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元,何云峰
(1.太原工业学院设计艺术系,山西太原030008;2.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政府视角下山西省农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优化
何宗元1,何云峰2
(1.太原工业学院设计艺术系,山西太原030008;2.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构建农业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山西省建立现代农业,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山西省农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在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独具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但从政府的视角审视,山西农业产学研方面存在着政策法规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等主要问题,影响着山西农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优化。为使农业产学研合作能够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应着力加强政府引导、决策、协调等职能,优化合作机制,从而将山西农业产学研合作推向更高层次。
山西;农业产学研;政府职能
Abstract:Building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production-teaching-research is a requirement of establishing modern agriculture,improving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Shanxi Province.It has mad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and formed a cooperation mode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recent years.However,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there are still issues such as the imperfec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the inadequate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the backward intermediary service,which affec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In order to make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to be an important force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and leap-forward development,we should strive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s function of guiding,decision-making and coordinating to optimize cooperative mechanism,thus pushing Shanxi's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a higher level.
Key words:Shanxi;The combina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teaching and-research;Government functions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而农业作为根本对国计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实现农业的科技创新,正如回良玉副总理指出:“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掌握主动。”[1]农业的科技创新,必须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这种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指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三方在人才培养、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合作及相互联系,以实现三方职能的充分发挥和共同发展。目前,我国的农业产学研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就其研究的地区,大多是发达地区,较少涉及欠发达地区。就其研究角度而言,以企业、高校角度研究为主,从政府角度研究者寥寥无几。就山西这个综合改革试验区而言,地方政府在农业产学研中有着什么样的职能或作用?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实际情况促进农业产学研的发展?这些都是山西省农业产学研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2]明确提出“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农业方面,规划指出:“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装备水平。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近年,农业产学研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参与。在各方努力下,山西农业产学研活动日益丰富,同时产学研实践取得较大进展。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3]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山西省农业厅工作计划中提出财政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增长幅度达到20%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760亿元,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一批“一县一业”基地县完成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4]在山西省被确定为国家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后,山西省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农业产学研活动,不断提高对产学研活动的指导和服务水平,着力把高校、科研院所中的创新人才、创新成果运用到经济建设的主要方面。目前,山西省农业产学研主要是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山西农业大学三方来实施合作,山西省农业厅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同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组织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进行技术开发,提供一切方便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面向农业企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山西农科院和山西农业大学则成为农业产学研的主力军,配合省农业厅做好技术研发。2010年,全省共投入R&D经费8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6%;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98%。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7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6%;政府属研究机构投入8.53亿元,下降9.32%;高等学校投入6.27亿元,增长5.39%。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82.98%、9.50%和6.97%。[5]
从以上数据来看,山西农业产学研的总体规模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既是农业创新主体内在的要求,也是山西经济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的表现,这也为山西的农业产学研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业产学研合作确立了初步机制
农业产学研离不开合作各方有效的对接。成功的对接是山西农业产学研成功的一半。近两年由于国家的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山西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
山西省农业厅制定《全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6]提出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启动实施省、县、村三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县级综合试验站、村级服务点三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双百”科技转化工程,主推100个新品种和100项新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除此之外,山西省还积极优化农业产学研的环境,制定了《山西省推动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山西省促进产业发展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指南》、《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学研结合的开展。
(三)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不断向纵深
发展
正如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一样,由于当时英国传统社会阶级观念根深蒂固,上层阶级积累了大部分的财富,其他人很难通过劳动或工作成为巨富。因此,从父辈继承家产和财富成为工业革命前英国旧贵族主要的财富来源。
目前,全国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有很多,如建立联合创新平台、高校与地方整体对接、大学科技园、官产学研金等。农业产学研的模式主要是以高校与地方整体对接、大学科技园为主。其中《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7]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山西省政府还组织召开农业行业的、小范围的、围绕某一领域或几项议题的产学研合作交流会。2010年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启动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建设,出台了《关于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的指导意见》和《山西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指导目录》等文件,极大地为农业产学研创造了条件。2012年山西省还将启动实施“杂粮产业振兴计划”和“畜牧产业振兴计划”,加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步伐。
(一)政府制定的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应措施不健全
山西省产学研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20年的运作,已在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山西的农业产学研依然在政策法规体系上存在着盲点,比如《山西省推动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法规中都有涉及农业产学研的内容,但是规定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解决农业产学研存在的现实问题。比如农业的知识产权归属,合作中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另外,农业企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缺少对中小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导致中小型企业对待产学研的热情不高。
(二)政府的财政支持仍然投入不足
据统计,目前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农业由于其高投入低产出属性,加之涉农企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门槛过高,农业企业融资渠道狭窄。2009年研究与发展(R&D)经费中中央部门经费总支出为251 094千元,政府资金140 806千元,企业资金33 107千元,省属部门经费总支出为82 802千元,政府资金73 102千元,企业资金500千元。[8]根据上述计算山西省属部门财政资金投入占全国财政资金投入的58.8%,远远低于全国其他省份。这些都说明了山西省政府对农业产学研资金的投入力度还不够。
(三)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产学研合作缺乏纽带
科技中介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纽带,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在建设科技中介机构及服务平台方显得较为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发达国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一般都高达70%以上,产生经济效益的也占六成以上。而我省的产学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山西省政府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山西省政府虽然创建了唯一的官方产学研网站——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网站,但是网站多以政策宣讲为主,为企业搭建的平台十分有限。尤其是农业产学研方面的内容更是匮乏,这样造成了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的沟通有限,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限制了政府科研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四)农业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不完善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出现了多样化特点,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设还是跟不上科技的发展,仍没有建立适合自己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的地域分布上看,2009年18家示范基地地域分布更加广泛,除北京、江苏、上海和哈尔滨外,包括天津、广西、河北、山东、陕西、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新疆和辽宁等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新增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9]可见山西的产学研基地建设还是处于落后地位,农业产学研的基地建设也未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些示范基地建设说明了国家对产学研合作的基地重视程度,也从侧面说明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对于一个地区产业的聚集作用。
(五)缺乏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
产学研直接牵涉到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个主体。到目前为止,山西农业产学研由于没有一个协调三方关系的专门职能机构,造成了三方在合作过程中缺乏长久推动力。山西的农业产学研因为缺乏固定的机构及制度安排,就会使政府因人事变动而导致产学研无法顺利的实施,政策的延续性会打很大的折扣。因而,缺乏一个专门的政府性质协调机构,将是制约山西农业产学研发展的重要障碍。在省级机构中缺乏协调机构,更不用说市、县等地方政府,导致山西的很多地方的农业产学研合作发展不均衡。
(一)完善地方政府的引导促进职能,建立
健全农业产学研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地方政府在农业产学研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应该认真研究农业产学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制定有利于农业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具体来讲,首先要建立好农业产学研中科技人员有序流动、生活待遇、职称评定等相关的政策,稳定科技人员队伍,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保障有力的科技队伍,便于在农业产学研过程中发挥其主力作用。第二,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农业产学研合作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建立相关的监督与协调机制等。第三,地方政府要在财政增长的同时,加大对农业产学研的投资力度和广度,在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税收信贷、合作纠纷等方面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专门法规及实施细则。第四,营造农业产学研科技创新环境,政府充分利用新闻机构和宣传部门,加大对农业产学研的作用、意义的宣传,让企业和高校对农业产学研的重视程度得以提升,营造出全社会重视产学研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典型的农业产学研案例,加大示范效应。
(二)完善地方政府的决策主导职能,加大对农业产学研的财政投入和风险资金机制建设
财政投入是农业产学研的重要助推力,政府的财政投入多少决定农业产学研的质量、规模和效益。高校和企业由于自身财力、行政权等诸多因素所限,对于农业产学研这种风险性高的关键技术和前沿性技术难题,有着自身的顾虑。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收入或者运用山西省的煤炭基金等资金渠道加强资金投入,这样既解决农业产学研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增加涉农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动力。
同时建立农业产学研风险投资基金,多方位、深层次的开拓资金渠道和融资机制,保证涉农企业的风险投资资金的充足,有力地促进农业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在投资的渠道中,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三)完善地方政府的协调服务职能,保证农业产学研基地和专门协调机构建设
农业产学研作为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三方合作的产物,每个单位都有独立性,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各方都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很难形成合力。为了保证农业产学研的健康发展,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督者和协调者,必须牵头建立适当的产学研协调机构,在具体的过程中专门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分配,在资金投入、合作方式以及合作过程的具体细节问题上给予管理,以保证农业产学研合作的实施。农业产学研的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十分重要。政府应引导建设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产学研合作创造充分的交流渠道和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机构可以是政府组建,也可以是民间学术团体自办,还可以是高校、企业、院所合作建立。农业产学研的信息平台建设也有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农业产学研的网站建设为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场所,可定期公布各类企业渴望解决的技术难题,协助高校、科研院所选择研究课题。
提高农业产学研的合作层次和水平,发挥产学研基地聚集和示范效应。产业是产学研的基础,没有农业产业发展就不会推动农业产学研向更高层次推进。而农业产业想要做大做强,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农业科技示范园中本着双方互利,职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入重点企业,以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政府还可以通过科技计划、经济和科技政策等手段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建立。具体操作上政府倡导共建研发机构及技术联盟、共建科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建立的农业产学研联盟通过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同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的特色相符合,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形成的技术、市场、品牌及政策等资源。
总之,农业产学研是建设山西现代农业的必要途径。建立和完善农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既利于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又利于山西综合改革实验,这就决定了农业产学研的运行与发展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调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要充分发挥农业产学研联盟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农业产学研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以实现农业产学研高水平运行。
[1]回良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切实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J].求是,2011(5)3-7.
[2]山西省发改委.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16)[2012-02-20].http://www.sxdrc.gov.cn/xxlm/fzgh2/zxgh/201204/t20120428_64538.htm.
[3]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01)[2012-02-21].http://www.gov.cn/jrzg/2012-02/01/content_2056357.htm.
[4]山西省农业厅.2012年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点[EB/OL].(2012-03-07)[2012-03-15].http://xxgk.sxnyt.gov.cn/auto1235/auto1237/201203/t20120308_22514.html.
[5]山西省统计局.2010年山西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2011-12-30)[2012-03-25].http://www.stats-sx.gov.cn/html/2011-12/2011123010115277021413.html.
[6]山西省农业厅.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EB/OL].(2012-02-23)[2012-03-25].http://xxgk.sxnyt.gov.cn/auto1235/auto1245/201202/t20120224_22298.html.
[7]山西省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12-03-13)[2012-03-25].http://www.shanxigov.cn/n16/n8319541/n8319612/n8321663/n15770612/n15770619/n15928501/15928586.html.
[8]山西省科技厅编.2010年科技统计年鉴[EB/OL].(2010-12-08)[2012-02-25].http://www.sxinfo.gov.cn/upload/zhuanti/sta/jsp/statistic/data/2010/201004.htm.
[9]张海雯.从两批“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EB/OL].(2009-11-29)[2012-02-25].http://iurchina.whu.edu.cn/news/llqy/qt/2009-11-29/459.html.
[10]许红梅.产学研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以常州市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刘松青,郑旭辉.福建省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2009(2):38-43.
[12]王雅琼.甘肃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现状与对策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10):171-172.
(编辑:程俐萍)
On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Production-teaching-research in Shanxi Provin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HE Zong-yuan1,HE Yun-feng2
(1.Department of Art,Tai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08,China;2.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China)
F303
A
1671-816X(2012)05-0449-05
2012-04-16
何宗元(1984-),男(汉),陕西汉中人,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
何云峰,副教授,博士研究生。E-mail:hyf730831@126.com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1041028-03);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