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思想之美学研究

2012-04-08 19:39朱敬
飞天 2012年4期
关键词:写实主义徐悲鸿素描

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一户普通人家,从小爱随从父亲习画,并受到中国美术画报的先驱人吴友如影响,对徐悲鸿日后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他的父亲是一位写实主义画家,严守着宋儒礼教,性情也非常随和,非常喜欢乡间的田园生活。这也为徐悲鸿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为他奠定了文化基础。与此同时,徐悲鸿出生在穷苦家庭,为了维持生计,十三岁的他过上了流离生活。家庭的困苦使他过早地品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些坎坷和困苦的经历,使得他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思想奠定了现实生活基础。

美术有着表现人生的功能和作用。徐悲鸿后来留学欧洲八年期间,其思想和目光更多的投注在了“关心人和人生”的现实层面。20世纪,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代几乎到了潦倒的环境。西方文化的融入和渗透,使中国的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变化。比如,康有为的《万木草堂藏画目》认为合中西画而为画学新纪元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趋势;陈独秀的《美术革命——答吕潋》中认为如果要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这些观点和思想对徐悲鸿后来的艺术观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开始思考中国画发展的道路。徐悲鸿写实主义思想在留学时期已有很明确的表露,促使了徐悲鸿以写实改良中国画主张思想的初步形成。他《中国画之改良论》中提出了自己鲜明的革命观念与坚定的写实主义立场。徐悲鸿后来留学欧洲之后,接受了法国写实主义思想的洗涤,自此他坚定的选择了写实主义的道路。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创作了《镁我后》和《九方皋》,表达对光明到来的呼喊,反应了是徐悲鸿对社会现实黑暗的愤怒吼声。

一、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美学思想

(一)徐悲鸿写实主义中的真善美

徐悲鸿坚信艺术与生活是不可分割,艺术不能脱离生活。他认为,中国的美术从古到今都忽略了对生活现实的客观描写,他强调艺术尽管讲究“美”,但也不能因为“美”而忽略了“真和善”,并指出真善美是艺术的三大原则。徐悲鸿认为“真”是“精诚”的本质,而造物与人生中都包含着“美与善”。大自然的作品汇中主要体现“美”,而在人物的刻画中主要的是“善”。

(二)徐悲鸿写实主义造型美学观

徐悲鸿坚持的艺术思想是“惟妙惟肖、妙之不肖者乃为至肖”,倡导求实的态度和求真精神。徐悲鸿提倡用写实主义的方法来拯救中国画的弊端,他认为绘画不应该拘泥于派别,即改正又求进,复何必皈依何派。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在当时符合了中国的实际国情,符合了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徐悲鸿就用哲学高度说:“画之目的,惟妙惟肖。妙属于美,肖属于艺。”其中,妙、肖指的是神似和形似,突出了所要表现对象的特征。徐悲鸿在绘画艺术领域辩证地提倡“肖、妙”的写实主义美学观点。

(三)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

徐悲鸿认为,艺术与科学虽然是两码事情,但艺术必须须依赖科学,从而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对表现对象精神准确攫取的重要性。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艺术是改造社会的工具,而美学和科学是培养国民实力的两大工具。徐悲鸿认为西洋的素描是一种科学,从根本上去除中国画家脱离生活现实的陋习。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像,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表出具体的形神,一切造型艺术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练习主要以铅笔、碳笔、色粉笔、墨或单色颜料等工具完成。徐悲鸿在对待西方绘画时,并不否认中国传统线描的重要性。徐悲鸿注重写实和写生能力的培养,他强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但艺术家并非全要由素描入手。在他看来,素描不失为改造中国画中人物画的最重要的手段。他认为素描培养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三大功能。徐悲鸿的素描明暗变化有序,有时勾画形态,有时化作情感的意象,有时隐于形体之内。徐悲鸿的素描讲究比例、透视和明暗块面,结构严谨等。他的素描融合了西方素描的方法,体现了中国的形式美感。

除此之外,徐悲鸿在中国画作品的创作中,坚持用“师法造化”来描写对象,达到为“惟妙惟肖”的效果。“吾所法者,造物而已。”徐悲鸿以现实主义的观察和思维方法,师从造化,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绘画的造型方向,使中国绘画从一味追求笔墨挥洒的文人气氛中解脱出来,这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徐悲鸿写实主义

绘画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徐悲鸿在回顾中国传统艺术时,对中国传统艺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明确表示,西方画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乃东方之文明物,他一直倡导将西画的写实技法融入中国画中。在他看来,“吾国自唐迄宋,为自然主义在艺术上最昌盛时代”。所以他主张,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而“师法造化”应当是中国绘画中最有价值的传统。在徐悲鸿看来,将西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画中的“师法造化”相融合是较好的事情。因此,他不仅加快将中西绘画理念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而且还把西画的写生法融入中国画教学之中,在国画创作上坚持“造型第一、笔墨第二”的原则。徐悲鸿的《持剑钟馗》《九方皋》等作品都体现了徐悲鸿在增强中国画写实性因素方面所作的努力。抗战时期,徐悲鸿创作了《巴之贫妇》《愚公移山》《紫气东来》《落花人独立》等人物作品,在创作上,特别是在部分人物画上更多地融入了写实性的艺术语言,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中和之美。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线条有有造型和书法美感两大功能。而他将线条和墨块结合起来,丰富了中国画线条和墨色的表现力。并通过赋予线条轻重、浓淡等变化,反映出物体与背景的关系,赋予了物象逼真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极大地超越了欧洲写实绘画艺术。而在水墨画技法方面,徐悲鸿注重物体明暗体积的表现。在绘画背景的处理方式上基本上是中国式的,而在对具体物象描绘的技法上则采用了西方的表现技法。由此可见,徐悲鸿将这两者恰到好处地结合到了一起,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结语

作为一位开拓型的艺术家,徐悲鸿的作品既涉及人物,也涉及自然界景色。在人物画的创造上,徐悲鸿是中国画人物变革之父。抗战时期徐悲鸿倡导的写实主义美术思潮在艺术界占据主导地位,而他的藝术思想基本上是沿着由传统到以写实为基础的轨迹上发展起来的,并使中国的传统美术从潦倒的状况中重现活力。徐悲鸿以“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价值观,探索了具有新特色的中国化艺术手法和艺术道路,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朱敬,成都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写实主义徐悲鸿素描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武汉素描
素描
《墨猪图》
跟踪导练(一)4
徐悲鸿及其现代性再研究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凡·高的早期素描
刍议安德鲁?怀斯作品从隐喻、转变到延续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