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德性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特征

2012-04-08 20:39江畅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关键词:德性伦理学思想

江畅,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西方德性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特征

江畅,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西方德性思想的产生、演进与西方历史文化的产生、演进息息相关、交互作用。西方德性思想在苏格拉底正式源起,此后西方德性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上可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古代德性伦理学形成时期、近现代德性伦理学衰退时期、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时期、近二三十年来德性伦理学兴盛时期。总体上看,西方德性思想具有个人主义、幸福主义、理性主义和男性主义等主要特征。

西方德性思想;西方历史文化;历史演进;基本特征

西方德性思想从最初产生直到今天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其间经历了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近现代和后现代等不同历史阶段。伴随着西方历史文化的变迁,西方德性思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同时,相对于产生于其他历史文化的德性思想而言,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这里我们对西方德性思想与西方历史文化的关系、西方德性思想的产生和历史演进、西方德性思想的基本特征做概要的阐述,以便我们对西方德性思想的概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西方德性思想与西方历史文化

麦金太尔曾经正确地指出:“道德概念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1]1西方德性思想就是在西方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受西方特定的历史文化制约,同时它也是西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历史影响。

西方历史文化是一种多源头的断裂而又兼容的复杂历史文化。人们一般认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古希腊文化,二是古希伯莱文化。实际上西方文化的源头不止两个,而是四个。除了普遍公认的古希腊世俗文化和古希伯莱宗教文化这两个源头之外,还有两个源头,即古罗马的政治文化和近代意大利的商品文化或市场文化。最早的古希腊文化是重视个人世俗生活的文化,个人幸福是这种文化的主题,整个文化是围绕着“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展开的。因此,这种文化是幸福主义文化。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另一个最早的源头,它更重视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政治、法制是这种文化的主题,整个文化是围绕着如何管理公共生活展开的。古罗马本身经历了共和制到帝国制的过程,并诉诸法制管理社会。因此,这种文化更具有法制主义文化的性质。古希伯莱文化是重视个人来世幸福的宗教文化,信仰上帝是这种文化的主体,整个文化是围绕着如何按上帝的戒律行事以获得拯救展开的。这种文化在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以“爱上帝并爱上帝之爱以获得来世幸福”为主要特征,其前提仍然是信仰上帝的基督教文化。因此,这种文化是信仰主义文化。自14世纪开始兴起的意大利市场文化是重视商品经济的文化,利己主义是这种文化的主题,整个文化是围绕着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展开的。

以上这四种文化不止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同时也是西方先后占主导地位的四种文化。最初是古希腊世俗文化占主导地位,然后是古罗马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再接下来是主要源自古希伯莱文化的基督教文化占主导地位,最后是源自意大利的经济文化占主导地位。这四种文化就其核心价值观念而言是各不相同的,不同文化的更替使西方历史文化具有明显的断裂性。但是,后一种文化对前一种文化的替代是核心价值观念的取代,而不是全盘的否定。罗马文化吸收了希腊文化的幸福主义内容,使兴盛起来的古罗马文化不只是先前古罗马文化的简单延续。基督教文化则更是在希伯莱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才成为完全不同于古犹太教(古希伯莱教)的基督教文化。源自意大利的市场文化更是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兴盛起来的,它虽然对基督教展开了无情的批判,但最终仍然将基督教文化包容在自身之中。因此,西方文化虽然是断裂性的,但同时也具有兼容性,它将不同文化中适合自身发展的有价值的内容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西方的历史文化虽然是多种历史文化兼收并蓄的复杂体系,但必须看到,古希腊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来整个西方历史文化的基调。这种基本精神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尊重个人自主、维护个人权利、重视个人幸福的个人主义;另一方面是推崇理性、注重开发和运用理性的理性主义。这两种精神自古希腊产生之后,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即使是信仰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也将来世幸福作为人生的追求,也努力运用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西方德性思想的产生、演进与西方历史文化的产生、演进息息相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西方历史文化决定的。西方德性思想之所以在古代希腊产生,是因为古代希腊文化重视个人生活及其幸福,而个人要获得完善,过上幸福生活,就必须具有良好品质,也就是要有德性。因此,德性思想在古希腊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古罗马文化是政治文化,法制占据着主导地位,个人生活的幸福退居其次,因而这个时期德性思想相对较少,只是到了古罗马晚期,为了应对艰难的个人生活,个人幸福的问题凸现出来,德性思想才有所复兴。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的主题是信仰上帝,要信仰上帝个人必须具备一些相应的德性,特别是所谓的“神学德性”。于是,适应这种需要,德性思想又活跃起来,出现了西方古典德性思想的第二个高潮,推进了西方古典德性传统的延续。近代的市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法制文化,法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同时这种文化也要求给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以便他们在竞争的压力下充分开发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文化关心的是如何制订公平合理的规则以及如何使规则得到有效的遵循,至于个人的德性如何不是这种文化所关心的问题。这种文化的偏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暴露出来。不仅人们普遍遵循规则需要有德性支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过分市场化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重新重视德性问题就成为社会健康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于是对德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也活跃了起来,德性思想也在日益丰富和深化,成为当代西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德性思想是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产生后不仅对当时的个人生活和历史文化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对后来的历史文化程度不同地发生着作用。西方德性思想对西方个人和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每一个时代的德性思想都对当时的个人和社会具有影响。西方每一种具体的德性思想都直接根源于当时的德性现实,但一种德性思想一旦形成就借助媒体传播而使社会普遍了解,并不同程度地为当时的社会所认同和接受,作为某种德性原则对人们和社会起作用。古希腊时期,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德目虽然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并以德性原则对个人发挥着作用,但这种德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德目,没有得到理论论证,因而作用的范围和力度是相当有限的。但是,这些德目为苏格拉底、柏拉图概括和提炼并加以论证后,它们就成为了整个古代希腊社会所普遍知晓的理论德性原则,并且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正因为如此,它们成为普遍公认的古希腊的“四主德”。其二,不同时代的德性思想常常会积淀成一些德性观念,成为其文化的内核,对当时和后世发生影响,并且成为当时历史文化的标示性特征。柏拉图阐发的“四主德”是古希腊历史文化的核心观念,并成为古希腊文化的标志之一。一谈到古希腊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四主德”。“四主德”作为深层的文化观念,不仅影响到当时的人们,而且对中世纪以至后来的西方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化的深层观念。一谈到“四主德”,人们不仅想到了古希腊文化,而且想到了西方文化。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所概括和论证的信仰、希望和爱三种神学德性的情形也大致如此。其三,西方各个不同时期的德性思想都是有文字记载的理论化的德性思想,它为后世人们提供了随时可查阅和解读的德性思想资源。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为了使基督教观念能更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利用了古希腊的“四主德”,使之与三种神学德性结合起来,形成了中世纪的所谓“七主德”。当代的德性伦理学更明旗帜鲜明地打着复兴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的德性思想的旗号。西方德性思想也由于有文字记载而使其影响扩展到了西方以外的广大世界,对整个人类历史文化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成为整个人类可以利用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我们都是以德目为例对西方德性思想的影响加以说明的,实际上,西方德性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德目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人们最熟知的,除此之外的许多其他德性思想,也都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并还将产生巨大影响。

二、西方德性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

按照麦金太尔的看法,西方的德性传统可以追溯到荷马时代[2]151。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早在荷马时代,希腊人就非常重视德性。《荷马史诗》以及后来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所歌颂的就是智慧、勇敢、刚毅等英雄德性以及普通人的勤劳德性。但对德性进行系统探索和思考则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到马其顿统治整个希腊的过程中,雅典社会战祸连绵,争权夺利,动荡不安。生活在雅典社会中的人们,生活失去了目标、希望和信心,精神失去了寄托,普遍感到压抑、苦闷。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的问题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腊哲学关注的重点发生了转向,即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关注人的幸福,关注获得幸福所必需的德性,德性思想由此最初产生。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起了关键的作用,他不仅使哲学从对自然的探索转向了对人的关注,而且在探索人的幸福的过程中聚焦于人的德性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德性思想,并由此揭开了西方德性思想史的第一页。在苏格拉底以前,也有一些思想家涉及德性问题,但都只是只言片语的,既不系统,也缺乏理论论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苏格拉底以前的思想家只有一些关于德性问题的意见,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德性思想。苏格拉底的德性思想与以前所有关于德性的看法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四点:一是将德性问题作为主题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探索;二是通过辩证和定义的方式试图揭示德性的本质;三是将德性与人的幸福、人生联系起来研究,阐明德性对于人生幸福的重要意义;四是启发人们的德性意识,并对各种关于德性的错误和片面理解进行批评和纠正,努力使人们掌握德性的本真含义和意义。由此看来,苏格拉底不仅开启了西方德性思想的历史,而且为人类提供了第一个完整的德性思想体系,所以他当之无愧的是西方德性思想之父。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提出并阐述了“四主德”。他的这四主德不只是个人的德性,同时也被看做是国家的德性,因而他实际上开启了国家德性思想的先河。亚里士德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幸福、智慧和德性为基本范畴的完整的幸福主义德性伦理学。这样,西方德性思想不仅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正式源起,而且达到了西方德性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自从苏格拉底开了西方德性思想之先以后,西方德性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其间,虽然西方德性思想有过高潮也有过低潮,但从总体上看,西方思想家对德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从未完全停止过,一直到当代达到新的高峰。着眼于德性伦理学的历史发展这条主线,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看,西方德性思想的演进经历了以下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其中有的过程还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小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德性伦理学形成时期的德性思想。这一阶段大约从公元前5世纪一直到16世纪。这是西方奴隶制走向没落到封建制和基督教会统治走向衰落的时代。这个阶段的德性思想的最重要特点是德性伦理学出现并形成了不同的德性伦理学体系,出现了西方德性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个阶段,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而伦理学的重点就是研究德性问题,因此这个时期的伦理学总体上看是德性伦理学。这个阶段的德性伦理学具有经典性的意义,因而可以称之为西方古典德性思想。这一漫长时期的德性思想有四个主要亮点:一是在雅典城邦帝国衰落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他们的德性伦理学是不尽相同的,但都是自成体系的,而且对后世以至今天都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是在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产生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新柏拉图主义等学派的德性思想。这些学派哲学家的德性伦理思想不仅不尽相同,而且大多是不成体系的,即使从整个学派的角度看,也没有苏格拉底等人德性思想系统、完整。三是在基督教形成时期教父哲学家的德性思想。他们根据新旧约圣经、柏拉图主义以及斯多亚派哲学阐发了基督教德性思想。四是在正统天主教及其教会面临异教和异端挑战的情况下,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德的德性伦理学加以神学的改造,形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德性伦理学。

第二阶段:近现代德性伦理学衰退时期的德性思想。这一阶段大约从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市场经济兴起并日益繁荣,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科学技术也日益发达,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出现了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哲学革命、科技革命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并且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资产阶级通过一系列革命运动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最终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社会。适应这种新的时代的需要,伦理学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伦理学从过去重视个人德性问题转向重视规范问题,规范伦理学成为伦理学的主要形态。这个时期西方德性思想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伦理学本身看,德性伦理学衰退,德性思想从总体上看不再是伦理思想的主流,而成为规范思想的附庸。许多伦理学家是在研究规范问题时涉及德性问题,这一点在这个时期流行的功利主义和康德的义务论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从伦理学的意义上看,这个时期没有出现一个系统完整的德性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当代不少德性伦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时期不仅德性伦理学而且德性问题的研究都被边缘化。二是如果超出伦理学的范围来看,社会的品质问题受到了重视,产生了许多关于社会德性的思想。在这个时期,许多哲学家(特别是政治哲学家和政治伦理学家)、政治理论家关注理想社会问题的研究,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看做是理想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也可以看做是社会的德性。三是一些社会批判家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所倡导的社会德性的虚伪性而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德性特别是资本的人格化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他们自己关于社会应具备德性的主张。总体上看,在这个阶段,对个人德性的思考和探索大为减弱,对个人德性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估价大大降低,但对社会德性的研究大大加强。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个时期德性被边缘化或被遗忘,而只能说个人的德性被忽视,而事实证明这种忽视是导致现当代社会诸多重要问题的根源。

第三阶段: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时期的德性思想。这一阶段大约从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这是西方社会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时期,理性至上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放任主义、消费主义等现代观念和思潮受到批判,西方各国力图解决和克服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诸多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思想家逐渐意识到个人德性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根本性意义。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复兴正是人类痛定思痛的结果。1958年英国伦理学家安斯卡姆(Elisabeth Anscombe)在《哲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现代道德哲学”一文成为当代德性伦理学的第一枝报春花。麦金太尔于1981年出版的《德性之后》将德性伦理学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此后西方伦理学界的德性伦理学著作、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到20世纪80年代末,德性伦理学已经不是要不要复兴、如何复兴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其他学派的诘难面前如何为自己辩护、如何进一步自圆其说的问题。这个时期西方德性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德性伦理学家批判长期在西方伦理学界占据统治地位的结果主义伦理学和康德义务论,不仅为德性伦理学合理性辩护,而且力图以德性伦理学取代规范伦理学。从事个人德性问题研究的主要是致力于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德性伦理学家。与此同时,对社会德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在罗尔斯1971年出版的《公正论》的推动下蓬勃兴起,出现了公正问题研究热。如果我们将社会公正看做是当代社会所应具备的主要德性,那么关于社会公正的思想当属德性思想的范畴。社会公正问题受重视,表明当代西方德性问题是个人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需要协同研究解决。

第四阶段:近二三十年来德性伦理学兴盛时期的德性思想。这一阶段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至当前。这是人类社会进一步一体化、全球性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在德性伦理学和社会公正论的启发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个人和社会的品质的极端重要性。德性问题在西方哲学界普遍受到重视,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和深度、研究成果的丰富都是以前时代不可比拟的,于是出现了西方思想史上的第二次德性思想的高潮,而且这种高潮方兴未艾,正在向纵深发展。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德性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随着德性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其阵营内部出现不同发展路向,除了正宗的复兴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之外,还出现了“基于行为者”的德性理论、关怀伦理学等新的发展路向。二是在德性伦理学的批判下,功利主义者和义务论者一方面为自己的理论辩护、对德性伦理学进行反批评;另一方面努力发掘自己学派有关德性的思想资源,并加以发扬光大,力图证明本学派从来都是注重德性问题研究的。三是在德性伦理学的推动下,许多学者关注不同领域的德性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德性认识论、德性心理学、德性教育论、德性法学、德性环境伦理学、德性伦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当代西方的德性思想。有研究者认为,“德性伦理学的影响已经扩展到它作为道德理论的第三种类型所作出的贡献的范围。正如已经注意到的,对德性伦理学兴趣的复兴已经引起了其他理论观点的拥护者对德性的更大关注。德性的研究也已经导致当代伦理学考察问题的范围普遍拓宽。”[3]4这种看法是实事求是的。四是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成为多学科共同讨论的话题,不仅涉及当代人的人际公正问题,还涉及代际公正问题、环境公正问题,等等,出版了大量这方面的著作,形成了许多新的公正思想。

三、西方德性思想的基本特征

西方德性思想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积累,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其内容极其丰富,种类也极其多样。因此,概括它们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这里我们尝试着从总体上着眼概括。

第一,个人主义。从基本立场上看,西方德性思想是个人主义的,而不是利他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思想家提出和阐释其德性思想都是有其基本立场的。从人类德性思想史的角度看,思想家的德性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有三种:一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看待和研究德性问题,所形成的德性思想是立足于个人的;二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和研究德性问题,所形成的德性思想是立足于他人的;三是站在整体的立场上看待和研究德性问题,所形成的德性思想是立足于整体的。西方德性思想从总体上看都是站在个人立场上的,其主旨是为了个人的完善,为了个人更好地生存。当然,德性是一种道德的品质,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个人与他人、整体的关系,西方德性思想并不是不考虑个人与他人、整体的关系,相反主要也是要处理这种关系。但是,西方德性思想认为德性归根到底是有利于个人自己的优秀品质,但这种品质之所以优秀,不仅在于它有利于自己,而且有利于他人和整体,能实现个人与他人、整体的互利、共赢。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这种品质具有道德的价值,是道德的品质。相反,那种不利于他人和整体的品质,即使有利于自己也不是优秀的品质,不具有道德价值,不是道德的品质。根据西方德性思想,只有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和整体的品质,即德性,才有利于个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西方德性思想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个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西方德性思想是个人主义的,而不是利他主义和整体主义的。

西方德性思想的个人主义性质和特征是明显的。古希腊罗马德性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德性看做是人的本性或功能的体现和实现,具有德性表明人性或人的功能得到了实现,是人完善的标志。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德性看起来是为了信仰上帝,但信仰上帝最终也是为了个人能得到上帝的拯救,从而获得来世的幸福。近代以来,个人主义是整个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所有的思想包括德性思想都是立足于个体的,都是个人主义的。不用说自由主义传统的德性主义思想,即便是当代的社群主义德性思想,其基本立场也是个人主义的。

第二,幸福主义。德性是一种人为的道德的品质,那么,人为什么要形成和培育德性?人之所以要培育德性,之所以要追求具有德性,不是为了德性本身,而是有更深层的指向。一般来说,在人的价值体系中,德性本来只具有工具的价值,它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实现某种目的。那么,这种目的是什么?在西方德性思想看来,这种目的是个人的幸福,德性是实现幸福的最佳工具,是幸福的必要条件甚至充分必要条件。因此,从终极指向来看,西方德性思想是幸福主义的。对于德性与幸福的关系,西方思想家存在着意见分歧。有的思想家(如苏格拉底)几乎将德性与幸福等同起来,认为只有具有德性才会幸福,甚至只要有德性就会有幸福。有的思想家(如密尔)则将德性看做是实现幸福的最佳工具,有德性的人更有可能获得幸福。当然,也有的思想家(如康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德性与幸福不相匹配的情况,但认为两者是应该匹配的,有德者应该有福。就是说,有无德性才是人们是否应该享福的根据。上述无论哪种看法,都将德性与幸福联系了起来,而且将幸福看做是德性的终极指向。

第三,理性主义。西方思想家思考和探索德性问题有相当一致的共同思维方式,这就是诉诸理性。西方德性思想最初源起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思考和探索德性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是理性的方式。这主要体现在,他致力于寻求各种具体德性的共性或一般本质,并认为一个人掌握了这种一般本质就具有了关于德性的知识。有了这种知识一个人就具有了德性,相反如果不具有这种知识,一个人就不具有德性,也就会作恶,即所谓作恶由于无知。而且,一个人对德性一般本质的把握也只能诉诸人的理性,因为只有人的理性才能给事物下定义,才能从各种具体的德性中发现共同的本性。理性之外的东西,如感觉、感情等都不可能获得关于德性的真理,而只能形成关于德性的意见。苏格拉底的这种思考和探索德性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为柏拉图、亚里士德所继承。柏拉图不仅将德性看做是知识,而且认为这种知识要摆脱肉体的感觉和情欲的束缚才能获得。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被看做是人智慧的体现和结晶。道德德性是通过理性选择形成的习惯,其基本原则是中道原则。中道原则要求无过无不及,其实质在于要进行理性的权衡和选择。至于理智德性则本身就是理性的优秀品质,因而他更推崇理智德性,认为理智德性才能使人获得至福。古希腊思想家在德性问题思考与探索方面采取的理性主义方法,为后来的斯多亚派和基督教思想家所继承,形成了古典德性思想的理性主义传统。西方近代出现过情感主义伦理学,一些情感主义者试图以情感为基础解释德性,但他们的德性思想既不系统完整,也对西方影响不大。19世纪西方兴起了非理性主义哲学,这种哲学声势浩大,并对西方社会从现代走向后现代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非理性主义的观念和方法对当代西方德性思想的影响并不大,当代思想家仍然诉诸理性思考和探索德性问题,仍然把德性看做是人理性的体现,看做是人的实践理性或道德理性的结晶。

第四,男性主义。西方德性思想的这一特征是由心理学家罗尔·吉利根以及阿勒特·拜尔等女性主义者在对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德性及其思想的批评意识到的。她们认为,有两种不同的德性,一种男性主义的德性,如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另一种是女性主义的德性,如关怀、耐心、养育、自我牺牲等。在她们看来,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德性思想是男性主义的,男性控制着德性问题的话语权,并且因为社会不重视女性的贡献而使女性德性边缘化[4]。虽然男性主义并不只是西方德性思想独具的特征,其他文化传统的德性思想也具有这样的特征,但西方这个问题更突出。在古希腊时代,妇女像奴隶一样不具有做人的基本权利,她们的具有性别特色的德性不会受到重视,她们中间也不会产生思想家来思考和探索德性问题,特别是为女性的德性说话。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女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但真正改变这种情况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女哲学家安斯卡姆的出现,标志着女性思想家研究德性问题的时代的到来,此后西方有一大批女性思想家研究德性问题。这种情况可能预示着西方德性思想的男性主义特征会发生变化。西方德性思想的男性主义特征不仅是相对于女性而言的,而且是相对于儿童而言的。有研究认为,西方德性思想所关心的不只是男性的德性,而且是成年人的德性,而不关心未成年人的德性。思想家们讨论的德性问题都只是成年男性遇到问题,如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而未成年人的德性如善良、诚实、正直、同情等不为思想家所重视。这些未成年人的德性实际上不只是未成年人的,而且是一个人从小到老都起作用的[5]142-155。由此看来,西方的德性思想更严格地说是成年男性主义的。

[1]A.MacIntyre.“Introduction of Part I:Historical Sources”,in Steven M.Cahn,Peter Markie,Ethics: History,Theory,and Contemporary Issues,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宋继杰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3]Introduction,Rebecca L.Walker and Philip J.Ivanhoe,Working Virtue:Virtue Ethics and Contemporary Moral Problems,Oxford:Clarendon Press,2007.

[4]Cf.Carol Gilligan.In a Different Voices: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Development,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5]Cf.Jennifer Welchman.“Virtue Ethics and Human Development:A Pragmatic Approach”,in Stephen M.Gardiner,ed.,Virtue Ethics,Old and New,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

责任编辑 吴兰丽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Basic Feature of Western Virtue Thought

JIANG Chang
(School of Philosophy,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

Western virtue thought's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and connection with Western history and culture.Western vitue thought originates in Socrates,after that,itwalked into a long historical evolution's process.This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ancient virtue ethics's formation period,modern virtue ethics's recession period,contemporary virtue ethics's renaissance period and recent 20-30 years virtue ethics's prosperity period.In general,Western virtue thought has some features:individualism,eudaimonia,rationalism and androcentrism,etc.

Western virtue thought;Western history and culture;historical evolution;basic feature

book=1,ebook=197

江畅(1957-),男,湖北浠水人,哲学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西方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X009)

2012-07-01

B82-09

A

1671-7023(2012)05-0001-07

伦理学。

猜你喜欢
德性伦理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