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在职业流动中的功能及其实现

2012-04-11 08:46:40刘奉越
关键词:流动个体技能

刘奉越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一、职业流动

职业流动(Occupational Mobility)作为劳动者流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指的是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涯中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变动,是劳动者不断变换劳动角色的过程。“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职业流动是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以及社会从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趋向改变的今天,“从一而终”的传统职业观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职业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呈现速度越来越快、频率越来越高的态势。例如,在瑞典,职员的年流动率为5%-10%,工人的年流动率为20%-25%;在美国,大多数人在其职业生涯中一般有8-10次的职业流动[1]。

引发职业流动的因素有社会方面的,又有个人方面的。有时自然环境的某些变化也会影响职业的流动。根据不同的标准,职业流动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从业者在具有同一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的职业系列中的流动为水平流动;从业者在具有不同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的职业系列中的流动为垂直流动。从业者在职业系列中水平的或垂直的变动为代内流动;两代从业者之间在职业系列中水平的或垂直的变动为代际流动。由于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职业流动为结构性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由从业者个人自身因素造成的职业流动为非结构性流动。职业流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社会来说,合理的职业流动不仅可以调整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还可以促进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的广泛交流和应用;对于个人来说,职业流动不仅激发其不断进取的精神与活力,还可以通过改变个人不太适应的某些职业环境,为其施展才华和发挥特长开辟道路。职业流动不仅是衡量劳动力市场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是观察社会结构性变化的重要依据,因此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

二、职业教育在职业流动中的功能

正如第四次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指出:“职业教育应该能够使成人提高其能力,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应变性、适应性)和获得从事新的类型的职业的资格”[2]。职业教育作为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直接能够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各领域上岗的人才,因此,它在促进职业流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的功能。

(一)使自然人成为职业人,具备职业流动的必要素质

“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3]。由自然人转变为职业人,意味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于要成为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人的自然人来说,更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知识学习和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4],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为己任,定向于特定职业或职业群,开设一定的专业,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校职业教育,使个体完成了就业前的三种准备:基础教育之后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深化准备;对就业所需如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的准备;对将要从事某种职业资格的获得[5]。正是在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功能下,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体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确立了职业的类型和方向,明确了职业发展目标,由自然人成为职业人,具备了职业流动的必备素质,为下一步的职业流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增强职业流动意愿,调动职业流动积极性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尽管作为一项社会行动,个体的职业流动受到经济、政治、文化、自身需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个体的流动意愿是影响职业流动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在增强个体职业流动意愿方面发挥着一定的功能。职业教育具有内容涵盖的广度和现实性的特点,不仅使个体通过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素养选择适合自我的职业,而且通过自身职业素养提升由“新手”成为“专家”,由此增强了自信,职业流动意愿也随之增加。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例,有研究者调查表明,68.3%的新生代农民工换过工作,高出第一代农民工31.8个百分点;其中换过一次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占40.2%,高出第一代农民工18.2个百分点,换过两次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占20.3%,高出第一代农民工9.2个百分点;换过三次及以上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1%,高出第一代农民工2.7个百分点[6]。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意愿之所以比第一代农民工高,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接受过职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

(三)提升个体职业能力,使职业流动持续和可能

“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7]223。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和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个体只有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自我超越”——进行转化学习和接受继续教育,才能不断适应职业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既具有使自然人成为职业人的功能,又具有不断提升个体职业能力的功能。职业教育不仅包括预备教育,还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在职培训,促进个体提升或完善其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资格,或者获得新的职业领域所要求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提升职业能力,从而使其顺利地从一个职业转向另一个职业。研究表明,对于职业地位变化来说,技能培训与职业地位变动程度的相关性要强于教育程度与职业变动程度的相关性,即技能培训对流动机会的影响更明显一些[8]。

(四)催生新的职业,为职业流动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无论是在生产型部门,还是在服务型部门,新型职业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职业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许多传统的职业逐渐消失,新兴的职业、交叉的职业不断出现。职业的更新固然与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仍然是促进职业更新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通过实施系统的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不断提升个体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体专门化与职业化,逐渐形成产业,随着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从而形成新的职业,增加了职业岗位和种类。新的职业出现,呈现出多样化的方式,为个体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有利于个体的职业流动。

三、职业教育在职业流动中的功能实现策略

职业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7]239。布劳和邓肯对美国的职业结构与职业流动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对个人职业地位影响最大的首推受教育程度[9]。有针对流动劳动力的相关研究表明,受教育年限对流动人口的职位获得影响较大,流动人口就业者每多受1年教育,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得分则增加0.72分[10]。为促进职业流动,更有效地实现自身的功能,职业教育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引导正确认识职业流动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职业观是促进个体合理职业流动的首要因素。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引导个体“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要的实用技能、知识和认识”,还传播一定的文化观念,转变个体的思想观念,唤醒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鉴于此,职业教育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使个体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各方面的快速发展,职业变换和人才流动都变得异常频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谋求新的职业,获得较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机会是正常现象。合理的职业流动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利用,也有利于个人的特长发挥。其次,职业教育要使个体认识到职业流动并非是“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及”,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顺利实现。从而使个体放下思想负担,增强自信,激发动机,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合理地进行职业流动。

(二)提升个体职业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顺利实现职业流动,关键在于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是指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领,它是成功地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11],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鉴于此,职业教育要以提升个体职业能力为导向,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致力于个体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计划制订上,充分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一显著特征,不仅要着眼于基本职业能力的需要,还要注重对适应职业岗位变动的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既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又根据市场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特长,开设若干专业方向的可供选择的模块课程;在师资建设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在教学形式上,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脱产、半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解决学习者的工学矛盾;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书本知识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采取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总之,职业教育要不断优化个体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能力,为其实现职业的转换、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创造条件。

(三)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是指根据社会经济的层次结构需要以及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要求形成的教育构成状态。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层次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功能,良好的层次结构有利于职业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发挥优势,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来提高职业流动个体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养,以适应不同文化程度个体的学习需求。初、中等职业教育要使学习者为掌握各种技术奠定牢固的知识基础,培养学习者的“心理功能并激发其创造精神,帮助他理解一些科学原理并训练他有应用这些原理的能力;帮助他培养普通的技能并鼓励他对工作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7]239。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提升个体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大学后职业教育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个体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其发展和专业有所增进创造条件,提高、补充和更新职业所需的知识、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这样,各层次结构的职业教育前后衔接,形成合力,不断提升个体的职业能力,促进其实现合理的职业流动。

(四)加强与政府、社会、成人教育等其他部门的合作

“技术训练的责任不应单单落在或基本上落在学校体系身上,这个责任应有学校、商业与其他企业、校外活动,同积极合作的教育家、工商业的领导者、工人和政府一起,共同担负”[7]240。职业流动不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优化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通力合作,才能使其科学有效地进行。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消除影响职业流动的障碍因素,维护进行职业流动个体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使个体顺利实现合理流动。同时协助职业教育部门在经费筹集、师资队伍建设、产学合作、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建立一个良好的运作机制和支持系统。社会要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宣传,促进社会职业文化观念的根本转变,为合理的社会流动提供思想文化支持和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对于那些需要应付环境的新的要求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延长他现在的教育”[7]247。与职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具有教育对象更为广泛、教育境域更为开放、教育功能更为均衡、教育过程更为长远等优势,因此,职业教育要加强与成人教育的合作,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个体的职业流动。企事业单位要加快用人制度改革,转换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依法保障人才平等就业权和自主择业权。此外,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合作,提供见习机会和就业岗位,与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办学,根据个体职业流动现状以及学习需求,开办培训班,共同提高个体的文化素养、职业技能以及竞争能力。

[1]张学敏,刘承升.职业流动问题与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兼论职业教育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75-79.

[2]侍建旻.职业教育与我国女性职业流动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2):131-133.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0.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520.

[5]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1.

[6]许传新.农民工的进城方式与职业流动——两代农民工的比较分析[J].青年研究,2010(3):1-13.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陈芳.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江苏省第二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分析[J].青年研究,2006(7):29-35.

[9]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9.

[10]李春玲.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J].社会学研究,2006(5):85-106.

[11]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0.

猜你喜欢
流动个体技能
高级技能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流动的光线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