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害虫生态防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2012-04-11 02:22王致能刘功朋张玉烛黄志农朱国奇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赤眼蜂二化螟卷叶螟

王致能 ,刘功朋 ,张玉烛 ,黄志农 ,刘 洋 ,朱国奇

(1.湖南粮食集团,湖南 长沙 410000;2.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3.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4.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 长沙410125)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和主要口粮品种,同时也是湖南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粮食作物,近40年来稻谷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促使稻谷产量有了质的飞跃。然而,近几年来水稻虫害发生频繁,尤其是“两迁”害虫(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给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据统计,湖南省因稻田虫害导致的粮食减产至少有100万t/a。为了控制水稻虫害,不得不提高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用药次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稻田害虫的发生,保障了粮食产量,但是带来的负面效应也相当明显,例如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粮食品味降低等。因此,探索一条无污染、绿色环保的虫害治理之路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防控技术是指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指导思想[1],努力摆脱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探索采用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有效控制稻田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近年来,该项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水稻害虫的防治当中。

1 稻田害虫生态防控技术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兴起一种新的害虫防治对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称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简称IPM)。1974年,我国召开了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提出了合理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防治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1986年,在全国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有害生物防治应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制定病虫生态防控策略,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稻田害虫生态防控不是单一的防控措施,涉及范围包括检疫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方面[2-3]。

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稻田的害虫防控一直是人们尽力想解决的问题。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鸭的传统习惯,稻鸭共育主要是利用鸭子与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控制田间害虫[4],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1年,日本借鉴中国的稻田养鸭技术而创建稻鸭共作系统,1999年在日本国内全面推广;1992年韩国也开始研究和推广稻鸭共作系统;越南、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也纷纷推广该项技术。80年代末,在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新型生态防控措施[5],使我国水稻害虫的防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专家们提出了各种稻田害虫生态防控措施,沈君辉等[6]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鸭、蟹、蛙等动物,发现病虫危害水稻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鉴于赤眼蜂在玉米螟防治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专家建议可利用赤眼蜂来防治水稻害虫,结果发现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也很好;还有报道称利用性引诱剂、赤眼蜂、扇吸式高效诱虫灯及益害虫分离装置也能有效地控制田间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该项技术不仅使“湘米”获得了较高产量,而且受到了专家及农户的好评。

2 稻田主要害虫变化趋势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危害最大的三种害虫。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在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发生比较严重,受危害的水稻表现出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虫伤株等症状;二化螟白天躲在稻丛和杂草中,晚上出来危害水稻,并且趋光性强,对黑光灯很敏感[7]。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东南亚危害水稻较严重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幼虫吐丝纵卷水稻叶尖,受危害的水稻叶片形成白色条斑,受害严重的稻田其叶片全部卷曲;稻纵卷叶螟成虫白天藏在植株丛中,晚上出来活动,也有趋光性,且对金属卤素灯最敏感。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是危害我国水稻的首要害虫,危害方式表现为直接刺吸水稻茎叶中汁液,产卵时刺伤水稻组织,传播和诱发各种水稻病害;褐飞虱抗寒力弱,冬季因温度低不能越冬,褐飞虱分为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长翅型适于迁移和扩散,短翅型则是定居繁殖,长翅型成虫对光也有明显的趋性[8]。

3 稻田主要害虫的自然天敌

稻田中对害虫起到明显抑制作用的主要自然天敌有赤眼蜂、黑肩绿盲蝽、蜘蛛等。赤眼蜂属膜翅目,赤眼蜂科,由于赤眼蜂是一种寄生性昆虫,其幼虫在螟蛾类的卵中寄生,取食卵黄,化蛹后引起寄主死亡。目前,赤眼蜂人工繁殖技术已相当成熟,因此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田中的害虫成为一种有效地生态防控技术。黑肩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这种昆虫的若虫和成虫主要以吮取稻飞虱和叶蝉的卵汁为生,被取食的卵随即死亡,一只黑肩绿盲蝽一生(若虫和成虫)能取食稻飞虱卵200粒左右,是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重要天敌。蜘蛛属节肢动物,其分布范围极广,种类繁多,在农田中,蜘蛛能捕食农作物的大部分害虫,且蜘蛛具有性情凶猛、专捕活虫、食量大、抗饥饿能力强等优良生物学特性,是稻田害虫的重要天敌[9]。

4 稻田主要害虫生态防控技术

4.1 利用赤眼蜂防控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通过人工方法在室内大量繁殖赤眼蜂,在虫害发生前期将赤眼蜂释放到稻田中,以弥补稻田中赤眼蜂数量的不足,促使虫害在大量发生之前得到抑制。在放蜂的稻田中,可以引用外地赤眼蜂和本地赤眼蜂相互交叉释放,最重要的是要注重释放到田间的赤眼蜂能继续繁殖建立种群,这样才能达到持续控制稻田害虫的目的。董本春等[10]研究发现,赤眼蜂对二化螟的平均防治效果达到50%以上;相关文献表明,赤眼蜂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控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

4.2 利用蛙防控稻田中多数害虫

人们的过量捕杀和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致使田中蛙类已经很少,国家早已明令禁止抓捕稻田中的蛙类。随着对蛙类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构建稻蛙共作系统也是一条经济效益高且绿色环保的生产模式。人工繁殖一定数量的变态蛙,在秧苗移栽后3~5 d将变态蛙均匀地放养到田间,并适当补充一些蛙类食物。该技术要注意稻田生境的调控,特别是水稻晒田时给蛙提供足够的水源,另外要重视为蛙在田间越冬创造适宜条件,这是稻蛙共作系统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可节省部分来年补充稻田蛙源的开支。乔志刚等[11]田间调查发现,养蛙稻田的害虫比未养蛙稻田平均可减少46 只/m2。

4.3 利用养鸭防控稻飞虱等害虫

稻鸭共育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相当成熟,对控制田间的虫害和杂草效果也较为明显。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应注意:(1)选择田块地点、水稻品种及鸭子品种;(2)选择合理水稻种植密度;(3)进行科学的饲养和田间管理,尽量保证鸭子食源丰富。朱凤姑等[12]研究表明,稻鸭共育可以完全控制稻飞虱和杂草的危害,对二化螟和纹枯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禹盛苗等[13]研究发现,稻鸭共育10 d和42 d后,共育田水稻基部的稻飞虱、叶蝉的总量平均减少63.8%和77.3%,杂草平均减少50.6%和94.2%,蜘蛛数量增多1.66倍和2.61倍。杨治平等[4]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小区的第四、第五代稻飞虱虫量比对照小区减少了47.2%和72.8%。

4.4 利用非作物生境调控稻田害虫

大田周围的非作物生境对调控天敌和害虫数量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通过优化稻田和非作物生境的景观来调节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达到控制稻田害虫的目的。LissW J和Gut L J等[14]研究表明,害虫在作物生境与非作物之间的迁移中,常常受到食物、寄主和人为的影响,当人工栽培或季节变化时,往往导致作物生境恶化和食物短缺,非生物生境则成为害虫的避难场所。Altieri等[15]试验结果表明,害虫的取食多倾向于有近缘关系的植物,超过200种禾谷类害虫可在稻田中的野生杂草上生存。另外,还有不少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改变非作物生境的植被组成和结构来控制作物害虫的过渡生存或诱杀害虫,Van Emden等[16]研究发现,稻田边上的雀麦草能诱集迁入的麦秆蝇。同时,非作物生境也能为害虫天敌的生存创造有利条件,黄志农等[17]研究发现,稻田周围的非作物生境为蜘蛛等害虫天敌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5 合理施肥可减轻病虫危害

为了单纯追求高产,农户往往对水稻施用过量的氮肥,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稻田害虫的危害程度。张玉烛等[18]研究发现稻田中的主要害虫和天敌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多,而适量施肥可减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黄志农等[18]研究表明,害虫在田间的分布数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相同品种施氮量越多,虫量越大,受害程度就越严重。在水稻高产栽培中坚持合理施肥,控制水稻田间的施氮量也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

4.6 利用杀虫灯防控害虫

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杀虫灯、诱虫灯,这些“灯”都能利用水稻害虫的趋光、趋波、趋色等生物学特性诱杀成虫,从而有效地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的数量,降低田间虫卵量、虫口密度和水稻害虫大规模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这些“灯”是利用现代物理的方法诱杀水稻害虫,具有安全可靠、无污染等的特点。颜日红等[19]调查发现,杀虫灯能减少稻田中的害虫基数,降低防治成本。在害虫频繁发生时,一盏杀虫灯一晚上能杀死500 g的害虫。据黄志农等[17]在湘阴县植保站调查的结果表明,安装杀虫灯的区域,二化螟高峰期田间幼虫量的密度平均减少85.69%,稻纵卷叶螟晚稻高峰期幼虫量的虫量平均减少75.82%,稻飞虱晚稻高峰期的虫口密度平均减少81.49%。

5 稻田害虫生态防控的效果

稻田害虫生态防控技术是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害生物,充分发挥作物、天敌、环境等因素的综合效益,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把病虫防治所产生的副作用控制到最低限度。目前,稻田害虫生态防控技术已取得了有效防控成效,生态防控的优势进一步体现出来。罗淑萍等[20]研究表明,有机水稻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学防治田付出的综合代价最大;黄毅斌等[21]对稻-萍-鱼体系的研究表明,该体系鱼产量达4 000~9 800 kg/hm2,稻田减少化肥用量和农药用量分别是50%~60%和30%~50%,水稻病虫草害减少40.8%~99.5%。由此可见,稻田害虫防控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化学防控无法实现的,且创造的效益是长期的。

6 稻田害虫生态防控的发展前景

我国发展战略正朝着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各地的粮食等农产品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使国内农产品质量面临着严峻地挑战,故发展绿色稻米、有机稻米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对保证食品和人民身体健康安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迎合世界消费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生产过程离不开生态防控技术,有机稻米的生产过程更需要稻田害虫生态防控技术的紧密配合。因此,形成一套标准化的生态防控技术对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大意义,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1] 桑贤强,倪奇锋,吴伟强,等.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中病虫草害生态防控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8,(4):105-106.

[2] 李培夫.农作物病虫无公害防治研究进展(上)[J].世界农业,1999,(7):36-37.

[3] 李培夫.农作物病虫无公害防治研究进展(下)[J].世界农业,1999,(8):33-34.

[4] 杨治平,刘小燕,黄 璜,等.稻田养鸭对稻鸭复合系统中病、虫、草害及蜘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24(12):2757-2760.

[5] 黄志农,文吉辉,徐志德,等.稻田养鸭与杀虫灯对水稻三大害虫的防控效果[J].湖南农业科学,2009,(11):61-65.

[6] 沈君辉,王敬宇,刘光杰,等.我国稻田养殖防虫除草的研究概况[J].植物保护,2004,30(3):10-13.

[7] 杭德龙,焦兆文,赵有文,等.稻田释放赤眼蜂防治一代二化螟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1,1(1):28-30.

[8] 罗守进.稻飞虱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1,1(1):1-13.

[9] 王洪全,颜亨梅,杨海明,等.中国稻田蜘蛛生态与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6,(5):68-75.

[10] 董本春,李晓光,高德宇,等.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研究[J].植物保护,2001,27(4):45-46.

[11] 乔志刚,李学军,聂国兴,等.稻田养殖美国青蛙试验[J].水产科学,2000,19(5):13-14.

[12] 朱凤姑,丰庆生,诸葛梓.稻鸭生态结构对稻田有害生物群落的控制作用[J].浙江农业学报,2004,16(I):37-41.

[13] 禹盛苗,金千瑜,欧阳由男,等.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应[J].中国生物防治,2004,20(2):99-102.

[14] Liss W J,Gut L J.Perspectives on arthropod community structure,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crops[J].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1986,31:455-478.

[15] AltieriM A.Ethno-science and biodiversity:key elements in the design of sustainable pestmanagement systems for a small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1993,46:257-272.

[16] Van Emden H F.The role of uncultivated land in the biology of crop pesls and beneficial insects[J].Scientific Horticulture,1965,17:121-136.

[17] 黄志农,张玉烛.水稻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理论与实践[J].作物研究,2006,(4):297-307.

[18] 张玉烛,王凯荣,刘见平,等.稻米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J].作物研究,2006,(4):287-296.

[19] 颜日红,黄贤华,蔡方义.应用农作物杀虫灯杀虫的生态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04,(7):32-33.

[20] 罗淑萍,黄寿山,梁广文,等.水稻害虫治理措施的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731-2737.

[21] 黄毅斌,翁伯奇,唐建阳,等.稻-萍-鱼体系对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1):75-76.

猜你喜欢
赤眼蜂二化螟卷叶螟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应用3种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试验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
不同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