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多模态话语的协同连贯及其传播功能

2012-04-08 01:40梁国杰
关键词:话语模态符号

梁国杰

(聊城大学 外语教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网络多模态话语的协同连贯及其传播功能

梁国杰

(聊城大学 外语教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普及和迅速发展,利用图像、动态视频、音频等符号模态同纯语言符号模态相结合,共同构建意义和传播信息,已成为网络话语传播的一种发展趋势。在网络多模态话语中,多种不同的符号模态相互协调、相互作用,通过多种模态之间或显或隐的意义联系,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构筑话语意义,共同实现话语的整体连贯性,从而达到增强话语交际效果、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目的。

多模态话语;网络传播;协同连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普及和迅速发展,互联网以多媒体、多模态的方式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文化生活。张颂(2001:220)指出,对于人类生活而言,网络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工具和手段的范畴,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整合是多向度、立体交叉的。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为迅速的、影响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现代化传播方式。作为一种迅速崛起的新兴传播媒体,网络集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传统传播媒体的优势于一身,以多媒体整合传播、多模态协同作用的方式全面影响着人类社会,促进了跨文化、跨语言信息传播,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那么,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的话语传播方式有哪些特性?网络多模态话语又如何通过多种符号模态之间的协同作用,共同构筑社会意义,实现话语的整体连贯性,从而增强话语交际效果、提升信息传播效率?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出初步探讨。

一 网络话语传播的主要特点

1.网络话语传播的多模态协同特性。

人类赖以传播信息的三种主要符号模态是声音、文字和图像。在三大传统媒体中,报纸主要利用文字符号和图片形式来传播信息,广播主要以语音和音乐为媒介来传播信息,而电视传播则整合了声音、文字和动态影像等符号模态,以上三种传播媒体的话语传播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具备多模态话语的性质。由于网络具有展示性、整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它为大众提供了一种覆盖范围最广泛、信息资源最丰富、交际功能最强大的综合传播媒介。而网络语言传播中多模态话语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传播效果更好、传播效率更高。

2.网络话语传播的双向互动特性。

网络话语传播是一种传者与受者双向互动的语言传播方式。在网络话语传播中,受众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能够较为自由地控制获取所需信息时间、地点和方式,并且能够主动地选择查看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还能够迅速地就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作出反馈、发表意见,而传者也能够及时获得受众的反馈,并迅速作出回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传播促进了话语信息的高速互动与传播。

网络话语传播大大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它既可以作为点对点双向传播的人际传播形式,又可以作为面对面、点对面单向传播的大众传播形式,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而为一、互为补充,在整体上构成了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模式。(童之侠,2005:143)

3.网络话语传播的经济、即时特性。

网络话语传播的经济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网络话语传播只需要很少的经济投入就可能实现,而传统媒体则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才能够顺利运作;第二,网络话语传播所使用的符号模态也具有经济性的特征,网民们自发创造并在网络群体中受到认可并广为流传的字母词、数字词、缩略语、图形符号等网络语言符号,都反映了网络时代的“简约传播”理念。与经济性特征并行而至的是网络话语传播的即时性特征。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是专业传播人员的领地,而网络话语传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分布在互联网无数节点上的个体传播者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布和传播话语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话语传播是一种“即时性传播”,这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迥然不同的。

二 网络多模态话语的协同连贯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经常利用多媒体和多种符号模态来表征意义和传递信息。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话语交际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媒体和符号模态也相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今社会流行的“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视听动态图像同纯文本语言一起建构意义、传递信息。在这种交际模式的影响下,网络话语传播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多模态性(multimodality)。多模态,也称多符号(multi-semiotic),包括了声音语言、书面语言、图像、图表、色彩、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和方式。在网络多模态话语中,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资源相互协同,共同发挥意义建构和信息传播的功能。

多模态话语交际模式对传统的依赖语音和文字的纯语言交际方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在报纸、教材、机构报告、网络等媒介中,图像正代替语言成为主要的意义建构资源,或者说至少与纯语言符号平分秋色。(Kress,2001:68)罗兰·巴特更把符号学研究拓展到整个社会文化系统,认为符号是一种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范围涵盖了文学、语言、图像、影视、烹饪和衣着等。

虽然不同的符号模态各有其特征和优势,但是在多模态话语交际中,线性文本话语和图像式话语相互协同,相辅相成,各种符号模态通过各种或隐或显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以协同配合的方式实现有效交际,从而有效地提高传播效率。

三 网络多模态话语的信息传播功能

目前对于多模态话语的信息传播研究存在多种视角,如交互社会学视角主要关注人们在交际时如何利用多模态话语构建交际的情景和交际者身份,对即席话语和公共场所的多模态话语进行了研究,该视角从人们的交际传播行为而不是语篇本身出发,主要代表人物有Scollon和Norris等;认知的视角主要研究在理想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中如何同时以多种模态表征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关注交际者对不同的模态或模态组合进行选择并生成连贯话语传播信息的概念化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有Forceville和Holsanova等;功能主义社会符号学视角主要以Halliday(1978)的社会符号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不同符号模态的意义潜势和符号选择的意义整合,致力于视觉语法(visual grammar)的构建,主要代表人物有Kress,van Leeuwen,Lemke,O’Halloran,O’Toole等。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从书面到电子、从静态到动态、从无声到有声等巨大变化,计算机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了意义互动的动态三维空间。Lemke(2002)使用“超模态”(hypermodality)这一概念,来指网络等超媒体中的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模态之间的意义互动。超模态不仅仅指含有超链接的语篇,也不仅仅指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模态的同现,而且还包含了多种模态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相互联系。Lemke指出,两个超模态网页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取向关系和呈现关系,超模态话语中颜色的空间分布模式差异也体现出不同的凸显关系。

Stockl(2004)的研究表明,不同符号模态在符号属性、认知取向和语义潜势方面具有区别性特征。符号属性指模态的内在结构和使用者惯常使用该模态构建意义的方式。图像对世界的表征是拟象性的,而语言对世界的表征则是象征性的,与现实世界不构成直接联系。在认知取向方面,语言在建构意义时要经过线性思维,要求把个体符号组织成短语,短语组织成句子,句子组织成话语等,以形成线性结构表征意义。图像则是基于完形感知(gestalt-perception)认知方式,可以从整体上予以理解。图像能够比语言更快地获得认知处理,更容易吸引视读者的注意力,其意义潜势更容易被激活,也就更容易被记忆。因此,图像的意义构建模式与语言相比更为快捷。

四 结束语

随着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迅速发展,利用图像、动态视频、音频等符号模态同纯语言符号模态相结合,共同构建意义和传播信息,已成为网络话语传播的一种发展趋势。在网络多模态话语中,多种不同的符号模态相互协调、相互作用,通过多种模态之间或显或隐的意义联系,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构筑话语意义,共同实现话语的整体连贯性,从而达到增强话语交际效果、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目的。

[1]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London:Arnold,1978.

[2]Kress, G. amp; T. 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London:Arnold, 2001.

[3]Lemke, Jay L. “Travels in Hypermodality” [J].Visual Communication 1(3), 2002:299-325.

[4]Stockl, Hartmut. “In between modes: Language and image in printed media” [A].in Eija Ventola, Cassily Charles amp; Martin Kaltenbacher (eds.). 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 [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9-30.

[5]童之侠.国际传播语言学[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张颂.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ClassNo.:H03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CollaborativeCoherenceandCommunicationFunctionofMultimodalInternetDiscourse

Liang Guojie

Along with the pervas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ociety, it has become a trend of Internet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to employ such symbolic modes a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together with linguistic mode to co-build social meaning and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In multimodal Internet discourse, the explicit or implicit semantic connections of discourse collaborate toward global coherence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kinds of symbolic modes, and thus improve the effect and efficiency of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multimodal discourse;Internet communication;collaborative coherence

梁国杰,硕士,聊城大学。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编号:2011274)。

1672-6758(2012)09-0093-2

H030

A

猜你喜欢
话语模态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