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诗》的圣徒情结

2012-04-08 00:19:51尹同云
关键词:邓恩絮语罗茨

尹同云

谈《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诗》的圣徒情结

尹同云

《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诗》是布罗茨基的代表诗作。全诗语言优美,内涵深邃。布罗茨基在该诗中对苏联的政治高压进行了愤怒的控诉,认为整个苏联都笼罩在黑暗之中,诗中“雪”的意象,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持,给世人指引了一条带着曙光的道路。

布罗茨基;《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诗》;圣徒

《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诗》,作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的成名作,可谓誉满天下。作者通过与300年前的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心灵交流,借古人之酒浇自己胸中块垒。国家不幸诗家幸。集权专制的苏联给布罗茨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这种灾难也成了他诗歌创作上的主旋律,他在这种荒谬的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诗歌生根点。诗人在邓恩身上学会了隐喻的艺术手法,体验了人世的孤独情感,表达了现实社会的荒诞与不合理、自己的不被理解以及对理想的坚守等思想。

一 “夜无处不在”

对“恶”的暴露与鞭挞,是布罗茨基一贯的主旋律。《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诗》开篇就是“周围的一切睡了”。乍一看,诗歌语调很舒缓。其实不然,诗人陈述了一系列东西“墙壁、地板、画像、床铺”等等都在昏睡,诗人的情感好像奔流直下的河水,被裹挟着的读者根本无法理出一个思绪的线头。在诗中,分明可以读出诗人一种焦急的情绪。

约翰·邓恩,这位英国玄学诗派鼻祖,他的诗歌怪诞奇异,诡谲夸张,艰深难懂,时常被排斥于当时英诗主流之外。年仅24岁的诗人为什么要发出如此的焦躁的声音呢?他想隔着时空与邓恩交流什么思想呢?

布罗茨基在15岁时就因为犹太血统的问题而主动辍学。当时社会上充满了排犹情绪,他的辍学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犹太民族的悲剧。这在小布罗茨基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痛苦的阴影。在《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诗》中就是在约翰·邓恩与自己之间找到了一种孤独的共鸣点——世界充斥着一股沉沉的孤独的死气。

结合布罗茨基早年在苏联社会的不公平待遇与悲惨遭遇,我们有理由相信《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诗》这首诗歌中的自然的“夜”象征着社会的“夜”。诗歌中的“夜”折射了苏联社会里一个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不安、痛苦与孤独,在诗歌中,不仅仅是为了要塑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庄严崇高的氛围,而且在这个意象中还包含了诗人对于孤独意识的理解。

“夜无处不在。无处不在的夜;在角落,在眼睛,在床铺……在每一件东西里。”世界上的一切都在昏睡,即使诗人在荒原上大声疾呼,但“没有答复”,“迎面飞来的只有寂寞”。这种“寂寞”弥漫在整个苏联的上空,整个苏联民族都在昏睡。

这种长时间的昏睡带给民族的只能是堕落,那么昏睡与死亡又有什么区别呢?布罗茨基敏锐地意识到,伴随着昏睡一起,死亡也潜伏在每一个角落,集权的死神在苏联上空盘旋,每个个体随时会与死亡相遇。因此,“有人在寒冷的黑暗中哭泣,在恐惧地低语”,诗人就发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说生命可以与人分享,那么谁愿意和我们分享死亡?”

正因如此,在面对“死亡”这个沉重而又难以尽言的问题时,敏感而又富有才华的诗人布罗茨基才要借17世纪的玄学诗人约翰·邓恩之口来抒发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感悟。那么死亡是什么呢?死亡是终结,是虚空,还是过渡?于是,约翰·邓恩的灵魂告诉苏联全民族“生活,就像你的岛屿,你与这一汪海洋相遇,四周只有黑暗,只有黑暗和呼啸”。布罗茨基俯视全民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切只不过是“困倦的残梦”,昏睡与死亡笼罩在苏联,“那末日的审判似乎不再可怕”,诗人无情地诅咒了黑暗的社会。但诅咒的同时,诗人没有沉沦,而是在积极寻找一条拯救之路。

二 “只有雪在絮语”

前面我们谈到了苏联社会的黑暗。在这种社会里,“圣徒、恶魔、上帝”都在缄默不语。“善与恶相拥抱”,人们已经麻木到了善恶不分的地步了。“一排排的书籍在酣睡”,“所有的话语在酣睡,带着其全部的真理”,这恰恰说明了政治高压下苏联社会已经没有理性可言。书籍与真理代表着人类的进步与良知,当这种保障人类进步与良知的书籍与真理被禁锢,整个社会也就停止了对真理的思考,注定要滑入愚昧的深渊,布罗茨基敏锐地意识到苏联社会中存在的严重的社会弊病,并为之深感焦虑。

“雪”这个意象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当一切在昏睡时“只有雪在絮语”,“只有雪在道路的明暗中低语”。表明了诗人持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处世态度。“雪”为什么要“絮语”,纯洁的“雪”在抱怨,抱怨这个风雨如晦的世道,他想找一个人诉说自己的委屈。可是,一切都在昏睡。上帝是万能的,他是造物主,是人类命运的主宰者,他是世间最公平的天父。可是就连这个每日膜拜的上帝如今也离开了苏联人民,不再担负惩恶扬善和拯救世人的责任而昏睡去了。“雪”梦想昭雪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没有了,那么,“雪”又能向谁诉求呢?唯有抱怨!

“雪”不仅仅只是为了抱怨而在“絮语”,“雪”也是为了扫除人世间的一切“恶”在“絮语”,当上帝昏睡的时候,“雪”却勇敢地挑起救世济民的上帝的重担。纯洁的“雪”要把“恶习,愁郁,罪过”埋葬,要“在空间里寻找罕见的黑色斑迹”将其涤荡干净。

但是清醒的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怎么可能唤醒那昏睡的整个世界呢?雪的“絮语”也是一种发自心灵的无可奈何的“哭泣”,因为“我孤身一人,受难在这高天之上”,“我”在为全民受难,可是全民都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把“我”一人抛弃到孤独的生活之中。“生活,就像你的岛屿……四周只有黑暗,只有黑暗和呼啸”。蒙昧的人并不令人痛惜,痛惜的是当你去启蒙时,他们却将你抛到孤独中去,这才是最大的凄凉。“我”所以在“哭泣”。

三 “有颗星在云层里闪亮”

在无限凄凉之感里,诗人又饱含着无限的热爱。诗人并没有把人民当成破摔的破罐子,而是对人民充满希望。他时刻都在努力唤醒民众,保持着对理想的坚守。

诗人把“自己纯净的道路和美好生活的渴望都永远地托付给了那颗星星”,夜空里的“星星”自然是光明的象征,也可以说是慈悲的上帝回归的象征,“乌云”象征着社会集权与黑暗势力。虽然“那星星此刻正被乌云遮挡”,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乌云终会飘走,星星终会重现天空。邪不压正,布罗茨基坚信苏联的未来充满希望,前景很光明。并且布罗茨基还大胆地说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理想图景——“犁没有翻耕田地。岁月没有被耕种。世纪没有被耕种”,这就是纤尘未染的“伊甸园”,社会集权与黑暗势力不会在历史上永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将会从头开始,新的理想社会等着人们用自己的犁耙去开发。布罗茨基尽情地描绘在这个纯洁的大地上美好的蓝图:“第一个樵夫骑一匹瘦马向那边跑去。在密林的恐惧中迷了路,爬上松树,他突然看见火光燃烧在静卧远方的他的山谷。一切,一切在远方。此处是迷蒙的区域。安详的月光在远处的屋顶上滑动。此处太明亮。听不到狗叫。更不闻教堂钟声的响鸣。他将明白,一切在远方。他会猛然策马跑向森林。于是,绳,雪橇,夜,他和他可怜的马,都将立即成为《圣经》的梦境”。

所谓的“《圣经》的梦境”可以理解为上述的纤尘未染的“伊甸园”。布罗茨基认为:人在此世的生活中前行,却因为现实的种种磨难和对死亡的恐惧而失掉了对于天国的追求,可是,当他站得更高一点,当他领悟到了“我们的主只是遥远房屋的窗口透出的光”,所以只要向善并且不懈追求,向着那“远方”策马奔去,就将“立即成为《圣经》的梦境”。

布罗茨基并不因为乌云的遮挡而否认星星的光芒,诗歌的最后饱含深情的写下了这样两句激荡人心的诗:“你看,有颗星在云层里闪亮,是她在久久地把你的世界守望。”“星星”使布罗茨基在半辈子的流亡生涯中隐忍地相信,总有一天,黑暗终会被光明所取代,所有的苦难都将结束,幸福的生活终将到来。

四 小结

布罗茨基曾解释说促使他写出《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诗》的动机之一是要使诗歌产生一种“离心运动”,这种“离心运动”可以理解为诗人用诗歌的形式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与人类的良知从昏聩的集权政治的腐肉上剥离出来的活动。

诗人就是一个在漫漫寒夜踽踽独行的孤独的圣徒。正是借助着一丝微弱的“星星”之光,布罗茨基迈着沉重而又坚实的步伐,不妥协,不气馁,一路走来。苦难的人生给诗人插上一双沉重的翅膀,翱翔在星空里,指引着迷途的“芸芸众生”。

[1]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M].刘文飞,唐烈英,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刘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诗人布罗茨基[J].西伯利亚研究,2005(5).

[3]刘文飞.布罗茨基传[M].新世界出版社,2003.

[4]万平.布罗茨基的诗歌世界[J].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ClassNo.:I512.07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Saintcomplexof“AElegyofToJohnDonne”

Yin Tongyun

“A Elegy of To John Donne” is representative of Brodsky's works.The poet made some complaints against the high-pressur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former Soviet Union.The “Snow” in the poem, as a intention, is a symbol of the poet himself, the whole poem expresses the seeking for the ideal to guide people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life .

Brodsky; "A Elegy of To John Donne"; saint

尹同云,硕士,辽宁师范大学200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辽宁·大连。邮政编码:116081

1672-6758(2012)01-0118-2

I512.072

A

猜你喜欢
邓恩絮语罗茨
【总编絮语】
大武汉(2018年1期)2018-02-05 00:46:34
总编絮语
大武汉(2016年4期)2016-10-12 07:35:22
苦难真金
远离城市很幸福,一个澳洲女子幸福的荒野生活
JZJ2H150-5B型罗茨真空机组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总编絮语】十三
大武汉(2016年1期)2016-03-22 11:27:20
邓恩桉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
罗茨鼓风机安装要点总结
MVR蒸汽罗茨风机性能对比分析
化工进展(2015年6期)2015-11-13 00:28:47
小型化发动机用新型罗茨增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