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芝庭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变形计》的传播学解读
刘芝庭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2006年湖南卫视推出的新栏目——《变形计》开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节目的传播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予以分析和评价,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期待它能得到更加良性的发展,而且能为“真人秀”节目起到典范作用。
真人秀;变形计;传播学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成功借鉴欧美真人秀《交换配偶》、《交换妻子》等节目的创意和节目元素于2006年推出的新栏目,宣称“新生态纪录片”,制作理念是“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1]现在它已成为一档万人钟爱的电视节目,每个周三、周四晚上都有大量的电视观众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这一档“换位思考,互相理解”的真人秀节目。
虽然创意来自国外,但是《变形计》节目并没有沿袭国内外近年来真人秀节目的套路,而是在节目的创意和节目元素上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将采用传播学的一些理论,从传播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对“变形计”进行一些分析:
(一)参与方式
《变形计》在报名方面无门槛限制,采取自愿报名。从播出的节目来看,以往的参与者类型比较多,如网瘾少年和乡村孩子互换、城市“问题少年”和陕北农家孩童互换、北京重点小学教师与山村教师互换、厅级干部与村官互换、均有吸毒史的大城市老板和小城市摊贩互换等等。但是从第四季开始,在原来的基础上,考虑到受众对青少年教育的关注度比较高,家长报名比较多的情况下,节目的主人公集中到了青少年方面上来。
(二)情感故事穿插
“变形计”一改以往真人秀节目选手之间金钱的诱引、窥欲的满足、尊严的丧失、心灵的争斗、人性的阴暗与贪婪等内容,而是折射出了更深更广的社会内容,旨在通过强调真诚、善良、友爱、纯真、开阔视野、互帮互助等积极向上的主题来完成对变形主人公的转变。《变形计》的镜头一拉开,一个个感人落泪的影像袭涌而来,如农家父母宰杀家中用来补贴家用的唯一家禽来款待远方来的客人;山村留守少年每天辛苦的操持着繁重的农耕生活;富家子弟叛逆不羁的自我等等,深深触动着电视机前的受众。通过这样的情感故事和人物,唤起了大家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也唤起了城市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的思考。
(三)悬念贯穿首尾
《变形计》的一大魅力在于它每期在拍摄过程和后期制作时都设置了戏剧冲突。对抗与矛盾、悬念与冲突贯穿着节目的整个过程,有笑有怒、有悲有喜,使得节目进程冲突不断,高潮迭起,这种不可预测性吸引着受众的眼球。季季都有悬念,吊足了受众的胃口。如第三季之《山海呼唤》在节目开头就向观众设置了悬念:叛逆不羁、时常把“希望台风把学校刮崩了”的北海少年在贵州芭莎能否找回他失落的善良,单纯的苗家男孩王吉甩,十几年来未曾走出大山一步,他将给这个城市带来怎样的感动。
(一)节目手段设置
《变形计》控制节目的手段交由线性的时间来处理,在这一段线性时间里,参加节目的主人公以及拍摄节目的编导、摄像等始终处于较少受到干扰的空间中,这种时空创造出了一个类似纪录片的拍摄空间,而且节目没有关卡设置,节目主人公得以表现出最真实的自我。《变形计》“七天”变形的策划由此而来,通过第一天、第二天至第七天这样的时间概念来静观节目的发展,然后由每天发生的或突发的或特意安排的事件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走向,最后达到交换对方对彼此的互相理解、体谅、沟通的目的。
(二)选题关注角度
到2012年4月为止《变形计》已播出五季,其中包含了21个故事,除了 《老孔变村官》、《走、走、走》和《洞穴之光》三部作品之外,其余都涉及到两个普通人生活角色的互换。这些互换包括父母与子女、城市与乡村、富裕与贫穷和网瘾少年与留守儿童等等。其实,这不仅是角色的互换,更是展现了不同的社会现象、地区的发达与落后、世道的善良与冷漠、人性的渴望与厌倦、对生活的感恩与麻木等等。节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制作理念,从平民的视角出发,关注平民生活。节目的主人公从耀眼的明星变成了身边的普通人,节目内容从精雕细琢的华丽舞台走向了原生态的生活场景,节目形式也从单向走向了双向的互动模式。
(三)娱乐走向人文
以往的真人秀节目,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一名选手的去留,而《变形计》让我们关心一个人成长的命运。通过《变形计》,我们看到了真人秀节目在娱乐和人文上进行了合理的嫁接和平衡,意味着真人秀节目从娱乐至上走向了人文关怀,电视节目将背负更多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也使得电视节目更具创意,更富内涵。
传媒发展到今天,受众的地位已不是被动和消极的。受众的主动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受众对节目是有选择权的;受众对节目的理解和评价是独立的;受众有积极的参与愿望。[2]经过几年的不断尝试与创新,《变形计》获得了更多观众的喜欢,收视率一路飙升!
(一)满足受众需求
在《变形计》节目中,通过将两个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人物进行角色互换,使得二者从身份到人际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二者都要在七天内融入对方的生活,而要融入对方的生活,就要和周围的环境发生摩擦,就要对方的家人、朋友有所接触,但自己毕竟是和对方是不同的。在对方的人际环境中就必然会产生矛盾:包括对陌生环境的好奇,包括花样百出的笑料,包括真情实感的流露等等,在这样一个二元的“封闭语境”中,融入了重要的娱乐元素,何愁没有看点。
(二)符合受众特征
《变形计》的交换,不只是简单地角色互换,更多的是通过节目主人公的亲身体会来展现不同的社会现象和家庭环境,地区的发达与落后,人性的弱点、不同的人生观以及不同的生活态度等等。通过这些细致的比较,不仅增加了电视节目的趣味性,而且加深了受众对节目主人公的认识。受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主人公的境遇并对二者有着更深地认识、理解,这也是更高层次的戏剧性和受众关注的焦点,在有着巨大反差的二者身上寻找其精神的共同点,充满了关怀精神,符合中国广大受众的心理特征。
《变形计》开播以来,毁誉参半。对着节目的深入和选题的拓展,这种角色互换体验也引发了有关节目价值、实际意义和社会道德层面地争辩。
(一)正面效果
(1)凸显教育意义。《变形计》所选取的主人公多是少年儿童,关注的重点是家庭和社会教育。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年代,教育和代沟问题是家家都有的那本难念的经。而青少年最容易进入虚拟的环境感同身受,也最容易将情感外化,而孩子的眼泪也是最震撼人心的。《变形计》最大的成就就是沟通了沉默的人群,让这些由于环境、经历、教育所造成隔阂和陌生的人群,由疏远变为亲密、由猜疑变为理解、由冷漠变为热情,让节目影响更多电视机前的青少年,凸显节目的教育意义。2007年暑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引进《变形计》的第一、二季剪辑版在该台编排播出。对于这样的安排,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称:放在这一阶段播出主要是考虑到暑假中小学生有大量休息时间,更有实际指导意义。
(2)投身公益活动。《变形计》播出后,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连锁的。最直接地变化就是节目中播出的贫困少年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2007年6月,湖南卫视已正式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签订了合作协议,宣布成立“希望工程湖南卫视快乐成长”基金。《变形计》节目开设了专门的捐助方式,并在每期节目中公布,方便热心观众为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2012年,《变形计》的贫困少年还开始得到中国电视媒体领域里的第一支公益慈善基金——芒果 V基金的支持。而且,在国内,电视节目和公益基金合作的方式尚属罕见。
(二)负面效果
(1)媒体介入性干预影响真实[3]。《变形计》节目全程24小时跟拍,而这种拍摄都处于主人公知晓的情况下。对于参与者来说,他们被动地接受各种规则和条件,听从导演的安排,所以很难保证拍摄主角完全展示自我,或是刻意隐瞒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的隐私也无法得到保证和尊重。此外,为了保证节目的戏剧性,导演意识对节目的拍摄也有相当的影响。导演通常人为地设置冲突,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浓缩在几个小时的节目中,由此产生了真实性与导演意识的矛盾。[4]
(2)媒体责任的缺失。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张颐武所说的:“节目有意思,是一个全新的体验,现场感很强,互相的生活体验给人们换位的思考,通过差异性的体验达到共识的产生。农村孩子来到城市,开始肯定会流连忘返、震惊和沉迷,但怎样去超越一个新的生活视野,很引人思考。”这些农村孩子在七天之内不一定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但也许也会改变他们的一生。社会学理论指出: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就会引起心理严重失衡,社会中就会潜伏着冲突的危险,从而造成社会严重的不和谐。[5]比如这些农村孩子认识到了城市的优越,不利于他们保持平和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去艰苦奋斗。
[1]湖南卫视《变形计》官方网站[EB/OL].http://www.hunantv.com/lanmu/bxj/.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周婵婵.浅析湖南卫视娱乐真人秀节目《变形计》[J].新闻世界, 2009,(3):38.
[4]朱姝哲.“真人秀”节目《变形记》之特色与矛盾[J].东南传播,2007,(5) :70.
[5]李连华.需要层次理论在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9.
(责任编校:刘志壮)
G206
A
1673-2219(2012)09-0192-02
2012-06-19
刘芝庭(1983-),女,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教师,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