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 舟
正解与误读
●适 舟
经典著作凝聚了人类思想的精华,古往今来,无数学者焚膏继晷,对之考索玩味。在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中,对经典的正解与误读往往并存。以惯常思维来看,学者之于经典文句,自应力探本义,求其正解。而误读原典,则唯恐避之不及。不过考察学术史,误读经典并非一无是处,甚至误读还会对思想宝库作出巨大贡献。
如《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段话,被宋儒奉为上古帝王的“十六字心传”。可是据清儒考证,这十六个字非但不像宋儒所声称的那样乃尧舜所述,而且《大禹谟》本身也是后人伪造。今天的学者更指出,即使以伪造者原义来看,宋儒的理解也相去甚远。但就思想史而言,宋儒的误读恰恰贡献巨大。正是由于误读与重新阐释,原本质朴无华的语句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庞大的理学道统随之建立。传统儒学就此翻开崭新一页,迎来新的理论高峰。
再如印度佛教东传后,汉译经藏浩若烟海。不过佛法在中土的传播过程中,其最引人注目者,却在于“不立文字”之禅宗的出现。“活泼泼”的中国禅宗不再象传统佛教那样“有经皆讲,无疏不成”,而其“明心见性”的主张尤被中国知识界所欣赏。不谙梵语的宋明儒者对原始佛典字句“正解”能有多少,着实令人怀疑,但是经由禅宗传递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启迪了中国人的思想。“陆王心学”的影响弥亘至今,其中禅学的影子则随处可见。在儒释结合、创立新说的过程中,“误读”的贡献不亚于“正解”。
如此“误读”,果为“误读”乎?非也,此类误读亦是正解。所“误”者,字句而已,所“正”者,却关宏旨。孜孜探究字句本义,固是为学之基础,但是学问目的远不止此。画地为牢,得形忘义,未为得也。古学更生、西学新貌,增益人类之智慧,才是追求的目标。
法律之学亦如是。今日之法学,是不折不扣的西学。但法学怎样在中国扎根、生长,成为圆融自如的本土学术,则非原始经典所能为之了。在法学本土化的进程中,无论正解原典,还是误读创新,都有其价值。此或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精神实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