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云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浙江杭州 310018)
200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发表了高级编辑傅振国先生写的《“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一文。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了一本书中的文字:“Erin Manning是一位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专业摄影师、教师和电视工作者。电视观众将Erin视为The Whole Picture的最佳主持人,The Whole是HGTV-HD和DIY网络推出的、获得TELLY大奖的数码摄影秀”。(傅振国,2009)作者利用这段既要懂汉语又要懂英语的人才能理解的文字,呼吁新闻出版物和媒体等有关部门规范外来语的使用,呼吁大众一起关注英语入侵汉语现象,用切实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的母语。
近几年来,英语词汇大量渗入汉语,造成汉英混杂现象越来越严重,引发人们对汉语未来命运的思考。有些学者认为外来词的涌入过多过快,已经对汉语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导致原本纯正的汉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异化,有些人甚至产生了汉语会不会消亡的担忧。目前,英语确实正以非常惊人的速度植入到我们的汉语中。滥用外文,自创缩略语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汉英混杂问题必定会随着国际化的加深和网络的升级而日渐突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汉语夹杂英语的现象,如:“请出示你的 VIP卡”、“DIY早教课”、“CPI涨了3%”、“Hold住”等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快速传播的国际化语言,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我们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干扰。虽然社会语言学家Wardhaugh(1987)和Calvet(1987)认为:语言冲突(linguistic conflict)、语言主宰(linguistic dominance)、语言生存(linguistic survival)是自由竞争的语言市场的必然产物;一种语言的消失是另外一种语言扩张的结果(邓炎昌,刘润清,2000)。但是重视外来语不能以牺牲母语为前提。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们为之感到骄傲的同时,应该用实际行动去爱护我们的母语,有选择地吸收英语的精华,保护自己的语言基因不被侵犯。
1.英语字母入侵型。
英语字母入侵型是指英语字母成了汉语造句的一个词素,用来表达某种含义,
例如:“现代教育PK传统教育”;“国家5A级旅游区”;
“这句话你已经说N遍了”;
“我也是ABC”;
“今天在拍摄现场,我碰到很多个NG”。
2.英语单词入侵型。
英语单词入侵型是指某个英语单词直接植入汉语句子,用来表达某种含义。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以及一些懂英语的“时尚人士”的交谈之中。
例如:“你太 out了!”
“我是一个比较open的人。”
“Google Adwords新界面发布。”
“我们在marketing方面要做进一步的调研。”
“Hi,我们今天对你的case已进行了discuss,但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个project被cancel掉了。”
3.英语缩略词入侵型。
英语缩略词侵入型是指汉语中直接夹杂着某个英语缩略词来表达某种含义,这是目前英语入侵汉语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我们翻开报刊杂志,打开电视,搜索网页,走在大街上,这些缩略词无处不在呈现在我们面前。
例如:UN(United Nations联合国)
EMS(Express Mail Service特快专递)
CCTV(China Central Television中央电视台)
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国职业篮球赛)
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取款机)
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双收入无子女家庭)
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托福考试)
4.英语音译词入侵型。
英语音译词入侵型是指根据英语单词的读音译成汉字同音或近音的词,并直接用于汉语表达的一种方式。例如:酷(cool);秀(show);克隆(clone);巴士(bus);雷达(radar);艾滋病(aids);桑拿浴(sauna);迪斯科(disco);香波(shampoo);曲奇(cookie);拷贝(copy);维他命(vitamin)等等。
5.英汉组合词入侵型。
英汉组合词入侵型是指英语缩略词与部分汉语语素组合在一起,直接用于汉语表达的一种方式。例如:SOHO中国,VCD光盘,SIM 卡,ABC武器,B超,T恤,IP地址,PH值,IC卡,AA制,IT产业,X射线,卡拉OK等等。这些汉英夹带的缩略语,由于有汉字的提示,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容易记忆,这是中国人最热衷于创造也最容易接收的一种形式。
1.英语的霸权地位。
从理论上来说,各种语言都是平等的,但在现实中,语言有强弱之分。语言的强弱与语言所属社团的强弱盛衰有关。古罗马帝国的强盛,使得拉丁语成为欧洲古代的“超级语言”;法兰西的崛起,使法语在17世纪成为欧洲外交用语;现在很强势的英语,一千六百年以前是一个很小的语种,但现在却几乎成了“世界通语”((李宇明,2008)。造成英语的霸权地位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在近代史上,大英帝国大规模地侵略扩张,在占领他国领土的同时,还进行语言侵略,强迫当地居民说英语,造成很多英国的殖民地国家母语消失,英语成了他们交流的主要语言,比如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新西兰等;其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等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强势地位,使英语全球化运动深入到各个领域,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长期以来还一直把推广英语当成一项传播文化和推销其价值观念的有效途径,把它作为一种盈利的教育产业在经营。有的经济学杂志干脆将 ELT(英语教学)称为“Billion-Pound industry(十亿英镑产业)”,很多非英语国家“人人学英语”的热潮给英语国家带来巨大的利润;其三,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交往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一门中性而易学的,并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相互对接的世界语言作为中间语进行相互交流。综合各种因素,能担当此重任的语言只有英语。
据表1可知,目前农村初中生遭受最多的校园欺凌行为为“被他人当面或背地里用言语辱骂”;其次为“被他人嘲笑、恶意评论生理特征等行为”及“被他人故意孤立、排挤”。通过对比可发现,在初中校园中,更多的学生正在承受着语言、态度等形式的“冷暴力”。而易于被发现的殴打、威胁等暴力欺凌行为则发生率相对较低。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暴力行为容易被发现,学校及家长能够及时制止,而“冷暴力”行为隐蔽性强,容易受到老师及家长的忽略。
英国文化委员会曾做过名为“English 2000”的大型调查:全球以英语为母语者三亿五千万,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和外语并能流利使用者四亿五千万,英语在七十多个国家作为官方或半官方语言,这些国家总人口达十四亿,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估计会超过十亿,全球四分之三的邮件用英语书写,全球三分之二的科学家能读懂英文资料,全球百分之八十的电子信息用英文储存,全世界网站的百分之七十八为英语网站(宣佳元,2006)。在世界上最大的公共百科全书网站“维基百科网”中,英语的词条数目超过了其他所有语言词条数目的总和,这就决定了英语在知识存储和知识传播领域的绝对优势,这些都决定了英语的霸权地位。
2.英语中有些词难以用汉语表达,没有及时翻译。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术语,其传播速度非常快。汉语言专家们没有及时翻译和规范这些科技术语并进行权威公布,而国际间的交流又刻不容缓,由此造成许多科技新词在汉语出版物中直接以英语名词的形式出现。另外,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英语中有些词很难用汉语来表达;加上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英语中的新词层出不穷,有些词就连很多美国人自己都搞不清楚,更何况外国人。对于英语中表达某些概念和某种事物的词,我们一时想不出用汉语等值的词来表达,或有些词用汉语表达太啰嗦,往往就直接采取“拿来主义”,或者采用省时、省力、省空间的英语缩略词,夹带在汉语中,如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这些词就永远植入汉语了。
3.国家缺乏规范监管,国人缺乏正确认识。
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并沿用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没有制定配套的外文使用管理的具体规章,对外国语言在汉语文出版物上的使用只有两句话,即第二章第十一条:“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解释。”如果每次使用GDP、WTO等高频外来词时,后面都要加注释“国内生产总值”、“世界贸易组织”也不现实。而且这部2001年开始实施的语言文字法至今已有12年了,期间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言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部法律却没有什么变化,它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语言变化的要求了。所以,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约束严重的英语入侵汉语现象,国家必需制定一部新的详细的语言文字法来规范外来语的使用。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曾说过:“在全球性的转基因研究中,我们对保护自然生物品种,保护食品安全已有足够重视,但对保护自己的语言基因,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还处在疏忽麻痹之中”(赵晓霞,李炜娜,2010)。傅振国先生在《英语蚂蚁在汉语长堤打洞》一文中说:“汉英混杂,打开了英语入侵汉语的缺口,是捉来“英语蚂蚁”在自家的汉语长堤上打洞”。文中指出,有些新闻出版界的记者和编辑们,他们对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上的汉英混杂现象视而不见,甚至热衷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自我感觉能突出创新,殊不知这样对我们汉语纯洁性的破坏是空前的,很多引领社会潮流的出版物和媒体对阻止英语入侵汉语没有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相反还起到推波助澜的示范作用。“千里长堤,溃于蚁穴。”三十年后,汉语将变成这种汉英混杂、不汉不英的语言(傅振国,2009)。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英语入侵汉语现象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性,还欣欣然接受并有意为之。另外,社会上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关心周围世界发生的新事物,更加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他们认为说话时夹带一些英语是一种时尚,显示自己的英语能力强,感觉自己已站在了时代潮流的前沿,殊不知,这种满足他们崇洋媚外的心理需求的现象,却严重地破坏了我们母语的完整性。
英语入侵汉语现象已泛滥成灾,国人应该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刻地分析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我们无法改变英语的霸权地位,但我们面对强势语言,应该保持一个底线,坚守住民族母语的阵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制止汉语被英语大规模入侵。
1.政府重视,制定法规。
目前,很多国家对本民族语言都抱有危机感,政府首脑也极为重视。例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表示,在联合国、欧盟等国际场所,捍卫法语是法国的民族利益,也是“文化对话”的要求。1994年8月4日,法国议会通过了文化部部长杜邦提出的“关于法语使用的法案”(简称杜邦法),禁止在公告、广告、出版物、合同、商标、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使用外来语(外语节目除外)。此外,法国政府还每年拨出巨额专款,不遗余力地扶持法语国家在语言、教育、影视、戏剧等方面的发展,力图保持“大语种”的地位。在德国,一些倡导纯净母语的语言学家们,面对“德语美国化”的威胁,成立了“保护德语协会”,致力于保护德语的纯洁。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对于大众媒体使用的语言也有严格规定。
针对英语对汉语的大举侵略,中国政府以及语言学家们应拿出实际行动应战。我们应该向法国学习,尽快制定出一系列详细的语言文字法,约束英语的入侵,并采取有效的对策,规范英语的使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更好地为汉语服务。
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4月广电总局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要求在电视节目当中应该进一步规范用语,不能使用外语和缩略词等。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广电总局这一举措打响了“汉语保卫战”的第一枪。
2.设立机构,专家把关,整改乱象。
在规范外来语的使用方面,法国政府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法国为了对抗英语的“语言侵略”,不仅成立了总统亲自负责的“法语事务委员会”,规定外来的科技术语、商业术语等,必须用法语的相关术语来表达。2005年,法国就要求各电视频道进口的英语节目名称必须统一换成法语。为了避免英文词语“E-mail”入侵法文,法国人创造了新法语词“curriel(电子邮件)”代替复杂又遭受异议的“courierelect ronique”一词。同时他们还要求所有政府部门的档案、文献、出版物以及网页上的“email”都更新为法文“curriel”。新词不仅简单明了,便于使用,而且维护了法文的尊严不被侵犯。
英语入侵汉语现象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现象。法国人对待自己母语的做法值得中国人借鉴。早在2010年3月的两会期间,梁衡先生就曾建议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一个权威高效的翻译规范委员会,专门负责外国人名、地名、科技术语等的翻译规范工作。此外,建议新闻出版总署和各级政府新闻出版部门把汉语和外语混杂列入质量监管范围,对所属的报纸、书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进行巡查监管。对混杂严重的稿件、书刊,不予出版和发表,不得参与评奖。傅振国先生还建议建立一个官方网站,外来词中一有新词出现,立即组织专家翻译审定,马上在官方网站公布,以适应公众和媒体的迫切需要。
有些学者还呼吁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对现有的汉英混杂现象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分期分批整顿,有效抑制和改善汉语被英化现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家至今还没有成立制定相关的条款以及此类专家委员会,用来规范和净化我们的母语。与法国相比,我们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不够。
3.增强母语保护意识,汉化英语。
著名作家王蒙在2004年9月的“文化高峰论坛”上,作了《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发言。他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汉字拉丁化的倾向尤为严重。他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部分人或炫技或媚外或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他说他并不反对中国人学习外语,但建议汉语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引用外来语时绝对不能伤害中华母语,“而是应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如同一些文化舶来品,到中国也会中国化,比如可口可乐与中国的生姜煮在一起就成了感冒良药。”面对母语危机,王蒙呼吁全球华人为了保卫汉语,要展开一场保卫战(卜昌伟,2004)。
目前,国家一些对待外来语的语言政策以及许多国人崇尚英语的语言心理,对汉语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增强国人对母语的保护意识。早在1956年6月,人民日报就曾刊出文章,呼吁正确使用母语,为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今天,这种呼吁尤显必要。捍卫汉语的纯洁性不是靠少数人所能维护的,要靠大家一起努力。要灌输我们的下一代从小热爱自己的母语,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的语言根基。教科书、新闻媒体以及其它出版物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倡导人们保护我们汉语的纯洁性,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颖搞噱头而故意用英语混杂做标题。
每种语言都有其包容性,吸纳外来词为其所用,把外来语化为母语的血肉,这是任何一种语言在吸收外来语时都要遵循的规律,但绝不能直接将外文字母嵌入母语。我们常常在英语中看到汉语英化词,例如kongfu(功夫)、guanxi(关系)、shifu(师傅)、mahjongg(麻将)、toufu(豆腐)等等,但从来没有在英文中见到夹杂方块汉字的情况。汉语吸收外来语,也可以把外来词汉化,通过音译等方式把它变成方块字,例如卡通(cartoon)、沙发(sofa)、咖啡(coffee)、的士(taxi)、基因(gene)、保龄球(bowling)等等。
傅振国先生在2010年两会之前曾给全国人大写了一封建议信,建议官方文件和领导讲话时不要用英语缩略语,给全社会作一个好的示范。从此以后,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报告中就没有出现过英语缩略语。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安徽代表汪纪戎建议,要禁止在汉语言文字出版物中使用外文字母词,一切外来语言文字必须经过翻译使其汉语化,才能在各类汉语言出版物中使用。国家应对现行语言文字法中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禁止各类政府公文、讲话稿使用“洋泾浜”语言,应当统一使用经过标准翻译后的汉语言文字,禁止仿照外文字母词用汉语拼音字母造词。同时,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对外来语言文字的使用。
公安部在户籍管理方面给我们做了表率:明文规定中国人不能使用英文名字入户口。典型案例是发生在江西省鹰潭市的被称为“中国姓名权第一案”的赵C案。因为双方都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后来达成庭外和解结束,最终赵C改名。2012年2月23日,湖南《三湘都市报》刊登了“她的名字叫彭A,她比赵C更郁闷”一文,彭A是湖南大学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去年在报考湖南大学研究生时,报名系统里无法输入“A”。校方只好用“?”代替“A”。从此以后,彭A的名字若要落实于书面,必定会变成“彭?”。如今,彭A无法报考公务员,无法办理银行卡,毕业证书上只能用“彭?”(王为薇,2012)。据了解,用英语字母取名的现象在国内并不少见。幸亏公安部门具有捍卫汉语文化的自觉性,堵住了这个缺口。要不然汉英混杂的名字必定越来越多,必然会导致汉语不伦不类,最后土崩瓦解。
上海市政府在这一方面也率先给我们做了典范,规定从2006年3月1日起,上海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PK、粉丝”等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
汉语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漠视自己的语言就等于漠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借助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互联网优势,大举渗入其他民族语言在所难免。对于大量涌入的外来语,我们既不能盲目排斥,也不能没有章法,要有选择地引进,汉语可以表达就没必要用外来语表达。具有悠久历史的汉语需要发展,但绝对不能和其它语言混杂。我们必须根据汉语的自身规律,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其语言的纯洁性;制定必要的法规,成立专业权威和高效的翻译机构,规范外来词的翻译和使用,使汉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通过一系列国际传播的措施,捍卫并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在国际语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不仅要成为经济强国,而且要成为语言强国。目前汉语中混杂大量英语的现象反映了社会缺乏对母语应有的尊敬。
[1]傅振国.“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N].人民日报,2009-12-11(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3.
[3]李宇明.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DB/OL].http://duiwaihanyu.diandian.com/post/2008 - 06 - 15/4644232.2008 -06 -15.
[4]宣佳元.试析英语外来语的三大来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5]赵晓霞,李炜娜.汉语夹杂英语,怎么看,怎么办[N].人民日报,2010-3-14(10).
[6]赵晓霞,李炜娜.英语蚂蚁在汉语长堤打洞[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412b3c0100h1i2.html 2009-11-25.
[7]卜昌伟.2004文化高峰论坛王蒙呼吁保卫汉语[DB/OL].http://ent.sina.com.cn/2004 - 09 - 06/0457495247.html 2004 -09 -06.
[8]王为薇.她的名字叫彭A,她比赵C更郁闷[N].三湘都市报,2012-2-23(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