one’s mouth(抢走别人的工作)”。中国的传统主食为米饭,因此有许多习语会跟“fan“(饭)联系起来。如“饭桶”,“吃不开”,“吃老本”,“吃闲饭”,“吃香”等,我们可以分别英译成 “good for nothing”,“be unpopular”, “live off one’s past gains”, “lead an idle life”,“ be very popular”。

四、结语

对于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对英语口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译者除了不断充实自身不同文化知识,更应该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习惯牢记在心,将这种认识升华为一种习惯性的意识并在口译的过程中加以灵活的运用,最终取得得体的译文。

[1]Hanvey,R.Cross-cultural Awareness,in E.C.Smith and L.F.Toward Internationalism:Read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Newbury House,1979.

[2]方凡泉.好易学英汉口译[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3]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梅德明.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猜你喜欢
口译员口译跨文化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