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李凤
(湖北省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湖北武汉430016)
先天性鱼鳞病是一组常染色体遗传性皮肤脱屑性疾病,新生儿期发病有火棉胶样婴儿、寻常型鱼鳞病、层状鱼鳞病、性联性鱼鳞病、先天性疱疹性鱼鳞样红皮症。临床不常见,本病无特殊治疗方法,以温和保湿,轻度剥脱为处理原则[1]。我科2008年4月~2010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鱼鳞病患儿12例,经过精心护理,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本组患儿12例,男9例,女3例,胎龄36~40周,体重2 400~3 900g。其中,重症患儿1例,为女性,初生3h因皮肤、颜面异常入院,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第一胎人工流产,为第二胎足月顺产。入院体检:体温:36.3℃,脉搏:128次/min,呼吸:32次/min,体重3 200g,身长50cm,头围35cm,胸围34cm,神清、反应好,哭声响亮、呼吸平稳,全身皮肤发亮紧张,似油性羊皮纸样膜,质地厚且硬,胸膜部皮肤干燥,呈皲裂状,断裂处可见浅红色嫩皮、双眼睑外翻,可见睫毛,鼻梁扁平,口唇外翻,“O”型嘴,双耳小,耳廓皱褶变形,四肢屈曲状态,肌张力正常,新生儿拥抱反射及握持反射正常引出,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入院1周,患儿眼睑及口唇完全回缩至正常。周身皮肤大面积脱落后露出红斑状皮肤,住院11d出院。另一例为男性,出生28d,胎龄40周,因发现皮肤脱落28d,间断发热12d入院。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父母均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务农,家族中无此病史。入院查体:T:38.5℃,P:134次/min,P:30次/min,体重3 800g。入院即抽血做相关检查:WBC 16.8× 109/L,NEU 85%,PLT 72×109/L,CRP 19mg/L,细菌培养提示有溶血葡萄球菌生长。营养发育一般,反应良好、哭声响,口唇轻度外翻,颜面、躯干、四肢及双足皮肤呈弥漫性肿胀,发亮起皱,伴大量脱屑,皮肤皱褶处破溃、糜烂,臀部弥漫性潮红。住院后经过抗感染治疗及精心护理,3d后肿胀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周身皮肤大面积脱落后露出红斑状皮肤;破溃、糜烂处皮肤结痂、脱落、露出新鲜皮肤,臀部潮红、转为正常。1周复查血象结果正常,住院10d出院。其余10例,出生2~6h入院,状态及反应均好,哭声有力,生理反射存在,患儿全身皮肤略光亮、粗糙、皮屑转薄、局部脱皮,主要在头皮、两侧面颊、前胸和前腹,手掌和足心无脱屑。住院期间皮肤脱屑时无皲裂、无感染,平均住院时间6.5d。
2.1 保护性隔离 将患儿安置在隔离室的婴儿保温箱内,设专人护理。病室每日用层流净化杀菌机消毒1次,每次60min,门窗、地面用0.2%~0.5%含氯消毒液檫拭。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前必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接触患儿时带一次性无菌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无菌中单及尿裤,用后焚烧。接触前后用消毒液洗手,并用清水洗净。
2.2 保暖 全裸置于保温箱中,预防感染,减少水分蒸发,一切治疗护理操作均集中在保温箱中进行;箱温根据患儿的体重及天龄调节为28~32℃,湿度55%~65%。
2.3 皮肤护理 每日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药浴一次,预防或治疗皮肤感染。用一次性沐浴袋套卫浴盆,水温38~40℃,收拢边缘,防止水散热,患儿受凉,浸泡5min,然后轻轻揉搓患儿皮肤、使胶质皮肤变软剥脱,浴后用无菌毛巾蘸干皮肤,全身涂鱼肝油软膏,可软化皮肤、保护创面,防止细菌微生物侵入,起到屏障保护作用。皮肤破损处、特别是皮肤褶皱部位,如:颈、腹股沟、臀部,外涂百多邦,每日3~4次。另外,勤换尿裤,预防因大、小便刺激引起皮肤感染。
2.4 眼部及口唇护理 1例女婴眼睑外翻、眼闭不合,因黏膜外露易感染,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滴眼4次,用无菌油纱布遮蔽双眼,直至双眼闭合。3例患儿眼部出现少量脓性分泌物,用无菌棉签清理分泌物后,用氧氟沙星滴眼液及红霉素眼膏交替使用,每日4次,3d后好转。常规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及唇周,保持湿润;口唇外翻者,加用油剂擦拭,直至皮肤松解,口唇回缩。
2.5 喂养护理 2例患儿口唇外翻,面部肌肉活动受限,吸吮困难,给予插胃管鼻饲配方奶50ml,每3h一次。入院第6天,口唇完全回缩正常,停鼻饲用奶瓶喂养。其余患儿正常配方奶喂养。
2.6 出院指导 出院时向家属宣教皮肤护理的重要性及要点,出院后通过电话联系指导护理。2个月后复查,见患儿全身皮肤光滑干燥。随着患儿日龄增大,季节变化,皮肤干燥程度不同。夏季出汗时皮肤皱褶处易出现红疹,皮肤干燥时易出血,有时皮肤局部瘙痒,可涂油剂或者润肤露保护皮肤。必要时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先天性鱼鳞病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性皮肤脱屑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硬和脱屑,组织学上表现为表皮增生和角化过度,有的类型出现颗粒样皮层,在新生儿期发病的有火棉胶样婴儿、寻常型鱼鳞病、层状鱼鳞病、性联性鱼鳞病及先天性疱疹性鱼鳞样红皮症。
本组有2例属典型火棉胶样婴儿,其余10例均属性联性鱼鳞病。大部分患儿可在数天后嫩皮又角化变成火棉胶样,反复硬化和脱屑,迁延不愈;少数患儿可在出现嫩皮数次后不再角化。此病尚无特殊治疗,皮肤蒸发水分可比正常皮肤多,嫩皮还可继发感染。因此,应将婴儿放在湿度较高和清洁的环境中,皮肤涂以润滑剂以利于脱屑的减少及水分的蒸发,局部皮肤感染可使用消炎药膏[2]。保护性隔离和精心的皮肤护理,是新生儿鱼鳞病患儿护理的关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85.
[2] 吴秀娟,黄玉春,唐淑华.火棉胶婴儿1例[J].中国当代医学杂志,2009,16(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