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敏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建构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
杨智敏
以生态学的视角审视大学英语教学,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失衡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建构课堂生态环境,以构建一个开放﹑互动﹑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系统,从而改变英语教学耗时低效的局面。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教育生态;课堂生态环境
21世纪是生态学的世纪。随着现代性的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使命。生态学这一边缘学科迅速地中心化,现已从自然科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甚至教育领域。“生态教育”“课程生态”与“课堂生态”在当前备受关注。
教育生态学让我们以一种重新审视教育的思维方式,去关注、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毫无疑问,它所关注的重点终究落在教育的“终端”——课堂教学上。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他的代表作《公共教育》中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概念。依据生态学原理,他认为,教育生态学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原理以及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教育的种种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简言之,就是研究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1]
从此角度看,大学课堂就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我们可称之为课堂生态系统(classroom ecosystem)。这是由教室内课堂生态环境(物理、社会、价值等复合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影响而构成的基本系统。大学英语课堂物理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教室内的设施与装饰、光线与照明、气味与噪音和舒适程度等。课堂内社会环境(结构环境)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座位编排、男女生比例、班级规模和师生生态位,还包括校园语言环境在类的第二语言课堂等。课堂的价值环境(规范环境)主要包括学生对英语四、六级态度、学习目的与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的关系,还有校风、班风与学风等要素。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2]
目前,由于外语教学自身机制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而造成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费时低效”等现象。从教育生态学中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其归根结底,就在于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的失衡(课堂生态失衡ecological imbalance),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堂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失衡:根据“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主题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3]目前普通高校实行英语大班授课,学生人数构成的“人口密度”太大,从而产生课堂生态空间的“超负荷”,远远超过了生态主体的耐受度,使得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占有率低,久而久之,生态群体(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便不断增加。
应用教育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失衡。如今的各大高校,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为了通过“四、六级”,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上,学生则把整个英语的学习转变成对过级词汇的呆板记忆,以及对写作范文的枯燥背诵。造成的结果是,许多所谓通过“四、六级”考试,甚至考高分的同学,虽然认识几千个单词,却很难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长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已经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在课内,大部分学生认真做好笔记,领会教师的课文内容讲解,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在课外,他们却发现长期积累的语言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长此以往,他们便产生很强的失望感,认为学英语无任何用处,从而产生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教与学的失衡。在当今大学英语课堂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器”,过多强调考试要点或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则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这严重妨碍了学生自己摸索学习规律和策略的能动性。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自主性受到压抑。最终,学生的基本英语技能得不到实质性的进展,其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被禁锢,进而出现高分通过四﹑六级考试,但不会适宜运用语言的局面。[4]
1.营造生态化的课堂物理环境。
首先,减少噪音污染,静化学习环境。“噪音除来自外界外,还与班级规模有关,人数越多的班级产生的噪音可能越大。”[3]其次,使教师美化与外语化,营造学习氛围。研究表明,颜色合适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浅色可消除大脑疲劳,使人提高学习效率;深色使人兴奋或产生焦虑。”[3]英语教室的墙面应避免千篇一律的白色,可考虑刷为浅蓝或浅绿色。教室的窗帘颜色应避免使用深色,这会使学生感到压抑。而浅色的窗帘,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在一个心平气静的状态下进行。另外在教室两侧及后面的墙上可贴一些英语挂件,学生的作品展示等。英语教室的美化与外语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营造生态化的课堂社会环境。
首先,优化师生生态位,促进师生多向交流。“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5]以往我们是行列式的座位编排,学生处于等待“喂食”的状况,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很难开展。对此,我们可借鉴国外大学,根据不同教学活动,任意组合这些移动式桌椅,编排不同座位形式。比如说,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可采用圆形、椭圆形或马蹄形的编排方式,以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采取传统固定的行列式。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所站的位置,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响学生的态度与表现,所以教师应避免长时间固定站在讲台上,应多在学生中间走动,把活跃区的范围扩大。
其次,平衡男女比例,避免性别失衡。现在有些班级为“和尚班”(全是男生)和“尼姑班”(全是女生),这会对学生的日常活动﹑学习﹑情感等产生不利影响。相关高校可通过一些鼓励政策,目的性的调整比例,比如对有些专业招生对象的男女比例可以稍微调整,也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引导学生改变就学,择业的观念。男女比例平衡的班级,其生态环境要胜于性别失衡的班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再次,充分利用资源,激活第二课堂。生态学的观点认为,任何系统必须是开放的,这才能生存与发展。作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的课堂教学系统也不例外。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光靠花盆式的课堂小生态环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处在一个如此开放、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景中,强化课内学习,课外应用。各大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外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英语沙龙、英文诗歌朗诵会﹑英文歌曲大赛﹑英语演讲比赛﹑戏剧大赛和角色配音等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活动,并提高开展频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另外,许多高校存在语音室和英语电台使用频率过低﹑资源浪费,各种标识用语母语化等现象。英语电台的播出没有老师的精心讲解,对学生提高听力效果不明显。应丰富其内容,播出次数适当加上教师的讲解,以提高使用效率。校园路标和部门标识应使用英汉双语,应避免一出教室就是汉语遍天下的局面,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生态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
3.营造生态化的课堂价值环境。
首先,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英语四﹑六级证书已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将其作为择人标准。学生出于纯粹的外在功利动机,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然而“长期成功需要内在动机,即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6]学生由于缺乏内在动机,学习时间持续较短,容易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因此,要想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或者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便需要各校师生与全社会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社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与实践机会。社会大语言环境的改善将为学生的外语学习创造更适宜的课堂外语语言生态环境。
其次,建立主体交往互动的仿生模式。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学生个体是最基本和最活跃的“生态细胞”。生物种群之间的种种生存方式是教师主体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模仿的,以利用课堂内的人际互利共生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生生﹑师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组织和开展课堂合作式教学活动。[7]以往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教”与“学”,而主体交往互动的仿生模式则是各类课堂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教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的主体是学生,师生互为主体,互相影响,和谐共进。
以此交互模式的生态课堂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失衡—平衡—再失衡的状态中,是动态生成的。换句话说,教师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在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全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而学生带着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去参与体验教学活动,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
教育生态化是解决教育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的生态课堂,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和英语教师,应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现有的各种课堂生态问题,创建有利于外语学习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从而使高校英语教育和学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Cremin,L.A.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76.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单岩.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5]王加强,范国睿.教育生态分析:教育生态研究方式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
[6]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7]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5).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Ecology Theory
Yang Zhimi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imbalance of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re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How to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xplored,with aim to build an open,interactive,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one,avoi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ime consuming,low efficiency.
college English;classroom teaching;educational ecology;classroom environment
H319.1
A
1672-6758( 2012) 01-0092-2
杨智敏,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英语)。邮政编码:650092
Class No.:H319.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