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完善
——基于厦门的研究

2012-04-12 07:15高和荣
湖湘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厦门市志愿队伍

高和荣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文化建设·

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完善
——基于厦门的研究

高和荣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在界定文化志愿者概念,运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基础上调查发现,厦门市各类志愿者队伍中始终存在着一批从事文化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另外,公共文化部门长期活跃着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整体看来,厦门市文化志愿者招募比较规范,志愿服务较为专业,志愿者能够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志愿者能够实现自我管理。但是,厦门市还存在着文化志愿者准入不够严谨、文化志愿者考评制度不够完善以及志愿服务持续性不足等难题,为此,应当完善文化志愿者组织机构,文化志愿者的准入与退出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引进先进管理手段,对文化志愿者进行网络管理,进而推动文化志愿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文化志愿者;志愿队伍;志愿服务

一、引言

志愿服务是一种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增进他人福祉的利他性活动,也是体现人类善良意志与道德精神的社会行动。志愿服务的主体是那些不计名利、为他人及社会奉献、增进社会整合的志愿者,他们借助于自己所拥有的志愿能力,尤其是“要素能力、协调能力、获致能力、影响能力”向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促进社会团结。近些年来,以志愿服务为核心的志愿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开展志愿服务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但是,将这种从事善行的人称之为“志愿者”则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于1979年来到中国的偏远地区从事文化教育、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国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志愿者”。之后,团中央和民政部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志愿服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社区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现在,随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谐社会的建设,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领域日益拓展,志愿者类型逐渐丰富,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

志愿者队伍的扩大、志愿服务内容的拓展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围绕志愿者队伍问题社会各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总结,有的学者运用交换理论对儿童救助类志愿者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有些研究探讨了制约中国志愿者队伍发展的内外在因素,进而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总体上看,社会各界对于文化志愿者的研究还相对较为缺乏,或者是较为一般性地介绍某个地方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与志愿服务供给方式,或者是仅仅介绍某个特定阶层的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而对于文化志愿者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独特之处以及相应的队伍建设等问题还较少涉及。因此,我们有必要拓宽志愿者研究领域,对文化志愿者进行深入研究。

2.基本概念界定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志愿者”及“文化志愿者”这两个基本概念,准确界定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进行研究的前提。

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塑造而成的志愿精神是人类摆脱野蛮走向文明之后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个体凝结成群体与社会的润滑剂;反之,如果离开了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社会一旦缺少志愿者,人就会成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离群索居者”,人就成了“禽兽”,人和人就像“狼”一样使得这个社会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中而动荡不安。正因为如此,人类自古以来不缺志愿者的志愿活动,但是,把那种主动帮助他人、不计报酬、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专门称之为“志愿者”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福利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欧美国家,后来,联合国有关组织将“Volunteer”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中国学者一般将志愿者理解为“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为需要帮助的人士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有学者将其简称为“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服务、帮助社会人群的群体”,台湾及香港地区分别称其为“志工”、“义工”。

志愿者种类繁多,按照志愿者的年龄可以分为以大中专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中年志愿者以及老年志愿者;从志愿服务目的及功能来看可以分为“救济性、互助性、公共服务性以及公民参与性”等几种类型的志愿者;另外,志愿服务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也可以据此将其划分为红十字志愿者、科普志愿者、消防志愿者、文化志愿者以及其它专业特长志愿者等;当然也有比较综合的志愿者类型,如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奥运志愿者、马拉松志愿者、交通督导志愿者、五老志愿者以及社区志愿者。各种志愿者类型之间往往相互交叉。在这些志愿者类型中,很多志愿服务都与我国弘扬和传播先进文化、陶冶民众情操、丰富民生文化生活有关的,这样的志愿者我们将其归结到文化志愿者类型中,它是我们应当予以明确的概念。

我认为,作为整个志愿者队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志愿者是指那些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或文化、艺术及体育等技能自愿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文化服务的人。与其他志愿者所不同的是,文化志愿者的文化身份以及文化专业背景更为突出:一方面,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技术或文化艺术本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文化志愿者,缺乏此类素质的人尽管有志愿精神,尽管也从事志愿服务,但是他们仍然不属于文化志愿者。另一方面,文化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要与文化密切相关,诸如文化讲座、艺术鉴赏、科学普及、知识培训、文艺演出等,只有承担这类相关活动的志愿者才能称之为文化志愿者,反之,如果不从事这类志愿服务活动,这样的志愿行为自然就不属于文化志愿服务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志愿者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素养,或者说相应的艺术特长、具备科技文化知识是作为文化志愿者的前提;而向他人提供相关文化志愿服务则是文化志愿者的重要表现。两者缺一不可、紧密相连,成为文化志愿者的两个基本特征。

3.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把厦门市文化志愿者作为个案全面描述该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与发展过程,分析该市文化志愿者所具有的内外在属性,总结该市文化志愿者形成条件以及运作逻辑,分析厦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运用社会建构论探讨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与完善的措施与途径。

在研究具体方法上采用个案研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达到对某一类现象的认识。之所以采用个案研究主要基于本文不是要描述整个中国文化志愿者队伍总体规模、发展状况、发展水平,而在于揭示某个特定地区文化志愿者自身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建设的增进。具体包括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整理厦门市近年来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及其文化志愿服务内部资料及相关报告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厦门市文化志愿者组织及其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本文的研究基础。

二是半结构式访谈法。通过选取市、区及街镇相关负责人以及文化志愿者深入访谈,掌握厦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总体情况以及运行特性,了解厦门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心路历程,向人们呈现出一幅生动而丰富的文化志愿者画卷。

三是参与式观察法。通过深入文化志愿活动一线、参与文化志愿者开展的相关活动及日常管理,对文化志愿者进行参与式研究,以便使我们对文化志愿者的建设情况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

二、调研地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实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文化志愿者及其志愿活动则是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催化剂。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这是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志愿者”概念,把文化志愿者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将文化志愿服务作为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全国各地切实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

1.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厦门是我国较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城市。早在1993年12月,共青团厦门市委就响应团中央号召建立了福建省第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厦门市青年志愿者筼筜治安分队,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随后不久,厦门市红十字会、厦门市民政局以及其它社会组织陆续建立起各种类型的志愿者队伍。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厦门市志愿者队伍得到了长足发展,累计有3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为市民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志愿者人数占厦门市人口总数的10%左右。现在,厦门市拥有青年志愿者、中华巾帼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五老志愿者以及科普志愿者等多支志愿服务组织。其中,以大中专学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医务工作者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他们围绕马拉松、投洽会以及其它大型活动开展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志愿服务;以女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中华巾帼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技、卫生、法律、文艺等专业服务;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社区志愿者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服务;五老志愿者以研究会和各类文体协会骨干成员为主体,开展文化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志愿服务工作;而科普志愿者则大力开展科普活动,举办相关科普竞赛等服务。在这些志愿队伍中,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或文艺专长的志愿者自然就是文化志愿者,他们是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推动厦门文化繁荣与发展的生力军。

从志愿服务的行业分布上看,公共文化部门成为文化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场所,他们成为厦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的主体。早在2005年,厦门市少儿图书馆出台相关制度向社会招募了100多名志愿者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07年,该馆对志愿者招募制度进行完善后又召集了300多名文化志愿者。他们每周利用半天时间协助图书馆开展办证咨询、图书排架、读者借阅咨询、社区文化宣传、读者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这些文化志愿者在接受系统培训后能够协助少儿图书馆开展大型读者活动。2009年开始,厦门市图书馆招募“文明小督导”志愿者,组织他们到少儿借阅区协助工作人员维护阅览秩序、整理图书,到自助借书区指导读者操作RFID自助借书机,到综合阅览区内对个别读者的个别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到总服务台以及各阅览区开展图书分类、整架、排架等工作,该项志愿服务一直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欢迎。截止到2012年6月底,厦门市公共文化部门共有注册文化志愿者2435人,其中有801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2人具有高级职称。

总体上看,这些文化志愿者利用一技之长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成为繁荣厦门城市文化的重要力量。例如,厦门市集美区文化馆的志愿者不仅致力于集美区北区文化广场活动,而且还开拓志愿服务范围,分别在杏林文体中心、集美嘉庚纪念馆广场、杏滨街道文化广场成立文化志愿服务分队,通过网站或QQ群发布相关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带领民众广泛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再如,同安区图书馆以及区少儿图书馆设法为乡镇民众提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10年全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分别达到12次和30次以上。这些文化志愿服务的开展既提升了厦门城市文化品质,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志愿者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2.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特点

经过这些年来厦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我们认为厦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是文化志愿者招募的规范性。为了挑选热心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文化志愿者,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促进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持续发展,一些文化部门,如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市少儿图书馆等在招募文化志愿者之前就着手制定文化志愿者招募规则,明确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及使用,制定文化志愿者服务章程,规定文化志愿者的加入条件、考核程序、服务岗位、服务内容、考核与激励以及相关权利和义务等,努力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例如,根据厦门市图书馆所制定的文化志愿者服务章程有关规定,文化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服务的岗位主要有三类:一是普通的岗位,如图书借还、图书上架、架位整理、图书修补、图书加工、回答读者简单咨询等;二是具有一定技能要求的岗位,例如,英文阅览室管理、美术设计、网页制作以及文化下乡、送戏到社区等;三是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如图书分类编目、大型读者活动、回答读者专题咨询、业务辅导、系统管理等。围绕这三类岗位要求,文化部门可以据此有针对性的招募相应的志愿者。

二是文化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是一项专业性、专门性比较强的社会服务工作,只有专业人士才有可能为市民提供专业的文化志愿服务,也只有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才有可能使他们为民众提供更加规范的志愿服务。为此,市文化等部门设法招募有一技之长的爱心人士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以便提升文化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市图书馆以及少儿图书馆等众多部门则加强对文化志愿者进行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业务技能培训,为文化志愿者讲授各项专业服务的基础理论与具体技能,如图书馆业务流程、图书分类编目、报刊管理、书目查询、图书排架,再如群众性歌舞节目排练、民族器乐培训等。这些培训有力地提升了志愿者的业务能力与业务水平,促进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三是文化志愿者服务的基层性。基层群众是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方向,也是文化志愿服务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可靠依据,更是文化志愿者队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厦门不仅要达到国家制定的“东部创建标准”,而且要能够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验。例如,国家创建小组规定被评为“示范区”的城市图书馆及其公共电子阅览室要为公众提供每周56小时以上的免费上网服务,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42小时以上,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5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厦门市为此引导文化志愿者走到街镇、深入村居,为广大民众提供专业化、大众化、普及化的文化服务,既圆满完成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又使文化志愿服务贴近民众、扎根民众生活。

四是文化志愿者自律性。自我管理是文化志愿者得到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也是提升文化志愿服务境界的重要方面。为此,厦门市图书馆、青少年宫、少儿图书馆等部门积极引导文化志愿者进行自我管理,由他们自己组织填写志愿服务时间、内容以及心得等,同时引导志愿者创建厦门市文化志愿者网站,各区建起文化志愿者QQ群,设立文化志愿者论坛,组织文化志愿者经验交流以及联谊活动,推动文化志愿者队伍自我完善与自我管理,努力在“助人”过程中实现“自助”,增进服务对象、志愿组织以及志愿者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调研地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其改革

尽管厦门市文化志愿者人数众多,文化志愿者积极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但是,从创建一流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来看,厦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完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对策。

1.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不足

一是文化志愿者准入不够严谨。文化志愿者是做好文化志愿服务的根本与核心,只有招募到具有良好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技之长的文化志愿者才能做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有规范的文化志愿者招募程序与招募办法,以便能够对申请者的基本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水准、人际交往沟通、自我控制能力等进行考核,从而挑选最恰当的人选。但是调研发现,在实际招募文化志愿者过程中个别单位或者为了一味地追求文化志愿者数量,或者为了减轻本部门的工作,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考核等,缺乏科学而规范的文化志愿者选拔制度及实施机制,个别部门甚至将一些基本条件尚未具备的人员都吸收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不加选择地招募文化志愿者,必然使得文化志愿者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

二是文化志愿者考评制度不够完善。考评是对文化志愿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志愿服务进行综合性评价,以便能够更加科学地评估文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情况及其工作绩效,帮助各位志愿者全面、准确地总结自身的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改进志愿服务方法,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但是,厦门市尚未出台系统而规范的文化志愿者绩效考评办法,现有的考核仍然停留在思想以及服务时间等简单的考核,缺乏与现代志愿服务相适应的、完整考核体系,尤其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文化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的考核计划、考核程序及其量化评分、考核绩效改进等科学的考核体系,这不利于激励优秀的文化志愿者脱颖而出,制约整个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完善。

三是文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持续性不足。一些文化志愿者本身是通过机关事业单位行政动员而参加,他们尽管有文化志愿服务的本领,然而却缺乏进行文化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们提供文化志愿服务的自主性较弱,甚至把文化志愿服务当成工作任务对待,一旦没有动员就很难自觉提供文化志愿服务;有的把文化志愿服务看成临时性、阶段性的社会事务,而不是把志愿服务当成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数文化志愿服务围绕重大节假日而展开。这样的文化志愿服务必然缺乏长久的运行机制,进而制约着整个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2.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建议及其价值

结合调研地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现实,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促进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文化志愿者组织机构,加强文化志愿者的组织领导。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健全的组织领导,组织结构是指导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枢纽与关键所在。只有加强文化志愿者组织机构的建设,明确文化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机构,才有可能统筹规划各地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总体目标与具体实施,也才能使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文化志愿者的绩效考核等工作得以系统而规范地进行,还能有效地推进文化志愿者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状态的转变,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

二是完善文化志愿者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确保文化志愿者合理流动。一方面,要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制度的建设,明确文化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如年龄范围、身体状况等)与专业技能要求,规定那些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热心公益事业、自觉开展志愿服务、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或文艺专长的人可以成为文化志愿者,确保那些真正既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又具有志愿服务能力的人进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要落实文化志愿者退出机制。对那些自愿退出者应该经过书面申请确认,办理退出及注销手续,对那些违反志愿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并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故意给服务对象带来伤害,甚至打着文化志愿者名义从事其它不法行为的人要予以清退,取消其文化志愿者资格,办理退出注销手续,书面通知其本人。

三是完善文化志愿者绩效考核制度,明确文化志愿者绩效要求。对文化志愿者进行绩效考核是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进行绩效考核,才能激励文化志愿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发现每一位文化志愿者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使他们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价值目标。为此,就要围绕业绩、能力、态度、潜力以及适应性等五个方面制定绩效考核标准与考核程序,确定考核指标、考核程序以及考核计划,量化评分实施与评定,进行绩效考核记过反馈与改进等,进而推进文化志愿者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进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实现。

四是引进先进管理手段,对文化志愿者进行网络管理。在文化志愿者招募方面,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积极功能,鼓励市民直接在网上报名,填写文化志愿者申请资料,由后台工作人员根据报名者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在文化志愿者管理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围绕文化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以及考核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从而增强文化志愿者管理的便捷性与有效性;在志愿服务方面,可以建立文化志愿者QQ群、MSN、飞信等虚拟空间,使得文化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之间、文化志愿者之间、文化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能够通畅地交流。

总之,建立良好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是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基础,也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可靠保证。只有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解决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突出矛盾,才能促进文化志愿事业的持续发展,使文化志愿服务更好地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进而推动文化志愿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1]王思斌.社区的管理与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刘建琳.交换理论视域下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以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外展队建设为例[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6).

[3]李立国.我国志愿者队伍建设面临形势和民政部门职责任务[N].中国社会报,2009-09-03.

[4]廖筱逊.紫金县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初探[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4).

[5]夏文飚.大学生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立与培养[J].剧影月报,2011,(3).

[6]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谭建光.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4).

[8]穆青.社区志愿服务的类型、内容与形式[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责任编辑:肖琴

C91

A

1004-3160(2012)06-0081-06

2012-06-15

高和荣,男,江苏泰州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厦门市志愿队伍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校入选2021年度厦门市“金砖示范单位”
我志愿……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近20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