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丽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井冈山时期中共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及启示
——以农业生产建设为例
张秀丽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自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后,边界政党把改善和解决边界群众的民生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广大红军将士身体力行地参加了边区的农业生产建设。为解决根据地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边界政党组织了妇女耕田队,组织了耕牛、农具及换工互助,并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不仅切实解决了根据地军民的民生难题,还为深入解决当下民生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
民生问题;井冈山精神;耕田队;耕牛换工互助;农业生产建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为了打破敌人严酷的军事、经济封锁给边界军民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边界政党在农田水利建设、工业建设、商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好地沟通了边界红白贸易,解决了军民生活日需品匮乏等难题。限于篇幅,笔者仅就土地革命之后,边界政党在农业生产方面所进行的民生建设加以论述。
(一)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地位
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边界政党特别重视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并且把农业生产作为统领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毛泽东认为:农业生产的内涵相当丰富,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农民最关心的粮食问题,还要高度重视“衣服、砂糖、纸张等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应问题”。此外,毛泽东也把“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论述了经济建设对革命战争的重要作用,把“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1]作为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物质基础,并且大力倡导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自1928年5月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根据地内普遍实行了分田运动,由农民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边界各级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遵照特委指示,加强了对根据地农业生产的领导,普遍颁发布告,引导农业生产。比如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颁发了监督和鼓励农业生产的相关布告,嘱咐农民在分得土地之后,务必“耕耘在前”;若是任土地“自由抛荒”,则“重责难免”;同时规定在稻禾成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以免糟蹋了粮食[2]。由此,边界政府以明确的规章制度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有效督促及其长效运行。
在边界政党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指导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在军事斗争之余,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运动以及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据地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群众基础。
(二)边界红军身体力行参与农业生产建设
为了带动边界的农业生产建设,边界领导不仅积极倡导,还亲自带领红军参加农业生产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早在1928年春天,工农革命军驻守湖南酃县中村期间,毛泽东、何挺颖等边界领导为了搞好农业生产建设,曾部署部队以连队为单位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为使分田地运动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毛泽东、何挺颖与酃县县委书记刘寅生等人在中村又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专门就如何进行土地革命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会后,派出一批红军干部深入到边界各地指导农民分田工作。
据徐正芝回忆,1928年4月27日,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塘边后,亲手制定了分田临时纲领十七条,随后亲自“带领贺子珍、贺敏学和红军司令部的同志”在泉水窝侧边帮助群众割禾,“以后又在塘边村前的田陇里,帮助孤寡老人和劳力缺少的群众割禾。”[3]毛泽东边割禾边向群众了解基本情况,农民个个喜气洋洋。
1928年5月草市垇战斗后,毛泽东同志到九陂指导分配土地。他从夏幽、路口经高坑来到九陂,第二天就在田南彭家村的大樟树下召开群众大会,专门作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报告。会后,九陂便开始在乡苏维埃土地委员会的指导下分田[3]。对此,赖春风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毛委员像普通战士一样,置身在群众斗争的行列里。他亲自为翻身农民丈量土地,为得到土地的群众书写和插下分田的牌子。”[4]在毛泽东等红军将士的带动下,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参加革命的热情显著提高。
1928年5月,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在宁冈茅坪沧边村成立,随后边界各县政府相继设立了土地委员会,具体负责领导各地的土地革命运动。为帮助各地搞好土地革命,毛泽东和边界特委还特意从军队中抽调了大批干部深入到宁冈、永新、遂川、莲花等地发动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工作[4]。谭震林被派去了小江区,何长工被派到东源荷花形村,王紫峰被派到了葛田村指导群众工作。
除了红军将领的积极参与,红军战土也把支援农业生产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们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例如,1928年6月龙源口战斗胜利后,红四军主力部队第三次攻占永新,他们在那里驻扎期间,一边分兵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一边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割稻子、摘绿豆等,样样都干。当时永新的农民群众称赞说:红军真是我们的子弟兵,既会打仗,又会搞生产。
1928年夏天,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一团来到塘边村指挥打土豪分土地工作。当时恰逢禾苗成熟,按照分田原则分完田以后,各家各户就立即投入到抢收禾苗的工作中去。红军从军官到士兵,人人参加,个个上阵,每天早晨天未亮便出工,晚上天黑才收工,积极投入到帮助群众搞好农业生产的热潮中[3]。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前后,三十一团在永新掩护农民割禾[3],有力地保卫了土地革命的果实。
同时,根据地红军严守部队纪律,小心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据韩伟回忆,根据地红军执行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当时,我们不派伕,是在地方用钱请伕,打了土豪还分给伕子东西。如果请老百姓带完—段路,接下去找不到人带路,要其继续带路,就再给他现洋。这样,他们回去以后就告诉别人,说替红军做事不要怕,不仅会给你饭吃,还会给你钱。”[3]老百姓对此反映很好。此外,红军每到一地,“如果群众跑掉了,吃了群众的米,就把米钱放在米桶里,用了群众的油,就把钱放在油罐底下,还写上道歉和解释信。”[3]
张令彬后来回忆,那时军队执行群众纪律做得很好,行军时“过稻田要派一个人在前面开路,谷子倒在田埂上,走在前面的人要把谷子扶到田内,不要把谷子踢掉了,踩了就违反了群众纪律。”[3]纪律严不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
部队之所以能够严守纪律,这得益于毛泽东的大力倡导。刘荣辉曾指出:“毛深东同志不仅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而且还经常对我们进行教育”,“跟我们说清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道理,讲明它的含意,使得我们在认识上更清楚了。”每到一地,对部队在遵守群众纪律方面还做得不够的地方,毛泽东同志都会提出来,并“针对问题进行教育,以便及时纠正。”刚开始时,士兵还不习惯,执行得也不够自觉,经过教育,逐步成为自觉。对于一些问题严重的,“也要给以纪律处分。”[3]比如:1928年11月10日红军新城、永新之役,宁冈四区赤卫队及一部分农友不到前线作战夺取敌人枪械及担任运输、收获、搜山等工作,仍在新城附近农村中专事收搜及其他杂物。这种行动实属违犯革命纪律,侵犯农民利益,红军第四军第六次代表大会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殷切希望“以后不宜再有此项行动”[2],被索去的耕牛也尽数发还,并公开发表宣言,解释此项错误。
正是由于根据地红军密切联系群众,设身处地地为老百姓考虑,根据地军民关系相当融洽。那时,“军队出发,只要通知到那里吃饭,到那里宿营,那里的群众都给部队满意的安排。”红军所到之处,当地群众“立即组织妇女儿童敲锣打鼓,唱歌喊口号热烈欢迎,给红军鼓舞很大”。红军驻扎下一个地方,就有慰劳队到宿营地唱歌、慰劳。有洗衣队(四十至五十岁妇女组成的)尽义务给红军洗衣服,有补衣队(年老妇女组织的)替红军缝缝补补。给红军送慰劳品一年约四五次,慰劳品中吃的有各种菜干、猪肉、米果,穿的有草鞋、布鞋、凉鞋和草帽、扇子等。并且开展比赛,看谁的慰劳品漂亮,鞋上绣有花和口号,如“英勇杀敌,百战百胜”。红军每次打仗,都有群众赠送慰劳品,红军在前线打仗,群众就往前线送子弹,送茶送饭,并带回战利品和抢回伤员[5]。军民间的鱼水之情,为革命和农业生产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群众基础。
(一)组织妇女耕田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由于强壮的男人都去打土豪劣绅或参加红军了,家里只剩下些老弱病残,造成了农作物耕作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边界党不仅组织红军干部和战士在战争之余帮助群众进行农耕和作物收获,还组织妇女成立了妇女农耕队,缓解了根据地劳动力缺乏难题。
在红军带领下,根据地妇女觉悟普遍较高,妇女农耕队不仅耕种自己的田,还帮助红军家属耕种。当时,三湾村的妇女,既是生产骨干,又是参加打仗、打土豪分田地的积极分子。张冬莲在《忆三湾乡的妇女工作》中指出:“女党员是骨干,又是妇女的代表。不仅要参加党的活动,而且要领导妇女搞生产。”犁田、耙田、插秧都是妇女干的。在干活时,怕有反动派来干扰,还要派一个人放哨。一般来说,田还是自己种自己家的,但也互相帮助,使大家的活都按季节干完。对于红军家属的田,妇女耕田队“采取几个人包一家的办法,并且经常慰劳红军家属,帮红军家属挑水、砍柴。”[5]那时,边界妇女是很辛苦的,但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精神又是很愉快的。
钟华容在《回忆三沟村的革命斗争》一文中也回忆道:“男人们外出打土豪闹革命去了,妇女们在家又犁田又耙田,生产搞得火样红。”[5]妇女耕田队极大地支援了革命和农业生产建设,从1928年5月分田一直到1933年,根据地没有缺过粮食。根据地军民将收割了的谷子藏在山上,实行坚壁清野。国民党反动派一来,屋子里空空的,而群众在山上都有粮食吃。
(二)耕牛、农具及换工互助
由于反动派的疯狂封锁和军事围剿,边界地区农业生产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尤其在农业生产中耕牛和农具等生产资料严重匮乏。在1928年边界遭受了“三月失败”以后,根据地被敌方占领一个多月,在此期间,敌人在根据地内烧杀抢掠,大部分耕牛被劫掠,耕作农具基本被毁坏殆尽。以宁冈县东源乡为例,该地原有耕牛七八十头,“三月失败”后只剩下了四头[5],生产工具和耕牛的缺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坏影响。
为解决农业生产中耕牛和农具严重匮乏问题,边界政府从过去的农业生产中汲取成功经验,发掘井冈山地区原有在农忙时节互相换工帮助的优良传统,在农业生产中积极组织耕牛和生产工具的互助活动,互相调剂余缺,并给农民赊种谷物。1928年1月工农红军攻下遂川,成立了代表工农阶级利益的遂川县工农兵政府,颁布了《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明确规定要“开办生产合作社,以增进农业及工业的生产,免除个别生产的不利。”[2]
1929年,闽浙赣根据地的宁冈县和上杭县实行劳力换工,耕牛、农具互助,并组织了劳动合作社和耕田队,克服了农民生产中的困难,取得了丰收。1930年6月,毛泽东到上杭县才溪乡指导工作时,发现了耕田队这一新生事物,给予了热情赞扬和积极引导。
1931年,边界政党颁布了《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对耕牛缺乏问题进行了统筹安排,允许调剂、租牛、出卖、出借耕牛,但严禁杀牛及贩牛出口:在耕牛比较充足的地方,提倡农民“耕种互助”,“临近乡村牛多的帮助牛少的耕田”;而在耕牛严重缺乏的地方,由县区乡等政府“设法调剂”;同时由于耕牛严重匮乏,所以边界政党严格规定“禁止杀牛”,并明令禁止在此非常时期内“贩牛出口”,以免损害了工农利益[6]。
此外,在耕牛特别缺乏的地区,也提倡以人力代替耕牛的作用,以保障农作物能够按时按季播种。如宁冈县东源乡的革命群众,为了搞好翻身后的第一个春耕,他们顶住困难,“牛不够就用人力拉,起早贪黑,精耕细作,秋收时获得了丰收”[5],以实际行动支援了革命战争。
井冈山时期的这一换工、耕牛及农具互助传统,作为根据地农业生产建设的宝贵经验保留了下来。到1933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对劳动互助社的作用、组织、劳力、调剂办法、工资换算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有力推动了根据地劳动互助社的发展。临时中央政府还相继颁布了《关于组织犁牛站的办法》和《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训令》,以解决耕牛缺乏问题。
(三)兴修农田水利建设
为保障农业生产建设长效运转,除了保障农作物能够按时耕种、收获之外,边界政府还特别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多为山地、丘陵和湖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恢复和发展息息相关,边界党对此十分重视,并成立了建设委员会,指挥“水利”、“桥梁”两委员会[6]。毛泽东曾指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1]1928年11月公布的《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也明确规定:“共产党要努力设法实行防止水旱的工程,建堤导河填筑淤地造牧场等。”
由此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边界党和政府始终把兴修水利事业作为农业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由此在根据地兴起了大规模的修复“陂、圳、坝”的农业水利建设。在此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地军民在永新“修复了一座能灌溉三百亩面积的海内塘以及许多大小水渠”,“莲花也修复了许多大小水陂、水坝和水渠。”[7]
毛泽东当年在长岗乡调查时,决定修整河堤道路。限十一月二十日至三十日十天内,修好通江背洞之六里长、六尺宽的大路。修好后再修他路,四尺宽。并选举筹备员五人,于路修好后修那个一丈宽被水冲坏了的河堤。至于那座大木桥,则指示与榔木乡合修[6]。根据地军民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为农业生产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大兴植树造林运动
井冈山时期,边界政府在组织耕牛、农具互助以及兴修水利的同时,也大兴植树造林运动,将植树造林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政府曾多次就林木保护问题进行了专门规定。
如,1928年10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遂川县苏维埃政府在布告中明确规定:“禁止乱伐林”,“禁止烧山”,“不准运木做炭”,“不得损坏树皮”,“不得砍伐茶树”等。1930年4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六安县六安区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了《森林办法》,对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做了若干法律性规定[8]。同时成立了山林委员会管种植、保护[6]。
除了政策性规定外,边区军民还响应边界政府号召,积极参与了植树造林活动。1928年,在毛泽东带领下,塘边群众开展了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塘边的土地特质和相关情况,具体制定了植树造林计划,对于本地区适合种什么树、种多少、种在哪都有详细规定。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塘边地区“从麻土岭到山岭背,从枫面里到新岭坳,纵横20多里的山岭上,都栽上了松树、茶子树。”[5]很快,井冈山边区都覆盖了绿色植被,植树造林取得了重大成功。林木保护政策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运动,不仅防止井冈山水土流失,同时还增加了农民的额外收入,切实帮助边界群众渡过了难关。
总之,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并身体力行加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去:不仅组织妇女耕田队以及耕牛、农具互助合作以保证粮食按时、按季播种,还切实兴修农田水利和植树造林等相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边界农业生产建设的增产增收提供了必要保障。据统计,1928年宁冈县城的粮食总产比1927年增长了20%[9]。井冈山时期,边界政党有效化解了根据地群众的民生难题。
系统考察井冈山时期边界政党解决群众日需品严重匮乏的实践,我们发现当时关于农业生产建设的若干思路,不仅成功破解了敌人军事封锁下的民生难题,有力支援了革命和建设,而且对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一)传承井冈山精神,继续发挥我党的政治优势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土地革命时期,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坚定信念、矢志不渝,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井冈山精神。边界政党勇于打破陈规,积极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新途径;倡导平等观念,废除了领导干部的特殊待遇,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广大将士与边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军事封锁和围剿,还克服了衣食住行等难关,保证了自给自足,终于将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旧需要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发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二)借鉴成功经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基础性作用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农业一直是国家的邦本,历代统治者将发展农业作为维护国家稳定和繁荣昌盛的关键环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解决边界群众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问题作为革命和建设的根基。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虽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重要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行政命令体制,城乡之间的二元机制仍然存在,三农问题依旧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需要在思想上继续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始终把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
(三)拓展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的井冈山农业生产建设中,积极拓展发展思路,不仅关注粮食的直接产量问题,还提倡发展与之相关的农林牧副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这对于当今仍是重要的启示。对比今天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新农村建设只依靠单纯的农业生产而没有深层次的农业加工,以及配套的工业发展设施,其发展道路是很难走远的。因此,在解决三农问题时,应该眼光向外,理念先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四)积极创设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关心农业的整体氛围
井冈山时期,边界政党在解决群众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自上而下积极支援农村建设的良好风尚。以毛泽东为代表、以广大官兵为坚强后盾,在支援农业生产、农村发展方面上行下效,与群众一起投入到了革命和生产建设的巨大洪流中。这不仅极大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还在生产实践中,让群众看清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而更加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仍旧需要继承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真正深入群众的田间地头,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切实解决群众的难题。
(五)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积极引导并提高其思想觉悟
井冈山时期,由于革命需要,大部分青壮男劳力都去打土豪或者参加红军闹革命去了,农村里剩下的主要劳动力便是妇女。在红军的动员和示范下,边界妇女勇敢承担起了农村生产和建设的重担,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并成为革命队伍强有力的后方阵地。如今,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青壮劳力再一次离开家乡并加入到支援城市建设的洪流中,在农村中留下了数目庞大的“386199”部队(留守妇女老人儿童),妇女仍旧是农村生产建设以及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应该高度重视和提高留守妇女的思想觉悟以及知识水平,再一次发挥半边天的巨大能动力。
(六)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红军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切实解决边界群众衣食住行等民生难题,因而得到了群众热烈拥护,民众不仅倾其所有,还冒着生命危险支援革命和建设。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最广大民众的支持,革命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今天,我们仍旧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好目前最迫切的从菜地到菜篮子的两头民生,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七)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解决民生问题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不仅可以在反军事围剿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时,也能够切中肯綮,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边界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同样,倡导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干部也要深入民间,积极响应温家宝总理的号召,“不要只看闪光点”,切实反映和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坚决杜绝新农村建设的面子工程和一刀切模式,积极根据各村实际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实践将由此推进到崭新的发展阶段。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写作小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写作小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4]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5]张泰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刘斌等.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物资供给来源途径探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4).
[8]谭克绳.中国革命根据地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9]周榜师.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建设及其历史经验[J].求实,2005(2).
Measures for Livelihood Issues for the CPC during the Jinggangshan Period and Its Inspiration——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an Example
ZHANG Xiu-li
(School of Marxism,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3,China)
Since the date of the establishment,the CPC has set up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as the Party's sole purpose.After opening up th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the CPC tried its best to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masses.The majority of the Red Army soldiers participat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To solve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CPC also organized women's farming teams and so on,which not only solved the livelihood problem of the Base effectively,but also provide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oday’s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
Livelihood Issues;Jinggangshan Spirit;Plowing team;Cattle-for-work assistance;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 231
A
1009-9743(2012)01-0046-06
2012-02-20
张秀丽(1982-),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
(责任编辑:张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