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炳,郭轩宇,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欧洲老年人生活照料的特点及启示
石人炳,郭轩宇,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20世纪下半叶,人口老龄化是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相应地,老年人生活照料成为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重要话题。欧洲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福利国家的发源地,老年人生活照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走在世界的前列。总体而言,欧洲老年人生活照料表现出以下六大特点:照料方式的正式化,照料服务的商品化,照料行为的去家庭化,照料主体的去性别化,照料主体的多元化,照料服务付费方式的多样化。未来30年,我国将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照料具有潜在危机。研究欧洲老年人生活照料,对于我国老年照料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龄化;老年人;生活照料;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经历了短暂的补偿性生育高峰之后,欧洲妇女生育水平不断下降,与此同时,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由此带来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高龄化[1]230-236。个体的老化与其身体机能的衰退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老年人口随着年岁的增加对照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照料”一词主要是指支持他人处理日常生活的服务工作。在人类历史上的漫长岁月,残疾和孱弱老人(或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一直是家庭内部的事情,特别是家庭中女性的工作,是一种无形的、不计报酬的活动[2]。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福利国家的发展,老年照料活动在西方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个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国家“照料”的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旨在对欧洲老年人生活照料特点的分析,以期寻求值得我国借鉴的东西。
自20世纪后期以来,欧洲老年人生活照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西方学者将照料分为正式照料(formal care)和非正式照料(informal care),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政府的直接干预行为,是否有正式的制度安排。
非正式照料是指没有政府干预、没有正式制度安排的照料方式。非正式照料的照料主体可以是家庭成员、亲属和非亲属个人与组织。非正式照料往往是不付费的,一般是在公共视线之外的家庭中进行[3]393-409。
相对于非正式照料,正式照料是指有政府干预,包括政府直接为失能老人提供照料或为失能老人购买照料服务两种形式。正式照料一般是有正式制度安排的照料,是付费的(主要是政府承担全部或部分的费用),并划分在公共领域。
正式照料方式在欧洲被认为是现代的和女性友好(female friendliness)的。因为传统的对残障或孱弱老人的非正式照料通常与照料者的落后和社会排斥联系在一起[4]127-146。那些提供非正式照料的通常是妇女。正式照料把妇女从家庭的照料工作中解放出来。
福利国家的发展越来越普遍的将照料纳入到国家福利的范畴,即老年照料的正式化(formalisation)趋势明显,以至于在许多比较各国社会政策的研究中,“照料”的正式化程度也常常用做反映福利国家“女性友好”程度的核心指标。
照料工作“正式化”的趋势反映了在西方,“照料”在传统上作为是在私人家庭中的、非正式的、非付费的活动向在公共领域中付费的照料转变[5]。
在许多欧洲国家,照料不再是在家庭环境中的非付费活动,而是基于由依赖收入的工人为取得收入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报酬工作的交换,照料工作具有了产品的特征,它有交换价值,可以用来在市场上交换,或者说,照料变成了市场品(marketable commodities)。
“商品化”(commodification)的概念被认为是一个有影响的和做出重要贡献的概念,特别是在讨论国际比较社会政策在不同福利制度中的特征时,它用于描述传统照料方式的改变程度。这个概念是与劳动力转向市场、从劳动的效用价值转向有报酬的交换价值的历史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它表示历史上最初在私人住宅提供非正式照料工作的那些人(主要是妇女)转变到有报酬的雇佣系统。在欧洲,照料的“商品化”程度常用于描述传统照料方式的改变程度。
老年照料的“商品化”通常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非正式照料提供者的商品化”,表示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组织过程,即妇女逐渐从家庭照料中解脱出来而进入有报酬的雇佣系统。二是“照料的商品化”,其政策目标是促进妇女参与有酬就业,促进由免费的家务和照料转变为市场或国家服务。三是“照料工作的商品化”,它是指照料工作从免费的照料工作向付费的照料工作的转变,主要是指照料工作作为付费的雇佣,一般作为在机构中的雇佣,也指作为家庭成员的照料者得到国家付费后在私人家庭提供的照料[6]。福利国家中的“现金换照料”(cash for care),国家可以从家庭成员或其他人那里购买照料服务,这与照料市场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引入了“准市场机制”(quasi-markets)[7]。
“去家庭化”(de-familization)的概念是在女性主义福利思想的讨论中提出来的,之后,它被引入到福利国家的一般研究方法,其含义是照料工作在家庭之外购买,这是让妇女参加有酬劳动或减轻妇女家庭负担的前提[8]90-98。“去家庭化”的概念与“商品化”是并行的,事实上,妇女去家庭化是让他们有能力“商品化她们自己”的一般前提。于是,去家庭化就表明社会政策给予妇女自主的变成商品化,照料工作在外购过程中变成私人住宅之外的活动[9]353-376。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去家庭化”不能理解为老年人离开家庭,由居家养老照料向机构养老照料转变。相反,西方国家强调老人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养老对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因而提倡“就地养老”(ageing in place)。
“去性别化”(de-gendering)是欧洲老年照料的又一特点[6]。所谓“去性别化”,是指老年照料工作由传统的女性照料为主向男女平等承担照料工作转变。这一概念与前文所述的“商品化”和“去家庭化”紧密联系。传统上,照料工作(包括老年照料和孩子照料等)似乎是妇女的责任,女性承担了绝大多数的照料工作。“去性别化”就是将照料工作一边倒的分配方式逐步被作为男女共同责任而取代的过程。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她们与男性一样活跃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领域,她们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在欧洲,无论是非正式照料工作还是正式照料工作,都被看做是性别平等的。
多元化是指提供照料服务的主体的多元化。对福利多元主义(welfare pluralism),西方学者约翰逊有比较详尽的论述,在其代表作《转变中的福利国家》一书中,他指出,政府不是提供福利的惟一来源。他将社会福利资源分为四类:一是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即各级政府与公共政策所提供的间接或直接福利;二是非正式部门(informal sector),即由亲属、朋友和邻里所提供的服务,也就是社区照顾与家庭照顾;三是志愿部门(voluntary sector),主要包括邻里组织、自助或互助团体、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协调资源的中介组织等;四是商业部门(commercial sector),即企业所提供的职业福利和市场上购买的服务[10]。福利多元主义实际上是福利的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其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政府、非正式部门、志愿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合作来分散和缓解财政与经济危机,在多部门的参与下,实现由福利国家向福利社会的转型。
在照料领域的福利多元化实际上就是照料主体的多元化,这正是20世纪后期以来欧洲老年照料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表面上看,照料主体的“多元化”似乎与照料的“正式化”是相矛盾的,其实不然,正式化并不排除多元化。前者是指正式社会组织和正式制度介入“照料活动”,改变以往对老人的照料完全是一种家庭私人领域的非正式活动的局面,增强照料的公平性、可预测性和可获得性;后者则否定了国家或政府对老年照料的大包大揽,通过多种主体的共同参与以提高照料供给的弹性和效率。
西方对失能老人照料的付费方式是多样化的,按照Ungerson(2003)的划分,大致有五种照料的付费方式。第一,“照料者津贴”(carer allowances),即通过社会保障和税收直接支付给照料者,这种形式的付费是无条件的、无合同的、基于资格的。如果要申请照料者津贴,照料者必须同时提供自己与其照料的对象(如父母、子女、配偶等)的关系和有关的社会保障系统的资料(如缴费记录、工作年龄的收入、是否有养老金资格等)。但是他们不用出示他们实际的照料情况,用以评价他们照料的质量。第二,“合理工资”(proper wages)。即由国家或其机构对照料者付费,这些照料者中的许多人是照料对象的亲人。与第一种付费方式中的照料者不同,这种类型的照料者是有条件的、有合同的、国家作为雇主的。第三是“路线工资”(routed wages)。这种付费时方式是国家提供的直接付费,经由照料对象支付给照料者的工资,它是有条件的、合同的、照料对象作为雇主。与第一种付费方式不同,这种方式尽管是国家直接付费,但却表现为照料者和照料对象之间的交换,就像工资一样,它是与服务对象对服务提供者的满意程度相关的,或者说,它是与服务的质量评价相联系的。第四,“象征性付费”(symbolic payments)。由照料对象用他们自己的钱或他们的社会保障受益的钱付费,作为促进与亲人和邻里网络互惠系统更加和谐的努力。这种方式可能是合同的,但以非严格的方式出现,照料对象作为“准雇主”(quasi-employer)。第五,“付费的自愿形式”(paid volunteering)。它也是有合同的,但它与象征性付费的主要区别在于是自愿组织或当地国家机构作为准雇主[11]377-396。付费方式的多样化既体现在付费主体的多元化,包括个人、政府和自愿者组织等,也体现在付费路径的多样化,包括政府直接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照料提供方和政府补贴照料需求方等。这种多样的付费方式也可以看作是福利多元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既保证了失能老人对照料的“量”的需求,也保证了照料的“质”的提高,而且失能老人不会因为政府的福利性照料供给而导致个人选择自由的丧失。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的广泛推行,我国生育水平的下降速度之快、幅度之大是举世瞩目的[12]23-32。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期的不足40岁升高到2009年的74岁。这种变化决定了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 764.8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13]。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龄化水平可能超过30%。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老年照料问题。
首先,老年照料的需求迅速增加。我国分别在1987年和2006年进行了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60岁及以上的残疾人总数由2051万人增加到4416万人,19年的时间增加了114%;老年残疾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比例由21.93%升高到53.24%[14]9-10,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老年照料需求增长迅速。
其次,非正式照料的供给力正在弱化。在我国,非正式照料主要来自家庭,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家庭照料功能不断减弱。一方面,生育率的下降使得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庭中照料的“供给”能力减弱;另一方面,妇女的就业率的提高使照料和工作不可兼容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迁移流动增加了代际空间隔离的可能性,影响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支持[15]44-52。
再次,正式照料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国的正式照料主要是针对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老人。但截止2008年,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只有3万多个,收养150多万人,城镇的公共养老机构数量不多,收养的老年人很少[16]4-9。一些城市社区建立起社区照料,但提供的照料支持也是十分有限的。在老年照料需求迅速增加、传统照料供给力弱化的情况下,我们将面临老年照料危机。
如何解决我国老年照料危机,欧洲的实践给我们以下启示。
首先,要强化政府在老年照料中的作用,加强正式照料。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正式照料还很薄弱,在传统非正式照料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正式照料的介入和加强,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为此,要把政府的老年照料支持纳入整个老年保障体系内通盘规划,既要加大老年照料的财政投入,又要加强对老年照料的人员培训。其次,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家庭照料。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家庭照料在一定时期仍是老年照料的主要供给来源。再次,要充分调动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老年照料中来,如鼓励和支持个人、机构投身和投资老年照料,倡导自愿性照料支持和慈善性照料支持。
我国正式照料不仅“数量有限”,而其“结构单一”,主要以政府直接经营福利性养老机构为主,这种政府直接提供福利性照料的方式既不利于调动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也因为缺乏竞争而效率低下。借鉴欧洲国家正式照料付费方式多样化的做法,我国除了政府直接提供福利性照料外,还应开展政府资助照料提供方和资助照料需求方等多种资助方式,引入市场机制,从而提高福利性照料的效率,同时增强照料对象的选择自由。
我们将家人提供的照料称为“亲情模式”,政府提供或购买的照料称为“福利模式”,老年人及其家人付费购买的照料服务称为“市场模式”。我国市场模式提供照料的形式主要包括有偿集中照料(如私立养老机构中的照料)和有偿居家照料(保姆和钟点工等)。市场模式与亲情模式和福利模式一道,能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家庭背景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弥补单一照料模式的不足。通过照料市场的培育,促进老年照料的商品化发展,既是老年照料需求增长的客观要求,同时也能促进劳动力就业。政府应该花更大的气力来规范、引导、监管老年照料市场。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农村老年照料市场的培育尤显重要。欧洲国家老年照料的“准市场机制”也是很值得我国借鉴的。
[1]Hank,K..“How‘Successful’Do Older Europeans age?Findings from SHARE”,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2011,66B(2).
[2]Viitanen,T.K..“Informal and Formal Care in Europe”,IZA Discussion Paper,No.2648,2007.
[3]Bolin,K.,B.Lindgren and P.Lundborg.“Informal and Formal Care among Single-Living Elderly in Europe”,Health Economics,2008,17.
[4]Cousins,C..“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Paradigms of Social Disadvantage in Germany,Spain,Sweden and the United Kingdom”,Policy&Politics,1998,26,2.
[5]Blossfeld,H.P.,S.Drobnic.Careers of Couples and Trends in Inequality,in H.-P.Blossfeld and S.Drobnic(eds)Careers of Coupl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From Male Breadwinner to Dual Earner Famil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6]Pfau-Effinger,B..“Payment for care in the context of new semi-formal forms of care work in European societies.Paper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ESPAnet Conference,Social Policy in Europe:Chancing Paradigms in an enlarging Europe?”Vienna,September 20-22,2007.
[7]Ungerson,C.and S.Yeandle.Cash for Care Systems in Developed Welfare States,London:Palgrave,2007.
[8]Borchorst,A.and B.Siim.“The Women-Friendly Welfare States Revisited”,Nordic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2002,10(2).
[9]Leitner,S..“Varieties of Familialism:The Caring Function of the Famil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European Societies,2003,4,5.
[11]Johnson,N..The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Welfare Pluralism.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7.
[12]Ungerson,C..“Commodified Care Work in European Labour Markets”,European Societies,2003,Volume 5,Issue 4.
[13]王金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载《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5期。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04-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
[15]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6]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载《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17]郭平、陈刚编:《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责任编辑 吴兰丽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Care in Europe and Its Enlighten to China
SHIRen-bing,Guo Xuan-yu
(Department of Sociology,HUST,Wuhan 430074,China)
Population aging is amajor trend i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so the elderly care is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academic topics and public concern.Europe is the region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aging,and also the birthplace of thewelfare state,s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lderly care have been walking in the forefront of theworld.The elderly care in Europe have six characteristics:formalization,commoditization,de-familization,de-gendering,diversification of service providers,and variety of payment for carework.In the next30 years,the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will be accelerated and be deepened seriously in China,where there is potential crisis in the elderly care.Study on the experience of elderly care in Europe will be benefit for China for designingmodern elderly care system.
aging;the elderly;daily care;Europe
book=5,ebook=223
石人炳(1962-),男,湖北天门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人口社会学、老年社会学;郭轩宇(1968-),男,河北定兴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840011)
2012-01-10
C913.6
A
1671-7023(2012)05-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