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
(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江苏如皋 226500)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以对南通西郊小学租住在港闸区的外来学生的调查为例
孙海燕
(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江苏如皋 226500)
通过对南通西郊小学租住在港闸区的外来学生的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存在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等五大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从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水平、政府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强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状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对策
近年来,随着南通市改革发展深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和支撑,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现阶段,如何切实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社会责任和重要任务。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激励人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围绕“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这一主题,笔者所在2009级小学教育(2)班选择了南通西郊小学租住在港闸区的外来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3年级至5年级的20个学生进行了支教活动。调查组成员(见附件)于2010年7月12日到20日对南通市港闸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南通市港闸区西郊小学选取20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家访和支教,并完成调查问卷20份,进行了访谈录音和现场拍摄,发现其家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针对所发现问题提出了可行性解决办法。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阵地,应该引起家长充分重视。但通过对南通市港闸区西郊小学租住在港闸区的外来的3年级至5年级20个学生的家访和调查,笔者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经济拮据,家庭教育环境较差
家庭是孩子学习、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对孩子有一定的关心和投入,如给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孩子提供必需的学习用品,创造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教育氛围,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家庭收入总体还是偏低。调查发现:他们基本租住棚屋房子,家里暂时还不可能营造适合孩子读书的良好环境,用于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也极为有限。
(二)不懂教育规律,家教方式存在偏差
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一般比较简单,他们把家庭教育仅仅理解为督促子女完成作业,甚至是限制子女娱乐时间逼迫其进行文化课学习。他们习惯把孩子全部交给老师,而且往往只重视教育结果,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品行,期待孩子有优良的学习成绩,但却忽视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他们不太愿意、也不太会耐心教育孩子,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简单、粗暴地责骂或殴打,对孩子缺少励志和赏识教育。
(三)缺乏沟通,亲子交流不畅
在家庭内部,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应该是没有界限的。良好的家庭沟通,有利于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如果父母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缺少亲子交流与娱乐活动,孩子从小就缺少了应有的“情感”。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劳动强度也较重,每天回到家里后几乎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情况不了解,与孩子沟通和辅导的机会几乎没有。
(四)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校沟通
外来务工人员因时间和能力有限,往往过度依赖学校,完全以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忽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互动。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繁杂,经常不能及时到校参加家长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想把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都很难。有的外来务工人员甚至很少主动去学校了解,导致其无法在家庭内对孩子的学习和品行给予合理指导,出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隔离现象。
(五)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塑造
外来务工者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出乎预料的高,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对家庭未来也充满憧憬,他们往往把自己这一代没有实现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扬眉吐气做一个有作为的人。但由于受文化素质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还延续着农村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把子女的分数、成绩看得特别重,对子女成绩差不是查找原因,而是训斥甚至打骂子女,平时也不重视子女性格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和全方位智力开发。
事实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包括父母的职业性质、文化素质以及家庭经济状况。
(一)职业流动性较大,难以形成稳定的家庭环境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性质与场所流动性大,导致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次随父母在老家和父母暂住地之间或不同城市间辗转迁徙,频繁面临转学、适应新环境和大城市生活、与亲人及伙伴分离等场面,这不仅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而且也不利于形成安定舒适的家庭育人环境。
(二)父母文化素质不高,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要求
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在知识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外来务工人员原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过时,他们很多人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文化课指导。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所限,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局限性,不懂得关注孩子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由于自身视野所限,他们无法正确给孩子的未来定位,不能对其子女进行励志指导。
(三)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不能满足子女教育需要
迫于生计,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从事一些不够稳定的工作,收入普遍比较低,扣除家庭成员必要的衣食开销后已所剩无几。有些家庭还不止一个孩子,凭这么微薄的收入在城市维持起码的生活需要都相当困难,虽然望子成龙,但最多也只能是顾及到孩子的吃穿和基本学习开支,根本承受不了孩子学校以外的教育投入。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积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优化孩子的“第一课堂”,使他们能够在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一)外来务工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希望子女将来靠知识来改变命运,但与之极不协调的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因此,只有家长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正确家教观,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
1、更新观念,明确家庭教育责任
外来务工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摆脱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摈弃对子女缺管少问的“散养”教育。一要改变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过分溺爱、过分保护和过高期望的家庭教育态度,着力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二要改变重智力、轻德育,重学业、轻素质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三要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采取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2、加强学习,丰富家庭教育知识
外来务工人员要积极参与各类家庭教育活动,通过多元渠道,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并通过家校沟通、家长学校等积累成功的教导经验。学习亲子沟通技巧,加强与孩子的良性沟通,改变单向训话式交流,给予孩子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真正通过沟通了解子女的心声,提高沟通质量。同时,要积极培养对城市与政府的归属感,关注、了解并合理有效利用好公共家庭教育服务资源。
3、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家庭环境是否和谐,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和谐、融洽、民主的家庭,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经常吵闹的家庭,会阻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外来务工人员要清楚认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遵纪守法、热爱工作、勤俭节约、说到做到,努力创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无忧无虑、专心致志地学习和从事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二)学校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孩子教育的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学校要采用参与活动式方法,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
1、定期召开家教交流会
定期开家教交流会,属于集体沟通,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直接相互交流形式。召开交流会目的是使家长了解、认识老师,确认发生在子女身上的事并咨询的教育方式。教师则利用交流会更多地了解学生在家表现,通过家长的介绍,让家长现身说法,其余家长会对比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从中吸取成功的育子经验。同时,家长和教师可以互相提意见,这样既改进教师教育方法,也让家长了解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2、适时对外来人员子女进行家访
这是教师与家长间的个体沟通。通过家访能较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家长个性特点,找出原因,分析原因,再对症下药。同时,可以鼓励家长多访问老师,互相分析教育学生的方法。此时,教师可向家长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如:未孩子提供学习环境、必要的智力投资,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劳动时间等,让学生健康成长。
(三)政府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家庭教育公共服务
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素质的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改善,更有赖于社会的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在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对家庭教育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助系统。
1、搞好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
要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有感染力的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地向外来务工人员传授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大力宣传成功家长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典型,让成功家长畅谈教子有方的感受和经验,引导和帮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
2、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文化生活
充分发挥社区市民学校作用,为外来务工者提供文化、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外来务工家庭参与,使他们共同享受文化大餐,积极营造尊重、接纳外来务工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社区图书室,免费向外来务工人员赠送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和资料,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家庭教育知识。
3、健全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
充分挖掘、整合社会资源,组织以教育工作者、机关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在校大学生为骨干的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深入外来务工者家庭,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及时、便捷的家庭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针对情况复杂、条件困难、迫切期盼得到帮助的外来务工家庭,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家庭志愿者服务进家门,主动把关怀和服务送上门。
家庭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关心,努力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所有家庭的共同发展,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王丹阳.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家庭教育调查报告以对杭州市下城区XX小学的调查为例[J].新余高专学报.2007(8).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EB/OL].http://jtjy.china.com.cn/2009-12/28/content_3316879.htm.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n Family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Children——Tak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ving in Rent Houses in Gangzha District of Nantong Western Suburbs as an Example
SUN Hai-yan
(Rugao Normal College,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Rugao 22650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jor problems of family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of Nantong Western Suburb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ving in rent houses in Gangzha District and further elaborates the root cause affecting family education of the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ideas with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conditions of family education for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Migrant workers’children;Family education;Countermeasures
G 78
A
1009-9743(2012)01-0131-04
2012-03-25
孙海燕(1980-),女,汉族,江苏沛县人。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