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和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相似性:革命的视角

2012-04-12 07:07沈艳荣尹占文
关键词:国际主义共产国际帝国主义

沈艳荣,尹占文

(1.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2.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价值实现方式。在战争与革命主宰人类命运的时代,任何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国际主义者。列宁和毛泽东就是如此,他们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是坚定的国际主义者。列宁和毛泽东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国度,但是在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方面,却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正是因为客观上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所以从总体上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特殊地说,毛泽东思想是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把握革命与国际主义之间的本质联系是逻辑起点

恩格斯曾讲到,斗争是马克思的生命要素。如果从马克思的革命理念和实践对单个国家或整个世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来看,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素。恩格斯也曾讲到,马克思的一生,要是没有国际,便成了挖去砖石的砖石戒指。[1]可见,革命和国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本范畴。

革命与国际主义具有割舍不断的本质联系。“革命”这一概念的历史本身就是国际性的,其产生和影响都是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口号。帝国主义时代,列宁作出了“战争引起革命”的形势判断,作出了“革命制止战争”的战略分析,把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新口号,号召全世界所有的被压迫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推翻帝国主义及其殖民统治。毛泽东初渐革命时就提出了“与全世界解放的民族携手”的口号。“一战”结束后,毛泽东就认为,当时的世界局势存在着“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2]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应该集合于第三国际大旗之下,以红色的革命力量共同反对集合于国际联盟旗下的白色反革命力量。“二战”爆发后,毛泽东把中国革命的命运和世界革命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出建立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主张。可见,马克思的革命和国际主义思想随着实践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运用,列宁和毛泽东的的确确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的革命和国际主义思想,也实实在在地传承了革命和国际主义之间的这种必然联系。

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是方法论基础

列宁和毛泽东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的深刻内涵,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视野和革命实践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基本信条,那就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提供的阶级斗争这个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从扑溯迷离、混乱的社会状态中发现规律。”[3](P60)因此,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始终存在的社会里,只有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分析其背后的利益关系。民族斗争,说到底也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列宁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甚至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列宁、毛泽东不仅在国内运用阶级斗争学说取得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而且还在国际上贯彻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人类的解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参与和领导阶级与民族革命实践是现实基础

列宁和毛泽东在参与和领导阶级与民族革命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国际主义思想,这样的坚持和发展是以始终贯彻“两个结合”为现实基础的:一个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另一个就是把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结合起来。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俄国社会党人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4](P274~275)毛泽东也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在运用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解决俄国问题的同时,列宁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的俄国是东西方一切矛盾的焦点,正处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伺机发动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世界革命的“东方基地”,唤醒亚洲的革命意识。“十月革命”以后,毛泽东也是领导中国的革命力量从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广大农村地区冲破反动者的牢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以贯彻“两个结合”为现实基础,在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推进人类解放事业,特别注重发挥民族革命胜利在反帝反殖斗争中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把国际范围内的联合斗争与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与世界上广大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人民紧密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拓展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国际视野,也就是世界范围内的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斗争,广大“世界的农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包围“帝国主义城市”(西方殖民国家)的革命行动。

四、借助共产国际是组织平台

共产国际是列宁把俄国的“十月革命”同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联系起来的主要标志,它是“真正无产阶级的、真正国际主义的、真正革命的”[5](P443)国际。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以后就特别关注中国革命问题,帮助成立中国共产党并开展活动,基本上承担了从1921年10月到1922年6月的经费开支。在共产国际的框架内支援被压迫人民,专门成立远东劳苦人民大会东方部和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处,特别支援受侵略、被压迫、灾难尤为深重的东方各民族和国家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是列宁国际主义的基本底色。

在1940年~1941年这段时间之前,毛泽东一直积极贯彻共产国际的指示,在农民问题上积极执行共产国际指示。毛泽东曾以支持不同时期共产国际的化身马林和王明的国共合作主张表明自己对共产国际决策的态度。总的说来,列宁和毛泽东特别注重共产国际这个组织平台对于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实现,只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苏联方面处于领导者的地位,通过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而处于参与者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在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时取其合理的一面,尽量维护共产国际内部的团结。

五、发扬自主性联合是实践原则

国际联合和独立自主是国际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列宁和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发扬自主性联合成为他们国际主义的实践原则。不论是列宁还是毛泽东,都特别反对民族分离和强制的联合。列宁认为,民族自决权的实质不是民族分离政策,更不是帝国主义实行民族兼并的强制联合,而是各民族自由的和自愿的接近和融合。毛泽东的独立自主及表现在极力反对帝国主义勾结国内反动势力对中华民族主权的分割和吞噬,也反对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不切合实际的强力干预,“湖南自治”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是这两方面独立自主原则的最初表述。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发展并最终融为一体,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

各民族的独立自主是国际联合的前提和基础。列宁的自主性国际联合体,一方面是把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是把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合起来,共产国际成立的初衷也在于此。毛泽东的自主性联合在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和实践,那就是坚持共产党的独立性,组织国内革命统一战线并积极争取力量支持中国革命、组织国际统一战线并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所以,相比第一国际时期的集中原则和第二国际时期的自主原则,列宁和毛泽东比较成功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阶级革命主义和民族解放主义的结合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实践典范。

六、反对帝国主义是主要内容

在殖民统治时代,对于世界各国的被压迫者来说,反对帝国主义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在于打击直至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势力对于本国人民的压榨,而另一方面在于打击直至推翻国际殖民势力对于殖民地人民自身的压榨。毛泽东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华盛顿会议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协调会。他在1925年撰文指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消灭全世界的帝国主义”。[6](P4)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1922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专门研究了建立东西方联合反帝统一战线的问题。“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既诠释了帝国主义对于战争的责任,也诠释了正义力量对于战争的态度。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建立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列宁和毛泽东始终把支持亚非拉国家和人民反殖、反帝、反霸的正义斗争看成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应尽的国际义务,并从道义上、物质上、人力上给予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尽可能的国际援助。

综上所述,从革命的视角来分析列宁和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相似性,在理论产生的意义方面体现了革命与国际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深刻阐明了革命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在理论发展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发展的传承性、民族性以及时代性,因为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毕竟产生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虽然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但他们是通过各具本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来解决民族革命问题的,所以这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的深刻内涵。另外,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马克思国际主义要实现思想发展和范式转换,革命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会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发展和民族国际主义会重新唤醒人们的重视。同时,从革命的视角来分析列宁和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相似性,并没有掩盖二者的后继者从发展的视角关注国际主义思想的差异性,实际上这也从反面的视角映衬出中苏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的不同路向及其历史命运:苏联没能从发展的视角创新理念和转换国际主义的实践模式,最终导致苏东剧变,而中国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理念和转换国际主义的实践模式,则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

[7](英)弗·哈利迪著,张帆译.革命与世界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国际主义共产国际帝国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新国际主义想象:实现中国软实力升级换代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01 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实践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国际主义战士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