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舞狮”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研究

2012-04-11 21:01:30秦炜棋梁玉凤
湖北体育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舞狮壮族文化

秦炜棋,梁玉凤

“壮族舞狮”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研究

秦炜棋1,梁玉凤2

作为入选首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壮族舞狮”,其本身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底蕴,需要世代相承。通过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对“壮族舞狮”的生存环境和文化适应进行关联性研究,进而提出旨在改变其命运的策略和行动的科学依据。

壮族舞狮;生存环境;文化适应;良性发展

壮族舞狮是壮民族社会运作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财富,于2007年入选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其他少数民族体育一样,壮族舞狮的生存环境和文化适应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组合体。为了生存,他必须凭借其文化向外部环境索取生存物质,以求得自身的延续与发展;为了适应,他必须在强势文化面前调整自己,隐藏自己的光辉,以求得一席之地。为深入研究壮族舞狮的发展进程,须对其生存环境进行全面探求,也须通过分析壮族舞狮的文化因子,揭示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以使壮族舞狮的发展得到良好的借鉴与启迪。

1 壮族舞狮生存环境剖析

1.1 生存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环境的改变,壮族舞狮在传承人的数量、传承质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冲击,而且处境越来越严峻。

政府扶持力度不大且深度有限。壮族舞狮选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政府介入扶持,在资金、政策、管理等方面都给予了导向与措施,但在决定壮族舞狮生存成败的一系列要素中,政府部门在后备人才保护和培养机制上,引导壮族舞狮与高校、科研机构、民间研究机构的有机结合上,扶持参与深度不够,仅是笼统的停留在扶持表面,未能起到实质性作用。

传承途径单一、传承人数少,传承脉息较弱。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徒弟上门拜师、师徒相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决心、有恒心的学员极少,高深的舞狮技艺难以被继承的弊病早已显现出来。目前,壮族舞狮的传承人只有一人;习练壮族舞狮的学员人数不到百人且流失严重;很多信息资源与现代传承手段没有被利用起来。

不适应现代生活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和农村被新的生活娱乐方式吸引,各类竞技职业体育、电视综艺节目、电影改变了人们对壮族舞狮的喜爱和关注,导致受众人数锐减,年轻一代对壮族舞狮知之甚少,仅当做一个杂耍来看待。壮族舞狮目前只能依靠政府举办的各类活动,有限的商业演出与市场接触,尚不能依靠自身打开市场,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

1.2 影响壮族舞狮生存环境的相关因素

1.2.1 外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

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元文化日益繁荣,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颖的现代健身娱乐活动深入人心。特别是村村通工程、科技文化下乡、家电下乡等各种惠民活动的开展,农村电的使用和电视电脑的普及,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急剧改变,壮族舞狮演出范围急剧萎缩,老一辈受众群体日益老化,在年轻一代心中没有了新鲜感和吸引力,致使壮族舞狮的群众基础日益薄弱。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纷纷进入城市打工、求学、经商等。原来相对聚居一地的格局逐渐过渡到散居各地,外出务工者为早日融入城市提高经济收入而疲于奔波,导致民族凝聚力减弱,影响了壮族舞狮的生存依托。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各种被商业化的体育运动在中国出现与兴起。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一场体育比赛在同一时间传播到地球的任何角落,对包括壮族舞狮在内的很多民族体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的冲击,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2.2 内部价值观呈多元趋势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原有的价值体系被打乱,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面对经济结构多元化、分配方式、就业形式多样化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处于壮族舞狮内部的习练者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各种社会因素的诱惑下,壮族舞狮的习练者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理想信念淡化且缺乏信念支撑。以往吃苦耐劳、潜心习练的优良传统日趋淡化,急于出师赚取高薪以及对物质实利的追求逐渐成为习练者社会行动的强大动力,直接导致壮族舞狮的传承质量下降,间接影响到壮族舞狮的生存。

1.3 生存环境的改良

改变人的观念,在壮族舞狮发展中注入现代意识。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壮族舞狮要保持自身发展而不被淘汰,必须不断地吸纳先进文化的因子,才能充实发展。壮族舞狮生存环境在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政府引导,学习并接受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等现代理念,为自身发展创造优良的生存环境。

资源整合,促进壮族舞狮与市场结合。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壮族舞狮要借鉴现代职业体育的发展思路与模式,运用科学的组织结构,探索开发壮族舞狮文化产业链,把壮族的生活、饮食、歌舞等文化传统与壮族舞狮文化紧密结合,实现壮族舞狮与市场全方位结合。

加强交往,拓展壮族舞狮与外界的交流渠道。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明显增强,民族间的交流手段越发丰富,为各类文化的交流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壮族舞狮不仅要面对生存环境的变迁,还要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因此,只有拓宽民族间交往的渠道,加深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有助于壮族舞狮汲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经受得起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免于消亡。

2 壮族舞狮的文化适应

2.1 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文化人类学家莱底菲尔德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用于理解这样一类现象,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通过不断的接触,使双方或两个群体最初的文化类型发生变化。文化适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种策略。

壮族舞狮的文化适应是习练群体、受众群体、关注群体面临自然环境变化、生存空间转变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在各个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带有构建意义的调适。壮族舞狮虽是一项民族体育运动,但他的核心是人或是一个族群,面临环境变化与各类文化的侵入,文化适应是其生存的前提,能否生存进而良性发展的要素是核心主体积极的适应主流文化,主动的融入到新的文化中去,适应之后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再形成一种强大的新型的文化形态,进而促进自身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2.2 文化适应中的保持

社会进程中的壮族舞狮,传统与现代并存、摩擦与融合同在。壮族舞狮的文化适应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可能一下改头换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体育娱乐方式进入城市农村也是历史的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壮族舞狮在现代体育娱乐面前就要随波逐流,放弃自身的传统特色。在引进、吸收现代体育娱乐项目的宣传手段、包装手段、营销手段的同时,针对实际,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前提下,大力开展一些具有壮族舞狮特色的活动,如会同其他文化团体进社区、进学校、进村寨等,不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能重树自信,无疑会取得明显的社会和文化效益。

壮族舞狮作为一种民族体育文化是群众精神生活的必然需求,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如凝聚、整合本民族行为与心理等。壮族舞狮在生存环境艰难的情况下,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只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寻找切入口普及、发展自身,遵循文化适应与变迁的规律,壮族舞狮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2.3 文化适应中的调适

壮族舞狮的调适,可以理解为壮族舞狮根据自己在不同时代所处环境进行调整的阶段,即萌芽、演进、冲突、调适、融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有所不同,必然造成壮族舞狮自身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发展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其发展的失衡。壮族舞狮的发展历程就是失衡和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只能依靠不断的调适,来处理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问题。

当前与壮族舞狮文化相互依存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及生活信息化速度的加快,开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形成比较明显的持续的文化震荡。相比之下,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壮族舞狮文化的影响可忽略,现代化氛围下所构成的现代文化成为强势文化,受这一强势文化的影响,壮族舞狮文化调适速度加快。为了迎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市场接轨,壮族舞狮无奈地接受调适,通过改编演绎技巧、提高技术难度、增加包装宣传手段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发挥出自己的新功能以满足社会需要。

3 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的关联性

壮族舞狮能流传下来必定有它一定的文化背景和适宜的生存环境,需要经历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才能体现出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壮族舞狮被选入区级“非遗名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但凡是进入到“非遗”行列中的内容均是已濒临失传或是生存情况不乐观的状态。我们不可能回归到辉煌的历史境况中去,而壮族舞狮生存的文化土壤也已难再次形成。

面对当前社会的文化需求,是否适应主流文化是壮族舞狮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能否改变其生存环境的重要一环。自身文化的强弱,客观造就了它的生存环境是否兴盛和辉煌。反之生存环境恶劣,即说明其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文化需要,自身文化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

4 结语

壮族舞狮在发展过程中因生存环境逐渐恶劣被迫地适应各种因素的影响,正是这种强迫性才使得壮族舞狮生存下来,只有了解这块“土壤”的文化属性,才能更好地创造和改善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壮族舞狮对社会的功效应该重新定位,在当下,它在社会上的主要功能是传承民族文化,这无疑是壮族舞狮发展的新特点,也是其对生存环境的一种新适应。壮族舞狮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才能使自身生存环境变得优越,自身文化发展变得生机勃勃。

[1]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王亚鹏,李 慧.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及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4(3).

[3]瞿明安.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00(4).

[4]包路芳.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5]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冒国安.论文化适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Research on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Acculturation of Zhuang’s Wielding Lions

QIN Weiqi1,LIANG Yufeng2

As the first batch of Guangxi 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Zhuang’s wielding lions with a strong ethnic flavor and deep cultural foundation should be hand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By means of documentation,interview,field investigation,etc,the paper first research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of Zhuang’s wielding lions and its accultu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Then it proposes strategies aimed at changing the fate of Zhuang’s wielding lions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relative actions.

Zhuang’s wielding lions;survival environment;acculturation;positive development

G811.4

A

1003-983X(2012)02-0178-03

2012-01-05

广西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百色学院青年科研项目基金资助(2010KQ01)

秦炜棋(1983-),男,广西桂林人,助教,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

1.百色学院体育系,广西 百色533000;2.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广西百色533000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Baise University,Baise Guangxi,533000;2.Economica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Baise University,Baise Guangxi,533000

猜你喜欢
舞狮壮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迷宫弯弯绕
谁远谁近?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16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