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成
(四川理工学院 法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余述怀(1883-1947),字仁禄,西场首富,盐场“仁商”,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和实业家。1883年11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威远县向家岭黄石坡,自幼家贫。幼不能读,少乃文盲。1902年,余述怀前往自流井,在正街崔某山货铺谋得学徒职位,逐步参与酱园铺的经营,为日后涉足盐业经营打下了基础。1907年又佃海流井,正式踏上了井盐生产经营波澜壮阔之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切断了我国海盐运输通道,沿海盐场沦陷,淮盐运输阻塞。在这种情况下,1938年春,国民政府下令川盐增产加运,济销楚鄂;1939年 8月22日,国民政府又下令废除川盐运销引岸制度,实行官收官运和招商代运。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二次著名的“川盐济楚”运动。于是乎,自贡井盐业也在国难中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机遇,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国民政府盐务机关采取增产加运措施,对盐商起复井灶贷款扶持。余述怀抓住时机,抢先申请起复一批井灶,获得一笔巨额增产贷款,使其企业大为发展,并趁机扩张,达至鼎盛,名噪一时,跻身西场盐商首富,成为艰苦创业、发财致富的典范,在知天命的年龄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以“天禄堂”为其家族商号,业务机构庞大,日常事务纷繁。“天禄堂”,意谓福从天赐之意。同时他的资本运作能力也达到空前高度,以三亿法币巨资顶接“四川建设银行”,设总行于重庆,涉足金融业。后又从事洋货生意,获利丰厚。余述怀苦心经营家业,历经20余年,演绎了一个从农村放牛娃到成为盐商巨富的神话,名震川南,成为闻名遐迩的盐业资本家。1944年6月,在自贡的“全国国民节约献金”会上,盐商余述怀将平顶的瓜皮帽放下,双手撑在桌上说:“述怀虽长期经营井灶,但是现在仍感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喀喀’,国难当头,毁家纾难,义不容辞,决定捐款1000万元。”创下了个人捐款的最高纪录,同时,他的行为带动了整个盐场募捐活动,使自贡成为全国城市人均捐金之首。冯玉祥将军以“今之弦高,献金楷模”长匾相赠。
自贡城市史上的盐商在他们事业成功后以及巩固发展中,无论其目的如何,都是非常重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的。[1]p302余述怀更是如此。在其发家致富后,出手大方,广积善果,秉承“积财莫如积德,积德莫如兴学”之价值理念。对于兴办地方教育事业,热心鼓动,积极策划,多有建树,多有贡献,故有“仁商”之誉,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做出了一系列的突出贡献。
余述怀是盐商办学的突出代表。特点是承头集资办学。1930年余述怀与宋俊成、金灿如、江伟堂、曾申之、刁德孚等人筹办贡井育才小学,为该校校董之一。校址位于贡井筱溪街草市坝图书馆旧址,故取名为“筱溪私立育才小学”。1935年更名为荣县私立育才小学。1939年更名自贡市私立育才小学。今名育才小学。黑板、桌凳、教具、文体用品由余述怀个人捐赠。1933年,适值五十生辰,特捐资修建礼堂一座,为他个人作纪念。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育才小区已发展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小学,被评为“全国六百名校”、四川省教学技能示范校、省校本教研基地校等荣誉称号。
余述怀好高好胜,对于自贡东场盐商请准以楚盐贴费及附征款项办蜀光中学,很不服气,待与西场的地方势力派商议,也要在西场办一所中学,经费来源按蜀光中学方式筹措。当筹措开办费时,董事们议而不决,述怀气愤地拍着胸膛说“开办费姓余的包了”。于是,1938年8月,以盐商张泽敷、余述怀、宋俊臣、黄象权等人为代表的富荣西场评议公所所属七个盐业团体的主要负责人,以贡井地区尚无一所中学为由,联名致函自贡市政筹备处,建议在贡井筹设“曙光初级中学分校”,因“私立学校不得设立分校”,于是袭用“旭川书院”之称,筹设“自贡市私立旭川初级中学”[2]。8月22日,校董事会成立。28日,首任校长余厚钦到校就职。秋季招收生男、女生各一班,于 10月 10日开学。学生 140人,教职员工16人。在旭川中学创办初期,他利用自身影响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民国三十二年(1943),述怀为纪念自己的六十生辰,在旭川中学捐资修建述怀楼教室十六间,并垫款修建礼堂一座,命名为“剑霜堂”。次年又向学校捐赠国币100万元作为基金,国民政府教育部授予他一等奖。国民政府鉴于余氏“热心教育”,“慷慨捐资”,下令给予“命令褒扬”,以昭激劝”。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旭川中学规模不断扩大,配套场馆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当时有名的中学。余述怀对人豪言:“我现在有井有灶有学堂,将来还要办黄埔”。
1946年,余述怀因事去成都,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设宴招待,席间盛赞述怀献金救国,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兴学义举。述怀深知季陆弦外之音,当即捐款四百万元,修建四川大学工学院实验馆,季陆特命名为“述怀馆”,以示谢意[3]。余因而享有“教育家”和“慈善家”的声誉。
余述怀暴富之后,表现出两面性,亦商亦儒,亦贾亦学。一方面对金钱十分敏感,拼命敛财;另方面出手大方,广积善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由于从小没能上学,所以在他看来,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积财莫如积德,积德莫如兴学”。
19世纪中期起,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抗日战争引发的两次川盐济楚,富荣盐场迅速崛起,造就了众多富于勤劳智慧,奋发图强的盐业资本家和实业家。“积巨金业盐者一千七百余家。”众多盐商“积而能散,富而能仁”。不仅是公益和慈善行为的推动者,也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倡导者、践行者。可以说,余述怀是盐商办学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一。“自贡盐商对教育事业的热心和偏爱似乎有一个传统,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1]p306民办教育在自流井历史悠久,传统深厚。自贡近现代史上英才辈出的文化现象,不能不说与盐商们兴学育人的义举及由此形成的重视教育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正是由于以余述怀为代表的自贡盐商坚守“富不失其仁,穷不失其志”的人生价值,并经过这些盐商的艰辛努力,才有力得推动了自贡教育的发展。
[1]王仁远,陈然,曾凡英.自贡城市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2]自贡市旭川中学.波光行[Z].自印本,1998.
[3]金文达.西场盐商余述怀[A].自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自流井盐业世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26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