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师范类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缺失

2012-04-12 04:54□王宏,郭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院校院校

□王 宏,郭 锐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一般来说,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相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学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有从教育理论本身着手要求加强师范生理论修养的,也有从学校专业建设入手要求扩大人文教育力度的……切实解决当前我国技术师范类语文教育在培养方向、学科建设和教育实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实现此类院校教育体系良性改革的关键。

目前在我国,培养小学师资的学校有很多,如中职技术师范类院校、本科师范类院校等。这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使国语的传承者小学语文教师从正规的师范教育中获取知识,并把知识最大量地传递给代表祖国未来的小学生,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不明确。作为技术师范类院校,本身就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但很多院校定位并不明确。受到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社会风气的严重影响,很多技术师范类院校把培养“专升本”学生作为重点来抓,因为这不仅关系学校名誉、学校级别的提高,而且意味着学校生源的扩大。所以,虽然各专业名称表面上很明确,但实际课程设置上却有很大偏颇,更多像培养研究生或者管理人才,而非培养一线中小学教师。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阎福玲在全国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上(2007年10月14至17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就指出高师存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矛盾。[1]这种矛盾同样也存在于技术师范类院校,而且更为严重更为尖锐。正是专业培养方向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了课程体系结构的不合理:基础课远远大于专业技能课,理论课远远大于实践操作课。这种课程设置必然会造成令人难以下咽的恶果:师范院校毕业的“准教师们”虽然拥有大量的书本知识,却不能行之有效地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这完全背离了师范类院校的最初目的——培养教书育人的教授者、传递者。如何合理有效地调整学科课程设置,也就成为师范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又必须扎扎实实地解决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问题。是保持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不变,尽可能压缩基础课,加大专业操作课?还是另起炉灶,重新建构面目一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各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结构特点,制定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真正建构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设置。

第二,缺少对语文学科本身的研究。在全国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上,成都市金堂中学校长张立诚认为,目前语文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语文训练中,语文灵性的缺失;语文教学中个性的消失;应试教育中,语文品性的迷失。[2]此语既道出了全国中小学校在语文教学上严重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更道出了师范教育在培养语文教师时的偏差——对语文学习思维和方法的忽略。归根结底,这不仅与中小学自身语文课本的课程设置有关,而且与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师范院校对此问题的忽视有关。以“阅读为中心”组织教学,是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90%的课文都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要,“听、说、写”则处于非常次要的附加地位。与此同时,很多国家的母语课程并不是以“阅读”为中心展开的。比如日本的“国语课”,就明确规定该课程的性质是“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的国语教育”,[3]强调国语教育是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课程的首要任务。所以,师范院校应该大力加强对“准语文教师”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养成重形象、乐思考、善迁移的良好习惯。

第三,教育实习表面化、形式化。根据罗亚利和张常洁在《浙江省中职学校师资现状与技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培养》的统计论述,在教师比例上,各院校严重缺乏专门教授实习指导课的老师,更别说既能教授专业课又能教授实习指导课的全能型教师。[4]而在实际教学中,在职小学语文老师普遍认为自己在师范院校所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曾经参与的教学实习对教育教学最切实有用,相反,理论类课程则相对作用不大。这种现状说明当前的师范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学无致用”问题。因此,合理改善学院各类师资力量的比例,加强对操作指导型教师的培养,应该成为各师范类院校在师资结构上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只有合理有效地融汇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于一体的老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合格的老师,才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语文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着不可推卸的重担。所以,技术师范类院校在对待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科建制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上,必须慎之又慎。

首先,确立以国语为本、以教育适用性为质的课程观。中国汉语既展示了中国古人朴素哲学精神的合规律性的宝贵经验,又充满了德性的隐性的存在——东方色彩的伦理,富于禅机悟性。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一定要立足于汉语本身,在注重灌输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有意识地侧重提高师范生的言语敏感性和心灵顿悟性。同时,紧密结合教育的适用性。把“人的培养”作为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强调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一体性,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统一性,真正做到“目标既统一又不统一”。第一,既要有预先设定的统一的目标,使学生在基本汉语知识的认知、基本文学常识的把握等方面有统一的收获。第二,又没有恒定不变的确立无疑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广阔的天地,开拓其视野,锻炼其心智。说到底,只有良好实现现代性、民族性和教师的独特性三位一体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汉语言语文课。因此,在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只有把语文教学法、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论、教师个性学、学生心理学等各方面综合融汇,才能真正做到三者(语文知识、教师特色和学生特点)兼顾,把此学科建设成为一门独特的具有语文自身逻辑构架的学科。

其次,加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纲的学科建设。技术师范类院校普遍存在生源素质偏低,不仅知识有所欠缺,而且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这既有社会大背景的负面影响,也有个人本身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是追求全面质量的教育,是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它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科,应该致力于既传授如何为“文”的小语文知识,更传授如何为“人”的大语文知识。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放宽视野,开拓学科知识范围,加强文化氛围建设,加深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能够剥离层层外壳深入内核,去领悟在各个领域里沉淀的思想精华,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撞击。也就是说,通过几年的语文教育专业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有起码的国学专业知识,能写能文,更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学校放宽思路,在保持原有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时代的“无处不是信息、无时不有新闻”的长处,结合学生心理,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组织传统的报告会、学术讲座、大讲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文化活动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站,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大力普及“大文化”教育,使学生真正陶冶情操,感受到各种文化的魅力,促使他们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受到全面的熏陶。

再者,提高语文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当前对教育者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当前技术师范类院校,不仅学生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教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素质普遍较低,不仅学习兴趣不大,自觉性差,而且缺乏主体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体观念,更谈不上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怀。基于此,教师们也普遍存在教学积极性不高,或不甘于学校的寂寞,纷纷跳槽;或敷衍应付,得过且过……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是技术师范类院校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倡教师梯队化,尤其是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梯队化建设,是培养师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中青年教师预示着院校的未来,因此,要鼓励中青年教师不耻下问,向有经验的优秀老教师虚心学习,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多方面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为了鼓励中青年教师的学习积极性,要相继出台一系列的硬性政策规定,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学科水平,才能上讲台授课,才能进行科研工作。另外,要切实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一方面展开各种讲堂,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中青年教师,另一方面也要为老教师们的科研提供支持和鼓励,使他们与时俱进,及时提高和修正教改经验。技术师范类院校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意味着学校本身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而且意味着全社会中小学语文教师师资的合格成长,更意味着历史悠久的炎黄子孙的母语——中华汉语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专业知识,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应该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重点。陆游曾言,“绝知此事须躬行”,它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凡事必须亲力亲为。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过程,用自己的双手去经历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研究,在这一系列漫长而繁琐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心领神会,进入“既遵守规则,又不知不觉”的自觉状态。所以,各类师范院校必须切实提高教育实践的成效。除常规的加长教育实习时间外,更应做到教育实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引导学生从间接体验转化为直接体验,并反思体验使体验永久内化,最终运用于实践。

倡导“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由美国人大卫·科尔博提出。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提出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开始体验→发表看法→进行反思→总结形成理论→理论应用于实践”这一过程的完满展开,其间强调共享与应用。可以说,体验式学习就是让学生亲自下水,在摸索中不断与教练沟通,自己发现自己的盲点,最终总结姿势技巧。学习主体是学生自己,而老师作为池边的教练只不过是一面镜子,对学生的表现不断作出回馈和鼓励。具体到学生教学实践上,大致需经历“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反思体验——内化体验”四个既循序渐进又鱼水相融的过程。

间接体验,作为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构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同时,间接体验又意味着角色体验。学生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不断变换角色,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经验。因此,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园的资源,切实体验各种教育教学情景。

直接体验,则是让学生亲临小学校园,上讲台组织课堂教学,自己参与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各个师范院校都有自己附属的小学和中学,教师应积极为学生争取机会,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课堂实践操作。而且,在听、讲的过程中要做到边听边思考、边讲边总结,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教与学的关键点,大踏步地促进学生的教学水平。

反思体验,就是深入思考、积极强化体验中的心理感受,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良性迁移。现在很多技术师范类院校都有《小学语文教学论》这类课程,专门传授学生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所以,给学生强制性灌输各种教学法原理并没有用,而应该组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己集思广益讨论、自己慢慢领悟,再调动原有知识去实践运用。鼓励学生亲自“下水”,组织课堂教学,先讲后评,总结经验。最后,再由老师亲自执教,讲解课文,使学生有更深的体会。

内化体验,是把体验深化、提升,形成与自身密不可分的整体。要求学生自己不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发现问题,逐渐掌握各种策略,而且要虚心与他人对比,尤其是对比名师名课,发现自己授课的症结,慢慢积累总结经验。通过详尽切实的分析,自觉实现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自我感悟,形成独特的自我教育教学理念。

[1][2]全国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简报[J].语文建设,2007,(11).

[3]何文胜.在学习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培养“人文性”——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何文胜谈中学语文课程改革[N].中国教师报,2008-12-3.

[4]罗亚利,张常洁.浙江省中职学校师资现状与技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院校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