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军 韩墨洋 李怀军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哈尔滨 150036)
结节性红斑为常见于下肢小腿伸侧的红色或紫红色结节性血管炎性皮肤病,临床特征为散在皮下结节,高出皮面,色红或紫红,按之疼痛,消退后不留瘢痕。病变呈慢性良性经过,全身症状不明显,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其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常迁延数年不愈,给患者带来痛苦。笔者根据赵氏经验[2],以凉血五根汤加味治疗结节性红斑32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根据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结节性红斑“的诊断标准拟定o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2010年10月—2012年07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皮肤科门诊。将62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25例;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28.6+2.1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4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27.9+2.3岁。两组病程、年龄、性别、发病程度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给予凉血五根汤加味,药物组成:白茅根30g,茜草根15g,紫草根15g,瓜蒌根15g,板蓝根30g,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薏苡仁30g,白术15g,萆薢15g,赤芍15g,牛膝15g,泽泻15g。关节疼痛者加秦艽15g,桑寄生15g;结节明显者加夏枯草15g,浙贝母20g;寒湿者加桂枝15g,熟附子30g。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予以消炎痛口服,每次25mg,每天3次。
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治愈:全身症状消失,结节消退,无新发皮疹出现,观察一月无复发;显效: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结节缩小或消退70%以上,无新发皮疹出现;有效:结节缩小或消退30%~70%,无新发皮疹出现;无效:结节消退不足30%,且不断有新发皮疹出现。
治疗组32例,治愈19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召效率为96.87%;对照组30例,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
毛某,女,25岁,右侧小腿伸侧散在数个蚕豆大小红斑、结节1月余。初诊见:右侧小腿伸侧散在数个蚕豆大小圆形红斑,高出皮肤表面,触摸皮下有结节,伴有压痛,皮疹色鲜红,脚踝部稍有肿胀;患者自觉有热感,肿胀感,夏季加重;小便色黄,大便干结,偶有口苦,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滑数。诊断:瓜藤缠(结节性红斑),证属血热毒盛,湿热下注,血瘀脉络。治以凉血解毒、利湿泄热、活血通络散结。处方白茅根30g,茜草根15g,紫草根15g,瓜蒌根15g,板蓝根30g,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薏苡仁30g,白术15g,泽泻20g,萆薢15g,赤芍15g,牛膝15g,黄芪20g。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二诊,脚踝肿胀消退,皮疹颜色变淡,结节体积缩小,二便,舌脉均有改善。上方去泽泻,白术,继服14剂后所有症状消失,随访3月未见复发。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以皮肤血管和脂膜炎为病理基础的结节性皮肤病,属血管炎范畴,好发于青年女性,皮疹多发于四肢伸侧,以双下肢多见,可有疼痛与压痛,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细菌、病毒等感染及药物因素、免疫异常有关[4]。发病机制亦不明确,有人认为可能为一种迟发型过敏反应[5],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疾病[6]。类似中医文献中说的“瓜藤缠。《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生于腿胫,……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外科大全》载该病“生于足胫,结核数枚,……属足阳明经湿热。”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以血热、湿热居多,治以清热凉血、利湿散结为主;日久由实转虚,治以祛邪兼以扶正。由于诸证均伴随气滞血瘀、经络阻滞的病机,因此活血化瘀通络应贯穿本病治疗始末。本方出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中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清热凉血活血为主;佐以瓜蒌根养阴生津,解毒消痈;板蓝根清热解毒。因为中药根性下沉,故以本方治疗病变在下肢者为宜。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助板蓝根清热解毒,同时具有较强的散结作用;白术、薏苡仁、萆薢、泽泻健脾祛湿泄热;赤芍活血祛瘀又助凉血,牛膝活血祛瘀通经,引药下行。全方诸药共奏凉血解毒、清热祛湿、活血祛瘀之功效,切合结节性红斑之病机,尤其适于早期血热证,湿热证,故临床疗效显著,不易复发。
[1] 张春梅,李保强,于立勤.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患者T细胞亚群[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6):349-353
[2] 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6
[3] 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3-154
[4]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
[5] 刘忠恕,姜相德.皮肤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344
[6] 赵辨.实用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0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