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跳火民俗的社会空间意义

2012-04-12 06:27卢晓娜
关键词:河津民俗信仰

卢晓娜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河津跳火民俗的社会空间意义

卢晓娜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河津跳火民俗不仅是单一的民俗事项,以它为核心还组成了一个丰富的社会空间。这个空间包括权力与文化建构。前者为跳火对家庭、个人的意义,后者则是民众对跳火的认知。在传统时代,跳火对个人的意义主要为通过信仰这一心理暗示,使人们扫除恐惧,获得安慰,增强信心;对家庭的主要意义为使家长通过对跳火事项、祭祀仪式的主持,加强家庭控制。现代,跳火意义发生很大转变,由神秘的火崇拜仪式转变为娱乐家众、为亲人祈福的活动。近年来,城市化的加剧等多种因素使河津跳火民俗受到重创。笔者据此提出保护河津民俗的建议,以达到使之得以继续流传的终极关怀目的。

跳火民俗;社会空间意义;城市化

Abstract:"Tiao Huo"in Hejin is not merely a custom,but a social space in which power and culture is constructed.The power construction refers to the custom's effects on individual and the family group;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means individual'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stom.In traditional times,Tiao Huo can reduce individuals'fear to enhance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enforce the power of the head of family by means of the harness of the custom.In modern times,the custom changes from mysterious worship to activities of entertainment and pray for the family.In recent decades,the custom is hit by the urbanization.Accordingly,the writer made some suggestions to protect this custom to b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Key words:"Tiao Huo"custom;Social spatial significance;Urbanization

笔者在《河津跳火民俗特色研究》中,主要描写了河津跳火滥觞及其特色。跳火民俗是指在正月初一破晓之前,家家跳过燃烧的柏柴篝火,以驱鬼除疫,获得安康的民俗事项。它源于上古人类的火崇拜。较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域汉民族春节火民俗,河津跳火具有以下特色:过程简洁、目的明确、材料单一、社区内化,并衍生出特殊的柏柴经济。[1]但笔者自觉对该民俗未能有更深挖掘,在之前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大都注重对社火民俗体育意义的研究,而对其与空间的联系有所忽略。故笔者在此将阐述跳火民俗的社会空间意义,介绍其在流传过程的发展,并分析其近年来受到冲击的原因,最终提出保护方案,以达到使跳火民俗得以继续传承的终极关怀目的。

一、河津跳火民俗的社会空间意义

“社会空间”这一概念来自郑振满和陈春生先生主编的《民间信仰和社会空间》。[2]将信仰和空间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是“力图把民间信仰作为历届乡村社会结构、地域支配关系和普通百姓生活的一种途径……”这种研究方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民间信仰所表达的‘社会空间’之所以存在的历史过程的了解,揭示在这些过程中蕴含和积淀的社会文化内涵。”侯艳兴先生撰写的《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3]中,将自杀现象视为“大众文化的‘自杀空间’”。将现象延伸为空间,这让笔者学习到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深受启发。笔者故将之应用于对河津跳火的研究中。

河津跳火不仅是平面化的民俗事项,更重要的是,以它为核心,发展为一个丰富的社会空间。宏观来讲,这个空间包括“权力”与“文化建构”,前者是跳火民俗对个人和家庭的意义,即表现为信仰主体和信仰客体的关系。信仰主体是个体和社区(在河津跳火民俗事项中,社区表现为家庭),信仰客体是火崇拜,跳火民俗是火崇拜的承载。后者则是人们对此民俗的认知,和在此认知中形成的思维模式。权力与文化建构彼此联系,织成一张细密无形的网络。[4]这张权力的文化网络具有丰富的意义,个体或每个社区(在跳火民俗事项中表现为家庭)都是挂在这张意义网络上的“动物”。[5]

(一)权力

权力一词具有广泛意义,主要来自米歇尔·福柯、杜赞奇、琼·斯科特。社会生活中充满权力,它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主导着人类存在。民俗事项亦不例外,它带给信仰客体(即个体与社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不可避免。

1.跳火民俗对个人的影响

古语言:“举头三尺有神明。”在人类面对的所有问题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6]的生命浩叹最令人感到无边寂寞与孤独。而信仰的终极目的,恰是要在茫茫存在中给人类一个心灵依托。从原始的自然、泛神崇拜到之后系统的一神宗教的形成,人们为满足自己内心精神及物质需求,创造芸芸诸神,又对他们施以虔诚且功利的礼拜。这些信仰一代代地积淀,在人们心中形成了“稳固内核”。“信此为真的人,在宇宙、社会中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生存价值就找到了可靠的依据。他的精神生活也就有了确定的基点和坚强的支柱。”[7]这样,人类就仿佛在漆黑中看到一团烈焰,从而“排除围绕人生的无知、孤独、怀疑、虚无与绝望,获得知识、关怀、安慰、确定、充实与希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民间信仰“为民众建构了一个宇宙框架,民众在此框架下形成自己的知识与观念,调节自己的感情与心理,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中,万物有灵,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人类从此不再感到彷徨无依。人类“不仅在无限的宇宙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明确了生活的意义,从而有了强烈的安全感和稳定性……这种心境无疑会减轻人们的生活压力,获得某种心理平衡”。[8]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便描述了乡民这种信仰情结:“……譬如驱鬼,实际上正是驱除了心理上的恐惧,鬼有没有是不要紧的,恐惧却得消除。”[9]因此,古老的民间信仰在民众心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民众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也是民众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10]在很大程度上,信仰已经成为了一种强大权力,统帅信仰者的意志与行为。

台湾学者乌丙安先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对信仰进行了划分。第一种即对自然力、自然现象及自然物的崇拜。跳火民俗是原始火崇拜的遗存,当属于此类信仰。[11]人们认为举行跳火可以驱鬼除疫。通过这样的信仰,人们求得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认为通过举行这样的仪式,在新的一年中可以身体健康,事事平顺。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心理暗示会提高人的自信,更容易发挥出最佳水平,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跳火民俗转而也变为了一种无形的权力之手,推动人们逾越恐惧,乃至取得更大成果。

2.跳火对家庭的意义

“权力”在跳火对家庭的意义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王守恩先生在《诸神与众生》中提到“民间信仰与村落自治”,这给笔者极大启发。根据王守恩先生的理论,民间信仰在村落中的一大作用是为村落控制提供方式方法。笔者将之引入家庭成员关系中,即为家长加强控制力提供途径。在宗法观念甚为浓厚的封建时代或现在的个别家庭,一家之长地位尊贵,处理家庭事务的决定权由他掌握。如何保障自己权力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是家长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跳火民俗则为之提供良好契机,从县志中“家众以次跪拜”,我们便可以感受到一种长幼、男女的秩序。这样的秩序有益于“父慈子孝”的传统美好家庭环境的形成。这和孙尚扬先生对宗教社会功用的阐释相类:“宗教礼仪以象征化的方式来掩饰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应遵循的规范。”[12]民间信仰虽不属于宗教范畴,但其基本功用相同。跳火民俗事项扮演的正是明确权威,加强家庭控制的角色。

但这种秩序若过于僵化,过于严苛,就会演变成一种破坏力,妨害家庭关系。民间信仰在村落中的另一大作用就是其整合力,将一村中各户人家凝聚起来。同理,河津跳火使一个家庭中的人在新年前以此为纽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年的奔波和辛苦在春节到来时终于告一段落,可以好好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个民俗事项由家庭成员全体参与,无疑可以在准备、举行、清理的过程中使彼此更加亲密。

随着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深入,河津跳火的家长控制作用已经渐渐淡化消失,而家庭和谐亲密成为主流。但这并不意味这民俗事项中权力的丧失,权力无处不在,只是其存在方式和功用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加强控制变成了团结家众。

(二)文化建构

在这一层面,笔者引用原艺文老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所特别强调的“民俗情结”来分析。民众对跳火的认知并非高度自觉,即对其本质是先民火崇拜的遗留并无认识,只是按照惯例举行,默认它的功用——驱鬼除疫、带来吉祥。在传承过程中,跳火民俗不仅是信仰主体——火崇拜的载体,更承载了乡民祈祷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望,最重要的是承载了父辈对子女的爱,他们希望可以借助这样的事项来使子女们健康成长。“老人们自己跳不跳都无所谓了,关键是让娃娃们跳。娃娃们跳了身体健康。”(原艺文,原河津市文联主席,2011年2月采访笔记)

如此,跳火民俗便已在人们心中形成难以化解的情结。这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一大能动作用。民俗情节的形成亦有权力的运作,这种情结首先将个体或社区与跳火民俗紧紧相系,密不可分,建构成一种特定文化的心理模式。跳火情结在老一辈和年龄较长的乡民心中根深蒂固,它已变为生活的一部分,难以割舍。我们这一辈80后和90年代初出生的年轻人也很难想像,没有跳火的春节将是什么样。跳火民俗已然成为一种强大的权力,它操纵着我们对于春节的理解和期待。其次,这种共有的情结将每个信仰主体相联系,继而组成了以一个民俗事项为中心的志愿性的社区组织。(此处“中心”并非指跳火民俗的地位处于核心,而指其是诸多社区圈组成信仰圈的同心)这类似于林美容先生提出的“信仰圈”概念。[13]同一信仰圈之内的人拥有相似的文化认同,这对其加强社区内团结有很大作用。这样,权力和文化相互连结,形成了一张细密无形的意义之网。处在跳火信仰圈之下的每一个人、每一户家庭都是悬挂在这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这种民俗情结和其建构的文化心理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河津跳火民俗,其他地域的其他民俗也一应有之。

二、河津跳火演变及现状反思

(一)河津跳火的演变

清光绪版《河津县志》[14]中这样记载:“元旦,夙兴,燔柏叶,或焚束薪,名曰‘兴旺火’。陈牲、醴、果、羞,祀天地、祀神、祀先。家众以次跪拜,陈寿毕,出拜尊长及戚里焉。饮食相招,数十日乃已。”文中的“兴旺火”,即指跳火民俗。这样的模式20世纪60年代尚无明显演变。据张爱绒(张爱绒,女,60岁,清涧镇张家庄,2011年2月调查笔记)回忆:“我们小时候,就是60年代中期,跳火的基本过程同《河津县志》所载大致相同,但是跳火后祭祀活动已逐渐简化。祭祀所用祭品也不再有严格规定,家里有什么就供什么,跪拜次序也没有限制了。”

在20世纪70年代,跳火被作为封建迷信活动禁止。尽管如此,百姓们依然关上梢门(河津方言:院门),在自家院中秘密举行。到80年代思想解放,很多民俗事项被恢复,跳火也包括在内。但在这一时期,跳火的性质发生了转变。笔者依自身经历回忆:“小时候在家乡,正月初一天不亮就跟大人起来,换上新衣。爷爷在庭院中用柏树枝燃起柏柴火,柏柴火两周用立起的砖围起来。那火焰烧得很旺、很香。大人从火上跳过去,我还很小,跳不过去,爷爷就把我凌空抱起来,在火上旋转几圈。后来长大了,就可以自己跳了。跳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的规矩规定谁先跳谁后跳,很随意。跳火的仪式也比较简单,没有印象有很威严的祭祀活动。小孩们把跳火当作新年的一个娱乐活动,在火焰上跳过来跳过去。玩得特别开心。”可见,60年代以来,跳火逐渐摆脱了最初复杂神秘的迷信色彩,演变为以愉人为主要目的的娱乐活动。

(二)河津跳火的现状

河津跳火现状堪忧!近年来河津市工业发展迅猛,《河津市志》中记载的河津工业除大型国有重工企业如山西铝厂、运城地区水泥厂、杜家沟煤矿外,依托各大厂矿、交通运输、煤炭加工等产业建立起来的乡镇企业亦如雨后春笋。大量的工业设施和其配套第三产业使河津的城市化大大提速。[15]这使跳火民俗受到很大冲击。现在河津市跳火的家庭越来越少,一些小孩子出生在高楼,更是不知跳火为何物。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从以下几点来解释民俗事项受到冲击的原因。

1.城市化的提速。城市化对河津的影响喜忧参半,势同一把达摩克斯之剑。它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一方面又冲击了一些民俗活动。20世纪80年代山西铝厂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乡镇企业崛起,年轻人被召进工厂,越来越多的人家搬进了楼房居住。受居住环境影响,跳火民俗日渐衰微。

2.环保理念的增强。如果每年春节家家都用柏柴来做燃料未免过于浪费。近年来低碳、环境友好、资源集约等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柏柴作为商品来出售的现象已遭诸多批判。林业局也下发规定,禁止上山砍伐柏树枝。不仅仅是植被遭破坏,在庭院中跳火,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空气污染。

3.安全意识的提高。近年来,人们的住房逐渐密集,燃烧之后的残留物很容易随风飘散,给别家带来麻烦。同时如果兴火不当便会引起火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娱乐活动的多样。在物质匮乏的过去,人们的娱乐活动很少。跳火不仅可以敬天祭祖、驱鬼除疫,同时还起到愉人的作用,因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便对它格外重视。但当代随着电视、网络的发达,人们在除夕夜常常是通宵达旦地进行各种娱乐,第二天就很难早早起床跳火。

5.知识水平的提高。跳火的产生是由于原始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处于蒙昧状态,而当人类掌握了宇宙社会的基本运转理论,火崇拜就失去了其原本神秘崇高的地位。在以上诸多原因中,这一点应当算得上是根本原因。失去了祭祀和火崇拜的色彩,跳火就成为了单一的愉人活动,又因无法同新的娱乐活动抗衡,使跳火被冲击。近年来,河津跳火民俗事项逐渐衰落。

受到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跳火民俗遇到严峻危机,但作为河津春节的代表民俗,它仍受到中老年民众的推崇,老人们希望通过跳火使子孙获得幸福吉祥。诚如原老先生所言,这是一种“难以消除和改变的民俗情结”。

三、保护跳火民俗的措施

为了使河津跳火延续下去,让后代在火光和柏柴的芬芳中体验这古老而迷人的民俗活动,笔者借鉴其他地域火民俗的保护措施,提出以下三点来保护河津跳火。

1.组织方面。居住在楼房的居民可以有组织地在广场等开阔场地一起跳火。这样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也使之前内化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跳火变得外化,加强社区联系。

2.材料方面。可以效法大同对转旺火的革新。以前,大同旺火是由大块切割打磨成一定规格的煤炭垒堆起来,中空,内部置浇了油的柴,举行一次转旺火有时会烧掉十几吨煤炭。近年来,随着资源集约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不可能再这样大量地使用煤炭来支持民俗事项。大同人民用智慧更新了此民俗,用灯代替煤炭、柴、油,用彩色塑料布代替之前的红纸。这样的确节省了很多资源。但这样的方法也有其不利一面,会使得转旺火失去其原本的意境。同理,如果用其他材料完全取代柏柴会使得跳火失去其原本意义。因此可以考虑减少柏柴的使用量。

3.传承方面。向小孩子们诠释跳火民俗,让他们对跳火加深理解产生兴趣,使其后继有人。同时可以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请有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使河津跳火这一古老民俗事项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四、结语

跳火民俗通过权力与文化建构组合起一个丰富的社会空间。这个空间简言之,和权力的运作和文化的建构,也是信仰主体和信仰客体的辩证作用:跳火民俗作为信仰客体的承载,施加权力于信仰主体,而信仰主体又通过自身的能动作用,建立起一套与信仰客体这一文化基础相关的文化、心理模式。权力同文化紧密相联,构成了意义之网,跳火民俗信仰圈中的乡民以家庭为单位,在这张意义之网中彼此密切相连。

造成跳火民俗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城市化的加速、环保理念的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娱乐活动多样、知识水平提高。笔者认为可以从组织、材料、传承、申报等方面来实现保护此民俗的目的。

感谢河津市文物局副局长兼文化馆馆长李慧民先生对我的关照和支持,在我收集资料时给我极大帮助,让我得以采访到河津的三位学者:河津原文联主席原艺文、曲艺协会会长杨玉林、文化协会会长任罗东,使我获得更多宝贵信息。感谢我的老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守恩教授,在我修改这篇文章时王老师给我莫大的启发和宝贵的批评。甚谢!甚谢!

[1]卢晓娜.山西河津春节跳火民俗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2):45-48.

[2]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

[3]侯艳兴.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3.

[4]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冯天策.信仰简论[J].光明日报,2005-07-12.

[8]金泽.宗教信仰与神圣的空间[C]//.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信仰民俗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47.

[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5.

[10]王守恩.诸神与众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5.

[11]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8.

[13]林美容.彰化妈祖的信仰圈[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90:41-104.

[14]河津市志办.河津县志 清光绪五年校注版[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94-95.

[15]河津市志编纂委员会.河津市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267-270.

(编辑:程俐萍)

On Social Spatial Significance of"Tiao Huo"Custom in Hejin

LU Xiao-na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6,China)

K892.2

A

1671-816X(2012)05-0515-05

2012-03-15

卢晓娜(1991-),女(汉),山西河津人,主要从事中国通史、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河津民俗信仰
冬季民俗节
山西河津:新型农民“触网” 特产俏销他乡
诗画河津
民俗中的“牛”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民俗节
论信仰
河岸的花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