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欣
在农村中学“减负”中攀行
● 李志欣
从踏上了教育之路开始,至今已整整十九年了。梳理这十九年,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就是攀行在一条减负路上。虽然辛苦,但苦的有意义、有价值。这十九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是科学,贵在求真,教育是事业,需要激情。
1992年的那个夏天,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利津县最偏僻的一所农村初中——付窝中学。学校地处利津县东北角,距县城约有80公里。一条窄窄的公路成了联系外面世界的“交通要道”。没有多少人愿意到付窝中学工作,更别说年轻人了。
到这里我才发现,更可怕的是老师教育观念的落后。为了弥补课堂的低效,老师采用的是可怕的题海战术。导致的结果是师生都在应付,没有热情、没有创意、匆匆讲完、大量做题、大量考试。是因循守旧,还是有所改变,初为人师的我遇上了第一道难题。作为班主任,我在课堂率先实施单元达标教学,留给学生属于自己的预习时间,在课下,坚决把作业负担降下来。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其实已经在探索实践“学生先学,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了。
在付窝中学工作三年后,我因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负责毕业班工作。在教育博弈相对残酷的那些年里,我所带的年级却是以良好的秩序而小有名气的。为了改变无序竞争的状况,我和同事们一道,协调学生的作业量,协调学生的作息时间,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有效地调节。这样,学生的负担降了下来,学生不但学得扎实,玩得也开心,成绩自然会好。学校中考成绩稳居全县前茅,连年受到县教育局表彰。
付窝中学地处偏僻,但我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我自费订阅了《山东教育》和《山东教育科研》(现名《当代教育科学》)等教育教学杂志。刊里的思想和方法,我都巧妙地渗透到课堂和班级管理中,学生说我的课堂不但知识容量大,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更为关键的是,在我所任教的班级内,没有大量的课下作业,学生因此特别喜欢。经阅读和写作,我对教育有了自己的思考,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我的教学,那时,我陆续在《学英语报》、《英语辅导报》上发表点与专业有关的小文章。这对我以后走上科研之路,是大有裨益的。
在付窝中学的12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历练,这段经历让我懂得,教师一定要走专业成长之路。此后,我调入了北宋三中,任职副校长。当时的北宋三中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有人常用落后来形容一所学校的状况,可当时的北宋三中,又怎能用“落后”来形容?学校连续十年没有获得一项县级以上奖励,长期徘徊在全县教育下游,老师厌教,学生厌学。
学校生源有一大部分来自黄河滩区,出入极不方便,导致学生辍学非常严重。有的年级,初一入学时有四个班,到初中毕业时只剩下三个班。在这样的学校,我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
经过充分调研,我和校领导班子达成了共识:在长期的落后局面下,学校已经陷入到一种无序的竞争中去了。虽然说学校的教学质量差,但师生的负担并不轻。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一多半的老师都在争抢学生的自习时间。经常见到最后一节课下时,有三四个老师在等着为学生布置作业。课上老师满堂灌,课下无休止、无计划、无选择地发放各式各样的作业。但是老师却不批阅这些作业,上课讲解不分重难点,给学生对对答案,以题代讲,不给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学生则因大量的作业等着要去完成,导致书写潦草,抄袭成风。学习认真的同学晚上做到十一二点,白天在课堂上却昏昏欲睡,无力也无时间对问题进行反思、讨论。老师之间则因抢时间布置作业导致矛盾重重。作业泛滥可以说是该校成绩长期落后的顽症。
“看到这个症结却不能改变它,是中小学生的悲哀,是教育者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我对自己说。
在门福才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从改革作业切入,整顿教学秩序:一是要求各年级设立公共自习课。在公共自习期间,一律不准布置任何形式的课下书面作业,严禁让课代表布置隐性作业或口头的背诵作业,然后再利用上课前检查来惩罚学生。二是要求教师要根据时间为学生安排恰当的任务,布置的任务必须当堂完成,收起上交。严禁提前发放或拖后上交,以来占用学生时间。三是严禁教师在学生休息的时间,包括午休和晚休前,布置任何形式的任务。特别是具有一定惩罚性的任务。
作业管理使学校教学秩序得到了改善,大多数的老师也意识到了作业泛滥的危害,积极地执行学校的规定,各年级的教学成绩迅速提升,当年就荣获全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县教育局发出“远学洋思,近学北三”号召,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借鉴学习。
长期落后的北宋三中摘掉了落后的帽子,这在当时的教育界是比较“轰动”的事情。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减负这条路上,我却是负重攀行。
有位老教师,工作很卖力,可以说,他批阅的作业是全校最多的,当然,他布置的作业也是全校最多的。我实行的减负措施,他就是想不通。我先是对他实行通报批评,他不听。没有办法,我只有把他分发下的试卷收起来。他对我说:“志欣校长,难道工作干得多也是错?我想不通。”对此,我只有耐心解释,并诚恳地告诉他:“教育教学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如果我们的学生每天都疲于应付作业,教学质量肯定提不上去。我教毕业班,工作压力也很大,你们就看我的,我带头减负,只要我们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成绩肯定差不了。”
当然,也有令人气愤的事情发生,有的通报发下去,就会被人撕掉。写在小黑板上的常规检查反馈,有时被人打上刺眼的叉号。现在想想,什么是最让人痛苦的事呢?那就是得不到理解。
白天,我一心扑在工作上。我任职副校长、毕业年级级部主任、班主任、两个班的英语课。为了整顿学生管理,我天天呆在教学楼上,吃饭的时间顶多不超过15分钟。有的老师经常和我开玩笑:“我怎么天天看不到你吃饭呢?你什么时候吃的饭?”熟知我的人都说:“志欣真能干!”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不会说“我干不了”这句话,只要我接受了一项工作,我就要对自己说,“你一定要干好,别人在看着你”。也有人说:“李志欣是个工作狂。”对此,我却有不同的看法,我并没有因为工作而耽误了我的生活,我只是高效率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给我的任务,把工作也当成了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在北宋三中,我知道,只有工作才能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学校,才能把信心注入到老师们的心中。
就在这三年的时间里,虽然工作头绪多,但我始终坚持学习。是学习让我的心灵逐渐沉静下来,是学习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思索。学校走进了全县先进行列,我自己也有了更快的发展,我的成果越来越多,论文发表的层次也越来越高,如《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和《中小学外语》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同时,我荣获了“东营市优秀教师”和“东营市文明市民”光荣称号。
2007年3月,经过利津县教育局党组严格考核,我考选为北宋一中校长。在北宋一中,我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革命性地实施“零”作业,目的就是改变以往那种高耗低效的运行模式,带领学校摆脱教育博弈的困境,回到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上来。
学校明确规定,各年级一律不准布置课下书面作业,不准课下发成套试题,课上完不成的作业不准留在课下做。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具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适当的选做题,实现当堂达标。教师认真批改课堂达标题,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实施过程中,发现违反政策的老师,则坚决地予以制止。我也在全校的师生大会上向学生公开声明:对于老师布置的课下作业,学生有权不做。对于老师的违反规定的行为,学生可以检举。此外,我们每星期都要搞问卷调查,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以便准确把握整体改革情况。
一石激起千层浪,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为了这一决然的行动,我与教师展开了“游击战”。学校不准布置书面作业,有的老师就布置口头作业;学校不准教师自习课进课堂,有的老师让课代表传达自己的指令;学校不准教师为孩子选购辅导书,有的老师就给学生推荐辅导书……2009年4月14日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实施“零”作业,我与教师打游击》的文章,可谓道出了我实施这项改革的艰难与心酸。
当时,我也想到过失败。但是,教育是需要按规律办事的,即使再困难也要坚持。当然,作业改革的目的,不是纯粹的没有作业了,我是想通过这种绝然的方式,让教育回归,不要再按应试教育的老路走下去了,我们应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点行装。
可喜的是,我和我的团队坚持了下来,不长时间里,北宋一中的“零”作业教学改革开始显现成效,教学成绩不降反升,获得了全面丰收。学校不但被评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同时也获得了“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面对这两块奖牌,老师们从内心开始拥护改革了。
我们实施“零”作业,“逼”得老师们必须改变博弈的方式,逼迫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因为在“零”作业的前提下,“时间战术”已然失效,只能提高“有效教学”的质量,向“课堂要效率”,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的一次减负行动,却截断了教学的传统路径,全面启动了课堂教学改革,而这,正是新课改所翘首以盼的。
具体做法是:建立“学习型共同体”,落实合作学习任务;运用“单元自主学习指导纲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使用“课堂学习指导纲要”促进教学环节优化;设计“双休日(节假日)生活指导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双休日和节假日生活。
“单元自主学习指导纲要”主要是引领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内容具体分为“教材分析、知识建构、背景知识、问题展台、学习评价”五个板块。它解决了教师平时课下向学生发放大量资料,布置各种形式的机械性、重复性书面作业的问题。
“课堂学习指导纲要”则遵循“以学定教”教学法则,整体优化“目标定向、学生先学、合作探究、点拨拓展和反馈达标”5个环节,保障学生学习内容的当堂达标。它是根据前置预习情况创设的情境、提供的背景材料或设置的活动,进行的可操作的学习行为设计,以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呈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明线是学生学习的流程,暗线则是教师教学的流程。内容不仅有适合学生操作的“学习目标”,而且提供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而设计的学习资料、学习活动、学习问题和学习方法等。
“双休日(节假日)生活指导纲要”以一周为单位,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它要求教师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与思维背景,并布置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活动,做好学生的生活指导,真正把时间、健康和能力还给孩子,过一个既充实又轻松有收获的双休日或节假日。
从以上三个纲要的设计意图与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出我们把新课程改革期待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三个学习纲要中,课堂内外自始至终遵循“以学定教”和“问题主体”的原则,课堂管理是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三个纲要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效链接,教师因此有了课程开发的意识与智慧,教师开始用自己研发的课程上课,同时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备课、上课等行为变成为研究与实验,教师不再是专家的依附者,而是拥有专业自主权的教育者、研究者,在课堂上,他们在引领学生消费自己创造的知识。
课堂改革造就了一批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我认为,教师工作多年,由于不会管理已有的实践经验,很可惜地流失了,也使自己失去很多成功机会。从长远观点看,只有关注教师成长,引领教师走上成长之路,学校才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与学生一同成功,校长与教师一道成长。只有如此,学校才会健康发展。
随着教师自主发展文化的形成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间互助与合作的需要显得越来越迫切。建立一种更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与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就成为了我们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现在,我校已经建立起了多个教师学习型组织,成为老师发展的优质平台。
为了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引领教师尽快实现专业成长,我为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位。“零”作业,不再是碎思,而成了我和我的团队共同研究的系统工程。2009年,一部凝结着我校教师智慧的教育专著 《“零”作业下的教学改革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我校教师的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当代教育科学》、《山东教育》、《教师博览》、《福建论坛》、《湖南教育》、《四川教育》、《山东教育报》、《班主任之友》、《河北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核心期刊都有了我校教师的作品。
改革进行到此,我似乎在攀登的过程中,望到了一缕胜利的曙光。在人本化的管理策略中,教师的成长会带动学校向更加优质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学校推行“导师制”,实现师生共成长。这就是为每个学习型组织配备1名 “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等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管理。在去年,学校建立起了家长委员会,因为“零”作业改革,必须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校除去在学校设家长委员会以外,还把家长委员会设立在一些村文化大院,定期邀请专家到村文化大院为家长讲课,提高农村家长的教育水平,引导他们参与学校管理,支持与理解学校的教学改革与管理。
这段时期,我个人被吸收为“东营市师德报告团成员”,我也荣获了“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年度创新人物(教师系列)提名奖”、“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个人”、“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2010年度教育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2011年,我被评为“东营市名校长”、“山东省年度创新人物(校长系列)”和“山东省英语学科教学能手”。
过去学生负担过重,对学习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课程实施的单一性。“零”作业改革以来,学校积极践行创新教育理念,走课程整合之路。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科技类、人文社会类、艺体综合类、活动类、综合实践类等几个大项。学校有传统的“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四大节日课程,也是学生全体参与的课程。五大行动实践课程包括读书成长:涵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感悟自然: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生活科技:感悟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走向社会:在体验人生中创新人格;人生设计:激励学生走个性化成长之路。学校也为学生准备了菜单式课程,如手工、艺术、民俗与传统文化、表演类、探究类、棋类、体育类等。教师还把这些课程纳入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生活指导。学校提出“探寻传统文化,引领一方文明”的教育观,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鼓励学生组织实践活动,寻访民间艺人,请他们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课堂。通过这些活动去影响引领社会的文明。
学校还积极倡导学生社团工作建设,从2007年起步,发展到现在,已有《鲁中晨报》小记者站、“星星河”广播站、书画社、英语俱乐部、篮球社、乒乓球运动协会、健美操运动协会、武术爱好者、轮滑社等几十个社团。在社团建设上,根据学校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需要,学校成立了一个个的学生社团和主题性课题研究小组,这些课程和活动的开展与研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张扬。
课程的整合、开发让学校的文化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在我看来,学校的文化氛围越浓郁,软实力就越强,学校就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回顾几年来改革的历程,可以梳理归结出我校“零”作业下教学改革实践的五大创新点:
一是该实践研究是在“应试教育”严重恶化教育环境的前提下,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出发点,所提出的具有革命性的举措。学校以“零”作业的方式斩断了“应试教育”的命脉,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二是改革是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改革开展以来,教师们开始思考必须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开始自主规划和实施自己的学习,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是探索、完善了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效课堂建设研究与实践策略。学校教师自主研发设计的“单元自主学习指导纲要”、“课堂学习指导纲要”、“双休日生活指导”三个教学载体,解决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有效链接问题,解决了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衔接问题,解决了课内高效教学的基础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有效引领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推进高效课堂本身的研究与实践。
四是北宋一中的教师开始重视自发组建各种学习型组织,这些民间组织已成为教师自主成长的主要研究阵地。对于唤醒教师们的学术归属意识、团队成长意识,实现教师专业经验的分享与建构,对于促进教师的持续性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逐渐构建起“零”作业教学改革下的学校文化理念管理体系,为广大中小学校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借鉴的鲜活案例。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学校的文化理念,育人目标和学校核心价值观,构建起完善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体系。有效推进了全省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进行。
北宋一中作为东营市的一所农村初中,仅仅四年时间却已是门庭若市、炙手可热,而且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08年1月,山东省教育厅以鲁教基字【2008】6号文件向全省推广“零”作业改革经验。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山东教育社等四家媒体记者组团到学校实地采访。《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经验。2009年,作为东营市唯一的一所农村学校,北宋一中被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12月,在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代表全省农村初中做了典型发言,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2010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的全国第二届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我做了“‘零’作业:学校教学改革与内在发展的引爆点”的典型发言。2011年,学校改革成果荣获山东省“十一五”地方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中等以下教育)一等奖。
一次改革,让人们对北宋一中有了新的价值定位。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在今后的道路上,她必将还会迎接一个又一个困难。现在,许多学校都在践行创新教育思想,我想,只要剔除传统的功利教育思想,每一所学校都会轻装上阵。减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教育向“人性”的回归,而这种回归将是学校重新起航的开始。
李志欣/山东省利津县北宋镇一中校长
(责任编辑:黄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