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劳斯《第二圆号协奏曲》的结构及难点分析

2012-04-09 18:57张榕
艺苑 2012年4期
关键词:施特劳斯大调协奏曲

张榕

【摘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理查·施特劳斯晚期创作的《降E大调第二圆号协奏曲》的整体结构特征和在演奏中所要涉及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论述:技术方面主要探讨了耐力和高低音之间的转换;艺术方面主要论述其音乐的表现力。

【关键词】 理查·施特劳斯;第二圆号协奏曲;结构特征一、施特劳斯《第二圆号协奏曲》的整体结构

《降E大调第二圆号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一首具有自由形式的乐章。[1]1254快板,4/4拍。整首曲子里独奏圆号的旋律时而像雄壮的号角,時而像绵延的溪水,兼具力量与抒情性为一体。在开头的引子部分,独奏圆号的号角般的雄壮音响,以八度音程的跳跃形式呈现出来。接下来是三连音符递进式的下行,它是这个乐章的第一个主要动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独奏圆号在雄壮的引子主题后奏出了第二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动机——带休止符的十六分音符的动机。不久,弦乐声部出现了新的副部主题。这主题的开始的动机有引子中第二个主要动机的影子,并且这一动机在后面还会继续反复出现。

在5时,到了乐队的第一次全奏,先是由低音弦乐声部奏出强有力的主题,小提琴演奏后半段。接着出现的是由长笛和黑管交替奏出明显来源于引子中第二个主要动机的音型。在独奏与乐队的交接过程中,小提琴与双簧管衍生了新的主题。接下来,当乐队中的圆号声部奏出这一主题的征兆时,独奏圆号则模仿似的奏出了这一主题加上装饰性的乐句。然后独奏圆号把这一主题交给低音弦乐反复演奏,独奏圆号又奏出了一段略带伤感的旋律。接着,乐曲又在乐队的明确演奏下回归到了主题。在乐队热情地再现之后,慢慢地只剩下弦乐,曲子的情绪回复平静,速度也稍稍缓了一些。

这时,主奏圆号吹出了一段如同船歌似的旋律,弦乐声部持续地为独奏圆号做背景铺垫。一个乐句后,全乐队停止,独奏用弱奏缓缓奏出,弦乐加以轻轻回应。两个乐句后,独奏停止,乐队中各声部轻轻奏着之前出现过的动机,直接进入到了下一个乐章。

第二乐章是行板,降A大调,6/8拍。第二乐章的序幕在加了弱音器的弦乐的伴奏音型中徐徐拉开。两小节后,由双簧管和巴松管一齐演奏了一段缠绵而优美的旋律,这就是第二乐章的主题,慢慢地这个主题由两个管乐器延伸开来,扩展为整个乐队的歌唱。

这时,独奏圆号加入了主题的歌唱队伍,形成了一个温暖而让人充满遐想的意境。就像是在一个美丽的夏天的夜晚,散步在一个满是花香的花园中,主人公向你讲述着一个遥远而略带凄凉的故事。

接着,进入中段时,弦乐器去掉了弱音器,并且速度也略微加快了,原来平静安详的气氛被打破了,显得有些激动,就像一块平静的湖面被击起了涟漪,而在中段前的那个换调和弦就起着击破湖面的小石子的作用。它成功地将曲子从降A大调以经过音的形式过渡到D大调。在色彩明朗的D大调中,弦乐声部细致的音型就像是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水面。而独奏圆号的几个突强(sf),就像是一只时不时掠过水面的飞鸟,每次飞向水面都击起一片水花。在主题和调性回归之前的两小节,是降A大调的属准备,然后由木管的半音进行平稳而自然地回归到了降A大调。

第三段是主题再现,速度回到第一段时的速度,独奏圆号演奏着与先前一样的降A大调的主题,而弦乐声部的伴奏音型却是有所变化,改用了中段时的细致的音型,这样使得音乐的流动性加强了。主题再现完毕后,乐队也回复到了最初的平静,偶尔在独奏圆号和乐队之间还互相吟唱一下主题后半部的旋律。然后这个乐章在安静而朦胧的气氛中轻轻地结束。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降E大调,6/8拍。第三乐章是一个标有回旋曲的乐章(Rondo)。这个乐章一开始的主题类似森林中的猎号吹奏出的信号。在这一主题出现两遍后,双簧管配上弦乐与独奏圆号的色彩交织在一起,接着独奏圆号在30时出现了一段大线条的旋律。在独奏圆号歌唱完后,全乐队的全奏把曲子的力度和气氛向上推,乐队以饱满的力度演奏主题之后,在34时,独奏和协奏圆号共同奏出了曲子的副主题。接下来,这一副主题又扩大到乐队的全奏,然后,由独奏圆号和大管演奏着有渐弱趋势的动机,慢慢把情绪降下来,独奏圆号奏出了一句半音阶式的连接句。在这之后,回旋曲的主题再次出现。

在主题的完全再现后,由于乐队的加入,主题的力量愈来愈强大了,并且在独奏圆号一遍遍地重复主题开头动机后,曲子的情绪也变得越发急促起来。这时,在弦乐的一个下行的连接之后,独奏圆号奏出了一个轻快的、自由而宽广的主题。

独奏圆号在歌唱完这个主题后,乐队进入,还是采用曲子第一个主题开头的动机。接着,在独奏圆号与小提琴的一问一答中,情绪又有所下降,而这只是暴风雨前的片刻宁静,在独奏圆号自己低调的吹奏出副主题时,很快地,乐队加入,并且乘胜追击,迅速把情绪烘托起来,达到一个很强烈的效果。在最辉煌的时刻,独奏圆号以全曲最强的力度同时还加快了速度嘹亮的重申了一遍主题动机。

二、施特劳斯《第二圆号协奏曲》演奏中的难点分析

(一)技术上的难点

1.耐力

这首曲子对演奏者的耐力要求非常高,整首乐曲的时间约有20分钟,从时间长度上来说,算是圆号乐曲中比较大部头的协奏曲了。而且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旋律的音区长时间均处于一个较高的音域,持续地飘在乐队上面,这就对演奏者的嘴肌力量和气息的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耐力问题上,存在个体差异。人和人的先天条件和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有些人的嘴唇机能和体力相对较强,所以,演奏起这首乐曲相对较轻松。而有些人的嘴肌力量和体力并不很强或者相对较弱,就需要通过后天的练习来增强耐力。我认为在解决耐力问题的方法上不能一味地死练,要动脑子练习。例如:在第一乐章1的那一段旋律,由于独奏声部是一大段的旋律,一些演奏经验不足的演奏员要不就是担心自己的耐力、气息不足,而把过多的精力拘泥在这些技术问题上;要不就是容易抒情过头,不注意节奏的准确,自由发挥,而正确的演奏应该是在演奏这些大长音符时,既富有歌唱性,同时在心里还必须要有小拍子,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听着伴奏声部的音型来演奏。这样,就能使乐句在歌唱的同时,更富有流动性,也就排除了演奏者在脑子中对耐力问题的过分担忧,从而达到比较完美的效果。

2.高音区和低音区的相互转换(俗称“上下通”)

理查·施特劳斯的《第二圆号协奏曲》是一首难度系数比较高的协奏曲。曲子中有许多跨度大的连音的上、下行琶音和跳进音型,并且曲子的音域跨度很大,达到了三個八度零两个音,最低音出现在第二乐章的最后,长达两小节的大字组的C。最高音出现在第三乐章的47,小字三组的D。

这些高难度的乐句都需要多方面能力的结合与配合才能较完美地完成。首先,在口形方面,“口形的第一必要条件是有能力改变乐器固有的从最高到最低声音的振动强度。”[2]5所以,较完整的口形会对演奏者演奏这首曲子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其次,口形与呼吸在一起,有完整的适合自己的口形的同时也必须有良好的气息掌控能力。最后是左手运指必须如弹钢琴般明确清晰,而不要囫囵吞枣、磕磕绊绊。因此,这首曲子中的技术能力和以上提到的耐力要求都需要演奏者通过对口型、气息以及连贯的运指等方面进行持之以恒的长期有效的规范的练习不断地去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技术能力和耐力。

(二)艺术上的难点

这首曲子在音乐表现上、乐曲风格的把握上与在技术方面的掌握同样重要,任何一位演奏员只有清楚地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演奏这首协奏曲。

施特劳斯虽然是后期德国浪漫派的作曲家,但是他的思维和创作上始终保持着与他同时期的作曲家相比所特有的冷静。“他不像布鲁克纳那样虔诚于宗教;也不像马勒那样躁动不安;也不似瓦格纳那样追逐女性。他喜欢有秩序、有计划、安稳的生活,并且,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他创造力的催化剂。”[3]所以说,施特劳斯是重技术多于情感的。在施特劳斯的这首协奏曲中,他的逻辑性强,结构清晰。例如:第二乐章是典型的A-B-A三段式结构;第三乐章是莫扎特式的回旋曲结构。在这点上,他遵循着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但另一方面,施特劳斯毕竟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这首协奏曲中,施特劳斯式的英雄主义和诙谐幽默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在曲子第一乐章开始时的雄壮引子和第三乐章副主题后半段有趣的半音下行中都有所体现。

总之,这首作品中有着古典主义的因素,但同时又要体现出曲子的恢宏和灵巧。演奏时,既不能完全照古典主义乐曲那样中规中矩,也不能完全像浪漫派乐曲那样随性自由,要掌握一个度。

参考文献:

[1]王志雄.外国名曲辞典(下)[K].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菲利普·法卡斯.铜管乐器演奏艺术[M].姚文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布赖恩·吉廉.理查·施特劳斯传(前言)[M].黄经松,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施特劳斯大调协奏曲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大师的礼让
G大调随想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家族中的“圆舞曲之王”
“跑调”了怎么办
春日协奏曲
不想做个追随者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不想做个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