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飚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脑外科急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1]。日前常见的手术方法有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等。本文回顾我科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现整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9例,男57例,女32例,年龄47~80岁,平均64.8岁。89例患者均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平均病程约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GCS评分≤5分24例,6~9分37例,10~12分21例,>12分7例。将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小骨窗开颅治疗组50例(治疗组)和常规骨瓣开颅治疗组39例(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治疗分为幕上和幕下两种,其中幕上选择颞部直切口,开颅骨窗直径约2~3cm,切开硬膜前先行血肿穿刺,抽出15~20ml血肿,使硬脑膜张力降低后再切开硬膜。经脑沟或侧裂入路,镜下清除血肿并止血,血肿腔置胶管引流;幕下选择后颅窝旁正中切口开颅骨窗,镜下清除血肿和止血,血肿腔置胶管引流条。对照组患者采用额颞骨瓣开颅,颞上回或颞中回入路,切开1~2cm皮层入路,直视或镜下清除血肿并电灼出血血管止血脑水肿明显者予去骨瓣减压。血肿腔放置胶管引流条。
3.疗效判定:术后3个月按照日常生活能力标准评价预后,完全恢复日常生活为I级,部分恢复日常生活或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为II级,家庭生活需人帮助自己可柱杖行走为Ⅲ级,卧床不起但意识清楚为Ⅳ级,植物生存状态或死亡为V级。总有效率=(I级 +II级+Ⅲ级)/总例数 ×100%。
4.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两组手术及术后一般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切口脑脊液漏比例、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治疗组术后 5例(10%)出现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腹泻1例,对照组11例患者(28.21%)出现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7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3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一般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后切口脑脊液漏(%) 住院时间(d)治疗组 50 95.51 ±21.24 1(2)0.63 ±5.57对照组 39 174.83 ±35.79 6(15.38) 29.24 ±8.95 P 0.05 < 0.05 < 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目的是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降低残废率和提高生存质量,因此,手术方式的选择在于清除血肿以解除脑受压,尽量避免造成脑组织的损害而加重病情。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后20~30min出血自行停止形成血肿,6~7h血肿逐步牢固、周围脑组织出现水肿,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并随时间延长,发生不可逆坏死[2]。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于发病7~48h施行为宜,于此期间手术,术中再出血可能性小,手术完全性大。但是,对于起病凶险,脑疝已形成的患者,即使发病时间小于6h,仍应立即手术,及时减压,以解除脑疝,抢救生命。而发病>48h者,此时已处于脑水肿高峰期,血肿本身已对脑组织构成明显损害,手术效果相对较差。本研究中治疗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切口适中,损伤小,术中视野清晰,提高了血肿清除率,减轻了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通过与采用大骨瓣开颅术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止血彻底,血肿清除满意,能有效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促进神经机能恢复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2-148.
2 李铁山,韩仲岩.脑出血继续出血及其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7(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