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芳 毛一国
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为更好地提供学术文献服务,大学图书馆在新的学术环境中,积极探索学术交流的新模式,提升读者服务角色,拓展服务内容和方式,纷纷推出在线出版计划。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调查报告,到2007年底,美国有65%的大学图书馆已经或计划开展出版服务,“出版服务正迅速成为研究型图书馆的标准”[1]。
伯格曼(Borgman)曾提出关于“出版”的概念,即“为了被其他人阅读的目的而将文献公开”[2]。这个概念很广泛,涵盖了机构库、学科库的内容,甚至包括了个人在网上发布文献。图书馆出版的概念与此类似,是指通过图书馆出版平台,以数字出版形式公开发布图书、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工作报告等学术研究资料,以促进网络时代的学术信息交流。
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背景源于如下几方面:(1)不断攀升的外文原版期刊价格与有限的图书经费预算之间的矛盾的影响。2010年外文原版期刊价格涨幅尽管有所暂缓[3],但其预算仍然占了图书馆馆藏发展预算的绝大部分,同时,近年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导致图书馆预算的缩减,而学术信息的数量却在不断增长,馆藏需求在不断扩大。(2)开放存取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这种新型学术出版模式,以其适合网络时代读者学术消费需求的优势(数字化、免费使用、全文在线即时获取),打破了传统学术出版商对学术资源和学术出版的垄断局面,打破了基于订购的传统学术出版模式,为作者和读者带来了学术信息交流的新模式。(3)基于学术研究的出版需求。在传统的商业出版模式下,出版社基于市场因素选择目标出版物,一些专业性强、市场需求较少的学术著作或期刊常因订阅量少、无法营利(甚至达不到收支平衡)而失去出版机会,此时,图书馆将向他们提供出版服务,为学术传播与交流提供便捷的渠道。(4)数字图书馆和机构知识库的集成效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和机构知识库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内容保存与发布经验,其平台集成效应将为图书馆的出版服务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5)为小型出版社突破数字环境下的出版困境提供通道[4]。现在大多数出版物仍以传统印刷模式出版,出版形式单一,读者群体有限,拓展网络化出版市场,将吸引更多的读者,提升学术传播能力。
图书馆出版服务经常与过刊的数字化、馆藏人文学科资源数字化、机构知识库、数字化保存、数字化学习项目等结合在一起,它们常常归入到大学或是某机构的总体出版活动中。如加州大学的数码学识(eScholarship)项目支持加州大学学术研究生命周期所有阶段的数字出版和传播,出版物类型包括:期刊、书籍、论文、工作报告、会议文献、研讨会论文系列、电子后印本等[5]。提供出版服务的研究型图书馆中,又以将已有纸质期刊转变为电子期刊或OA期刊居多,直接出版电子新期刊并不多。2008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报告表明,开展出版服务的大学图书馆中,88%出版期刊,79%出版会议录和会议论文,71%出版专著[6],此外也有图书馆出版学位论文、工作报告、研究数据等。
主机托管是图书馆出版服务最基本的内容,它由机构知识库的存档服务发展而来,包括服务器支持、软件的开发和安装。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内容还包括提供永久URL地址、手稿处理系统、数字发布与保存、印刷型文献的扫描与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协商及建立与管理、刊物设计、按需印刷、编辑和基本设计服务等。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内容与范围不断拓展,还提供一些附加后期制作服务,如元数据抽取、编目、数字保存、ISSN号及DOI登记、版权建议、编辑建议,提供论文内容被主要搜索引擎发现方面的技术指导,以共同扩大出版物的学术传播范围,提升学术影响力。此外,也有一些大学图书馆直接参与开放存取出版基金的发放与管理,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教务处共同提供了针对本校教职工、博士后、研究生和学生的开放存取出版资助基金[7]。
图书馆以现有的信息技术硬件条件和人力资源为支撑,努力开拓学术传播新途径,向读者提供数字化出版服务,但出版服务的内容与范围仍取决于出版项目的目标、资金水平以及人员的经验等。
国外大学图书馆与学校信息技术部门、大学出版社、各学院、学术团体等开展出版服务合作,为出版项目提供各种支持,包括人员、设备、内容、服务和直接资助。合作模式按组成形式有三种[8]:
2.2.1 新成立出版社
即以图书馆现有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采取跨机构合作方式,成立一个新的出版社。如NewFound出版社由美国田纳西州大学图书馆于2005年构建。该出版社由图书馆与大学的一些部门和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提高出版效益。主要出版一些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由传统出版社出版的资料。NewFound出版社也重视同行评议作品的出版。New-Found在其2008-2011业务计划中写道:与大学出版社和其他学术出版社基于潜在市场需求而选择出版对象不同,大学图书馆数字出版社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特长、利用服务器空间、开放源码软件等优势,将同行评议内容出版,以供全世界研究者使用[9]。如NewFound出版社提供了一个以开放存取方式出版图书和期刊的全套服务,读者若需要也可通过田纳西大学出版社获取印刷本。
2.2.2 图书馆——出版社合作模式
即由图书馆和出版社联合出版,两者共享图书馆和出版社现有的基础设施、技术、专长和服务。如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CDL)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和加州大学图书馆合作建于1997年,重点为加州大学学术社区提供学术交流和出版服务。eScholarship OA出版服务平台为加州大学不同部门提供数字出版,包括专著和丛书。2009年,CDL与加州大学出版社合作,成立了加州大学出版服务部(UCPubS)[10],提供专著的数字和印刷版混合出版、发行和市场营销服务。在此合作中,图书馆eScholarship平台负责开放存取数字出版服务、同行审查、系统管理以及出版内容的保存;出版社负责销售、发行、印刷、网络营销和按需印刷服务;其他校园出版合作伙伴则承担出版内容的选择、同行评议、编辑、设计和排版。通过整合校内众多部门的优势,加州大学充分发挥大学出版社的声望和图书馆专业技术优势,构建了新的数字和开放存取出版服务系统。
2.2.3 学者与图书馆合作模式——学术出版或交流办公室
即在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中引入第三方:学术交流或学术出版办公室。该办公室在汇集图书馆及其他学术部门或机构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如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学术出版办公室(SPO)成立于2001年,目标是建立一个学者——图书馆合作模式。通过SPO,图书馆与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合作,也与开放人文出版社(OHP,学者主导的国际性人文开放存取出版倡议)合作,国际学者可围绕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编辑监督、稿件选择等,SPO则运作已完成的手稿,通过提供的套装出版服务,完成OHP的在线生产,最终形成电子书籍,按需印刷。目前,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拥有MPublishing出版平台,它结合了密歇根大学出版社、SPO、Deep Blue(密歇根大学机构知识库)、版权办公室、文本创作合作等机构和项目,将进一步推动出版服务的合作与发展。
2.3.1 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经费来源
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经费来源多样化,主要为图书馆预算、政府资助及学校其他部门,如信息技术部门、学院、研究机构的捐助等。如加拿大创新基金会为Synergies项目提供了4-5年的资助。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杜克大学出版社共同管理的欧几里得项目(Project Euclid's),启动资金由安德鲁·梅隆基金会资助。eScholarship、SPO都是资助项目。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PARC)的相关调查统计[11],约30%的出版项目获综合发展和经营补贴,近60%的项目采用补贴和经营收入结合的混合模式,约10%的项目是无补贴的纯经营收入模式。在得到资助的90%的项目中,约60%接受发展和持续经营补贴,其余40%获得初步发展的支持。此外,图书馆也在努力寻找其他资金来源,以支持出版项目的发展:如通过销售或通过提供服务、版税和许可费、按需印刷等获得收入。
2.3.2 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经营模式
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经营模式分平行模式和综合模式两种。平行经营模式指出版社和图书馆在各自的资金运作模式下运行。出版社通常通过经营方式获得收入,图书馆通常通过申请长期预算或资助保持正常运行。在综合经营模式下,合作机构分担财政风险和分享项目回报。据统计,2/3的项目运营实行经营性收入与获得资助同时并存的方式,即由图书馆向读者免费提供印刷型出版物的网络版,经费由主办机构或图书馆资助,出版社则负责营销由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出版物的纸质版[12]。15%的项目由合作者共同分享项目产生的效益,另外一些项目则将赚取的收入再投入到项目的运营中,如加拿大的Ěrudit和美国宾州大学的Romance Studies;还有一些项目,其经营收入足可以维持项目运转,如欧几里得项目(Project Euclid's)项目和缪斯(Mus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与其米尔顿S.爱森豪威尔图书馆合作)项目。西蒙弗雷泽大学对开放期刊系统软件维护和托管服务收费,甚至获得盈余。
出版软件的应用推进了图书馆出版工作的发展,使用较广的出版软件主要有:公共知识项目(PKP)的系列出版软件、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开发的DSpace、伯克利电子出版社(Bepress)的相关软件和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设计的DPubS。PKP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翰·威廉斯基(John Willinsky)在1998年创立,现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图书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以及西蒙弗雷泽大学出版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管理。PKP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出了一套标准化的学术成果发布系统[13]:开放期刊系统(Open Journal Systems,OJS)、开放会议系统(Open Conference Systems,OCS)、开放专著出版系统(the Open Monograph Press,OMP),以及用于元数据索引的开放收割系统(The Open Harvester Systems)和将论文从字处理编辑格式转换为基于XML排版格式的Lemon8-XML。DSpace[14]系统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和美国惠普公司实验室合作开发,以内容管理发布为设计目标,遵循BSD协议的开放源代码数字存储系统。该系统可以收集、存储、索引、保存和重新发布任何数字格式、层次结构的永久标识符研究数据。EdiKit是Bepress的核心软件,具有跟踪论文递交、作者联系与同行评论流程管理等功能,用于期刊、会议文献、丛书等出版物的生产与发行。在此基础上,伯克利电子出版社开发了 Digital Commons[15]机构存储平台,它同时也是专业级的出版软件,目前已被全球数百家学术机构采用。数字出版系统(Digital Publishing System,DPubS)[16]由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设计,用于期刊、会议文献、专著和其他学术资料的出版。其特色是:模块化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支持图书馆出版平台构建,有利于和出版社合作;可同时支持开放存取出版和商业出版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
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调查报告[17]显示,接受调查的图书馆的出版项目半数以上采用OJS,其次为DSpace,DSpace虽然可同时支持存储和出版,但通常更多的是与其他软件结合使用,提供存档和保存服务。也有不少图书馆采用Bepress的相关软件和DPubS。图书馆应用自行开发的出版软件也相当普遍,但有向开源软件转变的趋势。
国外图书馆出版服务的成功经验为推进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资料,对构建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但由于国内外文化及出版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出版服务过程中不能简单套用国外做法。应在积极借鉴国外多年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出版社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既能推进学术传播,符合读者需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出版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推出出版服务并不是要取代大学出版社或其他出版机构的功能,而是希望根据读者需求,以信息技术与网络为媒介,在商业出版和其他传统学术出版模式未曾触及的学术传播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变革服务模式,以提供数字出版服务形式,促进网络时代的学术信息交流与传播。如国外高校图书馆推出出版服务的初衷:有的是为了帮助职员出版他们的学术著作(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有的是为了帮助一些专业性强、质量较高,但因为读者较少而导致在商业出版模式下难以维持的期刊继续出版;有的是为了帮助一些传统印刷型期刊向网络出版或开放存取出版模式转变;而大多数是把出版服务与机构知识库联系在一起,进行期刊回溯出版和早期印刷型出版物的数字化与机构存储。
国内高校图书馆在制定出版服务项目规划前,必须先对学校的出版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搞清楚院、系、所和师生员工的出版需求、存在问题及其对图书馆出版服务的认知程度,可能参与出版服务的主要力量、现有条件及基础,如资金来源、技术条件、人力资源等。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出版服务目标。通常开始阶段将目标限制在比较小和可控的资源内容、用户对象和服务功能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出版服务构建计划,出版物的遴选标准、是否收费等有关的出版政策与制度,以选择合适的出版服务内容与经营模式。
纵观国外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经验,大多是基于学校层面、国家层面出版项目的推动。加州大学的UCPubS项目通过协调加州大学出版社、加州数字图书馆eScholarship项目,以及整个加州大学系统内的出版力量,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出版模式,提升了加州大学向全世界传播学术成果的能力。加拿大的Synergies项目通过人文社科研究基础——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出版传播平台构建了一个分布式的数字资源的生产、储存和访问的全国性网络。此外,国外图书馆出版项目一般也都接受不同来源的资助,各级管理部门的支持也是图书馆出版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图书馆要积极向学校和各级管理部门进行关于开展出版服务项目的重要性的宣传,以获得政策和经费支持。
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开展不仅要获得机构领导、图书馆和学者的支持,还应加强图书馆与出版社、信息技术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使项目顺利开展并获得成功。图书馆发挥其馆藏资源数字化和资源整理的丰富经验和专长,出版社发挥其编辑出版特长,信息技术部门发挥其技术特长,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则发挥其专业优势,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出版平台,实现校内成员之间学术资源的共享。亦可扩大合作范围,构建一个覆盖一定区域、范围的高校、科研机构学术资源的大型联合平台,实现更广范围内学术资源的开放传播。
国外可用于出版项目的软件众多,技术方面各有特色。出版软件平台分为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和商用软件两类。对于开源软件,用户可免费下载,可检查、定制和改进源代码,如DSpace、OJS等。商用软件的供应商拥有软件平台的所有权,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费用标准选择不同的服务模式。软件商负责源代码的控制和软件的升级,也可代为用户管理数据,如伯克利电子出版社软件。我国在构建图书馆出版服务的过程中,可自行开发,也可采用国外已有的成熟软件系统。选取出版软件要仔细考察其技术特点、实现功能、可扩展性、费用标准等,选择符合自身需求、支持汉化、应用较广的出版软件。如果选择开源软件,还应注意本地能提供的技术支持情况。
图书馆担负着知识传承、信息服务、学术传播的责任,图书馆出版服务是网络时代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拓展了图书馆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但由于国内外文化及出版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套用国外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发展模式,而应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如:(1)可结合机构库建设,对学校、学院及下属研究机构、学会主办的刊物以及教职工出版的论著作一梳理,构建学校科研成果的统一展示平台。(2)建立出版基金,重点关注有出版困难的青年教职工和某些学科的论著,给予一定的资助。(3)关注学生期刊、工作报告等非正式出版物和灰色文献,给予必要的出版帮助,构建机构特色学术资源,扩大学术信息的开放与交流。
1 Hahn K L.Research Library Publishing Services:New Options for University Publishing(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2008).[2011-11-12].http://www.arl.org/resources/pubs/reports/
2 Borgman,C L.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and the Internet.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7:76
3 Henderson K S,Bosch S.Seeking the New Normal:Periodicals Price Survey 2010.Library Journal,2010,135(7):36
4 Ivins O,Luther J.Publishing Support for Small Print-Based Publishers Options for ARL Libraries.[2011-11-12].http://www.arl.org/sc/models/lib-publishing/pub-support/
5 eScholarship.[2011-11-12].http://www.cdlib.org/services/publishing/escholarship.html
6 同1:5
7 The Cornell Open-Access Publication(COAP)Fund.[2011-11-12]http://www.library.cornell.edu/compact/coap.html
8 Adema J,Schmidt B.From Service Providers to Content Producers:New Opportunities for Libraries in Collaborative Open Access Book Publishing.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0,16(S1):28-43
9 Newfound Press.[2011-11-12].http://www.newfoundpress.utk.edu/aboutus.html
10 UC Publishing Services(UCPubS).[2011-11-12].http://www.cdlib.org/services/publishing/ucpubs.html
11 Campus-based publishing partnerships:A guide to critical issues.[2011-11-12].http://www.arl.org/sparc/partnering/guide/
12 同11
13 Public Knowledge Project(PKP)Software.[2011-11-12].http://pkp.sfu.ca/software
14 DSpace@MIT .[2011-11-12].http://libraries.mit.edu/dspace-mit/technology/features.html
15 Berkeley Electronic Press(bepress)Digital Commons.[2011-11-12].http://digitalcommons.bepress.com/journals.html
16 DPubS(Digital Publishing System).[2011-11-12].http://dpubs.org/
17 同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