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传播特征刍议

2012-04-02 15:43胡奕颢
传媒 2012年10期
关键词:受众文化

文/胡奕颢

微电影是数字网络时代出现的媒介新产物,它是以短小精悍的电影式故事情节,借助各种具有视频播放功能的移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以满足当前受众需求的视听娱乐产品新样式。近两年来,微电影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学界也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关注,充分肯定了微电影所具有的传播特征和优势。但是,学界对微电影传播特征及其优势得以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尚缺深入研究,本文力求对这一问题做些较深入的探讨。

一、微电影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

微电影正是由于“微”的特征才与传统电影有着相应的区别,其特征与优势表现在:一是篇幅小、播放时间短,一般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间,受众只需花费很少时间就能欣赏一部剧情完整、高潮迭起的故事电影;二是制作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与传统的电影、电视剧相比,从制作完成到投放播出,其周期大为缩短;三是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由于篇幅和拍摄周期的短小,演员片酬、制作团队费用、设备租赁等资金投入能大大节约。虽然它篇幅短小、投资节省、制作快速,却能给受众带来一定的娱乐享受,与近年盛行的微博、微小说等成为共同构建“微时代”大众文化传播的文化样式。

从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来看,无论是微博、微小说还是微电影,它们大多是人们在繁忙生活中借助手机、移动电视、掌上电脑等移动媒体消费的文化产品。这种接受方式无需花费大量时间,无需位于特定场所,如电影院、客厅或书房,无需专心致志地关注,它占用的是受众的闲暇时间,这些时间又错落、凌乱、短小、不定时地分布在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究其根源,这种注意力的碎片化、娱乐方式的碎片化实际上是现代传播的必然结果。

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中,微电影的产生正是随着便携式摄像机、影视后期编辑软件、Web 2.0网络、3G移动网络,以及相应移动新媒体的发展而产生的,可以说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同时,虽然现代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现代人却被限制在机械式的狭小范围中。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变得快速而短暂,就连娱乐消遣也只能被压缩到很小的空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作为消费对象的文化产品就必须在日常生活的时间夹缝中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赢得受众的青睐,“微时代”各种文化产品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正好符合这样的文化需求并应运而生。

二、媒介话语权的掌控:受众自我认同的诉求

微电影基于网络与移动新媒体传播媒介,使得传播方式从作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移,受众可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从媒介特征来看,电视是将传播主体与受众二元对立起来的,而网络则突破了单向传播的模式,它能够使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提高自主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其一,受众在网络中对信息的可操作性大为增强,不但能够随意点播自己喜爱的作品,还能自由评论和转发,从而介入传播过程。其二,随着媒介融合的日趋成熟,受众能够主动参与到不同媒体的互动中,改变过去传播过程中被动接受的地位。例如,与电视广告商业结合的微电影《心回迈锐宝》先在电视上投放微电影的浓缩剪辑版以引发受众兴趣,促使受众到网络中寻求完整版,以此提高受众的主动性。其三,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日趋便捷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员也能拍摄和制作微电影,亲身体验影像操纵和表达的快感。从传播内容上看,微电影传播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其内容设置必须以增强受众吸引力为出发点,时刻考虑如何让观众参与进剧情发展中。在微电影的制作中,观众不再只是旁观者,他们的喜好能够通过网络互动反馈机制影响剧情设置,甚至直接参与创作。

总之,无论是受众自主选择信息、主动参与媒体互动,还是介入创作,传统电影中少数人掌控的媒介话语权一部分被转移到了普通大众手中,受众的主体性大为提高。微电影借助传播媒介互动性特质,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积极性,使得普通大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能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甚至影响到传播主体信息的发布。同时,受众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微电影创作,也能令观众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寻求,而且始终以观众喜好为中心,这实际上形成了消费语境中“观众本体”的商业电影运作模式。受众对于微电影话语权的掌控从根本上体现了当下受众在娱乐消费时渴望寻求自我认同的文化心理。

三、传播内容的浅表达:审美感性化的转变

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来看,微电影依靠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受众。一方面,微电影篇幅短小,无法依据传统电影那种“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没有完整的情节,因而部分剧情只得压缩或省略,极力创造富有戏剧效果的高潮和结局,如微电影《一触即发》就是靠追逐的高潮情节和用人物变脸逃脱追捕的结局而引人入胜。同时,悬念能将与故事结局相关的情节或信息巧妙地安排在全剧适当的位置,引发观众的好奇,形成一定的观众期待,从而增强叙事的吸引力。《心回迈锐宝》在电视上播放了2012年梁朝伟与1999年的自己在同一道路上飙车的内容,引发了观众对于剧情的好奇,从而渴望观看网络完整版。另一方面,微电影依靠剧情传达的情感诉求引发受众对于故事语境的共鸣而打动人心,如《老男孩》和《李雷与韩梅梅》反映了80后成长历程的酸甜苦辣,《相约山楂树》体现了现代人对纯美爱情的渴望,《看球记》和《天堂午餐》则触动了现代社会日渐疏离的家庭亲情,这些故事主题都契合了当下受众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取向。

微电影的内容表达方式实际上体现为当前电影依靠叙事技巧和情感诉求吸引受众的浅表达模式。情节的一波三折和结局的精妙是为了在有限的播出时间内极大地满足受众的娱乐快感,而情感诉求引发的感情共鸣本身就是一种快感体验,它们的初衷并不是引发理性思考。微电影传播内容的浅表达体现了受众从注重实践意义的理性审美向以娱乐、消遣为主的感性审美转变,归根结底,这种转变离不开当前审美文化转向的影响。微电影剧情方面的精心设计在于迎合了受众对于情节的体验,而不断营造的各式情感诉求更多贴近受众的审美心理,两种方式都没有强调理性意识,而是更多借助于感性审美,将人和人的感性体验放置首要位置。

四、电影的奇观效应:视觉文化的审美核心

虽然微电影比起传统电影制作来说规模小、成本低,但它并没因为投入低而制作粗糙,相反,越来越按照电影标准制作,投入巨大,这是当前视觉文化影响下电影奇观化的必然结果。当代电影的奇观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和场面奇观。微电影为了获得受众认可,其创作不得不考虑奇观效应。如微电影《一触即发》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集合了耀眼的明星、从高楼纵身跃下的动作、快速追逐的车驾场面、不断变化的后现代金属质感的高楼大厦以及变脸的特效,充分展示了好莱坞式大制作所具有的电影奇观的几大必备要素,从视觉上带给观众极大刺激。同时,微电影还通过名人效应制造视觉奇观。很多知名的微电影邀请明星担任演员以在视觉上吸引眼球,如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桂纶镁、彭于晏主演的《酸甜苦辣》、梁朝伟主演的《心回迈瑞宝》、周迅主演的《指甲刀入魔》等。有的微电影由著名导演操刀制作,如姜文的《看球记》、贾樟柯的《爱的联想》等,甚至网易娱乐还推出了“明星微电影”系列。

微电影所包含的奇观效应与当下视觉文化的转向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世界更多依赖于视觉感官,可视性成为了当前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为以视觉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化产品,影视更加注重感性体验,特别是运用数字虚拟技术大量制造日常生活不常见的、美轮美奂的电影奇观以俘获人心。微电影所包含的电影奇观符合了当前受众对视觉审美的需求,其传播效果彰显了电影奇观在视觉文化时代的美学效应。

[1]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6).

[2]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J].学术研究,2004(2).

猜你喜欢
受众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