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鲁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探析
■ 宋鲁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既能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能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形成了许多如同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这样的一些代表中国经济最超前最富有活力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基地,他们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产业集群发展最好的深圳、东莞、珠海、温州、上海、宁波、苏州等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排在全国前20位。其中的深圳、东莞、珠海、温州,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据分析比较,这些产业集群发达的城市,一个东莞虎门镇的财政收入高于中西部一个地级市的财政收入,一个温州市的财政收入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全省的财政收入。由此看来中国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方向。
据资料统计,截至2010年,工信部已先后在各产业集群或中小企业集聚区,建立设置了238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认定了100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引导和带动了一批地方中小企业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与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8个省份已认定了858家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已达到2000多个。这些集群中的企业不仅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中共生共荣、共同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郑昕表示,“十二五”期间,将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国家除了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扶持力度外,工信部还将继续重点推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工作得到落实,认定和支持180个公共服务平台,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受益。
我国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从而推动一个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成这一区域的竞争优势。一旦形成产业集群,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就会形成强大的“磁吸效应”,它不仅会深化区域内企业的地方根植性,还能将企业集群外相关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使得上下游产业不断拓展,而且从横向上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取得区域经济的成倍增长。如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很多都在这里选择投资建厂,就因为这些地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配套设施最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曾经指出,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集聚优势已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它甚至已经超过低成本优势。
与企业产品品牌不同,区域品牌是指某个行政或地理区域内,某一优势产业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或创建的、为该产业企业所共同拥有的、在产业市场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一个产业集群拥有了共同的品牌,就有利于企业紧密结合成共同体,能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共同行为打好基础。如瑞士的手表,意大利、巴黎的时装,温州的打火机等,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好的声誉。
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会更直接、形象和更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因为它是众多企业品牌的集聚与提炼,不容易受单个企业产品与生命周期的影响。只有以产业集群的规模化为基础,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区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提高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和创建国际品牌为目标,集群品牌的建设才有可能。浙江省曾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永康市、义乌市、嵊州市、乐清市、诸暨市等8个地区设立“中国专业商标品牌基地”,通过设立商标信息咨询平台,盘活闲置商标资源,开设商标维权绿色通道,培养商标管理人才,引导支持企业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推广名牌,提升层次,进一步促进了浙江省制造业新发展。
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有利于发挥区域资源共享、节能环保的区域群体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获得外部经济和低成本优势。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十分优惠的政策、富裕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及土地资源,加上邻近港澳的区位优势,迅速将其发展成为港台制造业的“加工厂”。
又如温州龙湾电镀基地对电镀废水的处理,采用了市场化的管理方式,进行治污和排污的分离,同时各级政府直接领导、配合环保部门的有效监督,对入园的97家电镀小企业排放污水进行统一计划、集中治理,并将污水治理设施纳入规划,统筹地解决了电镀基地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由此可见产业集群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节约环保成本等。集群可以为满足资源共享这一要求提供有效方法,能够为和谐、可持续的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产业集群演化的高级形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化,这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现在有很多产业集群都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它依托产业集群,实施通过对存量中小企业资源关系的调整和整合,在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循环利用等方式把某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转化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或投入,实行相关企业生产的闭路循环系统和能量物资多级利用的工业生态系统,从而促使产业集群向专业化分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并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成本,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广东江门银洲湖纸业基地,其总面积为24平方公里,他们在基地集中供热、冷、水、电和统筹治污,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形成了一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经过实施三个五年计划后,基地的总规模有望实现年产1000万吨,据估计,建设纸业基地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60亿元,税收约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约6亿元。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36亿元,地方税收61亿元。另外三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还将带动建材、建筑、安装、机械、上下游产业、伴生产业及其它产业产值近2000亿元。按照规划,基地废水处理效果将达到国家造纸一级标准,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将降到最低限度。不仅如此园区内由于不需要重复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还降低了中小企业之间合作的找寻成本、谈判成本、交易风险等成本、也减少了政府推行循环经济的政策、法律实施等规制成本,因此又实现了成本上的节约。
首先各级政府应将优惠政策导向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变为向技术和产业特色倾斜。对于各地新建的中小企业集群,要坚持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产业化为导向,有目的地吸引有高科技含量、具产业示范效应和产业关联性的大企业、好项目进入集群,以形成既有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又有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先进、完善的产业网络体系,使中小企业群能够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配套开发和重点建设,从而形成集群的规模经济优势,切忌“政府推动型”集群。比如说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创建各种工业园区,“克隆”浙江模式,然而,如果促使所有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地的驱动力仅仅是政府的优惠政策,而不是技术的关联和产业分工,则势必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也不可能显示集群的优势了。
积极引进和培育技术先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集团、大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改造、重组。同时积极引导中小配套企业加入集群产业体系,与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形成合理的产业构架。同时,鼓励中小企业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配套产品做精、做大。围绕主导产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品上、下游纵向的合理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和集中度,形成竞争优势。
近年来,湖南长沙市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扩张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扶持中小企业,同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密切的协作配套关系,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为核心企业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聚集了规模以上工程机械生产企业30多家,配套协作企业数百家,产品品种占全国工程机械的70%以上。2009年,工程机械产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750亿元,占全国的23%,占全球的7.2%。当然,也应注意防止大企业进入集群后,在集群内形成垄断支配地位,而破坏集群内的有机“竞合”关系。
这个在全国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发展的比较早的宁波装备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资源能源消耗少、增加值率高等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格局,先后获得了“中国模具之都”、“中国塑机之都”等称号。2006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8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37.2%,注塑机、液压搬运车等38种装备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1位。这样不仅产业上了规模、质量还打出了品牌。
另外浙江许多县都很注重特色产业的差异化战略,虽然这其中生产的产品有很多都很小,而由于集群效应使其竞争力倍增。如义乌小商品专业市场集群、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嵊州领带产业集群、台州塑料产业集群、永康五金集群、绍兴轻纺产业集群、海宁皮革服装产业集群等。因此,一个地方如何来选择和培育哪一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应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背景与状况来确定,对于本地区具有优势地位的特色产业集群,应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做强,同时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形成区域名牌化、名牌区域化的互动机制,才能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升区域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自然社会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应以社会系统、自然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区域经济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我国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从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来看,需解决产业集群发展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也迫在眉睫。
就浙江省来说,仅三年间由于土地飞涨、电力紧张、劳动力短缺等因素的影响,被迫转移到省外投资的企业达500多家,转移资金达4000多亿元;又如宁波市象山县爵溪街,素有“中国针织名城”之称,400余家针织企业聚集在2平方公里多的区域上,“阿迪达斯”、“耐克”、“华伦天奴”等近30个世界名牌都汇集在此,2003年爵溪街的工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但是由于严重的缺水已使爵溪的许多企业无法生产、生存困难。另外,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明显面临着土地资源枯竭、能源紧缺、环境等压力的制约。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而最为突出的又是其中的水环境污染问题。2002年珠三角废水排放量达34.1亿吨,占全省的69.7%;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24.1亿吨,占全省70%。2000年全省空气污染较重的10个地级市有7个在珠三角等等。因此,为了保证产业集群能够向生态化与可持续性地良性发展,我们必须从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管理立法,甚至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更高层次上着眼和考虑我们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