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艺术与女性元素成因探析

2012-04-12 01:40:30叶姿含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声乐思想艺术

叶姿含

(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一、中国声乐的女性意识

从音色来说,我国民族声乐不仅吸收了西洋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也沿承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风格。民族唱法追求高位置、统一、通透和甜美音色,在舞台形象塑造上,“美”就是终极目标,无论以何种方式来传达美,只要最后所达效果是“美”,就有了意境和审美的品评。民族声乐艺术歌曲的题材、曲目风格上也有一定的选择性,题材所传达的思想和感情多为积极向上的、柔美的、喜庆的感情特征。以上因素从宏观上确定了民族声乐整体的艺术走向。女性的一些独特的性别特征似乎与民族声乐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不谋而合,此处并非指男性不能传达,只是女性天生较之男性更加柔弱,也更爱追求美。长久以来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任一门类无不受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之影响,其中文学、艺术领域是受其影响最多的,所以中国的民族声乐也不例外。我国是同埃及、中东、印度共建的古老文明的国度之一,而许多种文明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灭亡,正是因为我国讲求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发扬,我国的文明文化才至今生生不息,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子孙。查阅一些古籍不难看出,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及汉代以后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文化都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因而我国的哲学思维、处世之道也都必须从儒、释、道三家之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这种哲学背景也深深地影响了当代的艺术理念。本文从儒、释、道三家文化背景出发,以传统中国哲学美学角度来剖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普遍偏向女性并带有女性元素的这一现象,从而试图深入了解声乐艺术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把握其社会功能,力求让中国声乐艺术能有更好的突破。

二、中国哲学思想对女性声乐艺术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与女性人格修养对声乐艺术内涵的提升

儒学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正”、“文质彬彬”的思想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教,成了中国人做“民”立“德”的指导思想。“士人、君子、圣人”和“内圣外王”的修身模式构成了中国人终生向往的理想人格和修身之道。儒家思想在经过了百家争鸣和几千年兼收并蓄的发展之后,在当代社会仍被世人认可,儒学已经日益融入中国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封建社会,妇女受到歧视,就连圣人孔子也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按照“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认为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而女性便代表了“阴”。随着主流思想的入驻,古代对女性还有诸多要求,《仪礼丧服子夏传》指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系列对于女子德性方面的要求在当代看来是对妇女的歧视和贬低,可也正是因为这些苛刻的女性德性修养的要求,让中国妇女早在几千年前就懂得“谨言慎行”、“自我约束”和“德化心性”。这些传统在我们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代社会并没有完全遗留,但是其精神思想内涵还是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继承。“礼仪”、“德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正是儒家思想对于妇女的德行要求,让作为中华民族子民的我们认识到“道”、“德”、“礼”、“义”的重要性,我们的先辈所恪守的这些职责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女性也应该从中领悟真理,也要在发扬自己个性、提倡男女平等的同时,学习中国传统女性的德行。当代女性勇于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做到了“巾帼不让须眉”。

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其自发性和审美性是分不开的。学习声乐的人都明白,一个人即使拥有再高超的技艺,若没有自身修养的积淀,那他所演唱的作品也不会一鸣惊人,因为少了几分“韵味”,而“韵味”的得来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内涵,饱读诗书,并懂得张弛有度。一名女性歌唱家,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声乐艺术的技巧,更多的是生活的阅历和自身的积淀,自身的积淀不仅仅要从生活琐事中来,更要靠不断提升自我内涵和修养。声乐艺术家想要将音乐演唱到极致,就必须将文、乐并重,以“礼”治身,以“德”育心,只有由内而外都有所提升,才可做到“文质彬彬”,达到“美”的初步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女性同样继承了儒家文化中的精髓,将“礼”、“和”、“德”、“智”作为提高自身基本内涵的目标,并将它们表达在歌曲、歌词、台风和自我情感中。

(二)道家道教思想对女性心性培育与声乐艺术的审美意境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根底全在道教。”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至今仍然发挥着它举足轻重的作用。道教作为我国独特的一种宗教,它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孤立无援的。道教崇拜女神和女仙,这与先秦的宗教神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女性、雌性、阴性、月亮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互相替用。所以,女性崇拜又与主阴的思想不谋而合。宗教的理想典型都被赋予了“真善美”的意义,统一的追求使得声乐艺术与道家道教思想也不谋而合,也可以说声乐艺术的审美是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应运而生的。

道教精神追求“和合感通”、“以德养生”,此二句在声乐艺术上的体现是恰到好处的。“感通”是情绪上的一种抒发,认为只有“和谐”、“快乐”才能“通达”,“乐”通“乐”,即快乐和音乐、乐音是相通的,可见音乐的功能是让人快乐,而快乐的状态就是音乐的状态。道教追求“和合感通”,也是追求音乐的感通,情绪的自然、恬适。声乐作为与人最为贴近的艺术形式,更是有此功能。《道德经》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老子认为人的品德应当如水,处在最低处却还福济万物。第四十章曰:“及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其崇尚“阴柔”的思想,便是崇尚女性性格特征中与生俱来的特点,所以女性修养身心更是离不开道家思想的指引。那么,女性的“阴柔之美”自身便与“道”吻合,女性所传达的音乐、感情也就在根本上带有“道的思想”。而在民族歌曲的题材选择中,道家思想“以德养生”给出了不少智慧和指引。“德”有两层含义:伦理道德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深层次即是人的生命修为,道家讲求修道先修仁道,即“忠”、“孝”两道,这一要求在声乐作品中也有不少体现。如彭丽媛的歌曲《白发亲娘》、《报答》和一些新民歌《父亲》、《母亲》,都用声乐作品的方式将孝义、道义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歌曲从社会道德的角度传达了正面、积极的美德标准。

道家思想还讲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不言”,认为最美之乐无声,最大之象无形,最美之境不言,而声、象、天地都是有形的,要想在有形的世界中寻求无形的意境,就需要人内心的清静无为、极虚之状。譬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只有“中空”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自由生化。如果天与地之间,没有“中空”的地方,万物也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可见老子的审美意境是“无”、是“空”,“空灵之美”、“超逸灵活”、“不着迹象”。可见自古以来大家们所追求的意境正是这种超逸、洒脱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如何做到呢?空灵便是“心物相通”,声乐演唱者应该做到“声与情合,情与意合,意与境合”。“境由心造”,心性修炼应该做到“心斋”、“坐忘”、“心畅”、“神游”,追求最本真的自我。这些思想都影响着歌者对于自我修养的提升和内心状态的修为,也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悟的。整个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舞台,也是将“清净”作为首要目标及台风,女性演员没有过分的浓妆艳抹,舞台表演也没有太过轻浮,举手投足之间以优雅为美、以庄重为美。女性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寻求“真我”是较男性更为有利、容易的,音乐本为传达柔美,声乐艺术也同样在与女性一同“神游”的过程中享受并追求“美”的本真含义。

(三)禅宗思想“顿悟”之理对女性声乐艺术的启发

宗教理想和艺术的理想追求都是一致的,它们所追求的皆是精神的真、善、美,而宗教不同于艺术的是它给人类提供了不同的认识模式——“悟”。老子的“静观”、“玄览”,庄子的“心斋”、“坐忘”,孔子的“问道”,虽然都属于“悟”的直观性认识方式,但并没有用这一术语,而佛教六祖禅宗惠能在先秦诸子“觉悟”的思想基础上,将这一术语正式地提炼出来。禅宗倡导“顿悟成佛”,认为“心”、“空”是顿悟的前提条件,一切本乎于心,认为佛不在遥远的彼岸,就在现实的此岸,认为修行自在人心,修行在人自身。“行、住、坐、卧皆有禅意”才是学佛修道的至高境界。禅宗有完整的顿悟观,其中一点认为:“众生平等,一切人均有佛性,只要能够体会即心即佛的道理,皆成佛道。”平等观念的提出,让很多女性也纷纷参禅修道,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佛祖面前荡然无存,每个人以个体的身份去“体悟”、“自省”,将自己的“心性”问题放在了首位,“明心见性”成为第一目标。不论在旧社会还是在当代社会,女性始终是较为弱势的群体,女性自身无论是就心理状态还是就社会家庭职能看都需要承担较重的责任和义务,加上女性心思细腻的生理特征,这就导致本就柔弱的女性很容易产生思想负担,需要很强的内在支持,那么禅宗“空”的理念,也是可以让女性修心的一大妙法,心空一切就易变得平静、简单,这样女性才能在更多的空间中发挥自己的功用,将自身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禅宗“顿悟”思想在声乐艺术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声乐艺术作为一门技巧性学科,有许多独特的学习方法。因为声乐的发声离不开人体的发声机能,所以声乐艺术也是一门身体艺术,想要发出共鸣声大、明亮又高远的声音,就必须配合好身体的每个器官,运用横膈膜发力,气沉丹田,打开管道,结合口腔、头腔共鸣,这是最基本的技巧技能,可是这些被专业术语围绕的形容词背后却是我们再熟知不过的人体。人体外部特征一目了然,而内部器官的运用却不由自己随便掌控。在声乐学科术语中,如“寻找眉心高位置”、“后腰支撑声音”、“打哈欠的感觉”这类感觉性词汇都是形容在演唱时的刹那性感官感觉,而如何正确控制这些感觉是需要反复练习和自己琢磨的,这些全凭演唱者个人的心领神会,这种学习方法与禅宗的“悟”之说不谋而合,可见学习声乐犹如学佛,需要“自悟”。

“顿悟”之“顿”可解释为“停顿”、“顿时间”、“茅塞顿开”,这一“顿”字便有一刹那、一闪而过之意,可见需要先“悟”而后“顿”,只有经过了长期的心有空寂、不执著于一物,做到“游”、“驰”自己的内心,才会在刹那间顿现本心。在声乐艺术中,一首优秀的作品被作曲家创作后,再由一些前辈演唱、演绎,而学习者自身再去演绎作品的时候是需要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生活阅历的,每个人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感受是存在差异的,因而每个演唱者在演唱时都等同于一次二度创作。除了自身的努力,不断地练习声乐演唱技巧,多多演唱声乐作品以达到一定积累之外,对于音乐的灵感有时只是一瞬间就会迸发的火花,这也被称为“顿悟”。这种“顿悟”更具有“自发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女性更为注重自我个性和内涵提升,女性声乐艺术家也呈现出很强的自我风格,而这种“个性”便是佛学中“自我体悟”的一种体现。

三、对我国女性声乐艺术发展的展望

21世纪,随着全球化文明进程的发展,信息化是整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我们走在大街小巷上,眼前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无论在流行音乐界、影视商业圈,还是一些畅销的时尚杂志书刊中,这些女性形象大多表现出自立、自强、自信的新形象,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现实生活中女性的价值观和人格塑造。当一切社会导向开始让女性对自身形象有了更现代化的认识以后,大多数的女性开始追求“思想美”、“内涵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中的独立,一切风向标都让女性与文化的潮流紧密结合。

声乐艺术作为一门古老又新兴的学科艺术,也备受现代女性的青睐,不少女性以做一名歌唱家为理想,也有很多女性将歌唱视做女性最应突出的一门才艺,不管是作为终身事业还是个人才华的展示,歌唱都是每个女性所热衷的一门优雅艺术。那么在追求表象的同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是最重要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仅需要艳丽的外表,更应该从内心来发掘女性的自我趋向。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想要发展得更加强大,不仅仅需要一代代女性对艺术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更需要女性在现代意识觉醒的同时,把握好传统文化对于女性内心修养的熏陶和文学、文化知识对于自身内涵的提升。我们当充分吸取祖宗留给我们的心灵智慧,将儒、释、道三家文化理解到极致,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去,同时,也该在历史思想源流当中寻找规律和原因,为本民族的声乐艺术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如今许多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推出了选秀节目,也有很多女性成功地从中脱颖而出,超级女声李宇春就是选秀成功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作为女性而言,柔顺、甜美是人们惯用的形象描绘,那么李宇春的表达方式确是较偏于“男性化”的,她的台风表现得更为帅气、阳光,而这种方式却为当代人们所接受和喜爱,这一现象对于我国的声乐艺术、歌唱艺术来说是一种审美的突破。人们应该对声乐艺术、舞台文化做一个新的思考:到底何种声乐艺术形式更为适合女性。“包罗万象”、“兼收并蓄”是我国历来都提倡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声乐艺术亦如此,我们应该在往后的发展路程中,多发挥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独特魅力和独特形象的优势,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李玉刚的成功是因为他将女性的独特美展示得淋漓精致,李宇春的成功在于她将女性的另一阳光、率性、独立之面展示于人。本民族的声乐艺术更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寻求影子,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风尚,做到女性特征与声乐艺术的完美结合,将声乐艺术声音美体现在女性柔美的嗓音中,将感情美融入女性细腻的心怀中。

猜你喜欢
声乐思想艺术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纸的艺术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41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