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宇明 王 洋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实现生产要素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促进国际分工细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危机的全球化。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经验说明,加强区域经济协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应对危机的有效途径。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就是促进区域合作、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①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2期。区域经济合作也是解决历史问题、保障区域安全、维护区域稳定的有效方法。中日韩三国是东北亚经济的核心,自贸区的建设将使中日韩三国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基于共同经济利益的考虑,避免政治摩擦与武力冲突,积极寻求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成为中日韩三国共赢的选择。
中日韩三国产业各具特色,资源优势互补,加快区域合作的呼声不断涌现,三国政府也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的进程。早在2002年,朱镕基在金边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时,就向日韩两国提出了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在三国政府的推动下,2011年底结束了自贸区产官学联合研究,为三方启动自贸区谈判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于2012年启动中日韩自贸区的正式谈判。2012年5月13日,《中日韩三国政府关于促进、便利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在京正式签署,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凭借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强的特点,山东省与日韩经济合作关系密切。据山东省商务部门统计,日本是山东省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2011年,山东省与日本进出口贸易额达248.3亿美元。山东省自日本进口的产品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高技术产品等。对日本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服装、水产品、纺织品、煤炭、蔬菜水果、塑料制品、运输工具等。截至2011年底,在山东的日本投资企业1800多家,累计实际利用日资73亿多美元。多年来,韩国是山东省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三大贸易伙伴。据山东省商务部门统计,2011年山东省与韩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为291.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2.4%。韩国在山东的投资80%以上集中在青岛、威海、烟台三市。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通信电子设备制造、通用专用设备制造、房地产经营、批发零售等领域。韩国也是山东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入国,截至2011年底,山东共在韩国设立企业、机构224家,投资总额2.4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99亿美元。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其中,“建立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先行试验区”是“建设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战略的题中要义。2011年蓝色经济区6地市GDP达到21065.65亿元,占到山东经济总量的46.4%;利税贡献占山东省利税总额的七成以上,全省近80%的进出口额在蓝区完成。蓝色经济区在山东经济发展中起着引擎和支柱作用。因此,在该区域建设中日韩经济合作试验区,一方面通过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电子口岸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先试先行,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试验区的建设也为蓝色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和区域联动发展,优化海陆产业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中日韩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和总结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特点和合作模式,对于中日韩经济合作试验区的建设乃至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构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正式启动,是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2010年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这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为促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投资规模,加强区域贸易、资金、信息流动以及区域市场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东盟国家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产业结构各具特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不仅限于区域贸易、投资活动,也包括金融、商务服务以及其他形式的经济和社会交流。①Giovanni Capannelli,Jong - Wha Lee,Peter A .Petri.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Asia:Developing Indicators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2010(55)1:S125-S161.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构建自由便利的通商贸易环境,在能源、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湄公河流域开发等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多种产业合作模式。
1.资源优势互补的产品贸易和产品差异化的产业内贸易。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差异,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出口,满足了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型产品的巨大需求;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工业基础薄弱,机械产品、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等成为对华进口的主要产品,因此互补性产品贸易是自贸区内货物贸易的主要内容。同时,以技术水平差异进行合理的细化分工,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区域产业内贸易的扩大。
2.矿产资源与能源开发合作。东盟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及矿产资源,新加坡、泰国、文莱在资源勘探方面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而老挝、越南等国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多种资源尚未得以勘察与开发。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一方面引进文莱、新加坡等国家的技术与经验,同时通过投资、补偿贸易、设备租赁与出售、技术入股及转让等形式积极参与缅、越等国资源的勘察与开发,逐步加大投资和合作力度,促进产业和技术的转移。
3.服务贸易及服务产业合作。旅游服务是中国与东盟合作较早的服务部门,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而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较小,其中金融合作一直是发展的短板。②陆晓宇:《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与金融深化战略研究》,《特区经济》2012年第2期。广泛开展新兴服务业及高端技术领域的合作是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金融信任的不断增强,金融、信息产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正在得到加强,多方位的旅游及金融服务业合作网络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4.工程项目承揽与劳务合作。为了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近年来东南亚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其中增长最为显著的是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领域。中国通过承揽海外工程项目,在输出劳务,增强经验和技能的同时,也促进我国工程技术、设备的有效输出。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国家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我们通过劳务合作的方式,实现经验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运行模式,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1.设立山东半岛中日韩经济合作先行先试区,是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广西依托地缘优势,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也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山东与日韩之间地理位置上更加临近,人员往来频繁,文化交流及经贸联系密切。特别是山东半岛,集中了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日韩对山东的投资和山东对日韩的贸易额。因此,以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开辟经济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将山东半岛打造成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巩固山东半岛在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的枢纽地位,全面提升山东及环渤海地区的竞争力,将山东半岛建设成为北方地区的一大经济中心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2.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商品、服务贸易及投资领域的全面合作。就资源禀赋而言,日韩两国资源贫乏,劳动力不足,国内市场有限,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工业化高度发达的日本,资本密集型高端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世界竞争优势;新兴工业化的韩国,电子信息和IT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虽然产业整体水平落后于日韩,但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广阔的消费市场,③陈柳钦:《建立中日韩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三国的互补性明显,试验区通过深化商品、服务贸易及投资领域的全面合作,以贸易、投资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和资源配置。
3.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开放市场。自贸区建设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引入了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加自由化的竞争,对于各国相关产业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而在化工、汽车、机械等领域,则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大规模放开市场,短期内将面临巨大挑战。日本高端制造业、韩国电子行业在东北亚乃至全球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农业是日韩两国高度敏感的领域,纺织业等基础产业则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因此,在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市场全面开放的进程中,应循序渐进,兼顾各国相关产业的特殊要求,制定阶段性目标,缓解市场全面开放带来的冲击;对于难以完全实现市场开放的特殊敏感领域设立保留产品和部门;制定紧急情况下的保护措施以及应急保障体系,有效应对贸易摩擦,解决贸易争端。
4.降低技术贸易壁垒,实现区域内技术自由流转。由于中日韩三国居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为了防止中国面临专业分工固化的威胁,需要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里的关键在于技术的提高。日韩两国的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对华技术转让方面限制重重。在中日韩经济合作先行试验区建设进程中,应逐步降低技术贸易壁垒,取消对华技术转让限制,实现区域内技术转移自由化,以加快区域内技术革新速度,促进区域内各国共享技术繁荣带来的成果。
5.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领域的务实合作。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区域性、全球性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离不开区域及全球性的合作。①朴英爱:《论低碳视角下的中日韩环保合作》,《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中日韩三国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均居于高位,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日韩在能源利用和效率提升方面拥有技术优势,但目前中日韩三国在低碳、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合作水平较低。建设中日韩经济合作先行试验区,除加强传统经贸联系之外,应逐步推进三国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领域的务实合作,争取在低碳环保领域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及区域合作典范。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1992年12月17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是取消成员国之间所有商品和服务流动障碍,实现全部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完全自由流动。
1.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特点显著。自贸区内既有美国这样经济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自贸区的建设实现了水平产业内分工和垂直产业间分工的有机结合。它的成功运作,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间寻求经济合作提供了思路和途径,也为南北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树立了典范。
2.北美自由贸易区以美国为主导。美国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经济实力占到自贸区的90%以上,而加、墨两国仅处于8%和2%的较低水平,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呈现出极大的不对称性。美国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方向与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意志与愿望。
3.自贸区内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美国为加、墨两国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外部资金和有效的技术支持,墨西哥承接美、加两国的产业转移并成为其巨大的出口市场。自贸区中各成员国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自由贸易和投资,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加两国收益更大,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速和失业率的稳步下降。②Stephen W.Hartman.NAFTA,the Controversy.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11(25)1:S5-S34.
1.共同推进,避免单边主导。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和运作的过程中,以美国为轴心、加拿大和墨西哥为辅的特征十分明显。美国成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居于支配地位,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然而,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和谋求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形成的关键,其实现基础是兼顾各参与国的利益,避免单边主导。因此,以蓝色经济区中日韩经济合作先行试验区建设为起点,在构建中日韩自贸区进程中,各参与方虽有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差距,但均应在平等的基础上积极磋商,实现合作共赢,而非某一国家利益的支配与体现。
2.分工合作,实现多边共赢。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以水平分工为基础的一体化模式,建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垂直分工的一体化协作体制。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距,三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先行先试,应将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分工细化以及产业的转移与承接相结合,实现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合作互利。
3.兼顾公平,差别对待壁垒。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中,为照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墨西哥的利益,实行有差别的消除贸易壁垒的制度安排,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关税削减方面的区别对待。自贸区运行初期,与美、加两国贸易中执行高达80%商品的免税政策相比,墨西哥从对美、对加35%和5%的较低关税削减水平中获得了较大的优惠。③国洪飞、徐英超:《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运作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7期。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以及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行先试阶段,要综合考虑三国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国家竞争力等方面的差别,在诸如关税削减、消除非关税性贸易壁垒等方面,应当循序渐进、兼顾各国国情、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的做法,适当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欧洲联盟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签署,1993年11月1日生效的《欧洲联盟条约》,标志着欧盟正式诞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5.025亿、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有别于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一体化组织,也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独有的特点,也是欧盟成功运行的经验及有效保障。
1.一体化进程以关税同盟为起点。早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初期,欧共体各成员国便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区域内自由贸易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各成员国循序渐进,逐步取消商品贸易关税,1968年形成统一的对外关税。关税同盟的建立,为区域内自由贸易扫清了障碍,也增强了同盟内企业对非成员国的竞争力,有助于同盟国产品的对外出口和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2.完备的组织机构和共同的财税政策。欧盟是一个区域联系密切、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各项政策决议在成员国之间均有效力,其中由欧洲理事会、欧洲法院等组成的一整套强有力的职能部门,不仅为争端的解决提供了公正的平台,也是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有效保证。与此同时,欧盟不断推进成员国的财税制度改革,建立了共同的财政预算,并达成一致的征税原则。
3.货币经济一体化是其典型特征。欧盟历经了从最初的全面开放金融业务,实现内部资本自由流动,到设立欧洲中央银行,制订统一货币政策的货币一体化进程。货币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表现,欧元的启动与流通标志着欧盟正式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加强了欧盟统一市场的建设,消除欧元使用国汇率风险,促进欧盟内部的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的稳定。①崔同宜:《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7期。
欧盟在合作基础、运行机制、争端解决及政府作用等方面,对推进中日韩经济合先行试验区建设及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1.规范组织机构建设。目前欧盟已经形成由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以及欧洲法院组成一套强有力的职能部门,保证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争端的解决。因此,在中日韩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和未来的自贸区建设中,需要建立一套分工明确、规范、高效的组织机构,涵盖政策法律的制定、合作事务的协调、内外事务的协调、监督解释及裁决等多方面,避免多头管理、机构重叠,为各项政策的推行,高效运作与合作的顺利运行提供组织保障。
2.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区域内多个独立的国家合作建立一体化组织,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成员间的摩擦和冲突不可避免,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欧盟实行司法性争端解决机制,下设的立法、行政、执行和司法功能的机构均具有超国家性质,其裁决对各个成员国具有法律强制力。②王素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欧盟合作机制对比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9期。打造中日韩经济合作先行试验区,可通过立法、政府协调、行业规范等多种途径,建立包括仲裁申请的提出、受理、裁决,以及决议的执行等一整套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保证贸易摩擦的有效防范和解决。
3.政府权利的部分让渡与适时干预相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主权国家在利益协调基础上的结合,因此部分国家职能与权力向一体化组织转移和让渡,是其发展到一定层次的必然结果。欧盟设立了相对独立于成员国的立法、行政与司法机构,协调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并直接管理成员国间的经济贸易活动。③张天桂:《欧盟、北美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政府作用的比较》,《当代亚太》2007年第10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应在保证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以平稳、渐进的方式实现各国政府部分权力的有限让渡,建立公正有序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自贸区的运行规则主动调节为主,政府直接干预为辅,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贸区在促进贸易、投资以及多方面合作交流中的作用,为中日韩三国经贸往来、合作交流提供有序的外围环境。在自贸区发展尚不成熟阶段,特别是在三方经济合作的先行阶段,还应适时引入政府干预机制,以保证紧急状态下区域经济秩序的有效维护和国家利益的合理保障。
4.建立有效的危机防范监控、预警及应对机制。欧盟的经济运行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长期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导致赤字累积,近年来欧盟债务风险逐步攀升,2010年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对欧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欧盟各成员国在多边磋商下达成了一项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欧洲央行降低贷款抵押标准,扩大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以帮助其渡过危机。可见危机的防范与应对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问题。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密切三国经济联系的同时,也暗含了潜在危机引发巨大波及效应的隐患,因此在自贸区建设之初,应建立一套区域经济危机的防范监控、预警及应对机制。首先,客观评价各国的经济运行情况,建立透明公开的合作标准考核机制,从源头上杜绝隐患的发生。其次,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自贸区内经济运行质量的监控,及时发现潜在危机并提出预警。第三,采取多边干预的方式,协助成员国应对危机,维护自贸区的有效运行。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范围内不同层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建立起开放合作的经济体系是主流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基本共识。中日韩三国经济交流密切,政府层面也有积极意愿推进合作,然而由于存在比其他地区更为复杂的历史恩怨和差别较大的政治体制,使得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显得悠然漫长。但是,我们总结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理由相信,经历互信和交流的不断累积,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必将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