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静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作品的聆听和感受,获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以及音乐美的享受活动。高职院校开设音乐欣赏课可提高学生感受、欣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它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提倡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今天,多数高职院校都已开设了音乐欣赏公共选修课程。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音乐教育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各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造成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学生参加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后,职业技能成为高职教育的首要培养目标,多数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只需重视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了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便能学以致用,胜任本职工作。由于对高职教育的片面理解,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的“功利化”倾向,学校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音乐欣赏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
由于我国从小学到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还存在着不足,各地区之间的音乐教育重视程度呈现很大差异。高职院校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但音乐素质却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甚至是“乐盲”,其音乐的鉴赏水平和认知上处于较低水平。
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里,一般没有专设音乐欣赏教研室,音乐欣赏课是由兼课音乐教师来完成,音乐欣赏教学难以向纵深发展。
大多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音乐欣赏教学都在普通教室进行,没有视听一体的教学设备,学生无法借助听觉、视觉的直观感受,获得全面、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
教材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音乐欣赏教材版本很多,内容多以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主,音乐欣赏作品难度偏大,教学目标过高,有过于专业化的倾向,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缺乏优质的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对枯燥无味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作品内容进行讲解外,就是让学生聆听音像作品,是一种简单的“你讲我听”、“你放我听”的传授——接受的被动模式。音乐欣赏的真正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发挥想象力主动地欣赏并感受音乐,但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欣赏能力关系,学生不能直接感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很难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单调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渐渐失去最初的学习兴趣。
在非音乐专业的高职院校中,由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差异,不能沿用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音乐素养水平、身心发展特点、审美规律等,合理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科学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学生的音乐素质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和学生自身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有极大的关系。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水平差异很大,有些学生具有识谱视唱、甚至演唱、演奏水平,而有些学生则是“乐盲”。面对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在第一节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音乐艺术水平进行调查摸底,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音乐书籍、音像制品、网络资源等日益丰富,现代化的手段为音乐欣赏课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利用幻灯、DVD、电脑、网络等现代化视听工具为媒介,制作音乐欣赏教学多媒体课件,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的缺陷。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和图像真实、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大大拉近了学生和音乐作品的距离,便于学生获取更全面、丰富、深刻的音乐审美体验。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内容选择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选择古今中外有较高艺术价值,有益于学生接受的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注重作品的代表性、独特个性、新意性和浓厚民族特色,选择由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表演艺术家创作和表演的,接近现实,接近学生生活的作品。教学计划应由初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由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作品开始,由浅入深,由中到外,结构由小到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探究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规律,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要上好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完善自身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
4.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常用于对作者的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及风格、作品的曲式、内容、表现等的详细介绍。讲授法的优点是使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把握音乐教学大纲,传授音乐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和技巧。
4.2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演唱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直观性强,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3 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认识和理解程度的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例如,教学中通过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作品与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比较,通过音乐家不同成长阶段作品的比较,通过各地民歌风格的比较,通过同一乐曲或歌曲的不同乐器的演奏、演唱风格的比较等,能充分引导学生以敏锐的听觉和活跃的思维去比较分析作品之间的异同,通过听觉、视觉的作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分辨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4.4 讨论法
讨论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平台,虽然很多时候情感体验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如果能在集体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也可以起到深化理解音乐的作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思维积极起来,学得主动起来。
4.5 情境法
情景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如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将言、行、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良好习惯,从而积累感知音乐的经验。
4.6 表演法
表演法是参与音乐活动成为音乐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表演是发展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也是表达情感的过程。它不仅是技能的展示,更是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较佳途径。
4.7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音乐欣赏不仅包括作为教材教学内容体系之一的狭义欣赏,还包括所有具有欣赏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广义欣赏。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融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实践活动的大体系,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应该是融音乐认知、实践能力的综合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完整体现音乐教育的内涵,才能真正达到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除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外,引导学生组建并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如组建合唱团、乐队、舞蹈队等,举办歌舞比赛、配乐朗诵、联欢晚会等活动,将训练和演出有机结合,通过参与和观看演出活动,学生不仅亲身体验到音乐之美,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也极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和欣赏能力。
以上介绍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存在和独立使用的,有时一堂课中需要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作品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
音乐欣赏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甚至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和掌握,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
[1]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谢 萍,盛宏标.浅谈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J].音乐教育与创作,2009,(1).
[3]王 松.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民族音乐出版社.2009,(4).
[4]马 琦.对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9).
[5]白陆平.音乐鉴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