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昊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语言作为人类基本的交际工具,每个民族的语言都能体现其使用群体的独特的文化内涵。翻译是跨民族交流,跨语言交流,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翻译在人类交流史上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是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古代中国的佛经的翻译,对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学、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阿拉伯人的翻译保存了希腊文明,为欧洲文艺复兴创造了基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也是以翻译为媒介,引进了各种先进的外国的思想文化。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除了本身的发展、传承,还要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营养,这样才能使一个民族高瞻远瞩,告别狭隘,而文化翻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文化翻译涉及方面很多,但译者要注意的不过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好源语与目标语两种语言;二是必须注意文化上的差异与比较。王良佐先生说:“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非下很大力气加以解释。”[1]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翻译外国文学时最难处理的就是联想意义。在一些语境里,这些源语有着字典上没有的含义,非常微妙,也往往是一段语篇精髓所在,如果译者不懂其源语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风俗传统,便无从下手。最早将文化这一概念提出来的学者是英国人爱德华·泰勒,他认为, “文化是一种复杂现象,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2]文化是一个覆盖面极广,极为复杂的系统。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跨文化翻译之所以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内涵的差异。所以,一个合格的译者,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双语或多语能力,更要有多元文化的背景知识,对文化差异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其中包括民族间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心理意识、地理人情、风俗习惯等等。
德国人克里斯蒂安·诺德首次提出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在于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转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是否成功取决于译者对两种语言和其文化差异的把握。”[3]中国学者王宁进一步考察,提出了翻译文学就是翻译文化,以及“文化翻译”这一概念:“翻译研究至少包括两方面:狭义上它研究的是字面翻译,即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广义上它研究如何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转而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前者称为字面翻译,后者叫做文化翻译。”[4]也就是说,文化翻译主要强调如何将源语的文化内涵完整准确地体现在译文里,或者说如何以译文的文化角度来呈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同时他还指出,“文化研究会拓展传统的翻译研究,使之从字面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转向文化翻译(cultural translation)。”[5]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几乎包含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的学者将文化分类为两种,一为物质文化,一为精神文化。有的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制度、精神。有的也分为四层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加以论述,我认为跨文化翻译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环境文化或地理文化。华夏文明滥觞于黄河流域,因为其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古代中国以农业发展为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古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农为本,商为末,重农轻商的价值观源远流长。由此,古代中国经济家庭化,自给自足,崇尚权威与经验,导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社会关系和不平等的身份制度,与之相配套的,维持这一制度的礼制、礼法、社会规范、传统、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也产生了 。 西方文化来源于希腊文明和圣经文化。地理上看,希腊是岛国,内部资源贫乏,导致其发展商品经济、航海文化、贸易往来。与之相应的民主社会诞生了,与自给自足的家庭式社会不同的是,民主社会讲究契约,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建立在契约乃至法律上。其海洋文化导致他们具备更多的开创与冒险精神,崇尚力量与探索。比如说,中国的农谚居多,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西方的航海谚语居多,小洞不堵沉大船(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等。
2.历史文化或文学影响。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族归属感与民族文化的重要来源。历史不仅可以给后人带来启示与经验,也极大丰富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民族性格,如果不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有所掌握,是无法翻译那些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与典故的。比如说,“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是智慧与天才的化身,西方人却未必了解,在此情况下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 ke Liang the master mind”。 或者可以将诸葛亮类比西方的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省去了对诸葛亮的补充解释。还有最经典的例子,将《梁祝》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典故翻译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西方文化里也有大量的典故,无论是来自圣经还是莎翁的经典,译者都要有所涉猎,比如,“American capitalism boosted a bunch of businessmen as shrewd as Shylock.”(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度催生出一批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夏洛克这一形象出自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是唯利是图、吝啬自私、老谋深算的资本家和放高利贷者的代名词。
3.宗教文化。儒释道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宗教教义与典籍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处世态度。比如说,中国人信奉因果,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国人对出世与入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在其位,谋其政。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英语国家有着原罪与上天安排的宗教思想,强调忏悔反省。最典型的例子是各个文化里对龙的描述,龙这一动物频繁地出现在了东西方宗教典籍里,其共同点在于龙是一种幻想中的或者是上古的一种凶猛的爬行动物,但东西方对龙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英语中的龙,dragon,是魔鬼、残暴、贪婪、邪恶的代名词。比如在希腊和巴比伦神话中,他们经常代表邪恶的一方与正义的英雄交战。而在中国文化里,龙是古代中国皇帝天子的象征,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华人也自豪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中国文化里,龙代表着吉祥、权力、至高无上、伟大壮丽。因此,在翻译中要特别注意,比如成语望子成龙不能译为“ To hope the son become the dragon.”这就误译为了希望儿子变成怪物,应改成“To hope the son make a difference.” 直译就是希望儿子有所作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也不能译成 “ four Asian economic well-developed dragons.”应该把“龙”变成“虎”,改为“four Asian economic well-developed tigers.”。
4.心理文化。上文提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等因素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或心理文化。比如西方崇尚个人价值,中国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心理文化更多地体现在东西方对一些客观事物的看法。例如,西方人将猫头鹰视为智慧的动物,而中国人认为猫头鹰是不祥和狡猾的动物。体现在语言上还有很多例子,中文说蠢得像猪,英语对应的是“as stupid as a goose” (蠢得像鹅)。对颜色上的认识也不一样,在西方黑色代表哀悼,出席葬礼多穿黑色礼服,而传统中国出席葬礼多披白纱。在西方,紫色代表权威;而中国,黄色代表权威。这些心理文化的差异多体现在细节上,只有平时的仔细观察和认真积累才能掌握。
5.风俗文化。东西方的风俗差异体现在生活的各方面,包括饮食、日常交际、社会活动等等。例如,西方人一般不吃动物的脚部与内脏,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不洁净的食物。西方的婚礼讲究庄严肃穆,传统中国的婚礼讲究热闹喜庆。西方人崇尚个人隐私的保护,所以对于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等一般的社会交际是闭口不谈的。而中国人的交际很多都涉及了以上话题,比如说“今年多大了”,“孩子几岁了”,“工资多少啊”等等,中国人将这些交际视为嘘寒问暖,是表达友好与关心的方式。
关于翻译传播有着很多的解读方式,张今先生给出的定义是:“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6]推动文化交流,促使社会进步是翻译传播的首要任务。
讨论翻译在文化传播的作用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指译者在翻译时,在源语与目标语无等值对应的情况下,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措施。在语言处理问题上,应该采取哪种措施,在翻译时,是更多地贴近源语还是目标语,这一直是关于跨文化翻译的热点问题。异化法倾向于目标语向源语靠拢,译者接近作者,采取原作者的源语表达方式来呈现原文内容。相反,归化法更倾向于译者向目标语角度、向目标语读者靠拢,采取目标语的文化特色、习惯表达方式来呈现原文。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翻译应该保留原文的情感与魅力。”[7]也就是说,文化传播要尽量保存源语的“洋味”和“异国情调”,从而丰富本民族语言,使读者开阔视野。比如,《圣经》里的“beats words into ploughshares”,我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直译为铸剑为犁,这个词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了汉语言里。二是译为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成语,化干戈为玉帛。还有很多的例子,通过翻译,很多源语的用法已经成为了本民族的语言,中文引入了例如:替罪羊(scapegoat),色拉(salad),布丁(pudding),拷贝(copy),沙发(sofa),咖啡(coffee),逻辑(logic)。同样的道理,英文才有了kungfu(功夫),(clone)克隆,paper tiger(纸老虎),taichi(太极),typhoon(台风),dim sum(点心)。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有文化传播意识,在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的基础上,可以保留原文的风貌,丰富本民族的语言,扩大读者的视野。
著名的俄国革命家列宁在翻译时也采取过异化的策略,他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开始便提出“我们必须根据德文原著来译出引文,因为俄文译本虽然很多,但多半译得不完全或者译得很糟。”[8]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是非常严谨的社会科学理论文本,所以要求十分精确的翻译。但同时,也要使俄国革命者读懂和明白其中的原理。所以列宁既反对逐字逐句地硬译,也反对自我发挥。另一方面,他对待翻译,强烈反对滥用外来语以污染俄语。他曾经解释说,如果把“The Farmer and snake”翻译成中国式的东郭先生和狼,而不是西方的农夫与蛇,这就是糟糕的翻译。可见,无论在翻译中采取那种策略,归化还是异化,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分寸,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读者群,灵活应用两种手段,采用最优的翻译手法。既能保留原文的特色风格,又能使本民族读者欣然接受,这才是上策。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翻译是文化的翻译,目的是为了传播文化,推动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对于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源语的文化内涵并能在译作中准确完整地表现出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民族也更加重视自身的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传播,以扩大其影响力。正如季羡林先生说的,“没有翻译,世界一天也过不下去。”[9]作为翻译工作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也要掌握东西方文化差异,拥有广阔的视野,怀着兼容并蓄的心态去广泛地吸收各种世界先进的文化知识,以传播文化为己任。对文化差异的掌握,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和积累,在细节上下工夫,主要从环境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心理文化、风俗文化几个方面入手去真正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当然,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充电。所以终身学习、不断积累,是每个合格的译者的必备素质。翻译作为媒介,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传播本民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合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译者要运用好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单一地强调归化或者异化都是片面的。在实践中,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作者、读者、文本、题材等等因素综合考虑,在没有等值对等的情况下,谨慎地选择异化或者归化两种策略。
:
[1]王佐良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卞建华.关于翻译目的论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的四次网上交流[J].中国翻译,2006,(1).
[3]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张今.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5]鲁迅.鲁迅论翻译[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2009.
[6]季羡林.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