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决策的全局观探析

2012-04-12 00:33张爱民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全局事物局部

张爱民

(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毛泽东决策的全局观探析

张爱民

(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全局观是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指导革命与建设实践的重要思想武器。毛泽东认为,战略决策者或指导者要有统揽全局的意识,要具有区分和辨别与某一特定全局相联结的所有局部的意识,以及把握和驾驭全局,使全局和主要局部的发展朝着扩大我方优势方向发展的能力。在实践方面,毛泽东主张要学会“弹钢琴”,这是处理全局和局部关系的重要领导艺术和决策艺术。

毛泽东;全局观;决策思想

全局观是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多年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总结,是其指导革命与建设实践的重要思想和策略武器。在毛泽东的文稿中有许多关于“全局”的论述。这些分散于各种著作中的重要论述从不同层面详尽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全局观的思考。在考察全局观基本概念和哲学基础上,科学地总结毛泽东的全局观,对于指导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全局观概说

全局,是指事物的整体和发展的全过程,是组成该事物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有机统一。全局是相对于局部而言的。局部则是指组成该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及其各自的发展阶段或步骤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全局和局部之间具有如下的辩证关系:

第一,全局由各个局部构成,全局不能脱离构成它的各个局部而独立存在;局部是构成全局的局部,它们当然也不能离开全局独自存在;全局高于局部,它统帅局部,决定局部的发展走向,而局部则在逻辑关系上隶属于全局,服从全局,将自己的发展与全局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二,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各个局部的变化对全局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各个局部在全局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造成的。一个或数个局部的改变对全局的发展进程的影响一般有两种可能:或引起全局的重大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全局只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所谓“树根不动树梢白摇晃”。

第三,全局和局部都具有相对意义:在一定范畴内的全局可能成为更大范畴内的局部,一定范畴内的局部在更小的范畴内则有可能发展为全局,全局和局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上述全局观指全局和局部辩证关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关于矛盾的观点,主要是:第一,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第二,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要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即发现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这是了解事物总体的基本途径。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事物发展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形也互相区别。忽略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第三,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以及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所以,我们研究一定事物时,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第四,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一位出类拔萃的战略决策者,一直非常注重科学处理和把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问题。在毛泽东的文稿中有许多关于全局和局部、整体与部分关系,以及如何把握全局,即怎么样才能使全局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之间、各部分与全局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关照”,以使全局的效能达到最大化,使事物的发展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决策者制定的目标的精彩论述。毛泽东关于全局和局部关系的论述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指导,而且这些论述本身也是对自己多年丰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主要以“战争”这个事物为研究对象,用近乎完美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的全局观。

二、毛泽东的全局观

首先,战争的指导者或者战略决策的制定者要具有全局意识。这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毛泽东明确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主要地是依据情况,照顾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照顾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我方全部活动和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1]因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他特别强调指出,各级首长在确定或选择“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时,务必做到实事求是,按着具体的情况去规定,切不可按着一般的抽象的情况去规定。

其二,毛泽东要求各级战略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所谓战略眼光,就是在制定重大战略决策之初,就要对事物两方面各自的大致发展态势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应对此变化的策略等项有前瞻性的预判。当然,这种预判也必须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以战争为例,毛泽东指出,开战之初,战略决策者就要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对每一仗的打法、这些仗的结果——胜或者败对于敌军的全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战略指导者必须为事物发展的全局制定一个长远性的、大体的战略方针,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出大体的预判,对事物发展的前景有一个大体的规划。他反对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认为那样做对事物的发展是不利的,会使己方处于被动地位,并有可能丧失战略优势地位[2]。

其三,毛泽东认为,战略决策者和指导者要学会“照顾全局”。这是共产党员在领导群众同敌人作斗争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观念之一。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全局的观点”[2]。决策者要善于从长远的角度安排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为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有时牺牲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也是必要的。他就此问题论证说,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再以市场交易为例,买者花钱取得所需要的货物,卖者用货物换取自己需要的金钱,否则买卖行为就无从发生。“革命运动所造成的丧失是破坏,而其取得是进步的建设”。毛泽东认为,那种“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的决策思想是“小生产者的近视”,是每个战略决策者应该反对的短视行为[1]。

其次,战争的指导者或战略决策的制定者要具备区分和辨别与某一特定全局相联结的所有局部的意识和能力。毛泽东认为,学习战争全局的指导规律,不动脑筋、“不用心去想一想”是不行的。但是,脱离具体实际的空想也是不行的,因为全局性的东西并非抽象的,而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具体的全局。“全局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那些有局部经验的人,有战役战斗经验的人,如果能够经过认真思考,将有关某一全局的所有局部都辨别清楚,就有可能掌握全局性的指导规律这种“更高级的东西”,因为战略问题就是对这些局部加以识别以及处理它们之间的轻重缓急关系的问题。毛泽东还一口气列举了与战争有关的将近四十种“局部”,如要照顾敌我之间的关系,各个战役或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照顾有关全局的(有决定意义的)某些部分,照顾全盘的情况中的特点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把握这些局部的区别和联系,“把战争或作战的一切重要的问题,都提到较高的原则上去解决。达到这个目的,就是研究战略问题的任务”。

再次,毛泽东认为,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对于一位合格的战略决策者而言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是如何把握全局、驾驭全局,控制事物朝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这才是领会全局观念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实际上,所谓把握全局就是破解全局和局部的矛盾,以及构成全局的各个局部之间的矛盾,使全局规定局部的发展走势、所有局部服从全局,使次要局部服务于主要局部,同时充分发挥主要局部在全局中的关键作用和决定意义,从而优化全局格局,使全局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处于稳定和协调一致的状态,取得最理想的全局效应。

毛泽东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关于主要矛盾的理论出发,强调抓住中心工作,以此带动工作全面发展。中心工作是指我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需要集中主要精力做好的,在全局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根据具体的时空环境出发确定中心工作,把握关键环节,这是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专门强调指出了科学确定“中心工作”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在任何一个地区的一定时间内,只应该有一项中心工作,同时辅之以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决不可形成多“中心工作”的格局和凌乱无序的状态,而应依据该地区的斗争历史和斗争环境,“将各项工作摆在适当的位置”。高一级机关的领导人员在向下级机关部署工作时,也应当依据客观情况的轻重缓急,把具体的工作任务有序地分配下去,以保证下级机关可以有条不紊地而不是顾此失彼地完成相关工作。“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3]。毛泽东在这里强调两点:一是正确地确定工作重心,即中心工作。中心工作对于事物全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对其他工作则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中心工作相当于全局工作的主攻方向,这个方向是否能够准确确定,关乎整个全局工作的成败。毛泽东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他能精确地把握住牵动全局神经的重要关节,且坚持不懈,直到达到其预期效果为止。二是强调有序性。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要完成的工作必然不止一件两件,但其中必有主次缓急之分。这是由事物发展的矛盾性所决定的。如果决策者在部署工作时或决策的具体执行者在完成工作时,不看中心工作,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结果一定是杂乱无章,就好像重拳出击却打在棉花上,或如坠烟海,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就一定地区的客观条件和领导者们的主观愿望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区分各工作在全局中所承担的角色,根据客观需要确定其主次缓急,明确各工作的实施次序,以此来保障本地区各项工作能够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高效有序地开展起来。

毛泽东认为,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战略指导者或决策者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对构成某全局的所有局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甄别,理清这些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在全局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角色,以确定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并据此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这是决策时分清主次、协调全局中各种复杂关系的基础。作为一位出色的战略家,毛泽东特别善于在重大决策中运筹帷幄、谋篇布局。他在规划重大战略性战役时,非常重视从战争全局的高度来构设整个战争与各个局部战争、战役甚至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战斗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战争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结。进行重大战略性战役前,毛泽东往往先构思清楚此战役的总的意图以及所希望达到的战略目标,然后据此科学部署各个局部战场所应担负的角色,使整个战役浑然一体,步调一致。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事关全局成败的战役枢纽,并据此布局局部战争甚至整个战争的发展脉络,带动全局的发展,这是毛泽东的决策特色之一。例如,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坚决主张将锦州之战确定为整个辽沈战役的枢纽,而在平津战役中,他又根据整个战争的发展形势,将张家口确定为战役枢纽。锦州处于“蛇头”位置,而张家口则是傅作义整个华北防线的“蛇尾”。这一头一尾的不同选择,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决策风格。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些决策都是非常英明正确的。

二是要使各个局部具有相应的功能,扮演相应的角色,并根据全局时空发展形势确定行动的先后次序,协调各个局部战场的作战,使各个局部都围绕全局决策目标服务。毛泽东认为:“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1]以战略退却终点的确定为例,毛泽东指出,“决定退却终点究在何处,须以整个形势作出发点。在局部形势看来有利于我转入反攻,如果不是同时在全体形势看来也对我有利时,则据此决定退却终点,就是不正确的”,就有可能导致反攻的失败。这是因为反攻的开始,必须计算到以后的变化,而我们的反攻总是从局部开始的。这个局部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整个反攻作战行动的成败,乃至影响到这个战役的最终结局。因此,将退却终点确定在根据地的前部、中部还是后部,都必须是“将局部形势联系到整个形势来决定的”。在具体操作时,毛泽东认为:“观察局部形势和整个形势的联系,应从当时敌我双方所具条件之见于局部的和见于全体的,是否在一定的限度上利于我之开始反攻以为断。”[1]

三是对主要局部予以重点关照。毛泽东指出,战争好比下棋,一定要处理好带全局性的、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否则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是因为,那些对全局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局部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对整个大局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如果组成战争的多数战役失败了,或有决定意义的某一两个战役失败了,全局就立即发生变化。就是说,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局部的重要性和数量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只取决于该一个或数个局部在全局中所起的作用、承担的功能角色。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告诫各级战争指挥者,“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该放在其他问题或动作上”,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1]。正是从这个原则出发,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专门论述了“慎重初战”的决策思想。毛泽东在认真总结了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后指出:“反攻的第一个战斗,关系非常之大。第一个战斗的胜败给予极大的影响于全局,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的一个战斗。”因此,毛泽东对初战的时机、地点和作战对象的选择都非常讲究,要求指战员“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以求初战“必须打胜”,同时要将初战的计划规划为“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因为“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好的第一仗”[1]。

三、如何妥善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毛泽东把他在多年的决策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处理全局和局部关系的方法称为决策艺术,并形象地喻之为“弹钢琴”。毛泽东依据辩证唯物论的矛盾论认为,全局工作和局部工作、重点工作和一般工作、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都是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毛泽东要求所有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谋划全局,善于抓全局工作、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同时协调好、关照到其他工作,学会“弹钢琴”。

学会“弹钢琴”是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提出的。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钢琴有人弹得好,有人弹得不好,这两种人弹出来的调子差别很大。党委的同志必须学好‘弹钢琴’。”[4]

毛泽东的这段关于领导方法的精彩论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协调好工作的全局和重心同其他局部和非重点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全局工作带动局部工作的展开、以重点工作助推其他各方面工作和谐有序地进行下去的重要意义。具体说,毛泽东“弹钢琴”的决策方法主要由这样几个方面构成。第一,领导者必须善于统筹全局。全局工作和中心工作即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它们对于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起到领导和决定的作用。毛泽东认为,这好比在用钢琴来弹奏乐曲时,弹奏者要把握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没有主旋律,再高明的弹奏者也无法演绎出和美动人的乐章。因此,毛泽东一直强调在一定时间和地域内只能有一项中心工作,正确解决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问题,是所有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修炼的功课。第二,毛泽东强调抓住中心和重点工作,并非要求这项工作单独冒进,不顾其他工作,而是强调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协同配合。这就是他所指的在弹钢琴时十个指头既要都得动起来,又要根据主旋律的要求分清主次、缓急、轻重、张弛互相配合、各司其职,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精彩,把乐曲演奏得华美。毛泽东要求各级党委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其他工作,要善于将各地、各军、各部门方方面面统筹安排妥当,切不可因为中心工作而偏废或忽略其他工作。因为按照矛盾论的观点,其他次要的非中心的工作对中心工作即主要矛盾的解决起着极大的能动作用,这些工作进行得好与坏,直接关系中心或重点工作的效果。第三,毛泽东明确要求各级党委“一定要学会”“点一下”这种工作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不可平均使用有限的精力,面面俱到地开展工作,也不可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顾此失彼,而要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出发,分清层次,依据其各自的重要性等级,采取以主要精力抓中心和重点,以次要精力抓其他,同时兼顾所有有问题的地方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贯彻“弹钢琴”的决策思想,毛泽东于1955年7月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提出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重要决策思想,并将其确定为我党的基本方针。他要求全国各级领导机关都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各自的工作规划,并根据工作进展和工作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正规划。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全面规划是掌握全局和细节的重要方法。在谈到党委如何抓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工作时,毛泽东认为农业发展规划纲要四十条“必须全部施行”,同时他又从四十条中抽出来“产量指标”等十四项要点,“目的在于有所侧重。纲举目张,全网自然提起来了”。同时毛泽东强调,制定规划的时机方面“有所侧重”,也可以增加顺利开展并完成工作的把握。毛泽东还提出了具体的掌握时机的方法,即“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每年看前冬”[5]。这就是毛泽东所一贯强调的以重点工作带动其他工作,并使整个工作和谐有序发展的决策艺术。

当前,我们正处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好比一场战役的序幕或“初战”,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今后整个“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落实这个“全局”具有引导性和指向性意义。当然,在全面推进“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如何处理好各种关乎全局或局部的利益和关系的问题。如何从大局出发,使局部服从和服务于全局,并最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战略目标,成为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此时,我们来重温毛泽东有关“全局”的重要决策思想,其重大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吕学文

(E-mail:dalishi_sohu@sohu.com)

A8

A

1007-905X(2012)04-0050-04

2011-11-07

张爱民(1971— ),男,河北丰宁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毛泽东决策思想及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

猜你喜欢
全局事物局部
Cahn-Hilliard-Brinkman系统的全局吸引子
量子Navier-Stokes方程弱解的全局存在性
局部分解 巧妙求值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美好的事物
落子山东,意在全局
奇妙事物用心看
局部遮光器
吴观真漆画作品选
新思路:牵一发动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