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路 峰
由“李娜法网效应”探讨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战略
王 强1,路 峰2
对目前我国网球运动的“李娜法网效应”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我国网球运动将在今后得到快速的发展,能够极大提升网球运动在青少年运动员中的影响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中国网球向着更加注重运动员身体体能和力量素质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网球运动员个性的发展。但同时我们还面临着网球群众基础薄弱;网球运动员职业化程度不够;建立健全青少年的发展机制等问题亟需解决。
“李娜法网效应”;中国网球;发展;蝴蝶效应
在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上,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第一次为中国网球赢得大满贯单打冠军[1],从此世界网坛的荣誉殿堂中,第38位大满贯冠军由此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李娜在网球运动的发源地为中国以及亚洲网球运动开创了新纪元,对于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应该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提起网球这项运动,对于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有些人甚至不了解网球运动的规则,那便无从谈起对这项运动的喜好。因为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和发展,相对于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还是比较晚的。对中国的大多数人来说真正对于网球运动的关注,还是从女中国女子网球球员开始的。中国女子网球球员曾拿到过澳网、温网和2004年奥运会的双打冠军,但仅仅这些还不足以引起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关注。直到2011年6月4日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在法国罗兰加洛斯成功夺得法网女单冠军,因为她是第一位中国人,也是第一位亚洲人夺取了大满贯赛事的单打冠军。所以这个成绩的取得对于中国的网球运动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力还是非常非常巨大的。未来中国网球的道路怎样走、怎样高速发展,我们通过“李娜法网效应”来进一步分析目前中国网球的发展现状,找寻其中的经验,讨论探索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道路。
李娜法网效应是指在网球运动中,依靠法网世界大满贯冠军李娜的个人力量,迅速将我国网球带到世界强国的行列,在我国掀起网球风潮。目前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极佳,甚至在未来几年内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但这都与李娜的澳网亚军和法网冠军的取得从而一举成名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角度来看待事物的发展,我们认为既要正确认识“李娜法网效应”积极的一面,但是对于中国网球的发展来说它也不是万能的,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的一面。
李娜的成功对于中国体育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也诠释了中国人或者说亚洲人是可以在某些以欧美运动员长期统治的项目竞争中去分得一杯羹的。李娜的成功足以为中国网球运动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做出了突出表率作用和模范示范作用,李娜的成功对于中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来说影响力是最大的。让他们看到了从事网球运动成功的希望。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从事职业网球运动的决心和信心。对于青少年网球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对于很多中国的年轻人来说,李娜也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新偶像。作为一个在我国的体育冷门项目这一现象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会得到很大改观。在见证了李娜在澳网和法网的巨大成功之后,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家长让孩子走上网球发展的这条路,也也恰恰关乎中国网球今后一二十年的未来。
而李娜本人也认为她的成功会对网球的下一代产生影响,在法网决赛后她说:“我希望年轻选手看到我的表现之后,他们在心里也会觉得有一天自己也能像我一样,甚至能比我做的更好。”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能力在网球运动上有所突破的,它绝对摧毁了我们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的具有网球天赋的年轻运动员现在都向往这样的荣耀,这对年轻网球队员来说是巨大的推动。网球将会在国内青少年人群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我国网球运动提供更多的后备力量,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中国未来一代网球运动员选手参与世界大赛,形成集团优势并能缔造新的辉煌。
中国体育在北京奥运会后一直都在探索“从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的话题[4]。其实,真正的强,或许是并不仅仅满足于在奥运会金牌榜上列第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寻找一些新的突破口,比如在一些历史悠久、世界关注度高、全球影响力大的职业大赛中,同样能够有自己的强手,有充分的竞争力。在法网的李娜做到了,在尤金钻石联赛的刘翔,也同样做到了。无论是李娜为中国体育带来的新突破,还是刘翔克服自身的伤痛,敢于尝试新技术而重返世界高手之列,我想他们都为中国体育增添了令人信服的一份新成就。
发展中国体育,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思路的转变、模式的改变,不管是想要有所突破,还是想要守住原有的优势,都需要我们在全新的发展态势下静下心沉住气,不断摸索、探求,敢于转型,这样才能保持一种持久的竞争力。这一点无论从“单飞”的李娜身上,还是从采用了“八改七”新技术的刘翔身上,都可以得到强有力的验证。
网球运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参与的运动人口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在中国由于网球运动普及度不够深广,只是近几年才稍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的知名网站新浪网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也有大约485万网友参与了李娜夺冠相关话题的讨论。尽管网球在中国并非热门运动,但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仍有许多人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李娜的胜利。据WTA公布的数据,至少有6 500万中国人观看了李娜女单决赛。一个运动项目要想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除了运动项目的国际流行度和普及度、球员的影响力之外,还需要项目形象的塑造与维护、商业价值的开发、媒介形象的传播等诸多方面。透过李娜的代言我们可以看到,以澳网为界限前后有天壤之别。澳网之前李娜的签约代言费不到百万元。而澳网决赛之后,名表以及冰淇淋的代言两单相加已达到2 000万元。温网之前与名车携手,公开费用为3年近2 900万元。再加上与她长期合作的运动服装品牌约2 000万元的赞助费,李娜的总代言费约为7 000万元。这都是从事网球运动成功后所带来的丰厚收益,让人看到网球运动的实在价值。
职业体育具有相对更高的观赏性,以网球为例,每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和上海网球大师赛等高水平职业赛事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观赏和娱乐需求,客观上推动中国的业余网球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既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也为未来高水平竞技选手的脱颖而出打下可观的塔基。赛事转播、赞助、票务和周边产品等市场开发在进入良性轨道之后已经可以产生可观的效益。国家体育总局去年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体育产业在过去五年经历了“蛙跳式”的发展,但仍有10倍的潜力可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一部分之后,中国体育需要在“改革体制、完善机制、落实政策、真抓实干”上下真功夫,才能真正挖掘出这个“朝阳产业”2万亿元的巨大市场潜力。
李娜等中国职业网球开拓者的成功证明,只有拿出国际化战略化的眼光,不拘泥于眼前小利,才能真正扩大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所产生的“蝴蝶效应”的相关体育产业将为之受益,相应的网球产业也会实现井喷式的大发展是可以预测到的,看看全国各大城市的网球运动用品,尤其是李娜是用的品牌的球拍、球鞋、球衣得到空前的热卖程度,以及各大体育赞助商对网球运动的极大热情,都将极大的加速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向前飞速发展。
网球作为欧美人长期以来的垄断竞技项目,运动员不仅仅要具有完美的技术,合理的战术,更加要注重运动员身体体能和力量素质的发展。李娜夺冠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为什么一定会是她,而不是郑洁、晏紫或者彭帅什么地其他选手。我觉得,就亚洲女子单打第一人而,一定是李娜而非其他人可得,这里边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女子网球选手,在技术层面上其实已经做的足够,唯有一点就是在力量方面显得颇有些娇小玲珑,。而李娜则不同,李娜的身体力量就显得比较壮,这使得她在和人高马大的欧美选手的较量中一点都不落下风。所以我们说我国在今后的网球运动员选拔和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运动员的技战术细腻、全面、基本功过硬的风格,又要注重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潜力挖掘,包括专项的力量素质和运动员的耐久力素质的发展,进而培养出一批在技术和力量两个方面均是俱佳的网球选手;以期能与与高大强壮的欧美运动员的较量抗衡。
李娜是一个个性比较张扬的运动员,也曾经是心理素质被人诟病的运动员,但随着大赛经验的积累,随着相关商业活动的熏陶,李娜逐渐成熟起来,她变得不但擅长用不同战术击败对手,而且善于控制赛场情绪,更懂得如何在赛场内外展现真我的风采,大方而得体甚至风趣幽默的表达,而且是纯正英文的表达,是以往的中国运动员少见的媒介形象。正是国际职业网球的氛围,中国日渐宽容的体育文化,熏陶出了李娜这种风格的运动员。这是中国体育的进步,也是中国体育形象步入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宣示。
李娜具备了所有夺取大满贯选手的全部特征,一般情况下,若想获得大满贯赛事饿冠军,除了完美的技术和强大的力量之外,个性的奔放也是一个主要因素。看看四大满贯赛事的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位冠军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个性主张非常强烈,换句话来说,都是些位极其自信的网球精英,即便精英也很有可能是从草根做起,但个性飞扬的目标一定是非常明确,执着而坚韧,坚强而温柔。而在这一点上,在所有的中国女子网球选手中,也就只有李娜率真的秉性做到了这一点,也就不难奇怪为什么只有李娜能从草根蜕变为精英。在今后的网球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运动员个性的培养,找对他们每一个人适合的发展方向。
中国网球和亚洲网球,跟欧美等世界高水平的国家相比一直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所以这些成绩,还无法从根本上,让中国网球甩掉底子薄的帽子。只有坚实的基础,才会有牢固的上层建筑。我们中国网球运动不能被这种短暂的成功和喜悦冲昏了头脑,而是应该认真从基础抓起,从青少年培养做起。建立完善的体制,从政策上鼓励更多的青少年从事网球运动。让网球运动在中国大地得到更广泛的普及,提高群众网球参与度和人们的网球观赏水平。鼓励球员职业化或者半职业化(国家培养加个人深造),让更多关爱网球的企业参与到网球球员的培养当中来,鼓励运动员走出国门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引导全国不同训练层面的周期安排更加符合运动员水平提高的需要的比赛,使全国训练逐步实现练有实效。积极鼓励基层单位举办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比赛和网球活动,为广大的青少年网球爱好者搭建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逐步让我国网球实现发展社会化,球员职业化、利益共同化。
有人说“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可是我们还是要奉劝大家“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女子网球还不具有未来的网坛统治力。李娜和同胞郑洁曾被视为有能力带来单打冠军的一代,最让人关心的,是李娜或者郑洁、彭帅之后,我们能不能培养出更多的小小金花们。所以要注重青少年的发展,广泛扩大青少年网球运动群体,扎实的提高网球运动基础水平,形成阶梯式的培养模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发展体制是我国网球成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国际网坛有纳芙纳蒂诺娃高龄夺冠的奇迹,乒坛的常青树瓦尔德内尔令人叹为观止,也虽然栾菊杰作为中国人创造过高龄参加奥运会的纪录,但是中国的女子网球选手,以及多数中国的女子运动员很少有29岁才进入颠峰状态的,张宁的羽毛球奥运会冠军很了不起,但羽毛球毕竟不是世界范围内竞争充分而完全的职业项目,其意义与李娜获得职业网球冠军不可同日而语。李娜的获胜,相信对于中国体育界、广大球迷以及运动训练学界都是一道值得求解的命题。如果说28岁伤愈复出的刘翔以13s的优异成绩给了那些指责和怀疑他的人一个有利的回击,那么29岁的李娜成为亚洲第一个网球大满贯的奇迹则让中国人相信:中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可以像很多外国选手一样长的。
近60年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网球人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摸石过河”的创新实践,艰辛付出、不懈奋斗,运动成绩屡创中国网球历史,实现了竞技实力和水平的跨越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幅提升[3]。但是目前我国的网球发展和推广模式受到一些体制相对的制约。李娜的成功将极大的为普通人做出表率作用,更会为将来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李娜及其团队一天的的开销运转经费需要1万-1.5万元人民币,,这些都是与李娜的背后强有力赞助分不开的。这也给我们今后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上提供启示,在今后的队员培养模式上,我们可以在举国体制下发展高校与个人联合培养或企业与个人单独赞助的方式,形成多种多样网球人才培养模式。
李娜的成功为中国运动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创新和发展的举国体制[5]是李娜早期成长的环境,当然“单飞”制度也是李娜在职业网球领域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有人说“单飞”可能会影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但我们坚信职业网球是最高水平的。只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相信可以相得益彰。网球管理中心采取了运动员自己承担大部分训练经费和参赛费用的做法,运动员在职业比赛中的奖金70-80%归自己,这极大地鼓舞了运动员的信心和斗志。同时意味着运动员要为自己的生计奋斗,由以往的“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对网球的热爱、自我的动力成为成败的关键。
我们应不断发展和创新举国体制,因为它是我国网球项目水平实现跨越式提高的坚强后盾,但同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制定优越的鼓励政策,吸引更多具有网球天赋的青少年投身到网球事业中来,相信按照这样的轨道良性发展下去,中国网球就不会是几个人的舞台而是实现一定的集团规模,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施科学有效、合理灵活的经济政策,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体育也在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的竞技体育独占鳌头站在了世界的顶峰。我们现在所要面对的是如何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转变观念快速前进,我们需要金字塔尖的荣耀,但我们更需要金字塔下厚重的基石。或许李娜还能在大满贯赛事中带给我们惊喜,但她成功的最大意义已经不是一个大满贯冠军可以简单阐释的。中国体育将因为她的成功变得更加大方、开放、自信、宽容。必将带动网球在中国迅速成长,同时也为其他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在我国的发展指引一条出路。为实现网球项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改革创新的精神,系统筹划中国竞技的网球发展未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网球运动的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中国体育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作出贡献。我们只有坚定不移的大力发展体育后备力量,构建我国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相信中国体育事业和中国网球运动将呈现蓬勃向上的趋势、绽放盎然的生机。
[1]香港《太阳报》.李娜创造中国网球历史[N].香港太阳报.2011-06-05.
[2]孙晋芳.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
[3]邓武装.从“丁俊晖效应”析中国斯诺克运动的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5.
[4]赵 均,许 婕.全球主义、国家主义与中国竞技体育[J].体育学刊.2009,3.
[5]刘世军.内善技术,外修体制-谈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的两大着眼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4).
[6]王 艳.中国女子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网球职业化改革设想的初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7]陶志翔,胡亚斌,赵源伟,等.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Tennis in China from“the Li Na France Open Effect”
WANG Qiang1,LU Feng2
By means of induction and consulting documents,the paper analyzes the Li Na effect of the current Chinese tennis development and sums up the fact that tennis is to experience the rapid promotion and make great progress in the near future.This fact is illustrated in such aspects as exerting the great influence on teenagers’enthusiasm for tennis,accelera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widespread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to might country in sports,awakening the sense of enjoying tennis sports,advocating the abrupt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ies and highlighting the focus on the athlete’s stamina and individual diversity.Nevertheless,some barriers should not be ignored,such as ways of training teenagers,disadvantage of tennis popularity and deficiency of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
“Li Na France open effect”;Chinese tennis;development; “The butterfly effect”
G845
A
1003-983X(2012)02-0155-03
2012-1-18
王 强(1973-),男,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大连交通大学体育工作部,辽宁大连116028;2.大连工业大学体育教学部,辽宁大连116034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28;2.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