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峰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 255130)
“大学的本质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创新价值观和培育人才,其最本质的是求真育人,大学文化要建立在这个本质特征之上。”[1]大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尊重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成为了学生工作的着力点。但是当前,许多高校为了使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集体的规定,特别强调监督、强制、惩罚等刚性手段的运用,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此约束学生的行为,克制自己不合乎要求的做法。
显然,这是一种显性的管理方式,具有直接性和被动性的特点,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但是如果仅仅采用这单一的管理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免显得有些呆板、强制,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管理工作也显得苍白无力。有位学者曾经说过,“没有隐性管理的学校管理是有缺陷的学校管理”。的确,隐性管理不是依靠外在力量进行强制约束,而注重的是通过情感、心理、环境等潜在因素的教育作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巨大的管理效力。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有思想、有主见,很希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如果教师仅仅进行空洞的说教、依靠规章制度的约束,往往会使效果适得其反。而隐性管理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能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情感共鸣,这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有效方式。
隐性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隐性管理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即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规律,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使学校、班级的意志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是一种隐蔽的管理方式,许多时候不为学生觉察但又能让学生无意识地接受。
隐性管理注重的是“学校领导者通过以内隐的方式侧重给师生员工思想的渗透、心理的呵护、环境的烘托、氛围的渲染、组织文化的熏陶、人际关系的润滑等,间接地使下属自然而然地萌发内在自觉的,与显性管理方向一致的持久强大的行为力,对师生员工进行无形的、非公开的、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持久地使其行为发生变化以达到管理目的的管理方式”。[2]可以看出,隐性管理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其效果见效慢但又表现出稳固而持久的特点,表现出的是一种“悄然无声”的影响力。
隐性管理强调从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体现出明显的内在驱动性的动力。而只有当制度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认识,管理目标转变为大学生的自发行动时,这种内在驱动力和自我约束力才会产生。可以说,强调隐性管理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是一群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的群体,心理上正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因此学习吸收能力强,可塑性较大,容易接受周围环境的熏陶,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得到他人的尊重。毕竟学校是一个半科层、半专业化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如果单纯使用显性管理,而忽视被管理者的情感以及主体性需求,忽视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管理的效果不免会大打折扣。
对于学校而言,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所以,在管理中要树立“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主体自主性的发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构建大学生隐性管理的方式体系。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D 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目标管理就是根据共同目标的要求,结合个人的需要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其目标。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而是以主体自主性为起点,逐步向高层次发展,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的。由于目标具有激发维持动机、指导行为、增强人的行为积极性的作用,确立适合的目标能够给大学生以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息,激励着学生实现目标,以产生心理的满足感。在确立发展目标时,要以自身的发展现状为立足点,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经过深刻的自我反思后,形成对自己发展现状的客观认识,来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做到将个人的目标与班级的目标、学校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体的分目标与总目标融为一体,以此引导并激励自己去做有价值的事情,增强自己对目标建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生在校期间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所以需要规划好自己的发展,引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按照此目标进行实施,努力去实现预期的结果。比如,引导学生制订好各学期的学习任务、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制订许多子目标,详细写出每一个目标的具体内容与完成时间,继而对目标的完成进行评价。这样,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动力和以后努力的方向。目标管理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了自我监控,这也是一种激励和约束相容的过程。
杜威在谈到学习结果时曾指出,一种是人们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是通过专门的学习任务学到的;一种是无意地学到的知识,是通过交往、评价等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理想、情感、兴趣、意志等。因而杜威认为在正式学习结果中还附有其它的学习结果。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是课程的实现者,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是影响学生专业发展的重要他人,其自身的学识水平、精神风貌、行为举止都会以春风细雨的方式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这是隐性管理的形式。作为教师而言,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具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涵养,能够以自身的言行来感染学生、影响并激励每个学生的成长,从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另外,在学科教学中也渗透着隐性管理的因素。教学活动不仅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手段,同时也是容易渗透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的教学活动除了“两课”外,还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学。具体来说,在各科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隐性因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就能使教学和管理融为一体,而不致于一分为二,各自为政。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场”理论,其行为公式为:B=f(PE)。这里B代表行为,P代表人,E代表环境,即个体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和学校氛围的营造,其中校园文化是实施隐性管理的自然表现。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己经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诉求,其力量正在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什么?因为“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础。它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表现为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陶冶作用、约束作用和辐射作用。”[3]
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整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要注重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把学校建成一个具有先进人文思想,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组织,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无为而治”的作用。校园文化通常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有形的,居于校园文化的基础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所以,在物质文化的建设方面,要能够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方草木都能“说话”,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伟人精神的激励与启迪。制度文化介于两者之间,是维系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在制订学校制度时,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供给学生享有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学生多提合理化建议,让其体会人文关怀。精神文化是内隐的、无形的,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内核,居于主导地位。通常包括价值观、大学精神、校训等内容。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反映着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文化传统、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校训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一种软规范,是学校核心价值的体现。价值观、学校精神和校训都是一种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愿景,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勇气。所以在构建校园文化的时候需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做到表里一致,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的确,隐性管理在促进学生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强调隐性管理并不是忽视、淡化显性管理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各有其特点和效能,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显性管理是基础,缺乏规章制度的学校,学生的发展是无序的、混乱的;而隐性管理是管理中的“助推器”,是显性管理的升华。只有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有机融合,这样的学校管理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产生完整的管理效应。
[1]顾明远.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1):56.
[2]陈向明.学校隐性管理[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35.
[3]任江林.文化软实力视阈下的校园文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