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川,赵琪伟,张小平
(1.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理系,甘肃 陇南 742500; 2.中共陇南市委党校,甘肃 陇南 746000; 3.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秦文化遗存及内在特质初探
赵俊川1,赵琪伟2,张小平3
(1.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理系,甘肃 陇南 742500; 2.中共陇南市委党校,甘肃 陇南 746000; 3.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境内秦文化遗存颇为丰富,拟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侧重,追溯和探讨了甘肃省内秦文化遗存的特点及其考古和学术价值。
秦文化;文化遗存;甘肃
考古发现的甘肃秦文化遗存颇为丰富,西汉水流域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遗址群,渭河流域天水放马滩秦墓遗址、张家川戎人墓葬遗址、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正在发掘的清水李崖古城遗址等倍受世人关注,是研究秦早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诸多问题不可多得的直接实物依据和探寻秦文化流源的重要资料。[1]
1.礼县秦西垂陵园遗址群。
礼县秦西垂陵园遗址群分布于西汉水上游流域地区,由大堡子山遗址、圆顶山秦国人墓地、西山城址、鸾亭山祭祀遗址等组成。大堡子山遗址位于县城东13公里永坪乡和永兴乡交界处的西汉水北岸,遗址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共发现有秦公陵墓、夯土城墙、建筑基址、中小型墓葬、车马坑、陶窑、水井、灰坑等各类遗迹699处,城内遗迹主要为秦公西垂陵墓、“大型房屋”(宫殿)基址、灰坑和中小型墓。城内已钻探出夯土建筑基址26处,探明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南北长102米,东西宽17米,已探明400座墓葬,发掘出2座南北并列的“中”字型和“目”字型墓葬,总长度分别为88米和115米,出土鼎(已知)16只,簋12件,部分鼎、簋器物上有“秦公作宝用鼎(簋)”或“秦公作铸用鼎(簋)”的铭文,清理出车马坑2座,“人祭坑” 4座 ,“乐器坑” 1座,出土壶、钟、軎辖、金器、玉器、编钟,石磬、残鼎足、漆匣等文物300多件,“乐器坑”内出土青铜编钟一套,石罄2组10件。根据墓中陪葬青铜器上的铭文初步确定为秦庄公、秦襄公夫妇或其子秦文公的陵墓,即秦西垂陵园。圆顶山秦国人墓地位于与大堡子山相对的西汉水南岸,共清理贵族墓葬4座,车马坑1座,出土鼎、簋、壶、尊、戈、剑等青铜器317件,金器1件,玉器21件,石器、铁器、骨贝器等75件。西山遗址位于县城西侧的山坡上,城址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经钻探发现墓葬800座,房屋基址7座,灰坑183处,灶5座,动物坑10座,古道路2条,窑址3处,房址1座。鸾亭山祭祀遗址位于县城北侧,由鸾亭山山顶的祭祀台和山腰的东西夯土台组成,山顶祭祀台面积约2500平方米,山腰夯土台发现墓葬81座,灰坑21座,夯土遗址7处。据考古调查报告显示,在礼县陆续发现的秦文化遗址共38处,其中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4处;面积在10—30万平方米之间的有2处;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下的有10余处。这些遗址大、中、小不同规模错落结合,构成了“六八图—费家庄”,“大堡子山—赵坪”,“雷神庙(西山)—石沟坪”三个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遗址群。专家考证确认,以礼县大堡子山为核心的西汉水流域是秦王朝的肇始之地。[1-8]
2.天水放马滩秦墓葬遗址。
天水放马滩秦墓葬遗址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北部花庙河上源党川河源头处,这是一处战国中晚期的秦人墓葬遗址,出土了一批秦简和7幅战国未期秦国的木板地图。木板地图按其用途分为《政区图》《地形图》和《林木资源图》,图上重点标识了境内的山川、河流、居民地、城邑及其名称,部分地区还表示了树木的分布情况及里程注记,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木板地图,其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6-7]
3.张家川戎人墓葬遗址。
张家川戎人墓葬遗址位于县城西北17公里处的木河乡桃园村,考古发掘59座墓葬,有一座大墓,应该为西戎王墓,2座中墓,3座小墓,出土包括鎏金铜器、铜器、金器、银器、玻璃器、铁器、错金铁器和陶器等近百件的珍贵文物。[2]该墓葬遗址在考古学意义上第一次用实物诠释了戎人文化,是甘肃乃至全国秦文化开发中绝无仅有的。这里独特的戎人葬俗、车马坑、祭祀坑、青铜花装饰、漆器等与中原文化和秦文化明显不同,三座车马坑中的车具已用金银贴车,并大量使用锡装饰车轮,精美绝伦,是研究当时的车辆制造技术、冶金技术和手工艺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还在墓葬中也发现同时期地中海沿岸和北方草原的文化遗存,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4.甘谷毛家坪遗址。
甘谷毛家坪遗址位于陇山以西渭河上游南岸,地处渭河支流毛河东侧的磐安镇毛家坪村。此秦人墓地和居址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共发现31座从西周中期到战国早期的秦墓,二百多平方米的灰坑、残房基地面等居址遗迹,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和铜器等1200件,专家考证是秦人平民生活和墓葬文化的典型代表。[3]
5.清水李崖古城遗址。
清水李崖古城遗址位于县城西北牛头河与樊河的交汇处的秦亭镇李崖村,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目前已发掘遗址面积数千平方米,清理墓葬近30座,出土陶鬲、陶罐等150余件,灰坑120个,各类标本1万多件,山顶古城塬面积14万平方米,残存城墙长50余米,高1米至2米。考古专家从出土的文物、各类标本及墓葬形制等确定这里就是秦非子封邑所在地。[6]
1.存在时间悠久,文化积淀厚重。
据记述秦人世系最详实的《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从大业到大骆之间十余代,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传说时代,但《史记·秦本纪》明确记述殷商晚期,秦先祖仲衍的玄孙中潏 “在西戎,保西垂(礼县大堡子山周围)”。其后裔大骆一族就繁衍生息于此,由于大骆的庶子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并“分土为附庸,邑于秦。”汧、渭之地(陇山之东的宝鸡境内)被辟为秦人新的牧马场后,因受戎人侵扰,又西迁到陇山以西的甘肃张家川、清水一带,并在秦亭建立了都邑。后来,“周幽王用曪姒废太子,立曪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始得以建国。[1-8]再结合《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秦纪》中 “襄公立,享国十二年,初为西,葬西垂”和《史记·秦本纪》中“文公卒,葬西山”等相关史料的记载,秦人从非子到宁公约200年的创业阶段就在陇山以西的渭水流域和西汉水流域,一直到秦人崛起后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这一带作为秦人东进的后方基地,其战略地位仍然十分突出。这些以都邑和陵园遗址为主的先秦历史文化遗存时间早、规模大、规格高、积淀厚,具有不可替代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民俗活动极具魅力。
民间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是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是发展旅游业不可偏废的资源。散见于陇南、天水一带与先秦文化密切相关的一些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极具魅力,它们也是先秦子民在这里生生不息的重要佐证。(1)西和长道、礼县永兴每年举行的乞巧习俗是先秦民间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先民最早居于汉水上游,因而将晴天夜晚天空呈现的银白色光带也称作“汉”。周秦文化融合后,“汉”或“云汉”、“天汉”成了银河的通用名称。[9]秦人将位于银汉北侧呈三角状排列的一大星两小星称作“织女”,以纪念自己的始祖。那时“汉”既指天上的云汉、天汉,也指发源于嶓冢山、哺育了秦人、秦文化的那条大水,即西汉水,而当地人乞巧活动供奉的巧娘娘实质上就是织女。[10-11]这一民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在天水杨家寺河、礼县峁水河流域流传的 “抢快”习俗是先秦子民留下的一种旨在“重农抑商”的非物质文化遗存。[12](3)天水杨家寺河、礼县峁水河流传的“迎喜神”活动,这一习俗的渊源仍然与秦人畜马善御的部族传统和重视畜力的使用密切相关。[1-2]
3.学术研究价值高,开发潜力大。
甘肃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住中原之前,兼取西戎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优点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第一人,其先祖在东迁过程中,曾先后在礼县的西垂和清水的秦亭建立都邑,然后又依次迁往陕西陇县的汧邑、汧渭之会、宝鸡陈仓区的平阳、陕西的泾阳、凤翔的雍城、西安阎良的栎阳,最后定都咸阳,统一中国。[6]可见秦人东进关中前在甘肃曾建过两个都邑,西垂更是秦人的开国之都,地位特殊,亟待研究。特别是礼县秦公西垂陵园的发现和大量国宝级文物的出土,确证这一带是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秦国的中心,它对研究两周时期的秦国乃至周代墓葬制度、秦国始封地和西周封邦建国制度、秦人的迁徙及其社会特征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13]天水放马滩秦墓葬遗址出土的木板地图是研究我国最早的地图标识以及当年西汉水流域、渭河流域的山川、河流、居民地、城邑、地名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张家川戎人墓葬遗址是截至目前我国发现的一处规格最高的戎人文化遗存。从史料看,秦人早期曾与一个称“西戎”的民族发生过许多纠葛,《史记·秦本纪》记载:“中鞠在西戎,保西垂”;“申骆重婚,西戎皆服”;“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乃召壮工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等等,但这个民族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沉浮文献上却没有具体说法。张家川戎人墓葬遗址考古发掘很大程度上揭开了秦人宿敌西戎的文化面纱。甘谷毛家坪遗址是早期秦人平民生活和墓葬文化的“缩影”。清水李崖古城遗址应该是秦非子封邑所在地。[6-7,14]这些秦文化遗存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甘肃境内如此丰富的秦文化遗存,不仅可以作为探寻早期秦文化的真实依据,同时也具备较高的考古和学术价值,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1]赵琪伟.甘肃礼县秦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与开发保护[N].甘肃经济日报, 2007-11-09 (8).
[2]王辉.寻找秦人之前的秦人——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为中心的考古调查发掘记[J].中国文化遗产, 2008 (2): 75-82.
[3]张天恩. 试说秦西山陵区的相关问题[J]. 考古与文物, 2003 (3):39-46.
[4]陈平. 浅谈礼县秦公墓地遗存与相关问题[J]. 考古与文物, 1998 (5): 78-87.
[5]王辉. 也谈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铜器[J]. 考古与文物, 1998 (5):88-93.
[6]牛世山. 秦文化渊源与秦人起源探索[J].考古, 1996 (3): 42-50.
[7]张天恩. 礼县等地所见早期秦文化遗存有关问题刍论[J]. 文博, 2001 (3): 67-74.
[8]刘劲. 秦汉时期西县故城治所考略[J]. 丝绸之路, 2010 (18): 21-23.
[9]赵逵夫. 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6(6):1-4.
[10]赵逵夫. 汉水、天汉、天水——织女传说的形成[J] 民间文化(中国文化产业), 2007 (8):24-30.
[11]赵逵夫. 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2(6): 83-88.
[12]赵琪伟.甘肃西汉水流域的早期秦文化遗俗[J]. 寻根, 2010 (6):102-105.
[13]郭军涛.礼县地区中小型秦墓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 西北大学, 2010:4-73.
[14]张天恩.甘肃礼县秦文化调查的一些认识[J].考古与文物,2004(06):76-80.
ClassNo.:K878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NatureandCharacteristicsofCulturalRelicsofQinDynastyinGansuProvince
Zhao Junchuan,Zhao Qiwei,Zhang Xiaoping
There are a lot of cultural relics of Qin Dynasty in Gansu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non-material culture , this paper tried to trace and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rchaeological features and academic value of culture of Qin dynasty in China.
cultures of Qin dynasty;culture relics;Gansu province
赵俊川,讲师,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学及民族文化。
赵琪伟,副教授,中共陇南市委党校。研究方向:党校干部教育教研和地方史志。
1672-6758(2012)09-0147-2
K87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