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视角下目的语文化导入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

2012-04-12 05:51颜静兰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跨文化

颜静兰

陌生化视角下目的语文化导入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

颜静兰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外语教师都应把培养大学生自觉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己任。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对外语教学颇具教学价值取向。讨论了如何在陌生化视角下进行有效的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提出了可行的方法与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陌生化;目的语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 则的转化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组成的综合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一般是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学生只有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时解决或消除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确保交际的有效性。文秋芳指出:“把外语学习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概念包括了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自觉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其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新世纪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标。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任务比较艰巨、繁琐复杂,其中一个基础的、重要的工作就是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究如何做好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它影响着我们的感知、行为和思想。而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紧密相连,一个民族语言的篇章结构、修辞表述、交际模式等都会受到该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多方制约。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指出:语言背后有文化等因素支撑,“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 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强调,英语教学要和文化导入紧密结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这是因为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能成功地进行交际和沟通,只有在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的同时,不断熟悉了解该民族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才会使语言学习的有效性得以提高。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顺势增加了人文知识项目,“测试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文学与英语语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外,必须积极采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导入目的语文化,培养学生对英语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 内涵的感悟和认知。陌生化理论强调陌生化和新奇感,其运用对现代教学有较好的价值取向,运用陌生化理论进行目的语文化导入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教学方法。

一、陌生化理论与外语教学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一个核心概念,20世纪初由维克多•施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j)提出,他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文学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简单地讲,陌生化就是反常化、新奇化、意外化,通过把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和陌生,使感觉恢复敏锐,使好奇得以伸展,使学习增加动力。施克洛夫斯基把针对“模仿论”和“形象论”所提出的陌生化作为艺术本身的内在规律而加以强调和阐述。

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马佐尼、黑格尔早就提出了对陌生化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陌生化的观点,指出:赋予平常事物以不平常,就会带来新奇、惊喜和美感。16世纪意大利美学家马佐尼提出的诗学理论认为,令人惊奇的题材会给读者带来超乎寻常的冲击和震撼,提升独特的审美感。黑格尔指出给人以陌生化的惊奇感帮助推动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布莱希特1936年在《中国戏曲艺术的陌生化》中也提出陌生化思想,认为艺术应该把众所周知的对象表现为陌生,同时通过背景设置、情节布局、音乐渲染、人物塑造、演员表演等陌生化手段来制造新奇而陌生的效果,使观众惊讶、惊奇、兴奋、愉悦。

施克洛夫斯基进一步发展了陌生化思想,认为作品具有的艺术性主要在于它与人的感受方式相关联。陌生化以审美欣赏中的惊奇与惊异感为前提,即通过陌生化,使人们对事物“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延”,从而达到新奇的审美效果。陌生化使人们“对事物有新鲜感,而不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变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陌生化能以一种新颖而反常的方式来引起人们无意识注意的集中聚焦,打破进而修正人们原来的心理定势,使沉睡的感受醒过来,被惊奇与惊异感所代替。陌生化可以唤起人们去观察了解某一事物的好奇心,以新的视角去感受、感知、接受一种事物所呈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陌生化理论的本质就是把熟悉的东西通过一定的加工改造使其变得不熟悉,使人们有了陌生感、新鲜感、好奇感,继而产生兴趣,渴望有进一步的观察和了解。

“陌生化”理论对外语教学颇具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教学犹如艺术,其魅力在于用新奇陌生的力量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去除学习的习惯化、程序化,从不同视角去观察、思考、感受和审视一些以为熟知或认为已经掌握的知识。陌生化理论也让我们认识到,教学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只是反复一种特定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丧失新鲜感,逐渐感受不到语言的美和学习的乐趣。一些外语教师已经在教学方面运用陌生化理论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就。如:运用陌生化理论进行英语诗歌教学创新,大学英语教学的“陌生化”研究,陌生化理论在英语报刊选修课中的应用,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倾向等。其研究告诉我们,陌生化理论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促进教师创新教学,产生新视角,保持教和学的陌生感、新鲜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比如,在“‘陌生化’理论与英语诗歌教学创新”一文中,作者认为在课堂教诗歌的时候,教师要清空大脑的储存,把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让自己的思维模式陌生化,同时引导学生用陌生的眼光、心理和情感去感受、分析并且和学生一起对作品进行审美感受。以意象派诗人庞德的为例,教师在不做任何背景介绍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读诗并发表对这首两行诗的见解,结果是:有的学生认为诗人在乌压压的人群中看到了几张漂亮女孩的充满朝气的面孔而作诗赞美;有的学生则认为诗人看到的是几张苍白而带病态的面孔,诗歌是诗人悲凉心态的反映,等等。在学生讨论了自己的感受后,“教师可以恰到好处地再现诗人的创作过程”,交代庞德如何初时创作为30行,半年后删减为15行,一年后凝铸为仅有的两行等。这些创作细节对学生来说也是陌生而新鲜的,他们探索的渴望得到了满足,“由此获得一种崭新的语言感觉,同时也留下无限延宕的审美韵致”,从而使得这堂诗歌教学课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把握和运用陌生化原则进行文化导入时,应该注意陌生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打破了审美主体的接受定势。在文化导入陌生化的实现过程中,关键点是要把现成的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变形,使其变得陌生、新奇、鲜活、有吸引力,因为“陌生化提供了一种鲜活的审美经验,它打破了自动化和常识化的习惯生活方式和生活无意识,中断了个体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模式,从而实现个体在自动化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陌生化以惊奇、好奇感为前提,这和心理学的审美思想完全相符。根据心理学研究,审美的实现来自审美主体的两种心理唤醒:渐进性唤醒和亢奋性唤醒。陌生化运用得当,可以唤醒这两种形式的心理,使得基于好奇和惊奇的学习态度变得主动、积极。当然,陌生化是一种原则,一种手段,在教学中对其要有较好的适度性运用和灵活性把握。不应为陌生而陌生,而应是陌生与熟悉相关联,在熟悉中有陌生,在陌生中见新奇,让目的语文化在陌生化手段运用中进入熟悉的状态和境界。

二、“陌生化”视角下的目的语文化导入方法与策略

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提高文化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中做好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工作。目的语文化导入可以形式多样,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体验,需要围绕理解与沟通展开。学习体验是个体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对客体的感受、理解、建构的过程。陌生化理论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技巧。在课堂教学上,运用“陌生化”理论进行文化导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体体验,提高导入效果。陌生化教学不仅表现在课堂的语言不重复使用一些陈词滥调的表述,还表现在教学手段、内容和方法上。熟悉而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疲劳,分散注意力,甚至使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习惯性思维中失去了对事物的感知。相反,陌生而新奇的东西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感知的兴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利用陌生化效应,不仅容易激发学生急于探索,弄清究竟的学习欲望,而且能够唤起学生的审美联想,不断产生新的感知和感悟,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目的语文化信息进行陌生化处理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蓬勃发展,既为人类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条件,又促使传统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乃至教学理论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多媒体的运用免去了手工操作时间,如黑板板书,教师基本摆脱了“一支粉笔一黑板,一堂课讲到唾沫干”的状况。但有人把PPT作为另一种黑板,有人把上课变成看电影,教学的质和量没有多大提高,仍然达不到积极导入目的语文化的效果,这样的多媒体运用意义就不大。因此,如何用好多媒体,使其在目的语文化导入中真正发挥作用是值得探究的。

运用陌生化理论,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对大量目的语文化信息进行陌生化处理。譬如:运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音响动感等多维信号手段来整合目的语文化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使教学具有节奏感,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快教学进程,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单位面积的信息,保证学生对某一目的语文化的理解。比如:讲解英美历史、国歌国旗时,教师一点击图标,画面上就出现歌词,并传出歌声,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的故事亦会动感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形象、音乐和文字的配合,把要导入的文化内容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到既陌生又新奇,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此外,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优势可以扩展学生对某一文化点或面产生感知的时空维度,加深学生认知的层次。这种多重陌生化手法的刺激效应有利于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例如,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化多维辅助输入,世界一流大学的网上公开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陌生感和学习热情,应该主动地从这些课中导入经典文化。如: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关于“幸福”、“公正”等的课程对了解西方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的文学文化公开课,BBC的英国历史和TED的公开讲座等都非常精彩。时空感的加强,加上原汁原味的语言,让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不再单一枯燥,更显多维有效。

(二)运用陌生化偏离原则,从文学作品欣赏中导入目的语文化

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通过陌生化文学能给读者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独特的感知效果。文学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文化的核心,始终与文化相伴相生。教学中,可以通过英美文学来导入目的语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文学中导入文化,亦可以运用偏离原则的陌生化思想。邹元江教授在其《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一书中将陌生化的特征归结为三个偏离,即对实用语的偏离、对规范化的偏离和对历史性的偏离。在文学中导入文化可以运用这三个偏离原则,使得对文学理解更为丰富,对文学中文化的认识更有新意。实用语的偏离就是通过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方法实现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象的陌生化,让文学中的文化特色更加鲜明;规范化的偏离就是打破人们习以为常或曾经习以为常的客观事实,并加以再创造;对历史性的偏离就是在熟悉的历史中加进新的元素,陌生化的审美力量使文学精神得到充分的张扬,譬如,通过了解对实用语偏离手段运用来咀嚼文化的深刻含义。不少文学作品语言充满诙谐、幽默、机智、反讽等特点,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大量实用语偏离的现象,从中可以了解某一阶段的文化特征。英国著名女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的开始句:“有钱的单身汉总是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简·奥斯丁开篇的这句话很好地使用了陌生化的手法,通过使用实用语的偏离手段对句子的深度阅读中,可以了解小说作者身处在一个相对男尊女卑的时代,当时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就是女性的成功即要能够找到一个有钱的丈夫。而当达西放下了傲慢态度去一再请伊丽莎白跳舞时,伊丽莎白回了一句:“你第二次又来请我跳舞,我真高兴死了。我真想不到你会这样抬举我。”简·奥斯丁以实用语的偏离来对当时新女性的兴起表示支持和赞同。对文学作品中这类陌生化审美的实例以及使用实用语偏离手法的了解,可以帮助用陌生化的视角在语言的睿智和丰富中咀嚼出目的语文化的味道。

(三)通过微话剧再现作品形成过程的陌生化,帮助学生体会目的语文化内涵

微话剧就是随着微博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演绎形式。简单来说,微话剧就是将文本材料改变为短小精悍的话剧形式加以展现,简单的场景、简单的语言加上简单的情节,表达出特殊的文化意义。另外,每个人对生活的感知不同,对文本材料和剧本理解就不同,其创作出的微话剧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学生可以借助微博和其他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即时交流互动,改进微话剧的效果。

现行的外语教材所选的内容大部分都很不错,文质兼美,知识面广,文化内涵丰富,题材和体裁多样,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对一篇外语材料进行笼统的、抽象的作家和作品介绍,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代表作品等,以期在理解该篇阅读材料的文字意思时能较为全面、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文化涵义,达到导入文化知识的目的。写作是作者在特定言语条件下的语言活动,作者的创作有着其具体的文化环境、言语对象,然而,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表层理解上,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对课文材料进行改编,作为微话剧形式进行撰写、交流和演出,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自己改编教学材料为简易的微话剧,继而自编、自导、自演,让似乎熟悉的内容变得陌生而新奇。为了解除陌生、理解内容、演好角色,学生就要揣摩文化内涵,甚至认真研读原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形成过程的陌生化,帮助导入文化的精髓。在体会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学生会相互交流、共同切磋,这也可以帮助他们在掌握外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和合作,增进交际,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扩展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高级英语》教材中的“Blackmail”一课的内容有特点,且情景生动,意境深刻,语言精彩,对美国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的了解很有帮助。学生分配了角色后以陌生化了的维度走入理解和演绎陌生的进程。各自在研究自己的角色时进行讨论,有的还借了原著阅读完全本。扮演公爵和公爵夫人的学生需要对这些头衔的来历、用法有所了解,对贵族的语言、行为、癖好习惯等有一定的阐释,对他们的虚伪的本质和撞死人逃逸的无耻行径有深刻的理解。而扮演保安队长的学生也研究其语言特点、文化属性,才能把他和公爵夫妇的斗争精彩地演绎出来。学生在课本剧的演绎中,逐渐走出陌生的文化,在了解和理解角色的文化属性和背景后,他们基本掌握了人物各自的语言特点,把人物说话的动作和表情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满堂喝彩。在这个走出陌生化的过程中,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了更好的了解。他们说:“我们在沉浸于角色中的时候,也浸润到了角色的文化中。”

除了这里讨论的陌生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外,还可以运用其他陌生化策略帮助目的语文化导入的顺利进行。如:教师身份陌生化可以利用转换师生角色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从而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得学习变得轻松和有效。再如:教学情境陌生化,在外语课堂中尽可能营造出不同于日常教学的陌生化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三、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然目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需要多维的积极的文化导入和潜移默化的教学渗透,还要在引导学生“跨越”文化的时候具备“超越的眼光”。陌生化原则强调逆常规化而行,其思想的理解可帮助产生多种变换而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其成为一种能帮助有效进行文化导入的教学艺术。陌生化手段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用新奇的眼光去感受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用陌生化视角做好课堂文化导入工作很有实践意义。在文化导入中,“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也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帮助追求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走入陌生、走出陌生”的过程,理解目的语文化的特征,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2]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 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1.

[4]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 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 张隆溪.艺术旗帜上的颜色——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J].读书, 1983(8): 84-93.

[7] 张隆溪.文艺理论的兴衰[J].书屋, 2008(4): 54-58.

[8] 徐平. “陌生化”理论与英语诗歌教学创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4(4): 107-110.

[9] 张文静.大学英语教学的“陌生化”研究[J].考试周刊, 2009(4): 101-102.

[10] 黄玲.试论陌生化理论在英语报刊选修课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S3): 165-167.

[11] 王湘霁.论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倾向”——以徐志摩翻译哈代诗歌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5): 172-174.

[12] 杨向荣.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M].湘潭: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9.

[13] 保罗·弗雷勒.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M].熊婴, 刘思云, 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14] 邹元江.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 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一册)[M].重排版.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16]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27-31.

The Input of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Defamiliarization

Yan Jinglan

(,,,)

The ultimate aim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with the focus on the sensitivit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Defamiliarization” was a core concept of Russian formalism and it provides some valuable concept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employment of defamiliarization in the course of target culture inpu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feasible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

H319.3

A

1009-895X(2012)03-0218-05

2012-02-12

颜静兰(1956-),女,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文学、外语教学。E-mail: yanjinglan@ecust.edu.cn

猜你喜欢
陌生化陌生跨文化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熟悉又陌生的“”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