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帝重教研究综述

2012-04-09 06:52魏彦红
关键词:宗室宋太祖皇帝

魏彦红

(1.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2.衡水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衡水 053000)

北宋皇帝重教研究综述

魏彦红1,2

(1.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2.衡水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衡水 053000)

北宋皇帝崇尚文治,重视教育,对教育的发展具有主导性。学术界非常重视对北宋皇帝重教的行为进行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北宋皇帝重教研究的内容从经筵教育、学校教育、宗室教育、帝王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了解北宋皇帝重教行为奠定了基础,但仍然存在薄弱之处,为此本综述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北宋;皇帝;重教;经筵;宗室;科举

宋朝为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期,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是北宋的教育,在经济不断繁荣的同时也逐渐显示出其成熟的一面。宋初“尚文”政策的制定影响了整个有宋一代而成为其教育政策的基石,重视文化和教育因而成为宋朝的基本国策。这一切首先基于皇帝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皇帝对教育的认同、重视与其本人所受的教育引导有着直接的渊源,可以说皇帝以自身学习的经历及其文化教育理念引导着人们受教育的趋向。处于权力“主导地位”的宋代皇帝,其本人及其皇族成员接受的教育自然具有主导性,其对教育的影响亦具有决定性。

宋代教育模式也基本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教育模式。宋朝诸帝大多崇尚文治,两宋皇帝在文化教育方面确实采取了不少改革措施,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经过北宋三次大规模的兴学活动,逐步形成了以中央太学、国子监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成龙配套的全国性官学系统。官学内部的管理体制也日渐成熟。皇帝对教育的发展具有主导权还表现在其对于学校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向发挥全局性的制约作用,在北宋,科举制就已经进人了成熟、完备的阶段,奠定了宋代发达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发展与皇帝对教育的重视息息相关,为此学术界非常重视对北宋皇帝重教行为的研究。通过对众多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内容围绕皇帝,从不同的视角对其重教行为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本文从经筵、学校教育、宗室教育和帝王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从中分析研究的弱点,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一定的引导。

一、研究内容及现状

(一)经筵教育研究

经筵是皇帝接受教育的专业用语,指的是封建帝王为研读经史,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对经筵研究的学者不是太多,但也从不同视角对经筵活动的诸多环节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宋代经筵研究较为全面而又具体的是朱瑞熙先生。朱先生在其大作《宋朝经筵制度》[1]中从经筵官的设置、编制和管理机构入手,阐述了经筵官的人选标准、开讲时间和场所、讲读方法、讲读内容、经筵官的待遇等。这是一篇关于经筵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邹贺的博士论文《宋朝经筵制度研究》[2]则对宋朝经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文首先对经筵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考证,论文的重心放在了对宋朝经筵制度的研究上,并以宁宗朝为例对经筵官进行了考证,对经筵制度运行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文章最后对宋朝经筵制度进行了评价,认为宋朝经筵制度是成功的案例,协调了皇帝与大臣在学术观点和政治观点上的矛盾。邹贺和陈锋先生的论文《中国古代经筵制度沿革考论》[3]对经筵的广义和狭义定义进行了区分,认为狭义的经筵指北宋确立的御前学术讲座。并考述了经筵官的渊源与设置以及北宋经筵对金、元、明、清诸朝的影响。姜鹏先生的博士论文《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4]则从宋学兴起与发展的角度切入,对北宋哲宗朝经筵官的遴任进行了梳理与考证,从中分析经筵官对宋学思想的传播,并整理出《北宋经筵事迹年表(至哲宗朝)》。姜鹏在其论文《经筵讲读与史学义理化》[5]中认为宋代经筵中讲读儒家经典与历史经验,为帝王提供治国理据与借鉴,这种制度也为士大夫提供了利用历史诠释表达政治观点的合理途径。《南宋经筵制度及其历史作用》[6]是马元元的硕士学位论文,在对经筵制度发展沿革论述的基础上,对南宋经筵制度的重建、结构和经筵官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尤其是对经筵与理学的关系及经筵官的选任和待遇做了重点考述。陈东先生在其博士论文《清代经筵制度研究》[7]中,在对清代经筵制度进行研究之前,梳理了经筵发展的脉络;他在《中国古代经筵概论》[8]中对经筵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考辩,并对历代经筵制度的具体内涵、性质进行了追溯,认为经筵不仅是一种帝王教育制度,还是一种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制约的政治制度,是各王朝崇儒重教政策的象征。

(二)宋代学校教育研究

对宋代教育进行全面研究的主要有苗春德、袁征、李弘祺等先生。

苗春德先生主编的《宋代教育》[9]一书将全部内容分为政策编、铨选编、学校编、管理编、学术编、人物编等六部分,包含了宋代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是了解宋代教育的基本著作,虽然对皇帝教育、宗室教育的内容涉猎不是太多,不过其中很多内容是我们了解北宋皇帝重教相关内容的基础,对研究皇帝教育亦有诸多启示。苗春德、赵国权两位先生的著作《南宋教育史》[10],则对南宋的基本特征、官学教育、私学教育、书院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教育思想等内容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这虽是研究南宋教育的重要著作,但对比之下对北宋教育的研究亦获诸多借鉴。

袁征先生对宋代学校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其博士论文《宋朝学校教育研究》[11],分析了宋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现状,分类介绍了太学、州学的发展以及县学、小学的普及。他将重点放在了对学校、书院课程和教材,学生升补考试和教职人员选任的研究上面。时间跨越两宋。文中虽然没有涉及皇帝、宗室教育的章节,但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可使我们侧读北宋皇帝对教育的重视,并获得某些研究启示。1991年,袁征先生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12],较之其博士论文又深入细致了很多,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其中增加了宋代著名教育家及其教学法内容,在结束语部分对宋代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徽宗时期办学运动的评价、宋代书院发展的四个阶段、宋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宋代教育的社会影响等给以了综合考察。并在著作的最后附上了一些重要表格,内容涉及的主要是宋代公立学校的系统、教师职责和各个朝代的主要课程和经学教材。这些内容均为研究北宋皇帝重教行为及对北宋教育的再认识提供了很多思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北宋的教育与政治》[13]就北宋学校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作了探讨,着重讨论了三次兴学运动与当时政治形势的相互作用,以及兴学在学校建设和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并对《宋史·选举志》中的问题稍加修订。这为了解北宋皇帝制定教育政策的政治因素及背景有所帮助。袁征先生对宋代学校教育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北宋皇帝重教研究的基础。此外,袁征先生还有专门的文章研究宋代小学的课程和教材[14],他根据文献记载总结出宋代小学开设三类基本课程:识字、诗赋、经术。神宗、徽宗等曾一度取消诗赋课程。政府指导的教材有大经五种(《诗》《书》《易》《周礼》《礼记》)和小经两种(《论语》和《孟子》)。文章还挖掘出宋代小学识字、诗赋、文史知识、伦理政治等教材。这对研究北宋皇子教育的内容提供一些借鉴。

李弘祺先生在其《宋代教育散论》[15]中从多个视角对宋代教育进行了审视:宋代教育史研究的几个方向,公平、平等与开放,宋代教育与科举的几个问题,北宋国子监与太学的经费,宋神宗朝太学政策的两个阶段等。李弘祺先生在其著作《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16]中专门探讨了官学与科举的关系。具体从中央官学(国子监、太学)与地方官学两大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国子监、太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构成、学官选聘、经费等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剖析;对地方教育的组织及内容,教官、学生来源与财政状况进行了探讨;对科举考试的程序、内容以及官学生活做了分析。以上研究成果对我们挖掘北宋官学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有所启发,从宏观上让我们认识到北宋皇帝对国家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王云五先生的著作《宋元教学思想》[17]中对宋代教育影响较大的思想家诸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周敦颐等人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剖析。鉴于这些思想家中不少人做过经筵官或东宫官,可以从中分析他们的教学思想对皇帝或皇储的影响,亦可推测出皇室教育的方法、内容等,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皇帝教育及教育政策的制定影响是较大的。丁建军、金志易先生的《宋代教育发达原因探析》[18]较为透彻地分析了发达的宋代教育及其原因,对了解宋代皇帝及宗室教育有很多启发。我们从韩冬先生的《宋初教育及其借鉴作用》[19]中了解宋初的教育虽不发达,但很重视教育,宋初各帝采取了很多“崇文”措施,这些措施及其对教育进行整顿和改革的决心给当今教育不少借鉴,并能从中对宋初皇帝的教育行为有所侧读。

顾宏义先生的著作《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20],从宋代的兴学政策出发,研究了两浙州县官学和两浙书院教育状况,并论述了两浙学者的教育思想,以个案为例分析了宋代教育政策的作用限度。对两宋官学教育政策作为专题研究的有张春生,在其河北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21]中可见一斑。他在文章中勾勒出了两宋官学发展的轨迹,具体分析了两宋官学的经费政策,以州县学为侧重点,分析了宋代政府对地方官学的行政管理,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学官考核机制、完善了地方官学学规。以上成果对研究北宋皇帝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及对全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提供了资料平台。

戴晓刚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宋代三次兴学中的教学改革研究》[22]中具体分析了北宋三次兴学中教学改革的情况以及三次兴学教学改革的启示。朱云霞的硕士论文《宋代教育中的进步因素研究——兼谈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23]中结合宋代政治、经济、思想背景阐述了功利主义教育哲学,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角度分析了宋代教育的进步因素。《宋代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24]是杨冰的硕士学位论文,其中透析出宋代教育中独特而又具有现代启示的教育思想。无论是教学改革还是进步的教育因素均与皇帝重视教育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所以这也是我们深入探讨皇帝重教行为的重要领域。

关于宋代学校教育研究的成果很多,由于大多并不涉及皇帝重教范畴,所以不再一一赘述。

(三)宗室教育研究

宗室是皇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生活在皇族中,宗室是其生活学习的一个重要群体,研究宗室教育可从侧面了解皇帝对宗室教育的重视,亦可管窥皇帝和皇储的教育。对宗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宗室教育、宗室管理、宗室成就等方面。这些均为我们研究宗室教育提供了或正面或侧面的视角。

所谓宗室教育,是指对于皇太子之外所有的皇室宗室子弟进行的教育活动。宗学是古代专为教授皇族子弟而设置的学校。汉平帝时始置宗师,宋代神宗元丰六年(1083)始设宗室小学,检八至十四岁宗室子弟入学[25]。迄今为止,对宗室教育研究的成果不算太多,学者们从某个视角、作为一部分或者作为专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何兆泉先生的浙江大学博士论文《宋代宗室研究》[26]将宗室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了考述:宗学、宫学、宗室选试与应举等。其中厘清了将宗学与宫学混为一体的误解,指出宫学以诸王宫为单位,宗学则于诸王宫外别创学校,统招宗室子弟进行教育。宫学是北宋时期宗室教育的主要形式。南宋以后由于宫学始终不振,最终被宗学取代。这为宗室教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与借鉴。对宋代宗室教育制度进行专题而系统研究的是张小红的河南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宋代宗室子弟教育制度研究》[27],对宋代宗室子弟学校教育中的管理、教职人员的设置、课程设置、考试及奖惩制度等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葛庆华先生在其论文《宋代宗室教育及应试问题散论》[28]中,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宋王室为了加强对子弟的教育,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和正规的教官制度,以及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同时广开考选之门,使疏属宗室通过多种形式的考试获得差遣的机会,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韩国学者裴淑姬先生的《论宋代的宗室应举》[29]则是专门研究宗室应举的文章。宋代自神宗熙宁二年起创立了宗室可以应试科举的制度,宋廷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办学措施以加强他们的教学,其中主要有设立宫学和宗学,在宗室内部创立书院、家塾和义学等几个方面。文章还对宗室应举的种类、应举所赋予的仕宦以及宗室科举的特点等进行了论述。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北宋皇帝对宗室成员及其教育、应举的重视程度。

以上研究成果对了解和研究北宋皇帝重教行为及其相关内容提供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引导,对于深入研究宗室的教育提供了诸多帮助。

对宗室关注较多的是对宗室管理制度和宗室成员取得的成就等方面。汪圣铎先生在其专著《宋代社会生活研究》[30]中对宋朝宗室制度研究较为深入细致。内容包含了宗室日常管理制度、宗室入仕制度以及宗室禄赐制度等,勾画出一幅宋朝皇族生活、工作、学习的画面,对我们窥见宋室皇族打开了一扇大门。《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31]是王善军先生的关于宗族研究的专著。“宗族组织以求和睦、求稳定为目的,其教育必定是将政治伦理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训饬必以孝悌忠信为主’,‘子孙为学,须以孝义切切为务’。”皇家,作为最高最大的宗族,受社会大观念的影响实属必然,封建宗族的观念及其伦理道德亦是皇家宗室教育的首要目标。晁根池先生的河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宋代宗室管理制度探析》[32]对宋代宗室管理机构及其制度进行了探讨与评价。这为宗室管理机构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都樾在《略论宋代宗室的宗法文化特征》[33]中认为,作为天下国家的文化象征,宗室在宋代新型的宗法社会中获得了其成为王朝统治核心力量之一的合理的权力基础。而且在其自身不断完善、发展中影响和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宗室有所帮助。

不少学者对宗室成就非常关注,宗室成就的取得和皇帝对宗室教育的重视有着必然联系。所以关注宗室成就即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宗室教育、关注了皇帝对教育的重视。王作良先生的博士论文《两宋宗室词研究》[34]是具代表性的相关学术成果之一,本文重点是对个案进行了研究评价,认为熙宁变法后推恩制的改革引起了宗室社会角色的转换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体现出宗室词的平民化、世俗化和个体化倾向。骆晓倩的博士论文《两宋宗室文学研究》[35]虽然也反映出对以上现象的关注,但以考核两宋宗室制度、宗室文化、宗族文化传统等入手作为了文章的铺垫,其中也涉及了对宗室教育制度、考核制度及任官制度的考订与研究,这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皇帝对宗室教育的重视开启了一扇侧门。孙巧莲的硕士论文《两宋宗室词人群体研究》[36]在分析宗室词出现的原因时突出了皇帝的右文政策及其皇帝对子弟教育的重视,从太宗及以后的历任皇帝都一直为提高宗室的整体文学素质而做出了积极努力,宗室子弟会因出色的文学才华而获得皇帝的奖赏。仁宗说过:“宗子好学者颇多,独尔以文章第进士,前此盖未有也。朕欲天下知属籍有贤者,宜勿忘所学。”[37]对宋代宗室研究的还有诸如都樾的《宋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甘松、刘尊明的《论宫廷文化背景下的宋代宫廷词创作》等,不再冗赘。

(四)北宋帝王研究

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发展,皇帝个人的文化素质、个人爱好、性格特征、身体健康状况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皇帝可以了解国家,所以众多学者将研究兴趣放在了帝王身上,研究宋帝的成果较多,即是一例。宋朝诸帝由于身体原因导致在位时间长短不一、对国家影响悬殊、个性差异较大等诸多因素,所以大家更多关注那些在某些方面影响较大而又兼具个性的皇帝身上。这些研究成果均从正面或侧面让我们一睹皇帝风貌,为研究北宋皇帝重教活动搭建了重要而丰厚的资料平台。

有关宋太祖的著作有邓广铭先生的《论赵匡胤》[38],邓小南先生的《宋太祖赵匡胤》[39],龚延明先生的《宋太祖》[40],毛元佑、雷家宏先生的《宋太祖》[41],日本竺沙雅章先生的《赵匡胤传》[42]等著作,探讨了赵匡胤的生逢乱世、黄袍加身、挥戈南下、经略北边、励精图治等经历,对于全方位了解宋太祖给予了很大帮助,这些著作虽然均是对宋太祖的整体性论述,未从其重视教育的角度进行专门研究,但这为我们综合认识、评价宋太祖奠定了基础。剑锋先生在其《宋太祖“重文”的贡献》[43]中认为宋太祖制定“重文轻武”的方针是出于防止武将兵变的需要,为此宋太祖成为宋代精神文明和物资文明高峰形成的奠基者。而邓小南先生在《导向的确立——兼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44]中对北宋太祖的用人意向做了深入分析,见解具有独到之处,认为出自太祖之口的“欲武臣读书”的深刻用意并不在于变武夫为操持“吏事”的治国能手或饱读经书的儒臣,而是要他们明悉君臣大义,自觉维护治国秩序。此研究成果对于认识与重新评价太祖的尚文政策有很大帮助。《试论宋太祖朝的用人》[45]是张其凡先生《宋代人物论稿》中的一篇,通过对太祖朝用人的逐个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太祖一朝的中枢大臣,多非以文学著称者,文学之臣,罕至执政者。太祖朝用人,重用吏治之臣,并且重视吏道,提倡学习和精通法律。故此文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太祖的人才观,为研究宋帝重教活动起了引导作用。楚利英的硕士论文《宋太祖的治国思想》[46],集中研究了太祖的治国思想,包括法治思想、“道理为大”思想、黄老思想、集权思想、革除弊政思想等,并分析了太祖思想的影响。以上研究成果为我们从多方面认识宋太祖做了丰厚的铺垫。

张其凡先生在《宋太宗》[47]中,全面考察了宋太宗其人及其在位时期的政治状况,具体阐述了宋太宗的性格、才艺与思想倾向、宗教政策等。王瑞来先生的《略论宋太宗》[48]、毛元佑先生的《论宋太宗的性格特征及其影响》[49]等论文也探讨了太宗其人与当朝政治。为此我们可以从中研读太宗性格、人才观及对重教国策制定的影响。竺沙雅章先生的《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50],论述了宋太祖和太宗一生的主要事迹,探讨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学者对宋帝的看法,以新的视角认识宋帝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贺圣迪先生在他的论文《北宋诸帝的重儒活动》[51]中也论述了北宋诸帝在倚重儒学上的某些方面的活动。还可以从其另一篇论文《宋太祖太宗的文化建树》[52]中了解到开国之初两位皇帝的文化政策及举措:用儒家思想来指导皇帝与士大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活动;设立文化研究机构崇文院;重视科学技术等。这两篇论文对于研究太祖太宗重儒思想及文教政策给予很大帮助。对宋太祖和宋太宗进行综合研究的还有张震先生的《论宋太祖、宋太宗的德政》[53]一文,认为宋王朝在政治方面处于封建社会大变革时期,这种变化与北宋太祖、太宗的德政有着直接的关系。两位皇帝都非常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宋太宗在太祖的基础上扩大了科举考试,为此重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实为必然之举。

以上成果或以较宽泛的视角或从文化、政治的视角研究了宋初两位皇帝,对研究其重教活动搭建了重要的平台,并可从中获得很多启发。

汪圣铎先生在《宋真宗》[54]中对这位爱文崇儒之君的尊孔崇儒、喜文学多著述、与文人的交往、重科举立制度进行了详细探讨,并梳理了宋真宗的部分著作。这对于深入认识宋真宗的重教活动奠定了基础。杨昆先生的《宋真宗与北宋兴衰》[55],郭洪义先生的《宋真宗个人因素对澶渊之盟的影响》[56]等,论述了宋真宗本人对执政治国的影响,对研究其重教行为提供了不少借鉴。黄燕生先生的《宋仁宗宋英宗》[57],包括了宋仁宗在太后阴影下的少年天子、亲政之初、庆历新政、劝立东宫等内容。李强先生的《政治文化视野中的宋仁宗》[58]、余慧婷在《宋仁宗的历史形象》[59]等论文从文化角度透视了宋仁宗的历史形象。仲伟民先生的《宋神宗》[60]探讨了宋神宗在位时期的重大经济、政治、军事事件,并对宋神宗的治国、人才、学术、军事思想及其品德进行了专门探讨。王菡先生的《宋哲宗》[61]论述了宋哲宗的少年登位、短暂执政,对其文化教育活动也有提及。任崇岳先生的《宋徽宗 宋钦宗》[62]论述了宋徽宗的穷兵黩武、苛政经济政策、崇奉道教和这位艺术巨匠的书画、诗词成就,并对北宋末年的政治、经济状况作了一番探讨。

以上成果的研究角度不同,关注的重点有所区别,成为我们了解北宋皇帝重教行为的基本文献。但对于研究北宋皇帝尊师重教来说,其局限性较为明显,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对皇帝和教育关系的研究上还存在以下不足,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前人研究的薄弱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第一,关于北宋帝学研究。帝学是研究帝王参与学习与教育活动的一门学问。经筵是帝学的重要内容,北宋讲筵是北宋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特设的讲席,这是北宋皇帝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是关于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研究的薄弱之处在于对经筵官的设置、种类及其对皇帝的影响等研究不深入;对北宋经筵功能的转变和发展较少探讨;对北宋经筵中的帝师关系探析不足等。这些势必成为今后关于北宋帝学研究的新方向。

第二,北宋皇储教育。皇储是皇帝的接班人,对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历代帝王均重视对皇储之教育培养,北宋诸帝亦是如此。根据前人研究的弱点,今后的研究应重视从北宋家训的视角研究皇帝对皇子家教的重视;挖掘东宫官设置的种类、功能与背景,由此管窥北宋皇子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应结合皇储的文化素质及其日后的帝王行为剖析侍讲官对皇储的教育影响。

第三,宗室教育。宗室是皇族重要组成部分,与皇帝或皇储有着紧密的血缘和政治关系,是皇帝生活的重要群体,所以宗室教育亦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以侧视皇帝对皇族及国家教育的重视。以上研究的薄弱之处在于:对宗室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对宗室教育的保障关注不够;对宫学宗学教职官设置的背景、种类、功能很少涉及。这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不少课题。

第四,北宋皇帝与北宋学校教育。北宋教育发达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校教育的建立与不断成熟,这和皇帝对教育的重视与支持有着直接的渊源,为此从北宋学校教育的发展入手研究皇帝对教育的推动实为必然之举。鉴于前人对北宋教育研究的成果,本着发展创新的原则,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对宋初及北宋中后期学校教育建立与发展的不同特色及影响方面;应对学生升补系统的意义和提举学事司对地方官学发展的意义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与评价。

第五,北宋皇帝与科举、教育发达的关系。北宋科举制在承继了唐代科举制的基础上更加成熟、完善,并为以后各朝代所沿袭,这是北宋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反映出皇帝对教育及人才铨选的重视。对宋代科举制研究的成果很多,从前人研究薄弱之处看,应将今后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北宋皇帝基于科举与教育关系的认识与调整的研究上;对于北宋教育发展的两大阵营——学校教育与科举制来说,矛盾必然存在,但皇帝如何调节则是研究的关键。

第六,北宋皇帝对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政策作为统治者——皇帝意志的反映,对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对北宋教育政策的研究成为皇帝重教研究的必由之路。鉴于以上研究现状仍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党争引起教育政策的多变;强调学校教育的北宋中后期兴学政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北宋皇帝儒释道融合的文教政策对教育思想多元化的促进等。

[1]朱瑞熙.宋代经筵制度[M]//中华文史论丛:第5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邹贺.宋朝经筵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 邹贺,陈锋.中国古代经筵制度沿革考论[J].求索,2009(9):202-205.

[4]姜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D].复旦大学,2006.

[5] 姜鹏.经筵进读与史学义理化[J].复旦学报,2009(3):117-124.

[6]马元元.南宋经筵制度及其历史作用[D].河北大学,2008.

[7] 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

[8] 陈东.中国古代经筵概论[J].齐鲁学刊,2008(1):52-58.

[9]苗春德.宋代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0]苗春德,赵国权.南宋教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袁征.宋朝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1988.

[12]袁征.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3]袁征.北宋的教育与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宋辽金元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91.

[14]袁征.宋代小学的课程和教材[J].河北学刊,1991(2):70-76.

[15]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论[M].台北:东升出版事业公司,1980.

[16]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

[17]王云五.宋元教学思想[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

[18]丁建军,金志易.宋代教育发达原因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2007(4):76-78.

[19]韩冬.宋初教育及其借鉴作用[J].杭州大学学报,1994(2):142-145.

[20]顾宏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1]张春生.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3.

[22]戴晓刚.宋代三次兴学中的教学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23]朱云霞.宋代教育中的进步因素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24]杨冰.宋代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5]郑天挺.中国历史大辞典(音序本):下[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780.

[26]何兆泉.宋代宗室研究[D].浙江大学,2004.

[27]张小红.宋代宗室子弟教育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1.

[28]葛庆华.宋代宗室教育及应试问题散论[J].中州学刊,1999(1):120-123.

[29]裴淑姬.论宋代的宗室应举[M]//姜锡东,李华瑞.宋史研究论丛第九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445.

[30]汪圣铎.宋代社会生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1]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66.

[32]晁根池.宋代宗室管理制度探析[D].河南大学,2005.

[33]都樾.略论宋代宗室的宗法文化特征[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1):86-90.

[34]王作良.两宋宗室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35]骆晓倩.两宋宗室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

[36]孙巧莲.两宋宗室词人群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7]脱脱.宋史:卷244[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8]邓广铭.论赵匡胤[M]//邓广銘.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9]邓小南.宋太祖赵匡胤[M]//中华文明之光:第二辑(唐宋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0]龚延明.宋太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1]毛元佑,雷家宏.宋太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42]竺沙雅章.赵匡胤传[M].林杰斌,译.台北: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9.

[43]剑锋.宋太祖“重文”的贡献[J].海南大学学报,1992(2):29-32,36.

[44]邓小南.导向的确立——兼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M]//朱瑞熙,王曾瑜,蔡东洲.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

[45]张其凡.试论宋太祖朝的用人[M]//张其凡.宋代人物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

[46]楚利英.宋太祖的治国思想[D].暨南大学,2006.

[47]张其凡.宋太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48]王瑞来.略论宋太宗[J].社会科学战线,1987(4):182-187.

[49]毛元佑.论宋太宗的性格特征及其影响[J].华中师大学学报,1989(5):75-80.

[50]竺沙雅章.宋朝的太祖和太宗[M].方建新,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1]贺圣迪.北宋诸帝的重儒活动[J].上海大学学报,1999(2):11-15.

[52]贺圣迪.宋太祖太宗的文化建树[J].上海大学学报,1993(5):29-35.

[53]张震.论宋太祖、宋太宗的德政[J].天府新论,2001(4):83-87.

[54]汪圣铎.宋真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55]杨昆.宋真宗与北宋兴衰[J].北方论丛,2005(5):95-98.

[56]郭洪义.宋真宗个人因素对澶渊之盟的影响[J].辽宁师专学报,2006(5):119-120,124.

[57]黄燕生.宋仁宗 宋英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58]李强.政治文化视野中的宋仁宗[J].中华文化论丛,2008(1):14-20.

[59]余慧婷.宋仁宗的历史形象[C]//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讨会第十二届年会”会议资料汇编.

[60]仲伟民.宋神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61]王菡.宋哲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62]任崇岳.宋徽宗 宋英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A Review Research 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by the Emperors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WEI Yan-hong
(1.Scng History Research Center,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
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Hebei 053000,China)

The emperors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spected cultural management,attached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and they had the dominant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The academic circl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n education of the emperors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Through comb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four respects such as Jingyan education,school education,imperial clan education and emperor research.These research achievement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emperors’behavior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ducation.But there are also some weaknesses.So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 few research proposal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Northern Song Dynasty;emperor;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ducation;Jingyan;imperial clan;imperial examination

K244

A

1005-6378(2012)05-0039-06

2012-06-17

魏彦红(1967-),女,河北博野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宋代教育。

[责任编辑 郭玲]

猜你喜欢
宗室宋太祖皇帝
宋代宗室经济状况与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论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宋太祖“开门办公”
北宋宗室任官制度变迁考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宋太祖与羊肉泡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