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冰华,马胜生
(1.广州市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眼科,广东 广州 510760;2.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眼科,广东 广州 510760)
青光眼是近年来主要的致盲眼病,在眼科临床工作中,常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而浅前房是术后最常见近期并发症之一[1]。如处理不及时,会引起角膜水肿、虹膜周边前粘连或后粘连、青光眼治疗失败等严重后果[2-4]。因此,正确认识并及时治疗术后浅前房,是青光眼手术成功的保障,且对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5月~2011年11月治疗青光眼患者170例(204眼)的临床资料,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1月收治青光眼手术170例(204眼)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88例(108眼),女性82例(96眼),年龄27~70岁,平均(53.7±16.8)岁。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05眼,急性闭角型青光52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3眼,继发性青光眼19眼,先天性青光眼5眼。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降压眼药进行局部或全身降压,其中20例使用降压眼药无效患者术前2 d使用一次性针头行前方穿刺[5],待患者眼压稳定后,施行常规显微手术。据青光眼患者术前的眼压、房角及自身条件行小梁切除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6]。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共42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丝裂霉素C(MMC)并应用可折除缝线;其余患者行小梁切除术。
1.2.1 保守治疗 滴入复方托品酰胺以充分散瞳,待患者清醒及稳定之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其力度应轻,避免压迫角膜导致浅前房加重,术后眼部每天应用眼膏,全身使用高渗剂,帮助患者视力恢复。
1.2.2 手术治疗 采用麻醉剂使患者眼表面及球筋膜下麻醉,运用手术显微镜行抗青光眼手术,前房注入粘弹剂或消毒空气,加速其形成,剪开球结膜,做以结膜瓣及巩膜瓣后予以严密缝合,手术完成后,可注入生理盐水,以确保其畅通及结膜瓣无渗漏。同时嘱患者不可用手揉搓术眼,以防止结膜撕裂及缝线松掉。术后每天检查角膜、虹膜、滤过泡、前房深度、瞳孔、眼压等,及时发现及处理浅前房并发症。术后发现浅前房者根据情况予以散瞳、滤过泡按摩、滤过泡加压包扎、口服醋甲唑胺、甘露醇静滴等保守治疗,并行眼压及眼B超检查,对怀疑睫状体脱离的患者行眼科超声微生物显微镜(UBM)检查。
2.1 浅前房形成因素 204眼中浅前房60眼,发生率为29.4%,其中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丝裂霉素30眼,产生浅前房14眼,发生率为46.7%,小梁切除术174眼发生浅前房46眼(26.4%)。其中,房水滤过过畅38眼(63.3%),脉络膜脱离7眼(13.3%),滤过泡渗漏10眼(16.7%),结膜漏4眼(6.7%),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1眼(1.6%)。
2.2 浅前房的分级 按Speath[7]分级法将浅前房分为三度,分别为:Ⅰ级浅前房: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中央前房形成;Ⅱ级浅/无前房:瞳孔区的晶状体前囊未与角膜接触外,其余整个虹膜面均与内皮相贴;Ⅲ级无前房:虹膜区及瞳孔区均无前房。本院收冶抗青光眼手术204眼,其中发生浅前房60眼。Ⅰ级浅前房38眼(63.3%),Ⅱ级17眼(28.3%),Ⅲ级5眼(8.3%),其原因为:房水滤过过畅38眼(63.3%),脉络膜脱离7眼(13.3%),滤过瓣渗漏10眼(16.7%),结膜漏4眼(6.7%),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1眼(1.6%).
2.3 治疗效果 术后浅前房60眼中41眼(68.3%)经保守治疗患者前房得到恢复,手术治疗19眼(31.7%),包括房水滤过畅7眼,脉络膜脱离5眼,滤过泡渗漏6眼,结膜漏1眼。房水滤过畅7眼及脉络膜脱离5眼采用前房注入粘弹剂;滤过瓣渗漏6眼,其中2眼经过加压包扎已自行愈合,4眼采用严密缝合结膜瓣后,前房形成。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1眼采用玻璃体上腔抽液及前玻切,形成前房。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抗青光眼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是,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并发症却逐渐增加,有关报道其发生率为4.8%~70%[8],本组病例中,浅前房发生率为29.4%,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符。一般术后2 h内可知是否有浅前房形成,其形成常表现为滤过作用过畅、脉络膜脱离、结膜瓣有渗漏、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等。对术后浅前房的正确处理是决定抗青光眼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本结果显示:204眼中浅前房60眼,发生率为29.4%,房水滤过过畅38眼(63.3%),脉络膜脱离7眼(13.3%),滤过泡渗漏 10 眼(16.7%),结膜漏 4 眼(6.7%),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1眼(1.6%)。对浅前房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如下:(1)滤过作用过畅:本组患者7眼,手术中巩膜瓣与球结膜瓣缝合不严密是其形成主要原因,巩膜瘘口大,巩膜瓣薄、小,造成瓣膜的封闭性差,导致房水滤过过强。一般通过药物治疗能得到良好改善。(2)脉络膜脱离:术前使用局部或全身降压眼药未使其稳定及术中切口大且偏后,导致房水进入,脉络膜脱离。同时造成水肿和炎症并发症。本组7眼脉络膜脱离,其中3眼浅Ⅰ级经保守治疗前房形成,4眼浅前房为浅Ⅱ级及浅Ⅲ级,采用手术引流脉络膜上腔液治疗,前房形成,获得良好效果。(3)滤过瓣渗漏:术中结膜瓣包扎不稳定及愈合不良,都会造成结膜瓣收缩,造成滤过泡外层失去保护,引起房水渗漏至结膜下而影响伤口愈合,从而导致浅前房形成。本组病例6眼,主要由于在术中使用MMC造成,对于小的渗漏口,通过加压包扎方式,已愈合;对于较大的渗漏,采用手术紧密缝合。结膜瓣缝合紧密与否,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4)恶性青光眼:本组1例恶性青光眼患者在术后3 d出现前房消失,小角膜、眼压持续升高。通过临床医生积极采取玻璃体水囊抽吸联合前房注气的手术治疗,前房形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并发症具有高发生率,不能彻底预防。因此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尽量控制好眼压,避免手术高眼压情况下进行,同时慎用抗代谢药物;术中切口位置适中,放出前房水速度应缓慢,避免突然使眼压大幅度降低,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保护好结膜瓣、巩膜瓣。术后严密缝合巩膜瓣和球结膜瓣,尽快恢复前房,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9];密切观察前房的变化,若发现浅前房并发症,及时查明原因,判断其程度,采取治疗措施。同时对滤过作用过畅、脉络膜脱离、结膜瓣渗漏、恶性青光眼等保守治疗无效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10]。
浅前房是抗青光眼术后最常见近期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以免发生其他更严重并发症。本资料中60例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手术治疗后均痊愈。所有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由此得出,浅前房虽不能完全预防,但采取相应的有效治疗措施,能明显得到控制。
[1]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2-513.
[2]李围彦,魏厚任.青光眼的诊断治疗——现代概念与临床实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88-190.
[3]赵完孟.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闪分析与治疗[M].国际眼科科杂志,2006,6(3):686-687.
[4]陈 萍,王 楠,曹凤荣,等.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06,6(2):473-474.
[5]李美玉.青光眼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5-560.
[6]葛 坚,孙兴怀,王宁利.现代青光眼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67-169.
[7]Spaeth GL.Ophthalmic sumeiples and practice[M].Philadelphia:Saunders,1982:346-347.
[8]李美玉.青光眼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0-595.
[9]葛 坚,孙兴怀,王宁利.现代青光眼研究进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161-164.
[10]吴振中,蒋幼芹.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3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